还是中间的南边的海,还是那处大公园。
还是老地方,还是那些人。
余切熟门熟路,和几个同志打了招呼,就把普利司通自行车往外边儿一撩——不管了。
咱就说,这个地方总不能把我车顺走了吧。
负责安保的同志一见到余切就打招呼:“哟,余老师,又来了!”
“又来了,又来了。”余切点头。
别人进中央都是高谈阔论,我天天打牌。
有同志瞥见了余切那自行车,“您那什么自行车?牌子没见过呢?”
“小日本的,没什么意思。不怎么样。”
乔公的女儿乔南来接余切,见着了,顿时就问道:“日本的自行车啊?那得多少钱?”
哎呀!这可就不好透露了。
我当时买的时候,两千块钱,现在日元升值,估计得三千块钱了——比我那摩托车还贵!
“五百,不是三百块钱!”余切伸出三个手指,跟发誓一样。
乔南白了余切一眼:“余切,你就吹吧。这么便宜的日本变速自行车,你帮我也买一个?”
“那不行,这是我从日本人那里缴获来的,所以买的便宜。你要几百块钱买,也得凭你本事才行!”
“——你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信!”乔南吐槽道。
乔南是燕大64级的学生,算是余切的正牌学姐,了解到这一层关系之后,两人自然就多了一些交情。不然,就是一般人余切也很难这么说话。
一进到屋里面,发觉已经坐满了。老马正打的开心,见余切来了,让余切来替他。
“我弟子来了!”马识途笑道。
“你也就有个余切了,天天让余切来给你收拾烂摊子!”乔公道。
马识途还很得意呢,“我一把年纪了,熬不住,师父做不了的事情,弟子帮忙做下去,你们都精力旺盛,我是比不了的。”
给马识途这么一激,其他人本来是不干的,现在就同意了。
余切一顶岗,立刻就开始转换风格,该吃的分一点儿不剩,该叫的牌叫到顶格,而且余切会算牌,给其他人的压力山大,但这却恰好顺了乔公的意,他最喜欢和高手过招。
然而,一轮下来,赶赶在最后一步,余切还是没防守住,输了。
老马看余切输了,比他赢了还开心。
老马啊老马,你特么到底是会打牌,还是不会打牌。
你咋这么能给人提供情绪价值呢!
瞧瞧你老乡,笑得眉飞色舞。
啥时候让我的好朋友老聂过来,我们“余孽”兄弟合起伙儿来打遍这公园无敌手啊。
听闻不少领导还喜欢踢足球,不巧,兄弟我踢球也是有两下子的。
“不打了,不打了。今天就这样吧。”乔公站起来宣布撤退,末了忽然问余切:“余切,听说你电影上映了?”
“您怎么知道的?”
“我们有些老同志很喜欢看你的,听说你的电影上映,一定要第一时间看到才行。”乔公望着周围,忽然笑道,“恐怕我们还是最先看到的你电影的观众。你的电影一出来,我们就刻录了片子到家里面看。”
“那这电影怎么样?”
说起来,《小鞋子》上映之后,余切光顾着打牌和写,还从来没有看过自己的片子,也没有宣传过。
这会儿电影上映,没有啥首映礼,就是卖给各大国营影院,人家卖多少钱,按照一定比例转到制片厂这边来,只要片子卖得过去,就算是过了两年三年,还是能挂在电影院。
《少林寺》那片子卖了上亿!
但是,也放了许多年!
那么,乔公怎么说这片子呢?
