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埃及十字军,还是吸取了早年耶路撒冷王国的教训。
在第一次十字军建立了四个国家后,法兰克人对当地的统治,其实是相当松散的。
好的方面,这叫降低了行政负担,返璞归真。
从坏的方面来说,国家里就真只有法兰克人可以充当统治基本盘。
无非是巴勒斯坦地区本地人本来就不多,加上欧洲长时间的移民,才撑出来一个大约十几万人的法兰克人盘子。
这个法兰克人指的是欧洲天主教徒。
除去这十几万人外,王国的统治,就相当的薄弱了。
即便是希腊东正教徒,也被排斥在统治圈子外。
而他们连传教的兴趣都无,也立法禁止混血。
从扩大国家规模的角度来说,这无异于自缚手脚,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种事在欧美其实又挺常见。
毕竟特权这种东西,参与的人越多,也就越不值钱。
而在中世纪,成为一名普通的自由民,这本身就是特权。
但在埃及不行,埃及本地人相比之十字军来说,实在是太多了。
这个时代的埃及,总人口大约有六百万到八百万,而十字军总数才万把人。
相比于耶路撒冷,这才是正经的小族临大国。
双方差距如此明显,再加上又有耶路撒冷在外虎视眈眈。
自然就需要更多的族群,来表露自己的统战价值了。
直接吸收穆斯林进入统治阶层,对于十字军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政治错误。
因此,埃及十字军,索性按照罗马时代的风格,建立八个军团。
这八个军团,并不是以民族区分的,而是将各个民族的人,打散后混用,组建出军团体质。
目的在于用军事化的组织管理,塑造一个新的统治集团,取缔民族本身的认同。
无非,在这其中,法兰克人更容易身处高位,但普通的阿拉伯人、科普特教徒、高加索人、突厥人,在有军功的情况下,也能向上爬。
在这套体系中,埃及十字军自然是高高在上,然后科普特正教徒,担任了民政上的副手,原先的马穆鲁克成为优质仆从军被转化吸纳。
至于作为民族主体的阿拉伯穆斯林,则要么沦为仆从,要么就要承受各式各样的压迫。
在不论工作、生活、婚姻、征税上,都要饱受歧视。
当然,更地狱笑话一点在于,即便十字军已经如此压榨埃及人了,可许多埃及人,依旧觉得这日子,要比当初被萨拉丁统治的时候稍好一些。
而萨拉丁统治的时候,又比法蒂玛王朝时期稍好一些。
整体来说,埃及人的生活,在这不停的改朝换代中,真是蒸蒸日上,一日胜过一日啊!
因此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坚定的反抗意志。
当然这种“稍好”到底是不是埃及人赢学带来的心理暗示效果,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对于年轻气盛的纳赛尔来说,他又没经历过法蒂玛王朝时期,埃及的那种局势动荡。
当时法蒂玛哈里发权威衰落,只保留宗教和名义上的权力,真正掌权的是大维齐尔。
这些大维齐尔之间的权力斗争,甚至会向十字军或者逊尼派势力求助,引狼入室。
在这样频繁南北征战下,必然导致农田荒废、商贸衰退。
法蒂玛朝廷为维持政权又要频繁加税,加剧民怨,导致地方势力坐大,中央控制力减弱。
这无疑已经是一种恶性循环了。
可以说,当萨拉丁进入埃及时,埃及是一个宗教分裂、政权腐朽、对外受压、对内失控的国家。
其正处于法蒂玛王朝崩溃的边缘,这样的局势也为萨拉丁后来迅速掌控全局、建立阿尤布王朝提供了土壤。
