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稳健统帅-《复山河》

  京师。

  北虏主动挑起战火,打破了许多人的谋划。

  无所谓主战主和,作为被动应战的一方,大虞只能选择打。

  紧急情况下,天元帝表现出了果决的一面,及时做出了应急部署。

  不过前线的战况,依旧不容乐观。

  边军几次试图出击,都被北虏揍了回去,现在只能困守城池。

  “京营,什么时候能够出征?”

  天元帝关心的问道。

  作为一名有为之主,他无法容忍前线一直被动挨打。

  为了收复辽东的失地,从去岁大败开始,他就在做准备。

  “陛下,三千营和神机营两个月前才补充完人员,部队正在训练中。

  按照之前计划,年底才能形成战斗力。

  此时出兵的话,神机营、三千营、五军营能够动用的兵力只有三万。

  考虑到京师的安全,十二团营中最多抽调三万大军。

  整个京营一共能够出动六万大军,距离您要求的十万之数,还差了不少。

  大都督府计划从各地抽调精兵强将,不过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景国良一脸为难的说道。

  吃空饷的恶习,遍布整个大虞,京营也没能成为例外。

  名义上京营坐拥二十五万大军,真实兵力却打了一个七折。

  其中的可战之兵,还要再打一个六折。

  和平时期,虚报一些兵员,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可现在是战争时期,虚报兵员上了战场,那是会要命的。

  天元帝要求京营出兵十万,对京营来说,着实是压力巨大。

  “怎么才这么点儿?

  朕不是下令整肃京营么,这就是你们交出来的成果!”

  天元帝不满的训斥道。

  自他继位以来,可是数次整顿京营。

  相比先帝朝,朝廷对京营的军费投入,可是大幅度增长。

  “陛下,臣无能!”

  景国良当即请罪道。

  京营的问题,那是历史遗留问题。

  先帝朝的时候,京营的兵力就只剩下了六成,拥有战斗力的更是不足一半。

  能够恢复到现在的水平,已经几次整顿后的结果。

  除非能够彻底解决军饷“漂没”问题,不然现在的水平,就是能够做到的极限。

  “够了!

  每天请罪的人多得去了,朕不想听这些没用的废话。

  北虏联合鬼方一起入侵,边军只能据守城池,前线需要增援。

  朕不喜欢添油战术,大都督府和兵部,必须尽快拿出一个作战方案来。

  这一次务必要把敌人打痛、打惨!”

  天元帝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

  以他的身体状况来看,这就是人生中的最后一仗。

  胜败直接关乎着帝国的稳定。

  倘若再次遭遇大败,大虞好不容易止住的颓势,将要再次加速。

  “陛下放心,辽东督师鲍志勇精通兵法,曾指挥大军数次击败鬼方和瓦剌。

  此人用兵最是稳健,一生从未遭遇败绩!”

  兵部尚书易传良当即开口说道。

  段文宏殉国之后,文官之中最能打的就剩下鲍志勇了。

  虽然这位一生都在打防守战,主动出击的次数屈指可数,但人家确实没有败过。

  文官中想要出一个帅才不容易。

  能有这样的水平,已经非常不容易。

  如果不力挺着,搞不好皇帝又要让勋贵领兵。

  尽管勋贵在他们的口中,全是一群酒囊饭袋。

  但也不得不承认,勋贵的整体军事素质,还是要比他们这帮文官要强。

  没有取得显赫的战绩,那是没有表现的机会。

  天元帝上位之后的几次平叛战争,勋贵们打的都不错。

  虽然有虐菜鸟的嫌疑,但赢了就是赢了。

  真要是给了这些人机会,打输了还好。

  万一让勋贵们打赢了,长期被他们压制的武将集团,搞不好就要在朝堂上重新抬头。

  相比其他政治集团,放开枷锁的武将,才是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

  一句出将入相,就足以令人无数人前赴后继。

  “你们商量吧,朕乏了!”

  天元帝挥挥手说道。

  糟糕的身体,不容许他长时间处理朝政,一般的政务早就交给了内阁和司礼监。

  如果不是前线大战关系重大,他都不会亲自过问。

  过来露个面,施加点儿压力,就够了。

  他这个皇帝掺和太多,反而不是好事。

  论起军事能力,眼前这帮大臣,可比他强多了。

  鲍志勇的带兵能力,天元帝是认可的。

  一次胜利可能是运气,每次都获得胜利,那就只能是能力了。

  从前线的局势就可以看出来,在这位鲍督师的指挥下,边军把城池防守的滴水不漏。

  哪怕遭到了敌人的偷袭,也没有丢失任何一座重要城池。

  ……

  南通州。

  刚参加完庆功宴回来,李牧就收到了来自京中的书信。

  辽东大战突然爆发,没有出乎他的预料。

  朝廷紧锣密鼓的备战,就差搞得天下皆知。    北虏只要不傻,就不会坐以待毙。

  一旦让大虞准备好了,以北虏目前的实力,获胜的概率几乎为零。

  趁着大虞训练新兵的契机,联合鬼方提前挑起大战,才是战略上的最佳选择。

  “可惜了!