他竟然稍微回忆了一下,像是在找其中有什么不满意的,但是找来找去呢,实在是挑不出毛病,最后摇头道:“我感觉没什么瑕疵,我原先知道你这片子和,是专门写给捐款活动的……我还以为有些很样板的地方,没想到啊,竟然一个也没有。”
“这是个好电影!”乔公说,“你这一整部电影,全凭感情去打动人,没有一句口号。”
他补充道:“我是以一个看了电影的观众来说的,没有代表其他的什么身份,但这是一部好电影,我真是这么想的。”
原来,领导早就看过了电影。
因这一时期电影院线的保密几乎形容虚设,也没有啥防盗版的意识,只要愿意出胶卷,又有原片,任何人都能搞到一整部电影的盗版胶卷。
就是老百姓搞不起罢了。
如今正在拍摄的《台儿庄战役》,将来上映前,就是刻录了几卷,先给领导层看过一遍,觉得可以之后,才和大众观众见面。
《台儿庄战役》作为大陆电影,在宝岛被严防死守,绝不允许上映——蒋家的人却偏偏想要看,最后竟然是通过特工在港地那边刻录胶卷,再运回宝岛,可谓是动用极大的力量去盗版。
看过《小鞋子》的可不止是领导了。
电影放映一周,很快在全国各地引发观影狂潮,连带着余切年初写的这本,又开始热卖。京城出版社联合城出版社、峨眉出版社……拢共九家出版社,在全国再印三百万册。
《十月》的编辑苏玉也在运作,想要把这一部作品的部分,节选到现今的中小学生课本当中去。苏玉感慨道:“我只是提出是否能节选余切的?大家都答应了我。”
“可见,就算是我不提出来,最后也有人会提出来。因为余切你已经走到了这里,你的光彩是隐藏不了的。”
余切坐在家里面,各地读者寄给他的信件如同雪一般飞来。
他上一次收到这么多信件,还得是徐驰那篇报告文出来后才有的反应。
燕大附小、京城第四中学……孩子们纷纷以班级为单位,写信给余切,给电影摄制组,表达他们对这一部片子的喜爱。
阿里的勇敢、阿里妹妹的天真善良,以及内地来的女教师宫雪成为这一时期的受捧形象。
不说别的地方,就是燕大这里,话剧社的贴出电影海报——一晚上还没过去呢,哗啦,这海报就不见了。
又贴上海报,并且贴上小字报:同志,偷窃是不道德的!
结果一点用也没有,贴出来不到俩小时,“哗啦”,那海报被抢得只剩下了秃噜的墙皮!
这片子简直一票难求。
京城西单那边有好几家电影院,是这一时期燕京群众的文化娱乐中心,《小鞋子》电影上映后,作价3毛钱一张,真的不便宜!然后,好多人不仅仅看了这电影,还在影院门口设置的捐助箱里面,留下了自己的一份爱心捐款。
余切的一些朋友,因为搞不到电影票,只好来找余切求助:“余老师,您这有票吗?我拿去和我爱人一起看!”
“没有,我这没有。”
“你是电影的编剧,你怎么会没有呢?”
“我特么都没看院线版呢。”
社科院的钱忠书就是这一类人。他这一家子特别讲究,不愿意和人起冲突,也不喜欢太热闹的地方。所以呢,就想着等电影冷场之后再去买电影票,结果左等右等,等了一周多,完全没有一张票能留给他。
钱忠书只好打电话来找余切:“余切,你这里有没有多的票?”
“没有,但我这儿有多的故事可以给你讲。”
“那你写封信给我讲讲。”
余切就写了一封几百字的小纸,讲了拍摄过程中的一些趣事——比如阿里妹妹的演员一开始并不是“小英子”,而是在本地找个少数民族女孩儿。
钱忠书却来信道:“你这是一个败笔,不应该这么安排。看来谢晋虽然很有名气,也就那样吧。”
那可是“小英子”啊,哪里能找到这么可爱的小女孩。
说个实在话,你知道这会儿咱西部地区是个啥生活水平吗?贫困的家庭,作为背景即可,真要是整两个面黄肌瘦的小演员,电影上映之后还要拿去国外参展——不知道又要怎么批判了。
余切道:“拍电影谢晋是专业的,他建议了我好几次,我相信他的眼光。”
这电影甚至带来了一股翻拍热。
余切名下的几乎一切,都被拿出来分析影视化的可能性。《出路》、《未婚妻的信》这些最受欢迎,八字儿还没一撇,就有在燕京本地考察的东南亚富豪,出十万买这一部片子的改编。
余切拒绝。
他要把片子,留给大陆的导演来拍。
——这消息又上了新闻,大众津津乐道余切不为五斗米折腰,殊不知他是嫌十万块钱太少,得加钱。
马识途住在余切家里,可以说把这一切看的很清楚。余切在家中购置乐器,买古董,买书画……他的朋友都来他这找他。
不仅如此,因为要回的信多到放不下,余切还开始购买京城其他地方的房产,一连买了三套。
最近的那一套就在景山公园,几乎和故宫就是墙挨着墙。假如装修好了,住进去,再去打桥牌简直是走路就能到。
