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谋划-《复山河》

  文渊阁。

  朝会结束之后,七位辅臣齐聚文渊阁。

  过去的两个时辰,发生的事情太多,足以影响大虞的未来。

  最关键的是,他们对朝堂失去了控制。

  无论是拿下左光恩,还是裁撤厂卫,都不是他们主导的。

  “首辅,情况似乎有些不妙啊!

  皇上今天的举动,实在是太过不合常理。

  借助朝议,强行拿下左光恩,也就罢了。

  无非是扫了我们的面子,算不上什么大事。

  可裁撤厂卫,影响就太大了!”

  景国良忧心忡忡的说道。

  相比文武百官,勋贵和大虞捆绑的更加紧密。

  裁撤厂卫,短时间对大家有利,但长期来看却是要命的。

  或许现在的东厂和锦衣卫,内部都已经腐朽,战斗力远不及当年。

  可这两支机构,在大虞依旧扮演着重要角色。

  尤其是锦衣卫,不光对内监察百官,还要对外搜集情报。

  那些书读傻了的蠢货,可以否定锦衣卫的价值,但他们这些帝国掌舵者不行。

  “还不是那两个混蛋,自从那两人进京,朝堂上就没太平过。

  当初就不该放过他们,一时的心慈手软,没有想到居然成了祸害!”

  庞亨升咬牙切齿的说道。

  从眉宇间的寒光看得出来,他这是动了杀心。

  其余六人的想法也差不多,大家都看尹左二人不顺眼。

  怎奈尹左二人在朝野声望太高,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很难把他们拿下。

  此时众人才想起左光恩的好,这种脏活最适合阉党来干。

  可惜现在阉党已经完了,若是想要动手,就只有他们自己上阵。

  偏偏大家都是爱惜羽毛的主,谁都不想为国锄奸,搭上自己的名声。

  何况尹左二人还有皇帝护着,现在他们大权在握的时候,自然可以把人干掉。

  怎奈代价太过惨重,未来会皇帝拉清单。

  “裁撤东厂也就罢了,锦衣卫不能全部全部裁撤,朝廷需要一个对外搜集情报的机构。

  何况锦衣卫还是天子亲军,守卫皇城的部分,也不能轻动。”

  李原心情沉重的说道。

  在过来的路上,他已经想清楚了。

  皇帝可以胡闹,他们这些辅臣,不能跟着胡闹。

  群臣都想要裁撤厂卫,皇帝也在朝会上下了旨,此刻谁也拦不住。

  现在能够做的,就是尽可能保全一部分种子,为未来重建打下基础。

  不过这么一折腾,锦衣卫势必会元气大伤。

  厂卫之所以厉害,那是他们在过去的上百年时间里,在帝国上下埋藏了大量的情报人员。

  解散情报组织容易,想要重建那就难了。

  “侯爷说的不错,锦衣卫不能全部裁撤。

  只是现在朝野群情激奋,我们也不能明着保。

  干脆给这些分支机构换个名字,让他们继续为帝国效力。”

  吕寿同紧跟着提议道。

  “如果大家没有不同意见的话,裁撤厂卫之事,就这么办吧!

  原东厂锦衣卫的官兵,也不能直接解散,我看就打发他们去广西平叛。

  若是立下战功,那就转为募兵,或者是拆分打散安置到各军。”

  庞亨升面无表情的说道。

  作为文官,天然就反感厂卫。

  干掉厂卫的机会送上了门,肯定不能手下留情。

  如果不把这些人解决掉,后面皇帝反应过来,又重建厂卫那就坏事了。

  直接举起屠刀肯定是不行的,那就只能借刀杀人。

  打仗是要死人的,东厂和锦衣卫这种特务组织,小股部队作战都是精英。

  一旦参与到大战中,情况就不一样了。

  最少在适应作战模式前,需要付出惨痛代价。

  能够接受保留部分编制,一方面是给镇远侯留面子,一方面是帝国真的需要。

  ……

  扬州城。

  整军备战的李牧,看着朝廷转发的公文,整个人丢傻了眼。

  再三确定之后,才敢相信是真的。

  裁撤厂卫,剧情咋这么熟悉呢!

  活脱脱的崇祯版预演,区别仅限于身边多了一群辅政大臣。

  不过按照大虞的传统,新帝大婚之后就会亲政,辅政大臣的作用将无限减小。

  想到了这里,李牧心中已经有了不详的预感。

  大虞的情况,比明末略好一些,但也好的有限。

  倘若皇帝像崇祯一样能折腾,再厚实的家底,也经不起挥霍。

  一想到王朝末年,那恐怖的画面,李牧就打了一个寒颤。

  真要是改朝换代,前朝的勋贵子弟,通常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尤其是他这种手中有兵,还有过战绩的,更是首先被清洗的对象。

  “大人,您身体不舒服?”

