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费扬古被吓的半死不活,紧急开始封锁消息,李煦亦不敢有丝毫隐瞒,将这些日子以来所打探的情报连同这件事,一起火速上报给了康熙。
康熙看着看着竟低笑了起来,笑声干涩而冰冷,带着一种难以置信的荒谬与惊悸。
这伙所谓“东北起义军”,他们的行事,理念,还有他们这个不过及笈之年的女首领,都太过离奇,太过骇人听闻,完全超出了他的所有认知。
寻常反贼,或据险而守,或流窜劫掠,所求不过财帛权力。
而这伙“起义军”,分田亩,兴工坊,废贱籍,平满汉,收索伦,翻旧案……
这让他感到一种几近本能的不安。
“她是在另立规矩,另建一套是非标准……她要让那些奴才相信,他们能指望她的法,胜过朕的王法!”康熙咬着牙,一字一句。
“告诉费扬古和李煦,大军仍旧固守盛京,以辽河为界,严防死守,绝不可长贼声势!传旨火器营!那炮再造不出来,朕砍了他们的脑袋!”
“再传密旨与各地督抚,特别是江南汉臣!严密监控地方舆情,若有敢妄议关东之事,甚至心生向往者,无论官民,以通匪论处,立斩不赦!”
清廷在关内,仍以高压治之。
不会并未有什么用处,反而让更多人对关外那样平等,自由,有尊严的生活心生向往。
风是锁不住的,水是锁不住的。
向往自由与尊严的灵魂也是锁不住的。
哪怕关口开始封锁,依旧有人试图奔向那个美好的“华夏”。
是的,华夏。
自从战秀秀一事后,起义军在黑龙江与吉林的政权与民众基础更加稳固起来,手下众人催殷灵毓为己方政权命名,殷灵毓最终定以“华夏”。
其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后唐代孔颖达疏注道:“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康熙五十三年春。
康熙紧张的开始备战。
朝廷那边唯一掌握的就是翻出来了戴梓昔日进献的图纸,然而,殷灵毓这边,枪械在半年前获得了突破,戴梓接触到弹簧击针这些东西后一发不可收拾,安稳下来就一直在研发。
虽然量产仍需时日,但技术储备已悄然将清廷远远甩在身后。
所以朝廷很清楚的知道,打不过。
而且华夏又不是只有各种枪,他们还有手雷,有地雷,破虏炮也未能得到有效仿制,毕竟他们连一个残破的参考样本都没得到过。
康熙只能依旧靠大军与华夏政权沉默的在盛京一带对峙。
本就紧张的财政形势越发糟糕。
殷灵毓埋头民生发展。
土豆玉米红薯,水稻高粱南瓜。
但凡是东北这片黑土地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她都搜罗了起来。
华夏政权在开春化冻之后,全心全力开荒种地。
关外黑土肥沃辽阔,但荒芜异常,百姓和战士们不得不用更多的精力除去灌木杂草,平整出开阔的土地。
但田间地头,不再有旗田与民田的界限,只有忙碌的,期盼丰收的身影。
与此同时,各地那些新建起来的工厂,工坊也全力运转,织布的织布,挖煤的挖煤,哪怕冬天过去,可还有来年,尤其是华夏之中最先进的兵工厂,也是大量需求煤炭做燃料的。
兵工厂包括炼铁造枪也包括烧制水泥,打铁用的是从山洞里搬出来的蒸汽机,戴梓的一个徒弟正带工匠们按殷灵毓给的方向,试图造铁轨和火车。
现在地盘大了,很多东西的来源已经不必再依靠系统商城,比如铁矿,现在也是坐拥了不少。
而这还是殷灵毓知道,这里有油田,但她现在还不到时候和技术,能去开采利用的前提下。
东北的资源与物资,丰厚,慷慨,源源不绝。
加以科学的利用,足以供出一个强大的国家。
夜校的灯火也成了根据地夜晚最常见的景象,殷灵毓组织人手编写的拼音与简化字识字课本发到了每一个学习班,不管大人还是老人,都得笨拙地握着炭笔,描画着横竖撇捺。
小孩儿不用。
小孩儿白天直接送去工厂与工坊旁边的托儿所和学堂上学。
还管饭呢!还会教饭前先洗手呢!