马识途感觉余切现在往来无白丁,似乎是飘着的,他总想让余切沉淀沉淀,写出一些更加伟大而朴实的,但是却找不到什么好的切入点。
《小鞋子》、《落叶归根》只应该是一个开始。
余切正进入一个真正的大师阶段,就像是他随手写出的日元援助报告文一样,他深谙读者心理,又融会贯通了商业技巧,使得他总能轻而易举达到他想要的效果。
就在这天,余切又被喊去打牌,见到了另一个人物——林炳南。
林炳南是水利专家,水利研究所的老大。目前正带领全国许多专家研究泥沙淤积的问题,他写了很多份报告传回中央,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他写到了余切论文中“日元基建贷款”的事情。
上面很重视这个事情,也很重视余切论文的见解。于是安排他们俩见面。
真正的事情来了。
一见到余切,林炳南却没有提日元贷款的事情,而是说到《小鞋子》电影。
“余老师,我来首都看了两遍你的电影了,如今到处都是要看电影的人。阿里妹妹真可爱,你写的故事也真精彩。”
“过奖过奖。”
“我看过你很多,最喜欢你写的‘移民’系列,因为我早年就出生在马来西亚,青年时期又在美国留学……我最知道你要表达的,但是我认为,我心中认同的才是我的家。”
“是这样的。”余切没否定林炳南。他呢,一般都是不否定读者的理解。
林炳南讲这件事情:他后面的报告中,可能要根据余切的论文,引用更多的内容……如果可以的话,也希望余切能再深入研究。
余切答应了。
广场协议是九月份签订的,余切都不需要做啥研究——那新闻一出来,国内学过基本经济学的都知道日元会涨价。
林炳南道:“余老师,我们从前没有独立运营过这么大的工程,改开后也很少有西方国家大规模的援助我们进行建设,我们缺少很多经验,原先以为缺少的是工程师,现在发现家、经济学家也是缺少的……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余切听到这话,相当惊讶的看了林炳南一眼。
在这个问题上吃的亏,恰恰是苏系国家的整体问题,这事儿理解起来很简单,因为苏系国家原先根本是没有“货币”这个概念的,所以在货币方面的运作是国内一部分经济学者的盲区。
林炳南已经能预料到这种状况了,他无不担忧的道:
“假设我们要建设一个史无前例的工程,耗资达上千亿,能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可观部分!为此,全国人都缩衣节食,工程队加班加点,只为了降低一点点建设的成本,比方说我们把上千亿降低到了八百亿,然后因为这笔钱是无息贷款,而日元涨价了,我们最后还了一千六百亿——让我们前面做的所有事情都成了笑话!”
是啊,这正是中国当时在金融人才上的极度匮乏啊。
余切道:“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出现在这,就是为了让你说的情况不会发生。”
“我还有另一件事情!”
“什么事情?”
“捐款。”
林炳南说完这句话,就带出来一个笔记本,上面记载着全国百多位研究员的签名。
在这上面,每个人都为“春雨行动”捐献了一笔钱,从几毛钱到几块几十块钱不等。他们捐钱的场所,当然是他们所在的各个地区的儿基会,但他们却把这些金额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就为了拿给余切看。
林炳南拿出这个东西,当然有他的深意——你倡导的捐款,我们是真金白银,身体力行的支持你。
现在,轮到你来帮我们多做一些事。
余切很受感动,随后几天,再一次以经济学者余切的名义,和林炳南这个工程专家一起,把有关于日元基建的贷款论文,写到了中央去。
结论就一个:要警惕日元贷款陷阱。
协议上的小数点,可能比数十万吨钢材还要有分量。
这文章写出之后,一开始其实雷声大,雨点小。一则是中日两国目前前所未有的好,确实有不少人为此在努力;另外,就算是有一些陷阱,大家总觉得不至于那么夸张,国内真的很急缺外汇。
余切固然是“日本问题专家”,但是由于他的预言一直没有成真,所以他这个名头,多少有一些戏谑的性质。
让余切非常惊讶的是,随后几天,他忽然听说,国内所有涉及到日本贷款的项目,都要求被加上限制汇率波动的条款。
再然后,更重磅的消息传来:日本参拜了神厕。顿时,人们重新想起了余切写过的那一篇“危言耸听”的论文。
日本人可以那么坏吗?