  本来还想着,利用海盗洗劫盐场,趁机增加一个骑兵千户的编制。

  现在前线开打,朝廷的资源要紧着前线,只能等下次了。”

  李牧的感慨,让一众将领集体沉默。

  要知道前些日子,朝廷刚给扬州营拨付了一千匹战马,让骑兵千户完成了满编。

  部队都还在训练中,这位又开始惦记第二个骑兵千户的编制。

  勋贵出身的将领还好,大家都是关系户,对这种优待见怪不怪。

  相比普通人,他们知道的讯息更多一些。

  两淮地区的盐场,都卖给了朝中权贵。

  扬州营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为他们看家护院。

  没有海寇入侵的事情,可能他们还没感受。

  发生了这种事情后,大家肯定会意识到扬州营的重要性。

  增加扬州营的机动力量,他们都是受益者,有动机去推动。

  如果不是辽东大战爆发,李牧私底下和各方接触一下,事情差不多就成了。

  同样的话,落入草根将领耳中,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大虞朝能满编的部队屈指可数,扬州营这种完全是一个怪胎。

  一个满编步兵营,加上一个满编骑兵千户,光战兵就有近七千人。

  这样的军事实力,超过了大虞朝三分之二的总兵。

  舒忠义的感触最深,哪怕在辽东前线,骑兵计算兵力也是“人 牲口”。

  同大虞多少骑兵一样,扬州营也是半甲轻骑兵,每名士兵配备一匹战马一匹驽马。

  名义是一个满编千户,放在外面相当于人家三个满编千户。

  他这个扬州营的骑兵千户,比外面一些游击将军带的兵还多。

  像李牧这种坐拥七千战兵的将领,搁在九边将门中,都能算一号人物。

  “参将大人,我们会不会上战场啊?”

  舒忠义跃跃欲试的问道。

  在他看来,自家参将大人训练这么多军队,肯定是为了到前线大展拳脚。

  辽东前线虽然危险,同样也有荣华富贵。

  他这种草根,很难在那边混出头,不等于勋贵子弟也不行。

  看扬州营的军官配置就知道,除了他这个武进士出身的骑兵千户外,另外五名千户全是勋贵子弟。

  下面的百户,也有半数以上是勋贵子弟。

  跟着这样的部队上战场,肯定不会吃亏。

  扬州营的具体战斗力,他不是很清楚,但训练强度他是知道的。

  哪怕是边军,都不敢这么训练。

  每日一练,完全是靠钱堆出来的。

  如果不是军饷给足,每天三顿干的管饱,还能见到荤腥,士兵们早就闹翻了天。

  隔三差五进行实弹射击,好像弹药不要钱一般。

  “问这么多干嘛,你只要把骑兵练好就成。

  真要是和北虏遇上了,我们步兵不怕,骑兵能是人家的对手!”

  李牧没好气的训斥道。

  辽东大战大家躲都来不及,居然还有人想往里面跳的。

  不是不能和北虏打,而是不能按照文官的命令,跑去和北虏打。

  这些都是血的教训,大虞的武将感受不深。

  但李牧不一样,他记忆中拥有太多的反面教材。

  明明可以获胜的战争,结果在一群纸上谈兵的家伙指挥下,最后败的一塌糊涂。

  觉得草原人厉害,那是以文御武制度建立后。

  此前武将担任主帅时,大虞可是一直压着敌人打。

  不说封狼居胥,最起码边界线外拉百里,看不到草原部落的踪迹。

  北虏也罢,鬼方也好,全部都匍匐在大虞脚下称臣。

  “参将大人,增加不了骑兵编制,增加步兵编制也一样。

  各地盐场饱受海寇威胁,扬州卫又不堪用,只能靠我们扬州营。

  为了保障朝廷的盐税,分兵驻守各地势在必行。

  以南通州为例,我需要同时在崇明岛、海门县、州城三地部署兵力。

  没有三千兵马,根本防守不过来。

  计算上其他地区的话,需要的兵力还会更多。”

  云千户顺势提议道。

  增加编制,就意味着增加机会。

  对武将来说,没有人嫌弃自己麾下的兵多。

  “行了,除非你们想要去辽东前线增援。

  不然这种好事,暂时就别想了。

  现在要做的是尽量淡化扬州营存在感,免得被兵部盯上了,一封调令把我们打发到辽东。

  要知道我们麾下的士兵,多是扬州本地人。

  真要是到了北边,光非战斗力减员,都是一个恐怖的数字。

  在适应北方气候前,十分的战斗力,顶多能够发挥四五分。

  北虏和鬼方能够压着边军打,战斗力肯定不用怀疑。

  仅凭四五分的战斗力,同这些家伙对上,那是会吃大亏的!”

  李牧当场拒绝道。

  提要求是要分时间的。

  辽东前线缺兵少将,此时凑上去就是告诉兵部,还有一支扬州营可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