而在萨拉丁统治埃及的时候,纳赛尔尚且年幼不记事,对那时候的情况也不了解。
当时的埃及,虽然说在萨拉丁兄弟的治理下,整体有所好转。
指的是其在政治上削藩清权,统一权力、军事上重整军备,抗击十字军、就连宗教上也完成了改革与统一。
可萨拉丁并不满足于统治埃及,反而经常需要抽调埃及的财政收入与兵力,去叙利亚地区作战。
再到后面又同耶路撒冷王国之间爆发长期战争。
这其中自然也给埃及带来不小的负担。
纵然民众群体,有比较高昂的圣战热情,可粮价波动这种事,以及农村劳动力不足,都是在所难免的。
反倒是后面埃及十字军入驻后,才迎来了长久的和平,以及欧洲商人对埃及商品的大批量采购。
整体经济在短时间里,可以说是肉眼可见的发生了转变。
因此,老一辈的埃及人,对于埃及这种日子确实不是很好,但又比以前稍好的处境感到心满意足。
即便近期,因为耶路撒冷王国同埃及之间的竞争,导致经济有所波动,生活水准有所下滑。
可大家还是下意识觉得,这只是暂时的……
但纳赛尔这样的年轻人不同,而在他记事之前,阿尤布王朝就已经失去了埃及。
因此从小到大一直以来欺负他的人,摆明了就是那些科普特人、那些“基督徒”。
由于生活中的地位高低差距,纳赛尔是同对方发生过冲突的,就结果来说,他被人群殴的很惨。
若非有“教堂”里的人,帮他救治,说不准第二天就死在街头。
当然,若非如此,他也接触不到“教堂”,只能说福兮祸所依了。
这周的教堂,是在港口附近,一户阿拉伯商人的宅邸里。
对于那户阿拉伯商人,纳赛尔是挺抱有好感的,毕竟在如今的亚历山大港,还愿意资助穷人的富人,其实已经不多了。
容许教堂在他们家举办活动,这无疑是冒着相当大风险的。
来到这处宅邸后,纳赛尔并没有急着敲门,他先是左右看顾了一遍,确定没有什么尾巴,然后再离开正门,从隔壁邻居的小门进入。
接着隐蔽的地道,他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在进门之前,里面传出来一个问题:“西蒙福音,第二卷第五句。”
接着纳赛尔便回答到:“那先知立在高处,向世人宣告自己的身份。”
而后,门才被打开,放他走进去。
现在“教堂”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大家或三或两的各自蹲坐,交流着最近发生的事情。
他们有的谈到隔壁家的邻居把自己女儿嫁人了,又有人说有军团在强行征兵。
这些邻里之间的琐碎事情,成了礼拜前的打发时间的办法。
纳赛尔没怎么关心,转而走到了祭祀台前,帮着司铎准备圣体。
在摸到那些那些面包的时候,又感觉有些奇怪,因为这些饼的形制和先前有所不同。
察觉到纳赛尔的奇怪后,那位有些年纪的司铎没直接开口,只是流露出一个带有善意的笑容。
等到人来的差不多后,传教士便带着大家一同祈祷而后布道。
“在场的许多人可能已经听过了,又有许多人未曾听过。”
“我要告诉你们,昔日以色列人追随先知摩西,离开埃及的时候,并非一帆风顺。”
“在出埃及之后第二个月十五日,以色列全会众在旷野向摩西和亚伦发怨言。”
“以色列人对他们说:我们宁愿在埃及地死在耶和华手中!那时我们坐在肉锅旁,吃饼得饱。你们却将我们领出来,到这旷野,要叫这全会众都饿死啊!”
司铎说了一个纳赛尔听过几次的故事,这个故事纳赛尔其实是真的很有感触。
在这节经文中,以色列人虽身为奴隶,却因为“肉锅”而怀念奴役生活。
这揭示了压迫结构的残酷现实:压迫者常以温饱作为交换,换取被压迫者对自由的放弃。
在这种情况下“肉锅”难道能算是压迫者给予的恩典吗?