日本人可以那么坏。
在神厕的照片表明:无论怎么样和邻国打交道,一定要留一手。永远不要忘记有防备之心。
(本章完)
还是老地方,还是那些人。
余切熟门熟路,和几个同志打了招呼,就把普利司通自行车往外边儿一撩——不管了。
咱就说,这个地方总不能把我车顺走了吧。
负责安保的同志一见到余切就打招呼:“哟,余老师,又来了!”
“又来了,又来了。”余切点头。
别人进中央都是高谈阔论,我天天打牌。
有同志瞥见了余切那自行车,“您那什么自行车?牌子没见过呢?”
“小日本的,没什么意思。不怎么样。”
乔公的女儿乔南来接余切,见着了,顿时就问道:“日本的自行车啊?那得多少钱?”
哎呀!这可就不好透露了。
我当时买的时候,两千块钱,现在日元升值,估计得三千块钱了——比我那摩托车还贵!
“五百,不是三百块钱!”余切伸出三个手指,跟发誓一样。
乔南白了余切一眼:“余切,你就吹吧。这么便宜的日本变速自行车,你帮我也买一个?”
“那不行,这是我从日本人那里缴获来的,所以买的便宜。你要几百块钱买,也得凭你本事才行!”
“——你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信!”乔南吐槽道。
乔南是燕大64级的学生,算是余切的正牌学姐,了解到这一层关系之后,两人自然就多了一些交情。不然,就是一般人余切也很难这么说话。
一进到屋里面,发觉已经坐满了。老马正打的开心,见余切来了,让余切来替他。
“我弟子来了!”马识途笑道。
“你也就有个余切了,天天让余切来给你收拾烂摊子!”乔公道。
马识途还很得意呢,“我一把年纪了,熬不住,师父做不了的事情,弟子帮忙做下去,你们都精力旺盛,我是比不了的。”
给马识途这么一激,其他人本来是不干的,现在就同意了。
余切一顶岗,立刻就开始转换风格,该吃的分一点儿不剩,该叫的牌叫到顶格,而且余切会算牌,给其他人的压力山大,但这却恰好顺了乔公的意,他最喜欢和高手过招。
然而,一轮下来,赶赶在最后一步,余切还是没防守住,输了。
老马看余切输了,比他赢了还开心。
老马啊老马,你特么到底是会打牌,还是不会打牌。
你咋这么能给人提供情绪价值呢!
瞧瞧你老乡,笑得眉飞色舞。
啥时候让我的好朋友老聂过来,我们“余孽”兄弟合起伙儿来打遍这公园无敌手啊。
听闻不少领导还喜欢踢足球,不巧,兄弟我踢球也是有两下子的。
“不打了,不打了。今天就这样吧。”乔公站起来宣布撤退,末了忽然问余切:“余切,听说你电影上映了?”
“您怎么知道的?”
“我们有些老同志很喜欢看你的,听说你的电影上映,一定要第一时间看到才行。”乔公望着周围,忽然笑道,“恐怕我们还是最先看到的你电影的观众。你的电影一出来,我们就刻录了片子到家里面看。”
“那这电影怎么样?”
说起来,《小鞋子》上映之后,余切光顾着打牌和写,还从来没有看过自己的片子,也没有宣传过。
这会儿电影上映,没有啥首映礼,就是卖给各大国营影院,人家卖多少钱,按照一定比例转到制片厂这边来,只要片子卖得过去,就算是过了两年三年,还是能挂在电影院。
《少林寺》那片子卖了上亿!
但是,也放了许多年!
那么,乔公怎么说这片子呢?
