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谋部体制被认为是近现代军队的里程碑式的进步,其指的是由军官、士兵和文职人员组成的团体。
为军队指挥官提供指挥和控制服务,通过信息收集、分析了解敌方动态,按照己方军事能力,制定军事计划,并协调和监督计划和命令的执行。
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军事统帅,不必再亲力亲为协调复杂的军事行动。
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古时期军队幕僚体系的替代与进步。
但相比之而言,要更加专业、细化、高效、清晰。
对于如今耶路撒冷中下层的军事指挥官来说,这其实是很不喜欢的一件事。
毕竟谁也不喜欢被控制,也不希望自己沦为一个单纯的执行机构。
可对于普尔多克和乔治这个层次的军事指挥官来说,参谋部体制的出现,使得战争在他们脑海中的感受,更接近于一种游戏。
足不出户,掌握全盘战局,这带来的便利性,以及权力感,是曾经骑士身份,根本无法提供的。
然后,加强军队的组织性,在这个中世纪缺乏组织性的时代环境下,又确实就能百战百胜。
在王国这边,掌握了更高层次军事战术、技术的情况下,即便存在一些问题,其实都会被掩盖。
然而这个时候,盖里斯却又跳出来,反对说建立强有力的参谋体系,反对军事层级的绝对命令。
这在一些人看来,属实是有些自己打自己脸了,无非大家是不太愿意直白说出来罢了。
“前两天,我和盖里斯聊了聊,他的意见还是很明确,不同意总参谋部制定全军的训练计划,认为总参谋部的意义,在于协调而非指挥。”
“在接下的军改中,虽然说要进行军地分离,废除安条克总督,但会建立安条克战区负责向东方进军。”
“相应的,埃及方向,也会建立战区,并准备向西方进军,二者是并驾齐驱,不分从属的。”
“但即便是战区的参谋部,也不是说就包打一切,还是主要负责协调情报、分配后勤补给,下达粗略指令。”
普尔多克如此说道。
“那盖里斯,他到底是打算把指挥权限下放到哪里?”
乔治已经有些恼怒了,如今他虽然是军务部部长,在盖里斯的设置的体系中,却感觉自己并无什么实权。
他麾下并无任何可以直接指挥的部队,不论是训练、又或者征兵,都要下放,那么他还能干什么呢?
与其说是军务部部长,倒不如说是退伍军人部部长,等到战区体制建立起来后,乔治大概就彻底和军队指挥脱离关系了。
虽然说当一个橡皮图章没啥不好,一想到在接下来的即将成就的伟业里,自己居然是一个看客,终归是会有许多失落。
普尔多克接着道:“不出意外的话,训练计划,会由团级制定,局部作战的权限要下放到营连。”
“在后期的作战中,军事层级,从上到下分别是战区、团、营、连四级。”
“战区负责战役层次的策划,并汇总情报、分配后勤补给。”
“团作为行政层级,在从战区接收新兵后,进行新兵训练,并更多的是作为机关单位形式作用。”
“营连两级,才是主要的作战层级单位。”
“整体来说,全军上下,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小而精的状态,除了特殊情况外,不太可能再出现跨战区级的作战。”
其实乔治也理解盖里斯的军改思路。
在耶路撒冷的既有国土范围内,因为有着光学通讯系统的存在,一日之内即可收到情报,下达作战命令。
但接下来的许多作战,都是要超过国土范围,总参谋部对信息的汇总以及下发必然会延迟。
而战区级的参谋部,也会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很好的与前线沟通。
因此,承认战场局势是混沌的,抬高一线作战人员的自主权限,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若说原先的军事理念体现为战术应完全服从于战役,那么在盖里斯近一年的军事理念,则改变为:战役规划仅为创造有利战术条件。
乔治与普尔多克两人不清楚的一点在于,这两种军事理念,其实源于后世的苏式与中式。
