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胃口好大-《重回九零下岗潮,我带着全厂发家致富》

  一群学历最低硕士,平均年龄比程时大了十岁的研究员们围着程时,默默等他说话。

  其实心里都在念一句话:这么个大二学生,懂个屁。

  浪费我们的时间。

  程时说:“我想知道提高能量密度的瓶颈是什么?”

  那边面面相觑:嘶,诶,这小子还真懂一点,一句话就戳到了点子上。

  项目组长含糊地说:“国产的正极材料实际容量仅达理论值的60%。”

  程时微微点头:“国产氢氧化镍的理论容量大概是289h/g。所以,现在实际容量只有大概170h/g。”

  项目组长越发惊讶坐直了身体,说:“负极的利用率不足50%。”

  程时:“嗯,传统镉电极活性物质的利用率是不高。”

  项目组长:“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也不理想,特别是在极端温度场景下。”

  程时:“低温电解液在超低温下会结冰,克服这个有点难。但是高温的温域完全可以拓宽。那就是先从高温开始。”

  吕将军:“好了,考验完了,直切正题吧。程时同志很忙。我叫你们准备的录音机准备了吗?”

  组长忙叫人打开。

  程时:“那我们就按照你刚才提问的顺序一项一项说。我先明确一下。我知道的都是理论,具体怎么去实施,完全要靠你们自己。”

  组长点头:“明白。”

  程时:“先说正极材料改性。想要提高国产氢氧化镍的实际容量,只要引入钴掺杂技术。使氢氧化镍晶粒细化至100n下,电导率就能提升3倍。”

  组长问:“原理呢?”

  高学历知识分子就是这样子的。

  不管你跟他说什么,他都要问为什么。

  哪怕是学车的时候,叫他倒车入库的时候对准三点,他都要问为什么,什么原理。

  虽然这样可以不被轻易蒙骗,以后还能举一反三。

  但是有时候确实让人挺无奈的。

  程时说:“这个详细解释起来就比较复杂了。简单地来说,钴掺杂是通过结构优化-导电网络构建-动力学调控的三重机制来解决氢氧化镍在镉镍电池中的容量瓶颈。结构优化包括晶体结构优化与活性位点暴露。”

  “还能抑制不可逆相变。因为在充电过程中,β-Ni(OH)₂易转化为γ-NiOOH并伴随体积膨胀,导致结构坍塌,而出现利用率下降。而钴掺杂通过晶格应力调控和在充电时形成氧化态稳定性更高的Co³⁺,达到电荷平衡,来抑制结构变化。”

  “钴还能在氢氧化镍颗粒表面形成连续导电网络。同时能优化电子传输路径,增强离子传导。拓宽质子通道,加速氢氧根扩散。优化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增强高温稳定性。其中任何一个展开,都是一篇论文,我就不在这里详细叙述了。”

  组长:“实现途径呢?”

  程时:“化学共沉淀法,比如硝酸镍与钴盐混合沉淀。在国产设备上就可实现均匀掺杂,但是成本会比纯镍材料增加。”

  组长:“好的,负极呢?”

  程时:“负极结构重构采用泡沫镍负载镉粉结合表面导电层技术来实现。在KOH电解液中添加15-20g/L氢氧化锂(LiOH),可实现离子电导率提升和高温性能优化。”

  “不单单是这些,你们还要督促厂家制造工艺的革新。现在国内的电极都是用烧结式工艺。可以尝试用拉浆法替代压制法,来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材料利用率,这样,添加钴造成的成本提高,就能被拉低一些。”

  “如果能将镉镍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至80Wh/kg。那么存储1kWh能量需要的电池重量就可以降至12kg。”

  组长深吸一口气:“知道了,我们尽量。”

  程时拿出一张名片:“这是我的电话,有任何问题随时沟通。”

  组长结果名片仔细看了看。上面头衔多到让他眼花,心想:还好刚才虽然心里瞧不上这年轻人,却没有表现出来,不然现在就被打脸了。

  程时又拿出一份协议放在桌上:“这是专利权分配协议。获取专利后,我要占百分之四十九的专利权。”

  组长和所长交换了个眼神。

  个人竟然敢来跟国有研究所要求分配专利所有权?!!

  还狮子大张口,一下就要一半,真是闻所未闻。

  要不是吕将军在这里,他们就直接把程时赶出去了。

  再说,程时都已经把肚子里的东西倒完了,还有必要给他专利权吗?所长含糊地说:“这个专利权问题,我们要讨论一下。”

  程时淡淡地说:“哦,这样。我可能等不了了。我需要一个企业和研究院能把这事扛起来。贵院如果不愿意我就去找别人了。”

  他不给这些人压力,他们怎么会加紧去干活。

  所长赫然明白,其实程时还知道更具体的数据,如果不签这个协议,他就回去找愿意签协议的人。

  吕将军带着程时来,肯定是程时选了那家,到时候扶持资金就去哪家。

  所长忙说:“我们不是不愿意跟程时同志分享专利所有权,只是大多数工作都是我们在做。如果给程时同志那么多,不好向上面交代。”

  他们是行内人,自然明白这个专利的含金量。

  如果做成功了,以后手机等各种移动通讯设备和交通设备就都可以大大缩小体积和重量。

  他们就能垄断全世界的镉镍电池市场。

  程时摇头:“你我都知道,虽然有时候技术垄断是一层窗户纸。可是如果我不告诉你们,你们可能一辈子帮都捅不破。”

  所长的眉头皱成一团:我当然知道!!可是给你一个人49%也太夸张了。就算我不心疼,也会被主管部门骂死的。

  吕将军:“这样吧。你拿49%确实有点为难人。国资占百分之五十所有权。你们两家各25%。”

  程时说:“那就四三三。我四,研究院和你们各三。”

  吕将军翻白眼:“别太过分。不可能让个人控股超过国资的。国家四,你们各三。这是最后的底线。国家要投钱来研发的,总要收回成本。”

  其实他想的是:先让这小子把技术全交出来,等他赚了点钱,他们再慢慢把股份给收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