他竟然稍微回忆了一下,像是在找其中有什么不满意的,但是找来找去呢,实在是挑不出毛病,最后摇头道:“我感觉没什么瑕疵,我原先知道你这片子和,是专门写给捐款活动的……我还以为有些很样板的地方,没想到啊,竟然一个也没有。”
“这是个好电影!”乔公说,“你这一整部电影,全凭感情去打动人,没有一句口号。”
他补充道:“我是以一个看了电影的观众来说的,没有代表其他的什么身份,但这是一部好电影,我真是这么想的。”
原来,领导早就看过了电影。
因这一时期电影院线的保密几乎形容虚设,也没有啥防盗版的意识,只要愿意出胶卷,又有原片,任何人都能搞到一整部电影的盗版胶卷。
就是老百姓搞不起罢了。
如今正在拍摄的《台儿庄战役》,将来上映前,就是刻录了几卷,先给领导层看过一遍,觉得可以之后,才和大众观众见面。
《台儿庄战役》作为大陆电影,在宝岛被严防死守,绝不允许上映——蒋家的人却偏偏想要看,最后竟然是通过特工在港地那边刻录胶卷,再运回宝岛,可谓是动用极大的力量去盗版。
看过《小鞋子》的可不止是领导了。
电影放映一周,很快在全国各地引发观影狂潮,连带着余切年初写的这本,又开始热卖。京城出版社联合城出版社、峨眉出版社……拢共九家出版社,在全国再印三百万册。
《十月》的编辑苏玉也在运作,想要把这一部作品的部分,节选到现今的中小学生课本当中去。苏玉感慨道:“我只是提出是否能节选余切的?大家都答应了我。”
“可见,就算是我不提出来,最后也有人会提出来。因为余切你已经走到了这里,你的光彩是隐藏不了的。”
余切坐在家里面,各地读者寄给他的信件如同雪一般飞来。
他上一次收到这么多信件,还得是徐驰那篇报告文出来后才有的反应。
燕大附小、京城第四中学……孩子们纷纷以班级为单位,写信给余切,给电影摄制组,表达他们对这一部片子的喜爱。
阿里的勇敢、阿里妹妹的天真善良,以及内地来的女教师宫雪成为这一时期的受捧形象。
不说别的地方,就是燕大这里,话剧社的贴出电影海报——一晚上还没过去呢,哗啦,这海报就不见了。
又贴上海报,并且贴上小字报:同志,偷窃是不道德的!
结果一点用也没有,贴出来不到俩小时,“哗啦”,那海报被抢得只剩下了秃噜的墙皮!
这片子简直一票难求。
京城西单那边有好几家电影院,是这一时期燕京群众的文化娱乐中心,《小鞋子》电影上映后,作价3毛钱一张,真的不便宜!然后,好多人不仅仅看了这电影,还在影院门口设置的捐助箱里面,留下了自己的一份爱心捐款。
余切的一些朋友,因为搞不到电影票,只好来找余切求助:“余老师,您这有票吗?我拿去和我爱人一起看!”
“没有,我这没有。”
“你是电影的编剧,你怎么会没有呢?”
“我特么都没看院线版呢。”
社科院的钱忠书就是这一类人。他这一家子特别讲究,不愿意和人起冲突,也不喜欢太热闹的地方。所以呢,就想着等电影冷场之后再去买电影票,结果左等右等,等了一周多,完全没有一张票能留给他。
钱忠书只好打电话来找余切:“余切,你这里有没有多的票?”
“没有,但我这儿有多的故事可以给你讲。”
“那你写封信给我讲讲。”
余切就写了一封几百字的小纸,讲了拍摄过程中的一些趣事——比如阿里妹妹的演员一开始并不是“小英子”,而是在本地找个少数民族女孩儿。
钱忠书却来信道:“你这是一个败笔,不应该这么安排。看来谢晋虽然很有名气,也就那样吧。”
那可是“小英子”啊,哪里能找到这么可爱的小女孩。
说个实在话,你知道这会儿咱西部地区是个啥生活水平吗?贫困的家庭,作为背景即可,真要是整两个面黄肌瘦的小演员,电影上映之后还要拿去国外参展——不知道又要怎么批判了。
余切道:“拍电影谢晋是专业的,他建议了我好几次,我相信他的眼光。”
这电影甚至带来了一股翻拍热。
余切名下的几乎一切,都被拿出来分析影视化的可能性。《出路》、《未婚妻的信》这些最受欢迎,八字儿还没一撇,就有在燕京本地考察的东南亚富豪,出十万买这一部片子的改编。
余切拒绝。
他要把片子,留给大陆的导演来拍。
——这消息又上了新闻,大众津津乐道余切不为五斗米折腰,殊不知他是嫌十万块钱太少,得加钱。
马识途住在余切家里,可以说把这一切看的很清楚。余切在家中购置乐器,买古董,买书画……他的朋友都来他这找他。
不仅如此,因为要回的信多到放不下,余切还开始购买京城其他地方的房产,一连买了三套。
最近的那一套就在景山公园,几乎和故宫就是墙挨着墙。假如装修好了,住进去,再去打桥牌简直是走路就能到。
马识途感觉余切现在往来无白丁,似乎是飘着的,他总想让余切沉淀沉淀,写出一些更加伟大而朴实的,但是却找不到什么好的切入点。