在苏式的军事理念中,虽然也会追求歼灭,但显然大纵深的攻防才更被看重。
在二战里,也是要以夺取重要节点,驱赶德军溃退为主要战役目标,局部支队的攻防得失,多数时候并不被看重。
小股部队自然也就不会具备太多的自主权,反而会彻底成为上级单位的下级执行机构。
中式的军事理念,则有所不同,要回归到教员的16字真言上: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军队的任务,在这个理念中,被落实为“发现并歼灭”,而非对土地的占领或固守。
发现并歼灭,这个过程,对于局部战场时效反馈要求非常高,毕竟战机稍纵即逝,如果在信息汇报上去后,再等命令下达,黄花菜都凉了。
因此基层军队,必须拥有足够的自主权。
这个自主权包括对战场信息的高效侦查,以及在情报信息足够下的积极作战权限。
交战本身被视为一种优势,即使兵力悬殊,也应通过各种战术袭扰敌军,迫使敌军疲惫,从而等到优势兵力在更大范围的集结。
在这个过程中,类似常凯申模式的微操,是不可能存在的。
因为许多时候就连指挥部,都无法确切了解到自己部队的具体位置。
其战役部署,本质上是通过大范围的兵力调动,从而“自然形成”大规模的包围圈。
再然后,就看基层部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的收集信息、袭扰敌军、歼灭部队。
若出现局部战机,基层军官是被鼓励脱离原定战役计划行动的。
通过局部上的大批量战术胜利,将量变转为质变,从而颠覆敌我力量比,最后再给予关键一击。
哪怕本方的整体兵力呈现劣势,也依旧要在情报信息充足的情况下如此执行。
因为敌军,会因为情报劣势,难以判断来袭部队的规模,从而陷入盲动或者不知所措,并损失大量部队。
而为了确保基层军队存在足够的主观能动性,则又必须贯彻足够的政治理念,或者说对XX信仰的坚守。
只有当士兵本身有足够高求战意愿的时候,他们才能主动出击。
毕竟这并非是来自于上级的命令,而是源于士兵们与军官们自身的信心。
没有了信心就失去了灵活,转变为对命令的简单执行,自然也就错失许多战机,是要以更高的伤亡,更惨重的代价,来完成战争,又或者说迎来失败。
“以前,我还不明白为什么先知,一定要求要把帕拉丁下派到连队。”
“但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了不是吗?”
“帕拉丁就是在给军队注入灵魂。”
“没有朝夕相处的帕拉丁们,士兵们又怎会如此虔信?”
如此说着,乔治又拿出了那份战报。
这次战报,其实就是对盖里斯新军事理念的一次印证。
按照原定计划,其实就是补给运输至营地,然后由安条克主力发动对阿勒颇的进攻。
但在补给运输过程中,罗杰部队,发现自己被敌军袭扰后,改变计划,并没有继续强行前往下一个兵站,而是就地固守,传递情报给上级。
兰斯他们收到情报后,改变作战计划,在一个更大的范围上,通过望远镜带来的情报优势,构成了一个兵力包围网。
再然后发动夜袭,迫使敌人溃散,紧接着由外围的包围部队,不断围追堵截,发生大量的小规模战斗,迫使敌人的马力用尽,硬生生一点点将三千人规模的轻骑兵给绞杀了。
这放在耶路撒冷往年,是不可能的。
确切说是放在已知军事史上,都是不可能的。
击溃游牧骑兵这很简单,东西方都可以做到。
可要歼灭游牧骑兵?
确保敌军大股有生力量是被消灭,而不是溃散?
这在许多人眼里,怕不是觉得脑子有坑。
但兰斯的部队做到了,用的恰好就是盖里斯在巴勒斯坦军事学院里授课的理念。
或许有些人还会嘴硬,但乔治和普尔多克作为使徒,他们在盖里斯又一次证明自己正确性的情况下,肯定是不能再去发表反对意见的。
当然,即便兰斯或者罗杰作战失利,他们也不会面临传统意义上的各种军法处置,而是在总结经验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若是军官群体真觉得耶路撒冷有神佑,故百战不败,那就陷入又一个盲动的错误中了。
“既然这样的话,那我们对埃及地区的军事行动也需要进行调整吗?我们有时间吗?”