不,“肉锅”是为了使人甘愿停留在不公义的秩序中。
紧接着,司铎又针对这段经文的后半段继续进行了解析。
走向公义的路不会是舒适的,它必须穿越旷野,忍受饥饿与迷惘。以色列人虽然逃脱了法老的暴政,但在面对现实困苦时,他们依旧会怀念过去。
这代表着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压迫那么简单,而是要忍受重塑生命秩序的痛苦过程。
这个角度,纳赛尔其实不太理解,但也不会去反驳。
当这一段,有些人听懂,有些人听不懂的布道结束后,紧接着便是分发圣体、圣血。
许多来到“教堂”的信众,其实都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这一点的食物分发。
同其他基督教的教堂不同。
他们这个教堂,在分发圣体的时候,一向比较“豪迈”。
许多时候都不需要掰饼,而是直接把新鲜出炉的无酵饼一整个塞入参与弥撒的人手中。
至于圣血,也会一人一个杯子,让众人一饮而尽。
但今天不一样,今天的派发的并非原先的无酵饼,而是经过发酵的面包。
这些发酵过的面包,整体来说,松软了许多,呈现着原型,上面又有着十字架的印记。
大家其实很少吃到这种食物,在领取的时候,都颇感意外。
但除了纳赛尔之外,其他人在完成这些仪式后,其他人便直接离开“教堂”
只有纳赛尔来到司铎身边,帮着收拾圣器,顺带着将为什么更换圣体的疑惑问了出来。
“这有什么好问的吗?难道不是有的吃就行?而且你不觉得发酵过的面包难道不比无酵饼要更适口吗?”
纳赛尔一时无言,还真就如此,过往的那些无酵饼,虽然说面粉质量不算差,但在冷了后,就是又干又硬,只有拿水煮着吃,才能入口。
而对于很多埃及穷人来讲,燃料本身就是沉重负担。
毕竟埃及这里可没什么森林,可以让人去捡拾柴火。
纳赛尔心知肚明司铎有话没说,但对方装傻他也不好多问。
司铎自己当然是清楚这种行为背后意味着什么。
在吃有酵饼,还是吃无酵饼这个事上,是可以清晰反应出公教会和正教会之间的区别。
公教会这个翻译来源于Catholic,意为普世的、普遍的教会,因此天主教的自称其实是普世教会。
正教会来源于Orthodox,意为正统信仰、正确敬拜。
在基督教的早期历史中,吃什么饼其实并没有规定,大家爱怎么吃怎么吃。
无非是后续的发展过程中,罗马教会认为最后的晚餐是逾越节晚餐,根据《出埃及记》,犹太人在逾越节只吃无酵饼,所以耶稣也使用了无酵饼,因此大家都要吃无酵饼。
而君士坦丁堡那边的教会,认为圣体礼不是逾越节的重演,而是复活生命的庆典。
而酵母便象征复活和圣灵的活力,自然有着独特地位。
加上发酵饼确实好吃,因此更多的选择发酵饼。
这件事,本来也没什么,可随着东西方教会大分裂,在1054年之后,就愈发的慎重起来。
吃什么饼等于表明自己的“宗教”态度。
司铎清楚自己这个“教堂”实则是耶路撒冷宗的分支,先前在埃及传教的时候,经常发放无酵饼,代表着耶路撒冷宗还受到罗马教会比较浓厚的影响。
如今特地在上级要求下改成发酵饼,这就意味着耶路撒冷宗要彻底同罗马教会划清界限,日后要在正教会体系中做大做强了。
“对了,纳赛尔。”
在结束仪式前,司铎又叫住了纳赛尔。
“怎么了,神父?”
回过头的纳赛尔察觉到对方面上有着一种欲言又止的表情。
“没、没什么……算了,我还是直说吧。”
“如果有机会的话,你会去加入军团吗?”