《小鞋子》、《落叶归根》只应该是一个开始。
余切正进入一个真正的大师阶段,就像是他随手写出的日元援助报告文一样,他深谙读者心理,又融会贯通了商业技巧,使得他总能轻而易举达到他想要的效果。
就在这天,余切又被喊去打牌,见到了另一个人物——林炳南。
林炳南是水利专家,水利研究所的老大。目前正带领全国许多专家研究泥沙淤积的问题,他写了很多份报告传回中央,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他写到了余切论文中“日元基建贷款”的事情。
上面很重视这个事情,也很重视余切论文的见解。于是安排他们俩见面。
真正的事情来了。
一见到余切,林炳南却没有提日元贷款的事情,而是说到《小鞋子》电影。
“余老师,我来首都看了两遍你的电影了,如今到处都是要看电影的人。阿里妹妹真可爱,你写的故事也真精彩。”
“过奖过奖。”
“我看过你很多,最喜欢你写的‘移民’系列,因为我早年就出生在马来西亚,青年时期又在美国留学……我最知道你要表达的,但是我认为,我心中认同的才是我的家。”
“是这样的。”余切没否定林炳南。他呢,一般都是不否定读者的理解。
林炳南讲这件事情:他后面的报告中,可能要根据余切的论文,引用更多的内容……如果可以的话,也希望余切能再深入研究。
余切答应了。
广场协议是九月份签订的,余切都不需要做啥研究——那新闻一出来,国内学过基本经济学的都知道日元会涨价。
林炳南道:“余老师,我们从前没有独立运营过这么大的工程,改开后也很少有西方国家大规模的援助我们进行建设,我们缺少很多经验,原先以为缺少的是工程师,现在发现家、经济学家也是缺少的……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余切听到这话,相当惊讶的看了林炳南一眼。
在这个问题上吃的亏,恰恰是苏系国家的整体问题,这事儿理解起来很简单,因为苏系国家原先根本是没有“货币”这个概念的,所以在货币方面的运作是国内一部分经济学者的盲区。
林炳南已经能预料到这种状况了,他无不担忧的道:
“假设我们要建设一个史无前例的工程,耗资达上千亿,能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可观部分!为此,全国人都缩衣节食,工程队加班加点,只为了降低一点点建设的成本,比方说我们把上千亿降低到了八百亿,然后因为这笔钱是无息贷款,而日元涨价了,我们最后还了一千六百亿——让我们前面做的所有事情都成了笑话!”
是啊,这正是中国当时在金融人才上的极度匮乏啊。
余切道:“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出现在这,就是为了让你说的情况不会发生。”
“我还有另一件事情!”
“什么事情?”
“捐款。”
林炳南说完这句话,就带出来一个笔记本,上面记载着全国百多位研究员的签名。
在这上面,每个人都为“春雨行动”捐献了一笔钱,从几毛钱到几块几十块钱不等。他们捐钱的场所,当然是他们所在的各个地区的儿基会,但他们却把这些金额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就为了拿给余切看。
林炳南拿出这个东西,当然有他的深意——你倡导的捐款,我们是真金白银,身体力行的支持你。
现在,轮到你来帮我们多做一些事。
余切很受感动,随后几天,再一次以经济学者余切的名义,和林炳南这个工程专家一起,把有关于日元基建的贷款论文,写到了中央去。
结论就一个:要警惕日元贷款陷阱。
协议上的小数点,可能比数十万吨钢材还要有分量。
这文章写出之后,一开始其实雷声大,雨点小。一则是中日两国目前前所未有的好,确实有不少人为此在努力;另外,就算是有一些陷阱,大家总觉得不至于那么夸张,国内真的很急缺外汇。
余切固然是“日本问题专家”,但是由于他的预言一直没有成真,所以他这个名头,多少有一些戏谑的性质。
让余切非常惊讶的是,随后几天,他忽然听说,国内所有涉及到日本贷款的项目,都要求被加上限制汇率波动的条款。
再然后,更重磅的消息传来:日本参拜了神厕。顿时,人们重新想起了余切写过的那一篇“危言耸听”的论文。
日本人可以那么坏吗?
日本人可以那么坏。
在神厕的照片表明:无论怎么样和邻国打交道,一定要留一手。永远不要忘记有防备之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