转变了心态的乔治,将重点放在了接下来的作战计划上。
毕竟按照战区划分的话,阿勒颇那边,其实已经不太需要他们去操心了。
普尔多克作为军队元帅,他接着说道:“在我们原先的计划中,重点是放在了对城市的夺取攻克上。”
“但仔细想想,埃及那边其实也有着不少火炮,如果真去强行攻城,即便是取胜,或许也要牺牲很多人。”
“至于时间问题,倒是没什么好说的。”
“在有着威尼斯人下场帮助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彻底掐断埃及与欧洲的贸易,失去了对外贸易后,埃及十字军王国,就会失去充足的货币与资源,用于维系军队。”
“如此一来,感到急迫,想要求战的自然就会是他们了。”
普尔多克话没说全,但乔治也清楚的一点在于,埃及人的舰队是非常脆弱的。
这个脆弱并非是说其船只强度,而是埃及本土并没有木料产出,事实上在法蒂玛王朝时期,埃及的主要木料,甚至是来自于耶路撒冷王国的出口。
在贸易本身被封锁的情况下,埃及的船是打一条少一条,因此埃及只会更加急迫。
同叙利亚地区,对阿尤布王朝,发动迅猛而高效的作战不同。
耶路撒冷王国的埃及经略,就显得从容不迫许多了。
“但,埃及自身的国力也不弱,他们完全可以加大力度征税,来供养更大规模的陆军,从而维系优势。”
乔治提出了一个客观事实。
然后普尔多克给出的回答是:“这岂不是正中先知下怀?”
毕竟,埃及十字军,越是加大力度征税,也就越倒行逆施,也就越激化内部矛盾。
与开始建立统一国家认知的耶路撒冷王国不同,埃及十字军可和埃及本地人尿不到一个壶里。
……
纳赛尔走在亚历山大港的小道上,不时东张西望。
现如今天色已黑,按道理他是不该出现在这里的,现如今埃及城市大多都有宵禁,严禁非巡逻人员夜里在街道上乱走。
当然,即便没有当局的宵禁法令,这个时代的人,一般来说也不喜欢在夜里出门。
毕竟城市的治安,长久以来都是问题,被人打劫实属正常,运气差些说不准就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了。
但纳赛尔不以为意,他早就习惯了夜里的出门,了解巡逻队的巡逻路线,对城市里帮派的活动范围也了如指掌。
而他之所以要在夜里出门,是因为今天乃礼拜天,无论如何他都要前往“教堂”。
“教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某个建筑,而只是一个临时的据点。
亚历山大港不缺教堂,这里本就是科普特正教的主要聚居城市,在罗马帝国时期就是亚历山大宗主教的驻地。
如今被十字军攻克后,许多清真寺,都被迫改造成奢华的教堂,能满足十字军们的精神需求。
但那些石头修筑的教堂,在如今的纳赛尔眼里,都不过是虚伪、傲慢、充满原罪的。
毕竟,现如今的埃及,在十字军治下,成功的完成了人群的分割。
原先属于小众人群的科普特正教徒,忽的就迎来了阶层跃升,一跃成为仅次于十字军老爷的二等人。
为军队指挥官提供指挥和控制服务,通过信息收集、分析了解敌方动态,按照己方军事能力,制定军事计划,并协调和监督计划和命令的执行。
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军事统帅,不必再亲力亲为协调复杂的军事行动。
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古时期军队幕僚体系的替代与进步。
但相比之而言,要更加专业、细化、高效、清晰。
对于如今耶路撒冷中下层的军事指挥官来说,这其实是很不喜欢的一件事。
毕竟谁也不喜欢被控制,也不希望自己沦为一个单纯的执行机构。
可对于普尔多克和乔治这个层次的军事指挥官来说,参谋部体制的出现,使得战争在他们脑海中的感受,更接近于一种游戏。
足不出户,掌握全盘战局,这带来的便利性,以及权力感,是曾经骑士身份,根本无法提供的。
然后,加强军队的组织性,在这个中世纪缺乏组织性的时代环境下,又确实就能百战百胜。
在王国这边,掌握了更高层次军事战术、技术的情况下,即便存在一些问题,其实都会被掩盖。
然而这个时候,盖里斯却又跳出来,反对说建立强有力的参谋体系,反对军事层级的绝对命令。
这在一些人看来,属实是有些自己打自己脸了,无非大家是不太愿意直白说出来罢了。
“前两天,我和盖里斯聊了聊,他的意见还是很明确,不同意总参谋部制定全军的训练计划,认为总参谋部的意义,在于协调而非指挥。”
“在接下的军改中,虽然说要进行军地分离,废除安条克总督,但会建立安条克战区负责向东方进军。”
“相应的,埃及方向,也会建立战区,并准备向西方进军,二者是并驾齐驱,不分从属的。”
“但即便是战区的参谋部,也不是说就包打一切,还是主要负责协调情报、分配后勤补给,下达粗略指令。”
普尔多克如此说道。
“那盖里斯,他到底是打算把指挥权限下放到哪里?”
