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增援-《复山河》

  “出征!”

  随着李牧一声令下,扬州营开始登船。

  距离接到兵部调令,此时已经过去了一个月。

  为了确保行动顺利,所有出征的将士,都进行了短期的航海训练。

  那些上船就晕的官兵,全部被筛选了出来,被任命为留守部队。

  海上航行不比运河,如果身体不适,几千里的路程下来那是真会死人。

  相比扬州营的士气高昂,另一边的南直隶锦衣卫,一个个就像是死了爹娘一般。

  上个月他们还是令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现在就成了军中小卒。

  得知李牧有意带着这些人上战场,南直隶的文官,那是全力配合。

  为了送走这些瘟神,除了朝廷给的开拔费外,巡抚衙门和各地州府都跟着慷慨解囊。

  大家的要求就一个,别让这些人活着回来。

  难得皇帝抽风,废除了这群讨厌的特务,岂能给他们留下东山再起的机会。

  “唐柴兄,你们的人状态不行啊!”

  看到老朋友过来了,李牧上前询问道。

  大虞锦衣卫来源相对复杂,除了专业的特务人员,还有很多恩荫人员。

  这是对功臣的优待,相当于变相的世袭。

  因为锦衣卫的特殊性,人员编制不受限制,社会地位也相对较高,一直是武将们最喜欢的衙门。

  武将群体中的冗官,大部分都在锦衣卫中。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恩荫官员的群体不断壮大。

  发展到现在,数量足有数万之多,给朝廷带来了沉重的财政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历史上朝廷多次推动裁撤冗员计划,均以失败告终。

  一般来说,这些官员都有一个威风的官职,但是平常光拿俸禄不干活。

  新皇下令裁撤锦衣卫,误打误撞的为裁员,创造了有利条件。

  家族势大的,在收到裁撤锦衣卫的命令开始,第一时间就开始运作外调。

  留下来的都是一些祖上威风过,但现在已经退出了权力中心,没有能力在朝堂上进行运作。

  眼前这位唐佥事,原本在五城兵马司中任职,因为京中大爆炸父亲一命呜呼。

  不学无术的兄长继承了爵位,先帝念在其父功劳的份儿上,也给唐锦成安排了一个好位置。

  遭逢变故后的唐家,只剩下了名义上的显赫,实际上已经脱离了权力中心。

  收到朝廷裁撤锦衣卫的消息后,唐锦成就傻眼了。

  锦衣卫佥事的位置不低,想要平调离开,那是需要动用政治资源的。

  京中长兄只会吃喝玩乐,根本没替他运作。

  上赶着的不是人情,这种事情唐家自己不开口,亲朋故旧们可不会多事。

  等唐锦成反应过来,准备找关系运作时,兵部的调令已经到了手中。

  到了这一步,就算想要运作调离,也没有了机会。

  要接受命令,前往广西作战。

  要么称病辞官,凭借祖辈留下的余荫,也没人会揪着他不放。

  大部分关系户都选择了后者,丢官总比丢命的好。

  文官们对锦衣卫太过仇视,到了广西也是当炮灰的命。

  不把他们坑死在战场上,那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文官。

  恰好李牧给南京兵部发了公文,希望能够带着锦衣卫一起上战场。

  不甘心退出仕途的唐锦成,犹豫再三之后,决定留下来。

  “李兄,谁遇到这种事,心情都不会好。

  锦衣卫没了,留下来的弟兄们都不受朝廷待见,您就多担待着点儿吧!”

  唐锦成无奈的说道。

  命运就是这么玄妙,原本大家都有着光明的前途。

  结果新皇上位后,一阵骚操作下来,就让他这这颗新星沉沦了。

  没有锦衣卫这棵大树遮风挡雨,在锦衣卫任职的履历,就是最大的政治污点。

  武将们或许不会介意,但文官肯定看他不顺眼。

  “唐兄,世事无常。

  陛下今天裁撤了锦衣卫,没准明天就会下令复立锦衣卫。

  别人不知道锦衣卫存在的意义,难道你我还不清楚么!”

  听了李牧安慰的话,唐锦成露出了一脸苦笑。

  这个话题,他现在根本不敢接。

  没有父辈在朝中遮风挡雨,他必须谨小慎微。

  “唐兄,明人不说暗话。

  此去广西作战,我需要情报支持。

  恰好你们锦衣卫,最擅长的就是搜集情报,劳烦你帮我筛选出一批可用之人。”

  李牧坦言道。

  建立私人情报组织,在大虞朝是要掉脑袋的重罪。

  打着为大军搜集情报的旗号,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李兄,你需要多少人?”