所谓的加入军团,就是加入八团,这并非什么绝对的好事,也不一定就是什么坏事。
“我是说,我们‘教堂’在军团里有一些人脉,而我们想要扩宽这部分人脉,因此需要一些更合适的人,参与进这项事业。”
“你也知道,要不了多久,战争就要爆发了。”
司铎的年纪不小了,他神情有些僵硬,在他看来,让纳赛尔在这个关头,担负这样一个任务,属实风险不小。
在第一次十字军建立了四个国家后,法兰克人对当地的统治,其实是相当松散的。
好的方面,这叫降低了行政负担,返璞归真。
从坏的方面来说,国家里就真只有法兰克人可以充当统治基本盘。
无非是巴勒斯坦地区本地人本来就不多,加上欧洲长时间的移民,才撑出来一个大约十几万人的法兰克人盘子。
这个法兰克人指的是欧洲天主教徒。
除去这十几万人外,王国的统治,就相当的薄弱了。
即便是希腊东正教徒,也被排斥在统治圈子外。
而他们连传教的兴趣都无,也立法禁止混血。
从扩大国家规模的角度来说,这无异于自缚手脚,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种事在欧美其实又挺常见。
毕竟特权这种东西,参与的人越多,也就越不值钱。
而在中世纪,成为一名普通的自由民,这本身就是特权。
但在埃及不行,埃及本地人相比之十字军来说,实在是太多了。
这个时代的埃及,总人口大约有六百万到八百万,而十字军总数才万把人。
相比于耶路撒冷,这才是正经的小族临大国。
双方差距如此明显,再加上又有耶路撒冷在外虎视眈眈。
自然就需要更多的族群,来表露自己的统战价值了。
直接吸收穆斯林进入统治阶层,对于十字军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政治错误。
因此,埃及十字军,索性按照罗马时代的风格,建立八个军团。
这八个军团,并不是以民族区分的,而是将各个民族的人,打散后混用,组建出军团体质。
目的在于用军事化的组织管理,塑造一个新的统治集团,取缔民族本身的认同。
无非,在这其中,法兰克人更容易身处高位,但普通的阿拉伯人、科普特教徒、高加索人、突厥人,在有军功的情况下,也能向上爬。
在这套体系中,埃及十字军自然是高高在上,然后科普特正教徒,担任了民政上的副手,原先的马穆鲁克成为优质仆从军被转化吸纳。
至于作为民族主体的阿拉伯穆斯林,则要么沦为仆从,要么就要承受各式各样的压迫。
在不论工作、生活、婚姻、征税上,都要饱受歧视。
当然,更地狱笑话一点在于,即便十字军已经如此压榨埃及人了,可许多埃及人,依旧觉得这日子,要比当初被萨拉丁统治的时候稍好一些。
而萨拉丁统治的时候,又比法蒂玛王朝时期稍好一些。
整体来说,埃及人的生活,在这不停的改朝换代中,真是蒸蒸日上,一日胜过一日啊!
因此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坚定的反抗意志。
当然这种“稍好”到底是不是埃及人赢学带来的心理暗示效果,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对于年轻气盛的纳赛尔来说,他又没经历过法蒂玛王朝时期,埃及的那种局势动荡。
当时法蒂玛哈里发权威衰落,只保留宗教和名义上的权力,真正掌权的是大维齐尔。
这些大维齐尔之间的权力斗争,甚至会向十字军或者逊尼派势力求助,引狼入室。
在这样频繁南北征战下,必然导致农田荒废、商贸衰退。
法蒂玛朝廷为维持政权又要频繁加税,加剧民怨,导致地方势力坐大,中央控制力减弱。
这无疑已经是一种恶性循环了。
可以说,当萨拉丁进入埃及时,埃及是一个宗教分裂、政权腐朽、对外受压、对内失控的国家。