老省心了!还不耽误赚银子!
哎呀还得是起义军管得好!他们有些地方的确理解不了,比如分给他们的地只让种,不让买卖,连地契都是存在“办事处”的,但是日子好过了就行了嘛!
起义军又不可能吞他们这十亩八亩的嘞!他们开荒都是起义军战士们一个接一个来帮的忙!
索伦,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逐渐融入了这里。
他们赖以谋生的手段仍有发挥的余地,且不会再被剥削,还能学字,吃饭,拿工钱,能让娃娃安安全全的长大,没有因为民族和出身不同便分出高下尊卑,反而是互相尊重,互相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一起为了更好的未来和明天去努力。
山海关内,气氛却截然相反。
康熙的谕旨一道道发出,严令各地督抚稽查“悖逆之言”,甚至鼓励告密。一时间,因言获罪者甚众,人人自危。
汉人官员们也在康熙日益加深的猜忌下,变得更加谨小慎微,康熙带头如此,达官显贵之间,满汉隔阂越发激烈深重,朝廷倾轧猜忌,显得愈发令人窒息。
清军火器营的工匠们在水深火热中试图仿制“开花弹”,却屡试屡炸,徒增伤亡,进展缓慢。
巨大的军费开支如同无底洞,不断消耗着清廷本就不甚宽裕的国库,南方的税赋催得更急,民间的怨气无声的积累。
费扬古谨遵圣意,死死守住防线,绝不主动出击,华夏政权也并未急于南下,似乎专注于内部的消化与建设。
双方哨骑偶尔隔河相望,甚至华夏这边还会打个招呼,扔个午饭分享一番。
最底层的士兵有时难以抗拒。
双方便谨慎的把武器都留在马背上,坐到一起吃饭,简短的谈天。
康熙看着看着竟低笑了起来,笑声干涩而冰冷,带着一种难以置信的荒谬与惊悸。
这伙所谓“东北起义军”,他们的行事,理念,还有他们这个不过及笈之年的女首领,都太过离奇,太过骇人听闻,完全超出了他的所有认知。
寻常反贼,或据险而守,或流窜劫掠,所求不过财帛权力。
而这伙“起义军”,分田亩,兴工坊,废贱籍,平满汉,收索伦,翻旧案……
这让他感到一种几近本能的不安。
“她是在另立规矩,另建一套是非标准……她要让那些奴才相信,他们能指望她的法,胜过朕的王法!”康熙咬着牙,一字一句。
“告诉费扬古和李煦,大军仍旧固守盛京,以辽河为界,严防死守,绝不可长贼声势!传旨火器营!那炮再造不出来,朕砍了他们的脑袋!”
“再传密旨与各地督抚,特别是江南汉臣!严密监控地方舆情,若有敢妄议关东之事,甚至心生向往者,无论官民,以通匪论处,立斩不赦!”