  一旁的兰林杰疑惑的问道。

  公文上的内容,对大虞造成的确实影响很大。

  可对自家大人来说,却是裁撤厂卫的既得利益者。

  没有了锦衣卫的监督,原来很多不敢做的事情,现在都具备了可操作性。别的不敢保证,以他对自家大人能力的了解,每年多捞几万两白银不成问题。

  “没事!

  只是想到了一些事情,略微有些紧张罢了。

  可能是第一次带兵出征,心里没底吧!

  对了,朝廷下旨各地锦衣卫赶赴前线。

  正好我军缺少能打的斥候,就把沿途的锦衣卫一并给带上。”

  李牧找了一个蹩足的借口说道。

  略微有些不合规矩,但这不是大问题。

  从皇帝下旨裁撤的那一刻开始,锦衣卫就不再是天子亲军。

  具体怎么改编,朝廷尚未给出明确答复,反正待遇不可能比募兵高。

  以文官对锦衣卫的恶劣印象,搞不好他们的待遇,还赶不上卫所兵。

  估摸着要不了多久,这支特务部队,就要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凑巧他想要建立自己的情报机构,索性就趁机捞一把试试。

  如果能够筛选出可用之人,那就顺势给挖过来。

  找不到也没关系,多带着一些人上战场,无非是多消耗一些钱粮。

  对普通将领来说,这是天大的麻烦。

  搁在李牧身上,根本不是啥大问题。

  怎么从文官手中索要钱粮,他有丰富的经验。

  朝中有人撑腰,只要自己能够占住理,官司打到御前都不怕。

  “大人,锦衣卫臭名昭著,若是……”

  不等兰林杰说完,李牧就打断道。

  “此事简单,文官们问起来,就告诉他们打仗需要炮灰。

  到了战场上,多报一些锦衣卫的战损,大家就会非常满意。

  大不了让战死的锦衣卫,换个名字重新入伍,编入扬州营中。

  倘若没有名额,就占用地方卫所部队的编制好了。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等打完这场仗,本官也能再往上升一级。

  能不能继续留在扬州不确定,手中的编制肯定会增加的。”

  按照之前的想法,留在扬州这花花世界,过幸福的太平日子肯定最好。

  可意识到大虞局势不妙后,他再也没有了贪图安逸的想法。

  二十岁的年纪,正是闯荡的时候,岂能贪图享乐躺平。

  趁着现在朝中有人,赶紧往上爬,尽可能掌握更多的兵才是正道。

  倘若未来帝国局势恶化,手中有兵才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大人,扬州可是好地方。

  扬州营的这份待遇,放眼整个大虞朝,都是最顶尖的。

  哪怕是九边之地,那些士卒也就名义上军饷更高,实际上的生活水平远不及我们。

  一旦去了苦寒之地,再想保持这样的生活可就难了。

  倘若真要升迁,学生建议您谋划南直隶都指挥使的职务,或者是直接担任留在扬州升任副将、总兵。

  以您在朝中的人脉,要做到这些不难。”

  兰林杰笑呵呵的说道。

  选择出来当师爷,他这一步棋,无疑是走对了。

  谁也无法想到,一年前的小千户,现在已经成了帝国的实权将领。

  都指挥使官署名:都指挥使司,位列行省三司衙门之一,是地方上的最高军事领导机构。

  当年辉煌的时候,能够和巡抚、布政使分庭抗礼。

  随着文官的崛起,都指挥使官的地位大幅度下降,受地方巡抚节制。

  不过有吉凶丧事,使用序头衔时,都指挥使依旧排在布政使之前。

  这个位置,曾经是李牧入仕时的最高追求。

  深度挖掘职务含权量,理论上能够号令一省十几万兵马。

  只要能够压服下面的将领,哪怕受到文官的压制,一样是地方上的实权派。

  不过真要谋划这个位置,那么南直隶就不是首选。

  地方确实富裕,也可以继续占据从府衙借来的土地,可上面的“婆婆”太多了。

  除了巡抚、布政使、按察使,还有南京六部在上面压着。

  稍微折腾点儿动静,都会引来这些人的关注。

  在和平年代,想要做点儿什么,根本就不可能。

  反倒是边疆行省,更有发挥的空间。

  尤其是九边之地,如果九边将门能够解决军饷问题,瞬间就能够化作一方藩镇。

  “哈哈……

  这些事情,暂时还不着急。

  先平定广西之乱再说,现在谈这些还言之过早。

  何况南直隶都指挥使,还有人在位置上呢,强行取而代之非君子所为!”

  李牧大笑着说道。

  自家的师爷,终于能够在重大事项上,给他出谋划策了。

  虽然因为信息不对等,想法和他相违背。

  可是抛开前世的记忆,以当下的眼光看,留在南直隶任职绝对是最佳选择。

  把都指挥使的位置排在最优选,无疑是结合了他的实际情况,设身处地的进行谋划。

  同样是都指挥使,不同的人在位置上,能够动用的权力也不一样。

  现任南直隶都指挥使,就被南京兵部给架空了,下面的将领根本不鸟他。

  换李牧这种强势的将领上去,不说拿回全部的权力,最少能够在全省军务上拥有足够的话语权。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