其正处于法蒂玛王朝崩溃的边缘,这样的局势也为萨拉丁后来迅速掌控全局、建立阿尤布王朝提供了土壤。
而在萨拉丁统治埃及的时候,纳赛尔尚且年幼不记事,对那时候的情况也不了解。
当时的埃及,虽然说在萨拉丁兄弟的治理下,整体有所好转。
指的是其在政治上削藩清权,统一权力、军事上重整军备,抗击十字军、就连宗教上也完成了改革与统一。
可萨拉丁并不满足于统治埃及,反而经常需要抽调埃及的财政收入与兵力,去叙利亚地区作战。
再到后面又同耶路撒冷王国之间爆发长期战争。
这其中自然也给埃及带来不小的负担。
纵然民众群体,有比较高昂的圣战热情,可粮价波动这种事,以及农村劳动力不足,都是在所难免的。
反倒是后面埃及十字军入驻后,才迎来了长久的和平,以及欧洲商人对埃及商品的大批量采购。
整体经济在短时间里,可以说是肉眼可见的发生了转变。
因此,老一辈的埃及人,对于埃及这种日子确实不是很好,但又比以前稍好的处境感到心满意足。
即便近期,因为耶路撒冷王国同埃及之间的竞争,导致经济有所波动,生活水准有所下滑。
可大家还是下意识觉得,这只是暂时的……
但纳赛尔这样的年轻人不同,而在他记事之前,阿尤布王朝就已经失去了埃及。
因此从小到大一直以来欺负他的人,摆明了就是那些科普特人、那些“基督徒”。
由于生活中的地位高低差距,纳赛尔是同对方发生过冲突的,就结果来说,他被人群殴的很惨。
若非有“教堂”里的人,帮他救治,说不准第二天就死在街头。
当然,若非如此,他也接触不到“教堂”,只能说福兮祸所依了。
这周的教堂,是在港口附近,一户阿拉伯商人的宅邸里。
对于那户阿拉伯商人,纳赛尔是挺抱有好感的,毕竟在如今的亚历山大港,还愿意资助穷人的富人,其实已经不多了。
容许教堂在他们家举办活动,这无疑是冒着相当大风险的。
来到这处宅邸后,纳赛尔并没有急着敲门,他先是左右看顾了一遍,确定没有什么尾巴,然后再离开正门,从隔壁邻居的小门进入。
接着隐蔽的地道,他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在进门之前,里面传出来一个问题:“西蒙福音,第二卷第五句。”
接着纳赛尔便回答到:“那先知立在高处,向世人宣告自己的身份。”
而后,门才被打开,放他走进去。
现在“教堂”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大家或三或两的各自蹲坐,交流着最近发生的事情。
他们有的谈到隔壁家的邻居把自己女儿嫁人了,又有人说有军团在强行征兵。
这些邻里之间的琐碎事情,成了礼拜前的打发时间的办法。
纳赛尔没怎么关心,转而走到了祭祀台前,帮着司铎准备圣体。
在摸到那些那些面包的时候,又感觉有些奇怪,因为这些饼的形制和先前有所不同。
察觉到纳赛尔的奇怪后,那位有些年纪的司铎没直接开口,只是流露出一个带有善意的笑容。
等到人来的差不多后,传教士便带着大家一同祈祷而后布道。
“在场的许多人可能已经听过了,又有许多人未曾听过。”
“我要告诉你们,昔日以色列人追随先知摩西,离开埃及的时候,并非一帆风顺。”
“在出埃及之后第二个月十五日,以色列全会众在旷野向摩西和亚伦发怨言。”
“以色列人对他们说:我们宁愿在埃及地死在耶和华手中!那时我们坐在肉锅旁,吃饼得饱。你们却将我们领出来,到这旷野,要叫这全会众都饿死啊!”
司铎说了一个纳赛尔听过几次的故事,这个故事纳赛尔其实是真的很有感触。
在这节经文中,以色列人虽身为奴隶,却因为“肉锅”而怀念奴役生活。
这揭示了压迫结构的残酷现实:压迫者常以温饱作为交换,换取被压迫者对自由的放弃。
在这种情况下“肉锅”难道能算是压迫者给予的恩典吗?