乔治已经有些恼怒了,如今他虽然是军务部部长,在盖里斯的设置的体系中,却感觉自己并无什么实权。
他麾下并无任何可以直接指挥的部队,不论是训练、又或者征兵,都要下放,那么他还能干什么呢?
与其说是军务部部长,倒不如说是退伍军人部部长,等到战区体制建立起来后,乔治大概就彻底和军队指挥脱离关系了。
虽然说当一个橡皮图章没啥不好,一想到在接下来的即将成就的伟业里,自己居然是一个看客,终归是会有许多失落。
普尔多克接着道:“不出意外的话,训练计划,会由团级制定,局部作战的权限要下放到营连。”
“在后期的作战中,军事层级,从上到下分别是战区、团、营、连四级。”
“战区负责战役层次的策划,并汇总情报、分配后勤补给。”
“团作为行政层级,在从战区接收新兵后,进行新兵训练,并更多的是作为机关单位形式作用。”
“营连两级,才是主要的作战层级单位。”
“整体来说,全军上下,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小而精的状态,除了特殊情况外,不太可能再出现跨战区级的作战。”
其实乔治也理解盖里斯的军改思路。
在耶路撒冷的既有国土范围内,因为有着光学通讯系统的存在,一日之内即可收到情报,下达作战命令。
但接下来的许多作战,都是要超过国土范围,总参谋部对信息的汇总以及下发必然会延迟。
而战区级的参谋部,也会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很好的与前线沟通。
因此,承认战场局势是混沌的,抬高一线作战人员的自主权限,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若说原先的军事理念体现为战术应完全服从于战役,那么在盖里斯近一年的军事理念,则改变为:战役规划仅为创造有利战术条件。
乔治与普尔多克两人不清楚的一点在于,这两种军事理念,其实源于后世的苏式与中式。
在苏式的军事理念中,虽然也会追求歼灭,但显然大纵深的攻防才更被看重。
在二战里,也是要以夺取重要节点,驱赶德军溃退为主要战役目标,局部支队的攻防得失,多数时候并不被看重。
小股部队自然也就不会具备太多的自主权,反而会彻底成为上级单位的下级执行机构。
中式的军事理念,则有所不同,要回归到教员的16字真言上: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军队的任务,在这个理念中,被落实为“发现并歼灭”,而非对土地的占领或固守。
发现并歼灭,这个过程,对于局部战场时效反馈要求非常高,毕竟战机稍纵即逝,如果在信息汇报上去后,再等命令下达,黄花菜都凉了。
因此基层军队,必须拥有足够的自主权。
这个自主权包括对战场信息的高效侦查,以及在情报信息足够下的积极作战权限。
交战本身被视为一种优势,即使兵力悬殊,也应通过各种战术袭扰敌军,迫使敌军疲惫,从而等到优势兵力在更大范围的集结。
在这个过程中,类似常凯申模式的微操,是不可能存在的。
因为许多时候就连指挥部,都无法确切了解到自己部队的具体位置。
其战役部署,本质上是通过大范围的兵力调动,从而“自然形成”大规模的包围圈。
再然后,就看基层部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的收集信息、袭扰敌军、歼灭部队。
若出现局部战机,基层军官是被鼓励脱离原定战役计划行动的。
通过局部上的大批量战术胜利,将量变转为质变,从而颠覆敌我力量比,最后再给予关键一击。
哪怕本方的整体兵力呈现劣势,也依旧要在情报信息充足的情况下如此执行。
因为敌军,会因为情报劣势,难以判断来袭部队的规模,从而陷入盲动或者不知所措,并损失大量部队。
而为了确保基层军队存在足够的主观能动性,则又必须贯彻足够的政治理念,或者说对XX信仰的坚守。
只有当士兵本身有足够高求战意愿的时候,他们才能主动出击。
毕竟这并非是来自于上级的命令,而是源于士兵们与军官们自身的信心。
没有了信心就失去了灵活,转变为对命令的简单执行,自然也就错失许多战机,是要以更高的伤亡,更惨重的代价,来完成战争,又或者说迎来失败。
“以前,我还不明白为什么先知,一定要求要把帕拉丁下派到连队。”
“但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了不是吗?”