清廷在关内,仍以高压治之。
不会并未有什么用处,反而让更多人对关外那样平等,自由,有尊严的生活心生向往。
风是锁不住的,水是锁不住的。
向往自由与尊严的灵魂也是锁不住的。
哪怕关口开始封锁,依旧有人试图奔向那个美好的“华夏”。
是的,华夏。
自从战秀秀一事后,起义军在黑龙江与吉林的政权与民众基础更加稳固起来,手下众人催殷灵毓为己方政权命名,殷灵毓最终定以“华夏”。
其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后唐代孔颖达疏注道:“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康熙五十三年春。
康熙紧张的开始备战。
朝廷那边唯一掌握的就是翻出来了戴梓昔日进献的图纸,然而,殷灵毓这边,枪械在半年前获得了突破,戴梓接触到弹簧击针这些东西后一发不可收拾,安稳下来就一直在研发。
虽然量产仍需时日,但技术储备已悄然将清廷远远甩在身后。
所以朝廷很清楚的知道,打不过。
而且华夏又不是只有各种枪,他们还有手雷,有地雷,破虏炮也未能得到有效仿制,毕竟他们连一个残破的参考样本都没得到过。
康熙只能依旧靠大军与华夏政权沉默的在盛京一带对峙。
本就紧张的财政形势越发糟糕。
殷灵毓埋头民生发展。
土豆玉米红薯,水稻高粱南瓜。
但凡是东北这片黑土地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她都搜罗了起来。
华夏政权在开春化冻之后,全心全力开荒种地。
关外黑土肥沃辽阔,但荒芜异常,百姓和战士们不得不用更多的精力除去灌木杂草,平整出开阔的土地。
但田间地头,不再有旗田与民田的界限,只有忙碌的,期盼丰收的身影。
与此同时,各地那些新建起来的工厂,工坊也全力运转,织布的织布,挖煤的挖煤,哪怕冬天过去,可还有来年,尤其是华夏之中最先进的兵工厂,也是大量需求煤炭做燃料的。
兵工厂包括炼铁造枪也包括烧制水泥,打铁用的是从山洞里搬出来的蒸汽机,戴梓的一个徒弟正带工匠们按殷灵毓给的方向,试图造铁轨和火车。
现在地盘大了,很多东西的来源已经不必再依靠系统商城,比如铁矿,现在也是坐拥了不少。
而这还是殷灵毓知道,这里有油田,但她现在还不到时候和技术,能去开采利用的前提下。
东北的资源与物资,丰厚,慷慨,源源不绝。
加以科学的利用,足以供出一个强大的国家。
夜校的灯火也成了根据地夜晚最常见的景象,殷灵毓组织人手编写的拼音与简化字识字课本发到了每一个学习班,不管大人还是老人,都得笨拙地握着炭笔,描画着横竖撇捺。
小孩儿不用。
小孩儿白天直接送去工厂与工坊旁边的托儿所和学堂上学。
还管饭呢!还会教饭前先洗手呢!
老省心了!还不耽误赚银子!
哎呀还得是起义军管得好!他们有些地方的确理解不了,比如分给他们的地只让种,不让买卖,连地契都是存在“办事处”的,但是日子好过了就行了嘛!
起义军又不可能吞他们这十亩八亩的嘞!他们开荒都是起义军战士们一个接一个来帮的忙!
索伦,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逐渐融入了这里。
他们赖以谋生的手段仍有发挥的余地,且不会再被剥削,还能学字,吃饭,拿工钱,能让娃娃安安全全的长大,没有因为民族和出身不同便分出高下尊卑,反而是互相尊重,互相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一起为了更好的未来和明天去努力。
山海关内,气氛却截然相反。
康熙的谕旨一道道发出,严令各地督抚稽查“悖逆之言”,甚至鼓励告密。一时间,因言获罪者甚众,人人自危。
汉人官员们也在康熙日益加深的猜忌下,变得更加谨小慎微,康熙带头如此,达官显贵之间,满汉隔阂越发激烈深重,朝廷倾轧猜忌,显得愈发令人窒息。
清军火器营的工匠们在水深火热中试图仿制“开花弹”,却屡试屡炸,徒增伤亡,进展缓慢。
巨大的军费开支如同无底洞,不断消耗着清廷本就不甚宽裕的国库,南方的税赋催得更急,民间的怨气无声的积累。
费扬古谨遵圣意,死死守住防线,绝不主动出击,华夏政权也并未急于南下,似乎专注于内部的消化与建设。
双方哨骑偶尔隔河相望,甚至华夏这边还会打个招呼,扔个午饭分享一番。
最底层的士兵有时难以抗拒。
双方便谨慎的把武器都留在马背上,坐到一起吃饭,简短的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