不,“肉锅”是为了使人甘愿停留在不公义的秩序中。
紧接着,司铎又针对这段经文的后半段继续进行了解析。
走向公义的路不会是舒适的,它必须穿越旷野,忍受饥饿与迷惘。以色列人虽然逃脱了法老的暴政,但在面对现实困苦时,他们依旧会怀念过去。
这代表着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压迫那么简单,而是要忍受重塑生命秩序的痛苦过程。
这个角度,纳赛尔其实不太理解,但也不会去反驳。
当这一段,有些人听懂,有些人听不懂的布道结束后,紧接着便是分发圣体、圣血。
许多来到“教堂”的信众,其实都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这一点的食物分发。
同其他基督教的教堂不同。
他们这个教堂,在分发圣体的时候,一向比较“豪迈”。
许多时候都不需要掰饼,而是直接把新鲜出炉的无酵饼一整个塞入参与弥撒的人手中。
至于圣血,也会一人一个杯子,让众人一饮而尽。
但今天不一样,今天的派发的并非原先的无酵饼,而是经过发酵的面包。
这些发酵过的面包,整体来说,松软了许多,呈现着原型,上面又有着十字架的印记。
大家其实很少吃到这种食物,在领取的时候,都颇感意外。
但除了纳赛尔之外,其他人在完成这些仪式后,其他人便直接离开“教堂”
只有纳赛尔来到司铎身边,帮着收拾圣器,顺带着将为什么更换圣体的疑惑问了出来。
“这有什么好问的吗?难道不是有的吃就行?而且你不觉得发酵过的面包难道不比无酵饼要更适口吗?”
纳赛尔一时无言,还真就如此,过往的那些无酵饼,虽然说面粉质量不算差,但在冷了后,就是又干又硬,只有拿水煮着吃,才能入口。
而对于很多埃及穷人来讲,燃料本身就是沉重负担。
毕竟埃及这里可没什么森林,可以让人去捡拾柴火。
纳赛尔心知肚明司铎有话没说,但对方装傻他也不好多问。
司铎自己当然是清楚这种行为背后意味着什么。
在吃有酵饼,还是吃无酵饼这个事上,是可以清晰反应出公教会和正教会之间的区别。
公教会这个翻译来源于Catholic,意为普世的、普遍的教会,因此天主教的自称其实是普世教会。
正教会来源于Orthodox,意为正统信仰、正确敬拜。
在基督教的早期历史中,吃什么饼其实并没有规定,大家爱怎么吃怎么吃。
无非是后续的发展过程中,罗马教会认为最后的晚餐是逾越节晚餐,根据《出埃及记》,犹太人在逾越节只吃无酵饼,所以耶稣也使用了无酵饼,因此大家都要吃无酵饼。
而君士坦丁堡那边的教会,认为圣体礼不是逾越节的重演,而是复活生命的庆典。
而酵母便象征复活和圣灵的活力,自然有着独特地位。
加上发酵饼确实好吃,因此更多的选择发酵饼。
这件事,本来也没什么,可随着东西方教会大分裂,在1054年之后,就愈发的慎重起来。
吃什么饼等于表明自己的“宗教”态度。
司铎清楚自己这个“教堂”实则是耶路撒冷宗的分支,先前在埃及传教的时候,经常发放无酵饼,代表着耶路撒冷宗还受到罗马教会比较浓厚的影响。
如今特地在上级要求下改成发酵饼,这就意味着耶路撒冷宗要彻底同罗马教会划清界限,日后要在正教会体系中做大做强了。
“对了,纳赛尔。”
在结束仪式前,司铎又叫住了纳赛尔。
“怎么了,神父?”
回过头的纳赛尔察觉到对方面上有着一种欲言又止的表情。
“没、没什么……算了,我还是直说吧。”
“如果有机会的话,你会去加入军团吗?”
所谓的加入军团,就是加入八团,这并非什么绝对的好事,也不一定就是什么坏事。
“我是说,我们‘教堂’在军团里有一些人脉,而我们想要扩宽这部分人脉,因此需要一些更合适的人,参与进这项事业。”
“你也知道,要不了多久,战争就要爆发了。”
司铎的年纪不小了,他神情有些僵硬,在他看来,让纳赛尔在这个关头,担负这样一个任务,属实风险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