  唐锦成关心的问道。

  锦衣卫此行必定凶多吉少,若是能够调到扬州营听用,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李牧的关系背景,前线的文官,也不敢拿他当炮灰。

  “多多益善。

  这场白莲教叛乱,发展壮大的速度太快,背后很可能有安南人的影子。除了搜集白莲教叛军的情报外,还要搜集安南人的情报。

  此次广西之行,除了剿灭白莲教叛军外,我们也要做好和安南人开战的准备!”

  李牧当即忽悠道。

  朝廷只想着快点平叛,根本没有和安南人开战的心思。

  可这些讯息,下面的人不清楚。

  只要有一个借口,先把人给弄过来,后面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难得李兄看重,唐某必将全力以赴!”

  唐锦成当即表态道。

  甭管后面怎么发展,先从锦衣卫的坑里爬出来再说。

  跟着李牧混,总好过直接到文官麾下听令,遭受刁难的好。

  ……

  广州府。

  “朝廷的援兵,什么时候才能抵达?”

  巡抚邹云川皱着眉头问道。

  广西叛乱爆发的速度太快,他们都没有做好准备。

  接到广西巡抚的求援信,没过多长时间,战火就蔓延了过来。

  事实上,对广东造成威胁最大的不是广西叛军,而是省内随时可能爆发的叛乱。

  自从广西叛乱成功后,广东境内的白莲教徒也活跃了起来。

  “福建和江西的兵马,已经进入我省境内,预计十天内能够抵达前线。

  不过据我们的人观察,这两地的兵马缺额严重,真实兵力只有在册人数的一半。

  名义上的十万大军,实际上只有三万人。

  其中还充斥着大量的老弱,真实战斗力堪忧,怕是派不上什么大用场。

  从南京兵部获悉,淮安营已经进入江西,扬州营刚从海上出发。

  两支部队的抵达时间,大致上应该相差无几,都要等到下个月。

  淮安营和扬州营都是朝廷去年组建的募兵。

  淮安营是从京营中抽调将领组建的,扬州营的前身是五城兵马司。

  这两支部队编制虽然是一个卫,但从组建开始就备受朝廷的重视,战斗力应该不错。

  尤其是扬州营,里面还有一支骑兵。

  曾在一炷香时间内,击溃了围困南通州的海盗,并且斩下海盗首级上千。

  应该是我们所有援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

  顾明辉急忙回答道。

  作为广东兵备道,他从来没有这么受到过这样的重视。

  如果不是白莲教叛乱爆发,他这个小小的兵备道,平时想要见这些大人物一面都难。

  “哼!”

  “那帮王八蛋也太过分了!

  都现在这种时候,还不肯出全力!”

  布政使薛伟诚当即怒斥道。

  大虞的军队空饷虽然严重,但到了战争时期,最少也要凑齐五六成的兵力。

  福建、江西两省的援军,空额高达七成,派过来的部队中也充斥大量的老弱。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人过来帮忙镇压叛乱是顺带,真实目的多半是平账。

  出兵十万和出兵三万,需要消耗的钱粮物资,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上下一倒腾,所有人都能够赚的盆满钵满。

  就连军中的空额,以往的亏空,也能够合理的平掉。

  无论是在职官员,还是曾经在两地任职过的官员,身上都会减少一个隐患。

  “凑合着用吧!

  眼下我们需要他们帮忙,有些事情能够遮掩,就帮忙遮掩一二。

  不管怎么说,他们也派来了三万大军。

  再派人催一催,让他们赶紧把支援的粮饷运送过来。”

  邹云川缓缓说道。

  作为一名老派官僚,他奉行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在场众人都了解他的作风,自然不会唱反调。

  何况现在的大战,需要两地协饷,闹翻了吃亏的还是他们。

  “巡抚大人,朝廷催动我们尽快出兵联合进剿,您看此事该怎么办?”

  都指挥使谢承翰一脸为难的问道。

  兵部三令五申的催促他出兵,可是巡抚衙门迟迟不给开拔费。

  广西巡抚殉国,除了自己瞎指挥外,很大程度上也是被同僚们给坑了。

  发出求援信后,只有湖广巡抚象征性的派出了援兵。

  因为派系不同的缘故,本该第一时间出兵的广东兵马,根本就没有任何行动。

  “慌什么!

  你们守好防区即可,等朝廷的援兵抵达之后,再一起出兵就是了。”

  邹云川当即怒斥道。

  用兵打仗他不懂,但做官他明白啊!

  不出兵,就不会吃败仗。

  只要阻挡住叛军,保住广东就是大功一件。

  出兵镇压万一失败,那是要承担责任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