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一餐-《快穿:每次都是地狱开局》

  两边都把马匹武器留在各自的桥头,拿着饭一起到桥中间坐下,一起吃饭。

  或者说,是清军蹭饭。

  那对面酷酷就扔大肉包子和鸡蛋,都已经砸过来了,这谁受得了。

  他们也想吃啊!

  吃完了也没毒,然后人家还接着请,还不杀你。

  不过来那还是人?

  那对得起自己的嘴巴和肚子吗?

  华夏的这群人吃的也太好了吧!

  “哎,兄弟,来口肉不,刚热过的。”华夏的战士大大方方笑着把饭盒递过去。

  清军低头一看,根本不是之前扔过来的木质饭盒,是铁的。

  还是双层!

  还冒着热气儿!

  重点是肉啊!香喷喷的肉啊!

  清军咽了口口水:“你们吃饭的家伙事儿也用铁器?”

  华夏战士很自然的道:“首领说了,木头盒子不方便热饭,我们巡边本来就辛苦,所以新给我们优先配备了这什么马口铁的饭盒,你看。”

  他把盒盖往手里一托,从旁边固定的地方拿出筷子,饭菜分开一摆,活脱脱就是出来露营的贵族老爷似的。

  清军说不出话,再一看菜色,半盒扎扎实实的炖猪肉,半盒时令的韭菜炒鸡蛋。

  然后一大盒白米饭上甚至还有浇了炖肉汤的痕迹和香味。

  再看看旁边的其他华夏的战士,也都一样的配置。

  最后低头看看自己和兄弟们手里,那打起仗来后,他们身处前线,所以比起平时算是很不错的饭。

  一把带盐巴的炒面,还有比起冷面馍馍已经很好吃的,包了点儿咸菜的一个糙米饭团。

  然后一个用来舀水喝或者冲泡炒面吃的破木碗。

  清军极力控制住自己:“……你们吃的真好。”

  清军内心belike:泪,流了下来.ipg。

  华夏战士已经端起了米饭扒拉了几口,含糊道:“那当然了,我们可是当兵的哎,我们首领说保家卫国的战士们应当得到最好的待遇!你看,周大娘她们搞起来的养鸡场,鸡蛋都优先供着我们吃咧!天天有!”

  几个清军正厚着脸皮都折了树枝,往自己碗里夹两筷子肉和蛋蹭着吃,可心里一下子就全是酸楚和茫然,声音轻的只有自己和风声入耳。

  “……当兵的?呵……俺们也是当兵的。”

  华夏的战士没听清,却也看到了他们的低落。

  他们也都是从清廷统治下过来的,虽然扔吃的这件事是政委他们吩咐的战术,但看着他们的饭菜,还是又热情的多给他们往碗里拨了一些。

  “慢点吃,兄弟,别噎着,这儿又没外人。”

  那个领头的清军便机械的,带着一种自暴自弃的意味,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得又快又急,狠狠扒拉了一大口带着肉汁的白米饭塞进嘴里,米饭的香甜和肉汁的咸香瞬间在口腔里炸开。

  那种扎实,温暖,充满油水的感觉,让他几乎落下泪来。

  他已经太久太久没吃过这么好的东西了。

  “……谢谢兄弟的饭。”

  华夏战士摆摆手,浑不在意的样子:“嗐,客气啥,都是苦出身,我们那边说了,天下穷苦人都是一家,咱们巡边辛苦,不打仗的时候坐下来互相吃两口好饭好菜本来就是应该的。”

  清军能给出的似乎只有沉默。

  而这恰恰是殷灵毓吩咐下去时想要的效果。

  顺手为之的心理战罢了,反正能撬的她都要撬,尽可能多带来一些人口和人力,还有人才和资源。

  屡有人偷跑,而且一跑就是一大家子,或者成伙儿的官兵,这事儿又难以管制,盛京方面只能闷不吭声,加强管制力度。

  华夏这边,不仅开始做起了工坊工厂,还有种地养殖,扫盲教育,日子过的是一天比一天好。

  现在的科技水平暂时算是够用的,殷灵毓最终暂时没有去做水力发电,而是把精力暂时集中在了民生上。

  拼音和简化字对于百姓来说,大大降低了知识的门槛,也降低了夜校老师们的教学负担,如今正逢春日,夜校暂时休息,殷灵毓让袁珠等人抓紧时间总结一套完善的积肥沤肥,轮作休耕制度,打算在夜校重新开学之前下发,作为更适合此时的百姓的教材和讲课内容来使用。

  至于殷灵毓推广的那些高产作物,因为起义军通过发粮,分地,以及战秀秀等事建立起来的公信力,再加上起义军的家中率先种植,百姓们并未过多对这些没怎么见过的东西有所犹豫,而是在垦荒垦出来的土地里,满怀期待的种下了办事处下发的种子。

  办事处还说了呢,等秋收了他们出钱买他们手里的粮呢!他们可得好好伺候这些庄稼!

  还有鸡崽子,看看这几天哪家的老母鸡抱崽了下窝了,拿打工赚的钱去换几只养着,听说首领带出来的人里还有个老人家带头搞了什么养鸡场?一天可老些蛋了,卖的也不贵,自己家的鸡蛋就不留着卖了,以后家里老人孩子也能补补身子了。

  媳妇儿现在在工厂里,老能挣钱了,村里会织布的女娃现在可是威风着呢,自家那小疯丫头天天在外面跑,还有好几个小跟班,也不知道以后能不能静下心来吃上这碗饭。

  不过丫头学习倒是挺好,而且前两天看她还威风凛凛的能把张老二家的那混小子追着揍,以后不行当兵去吧!

  想着想着,庄稼汉就幸福的想笑,抬头看看家里的方向,已经升起了炊烟,不知道是不是老丈人又来展示厨艺了,于是把锄头扛在肩上,大步迈向村落。

  天边的云彩烧的耀眼,残阳余晖,照的人脸也染上了红晕。

  三三两两的人们都要回家吃饭了,互相招呼着,笑着,询问询问彼此的开荒进度,家里的琐事。

  “老刘啊!待会儿上你家借点儿盐啊!实在是没盐吃了!”

  “自己抓呗!现在那盐一罐子才一百来文,干一两天就换来了,你咋还能吃不上盐?”

  “别提了!我今儿又没腾出时间来去买,我那地里杂木头太多了,我寻思就干半天!到底儿是没干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