“帕拉丁就是在给军队注入灵魂。”
“没有朝夕相处的帕拉丁们,士兵们又怎会如此虔信?”
如此说着,乔治又拿出了那份战报。
这次战报,其实就是对盖里斯新军事理念的一次印证。
按照原定计划,其实就是补给运输至营地,然后由安条克主力发动对阿勒颇的进攻。
但在补给运输过程中,罗杰部队,发现自己被敌军袭扰后,改变计划,并没有继续强行前往下一个兵站,而是就地固守,传递情报给上级。
兰斯他们收到情报后,改变作战计划,在一个更大的范围上,通过望远镜带来的情报优势,构成了一个兵力包围网。
再然后发动夜袭,迫使敌人溃散,紧接着由外围的包围部队,不断围追堵截,发生大量的小规模战斗,迫使敌人的马力用尽,硬生生一点点将三千人规模的轻骑兵给绞杀了。
这放在耶路撒冷往年,是不可能的。
确切说是放在已知军事史上,都是不可能的。
击溃游牧骑兵这很简单,东西方都可以做到。
可要歼灭游牧骑兵?
确保敌军大股有生力量是被消灭,而不是溃散?
这在许多人眼里,怕不是觉得脑子有坑。
但兰斯的部队做到了,用的恰好就是盖里斯在巴勒斯坦军事学院里授课的理念。
或许有些人还会嘴硬,但乔治和普尔多克作为使徒,他们在盖里斯又一次证明自己正确性的情况下,肯定是不能再去发表反对意见的。
当然,即便兰斯或者罗杰作战失利,他们也不会面临传统意义上的各种军法处置,而是在总结经验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若是军官群体真觉得耶路撒冷有神佑,故百战不败,那就陷入又一个盲动的错误中了。
“既然这样的话,那我们对埃及地区的军事行动也需要进行调整吗?我们有时间吗?”
转变了心态的乔治,将重点放在了接下来的作战计划上。
毕竟按照战区划分的话,阿勒颇那边,其实已经不太需要他们去操心了。
普尔多克作为军队元帅,他接着说道:“在我们原先的计划中,重点是放在了对城市的夺取攻克上。”
“但仔细想想,埃及那边其实也有着不少火炮,如果真去强行攻城,即便是取胜,或许也要牺牲很多人。”
“至于时间问题,倒是没什么好说的。”
“在有着威尼斯人下场帮助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彻底掐断埃及与欧洲的贸易,失去了对外贸易后,埃及十字军王国,就会失去充足的货币与资源,用于维系军队。”
“如此一来,感到急迫,想要求战的自然就会是他们了。”
普尔多克话没说全,但乔治也清楚的一点在于,埃及人的舰队是非常脆弱的。
这个脆弱并非是说其船只强度,而是埃及本土并没有木料产出,事实上在法蒂玛王朝时期,埃及的主要木料,甚至是来自于耶路撒冷王国的出口。
在贸易本身被封锁的情况下,埃及的船是打一条少一条,因此埃及只会更加急迫。
同叙利亚地区,对阿尤布王朝,发动迅猛而高效的作战不同。
耶路撒冷王国的埃及经略,就显得从容不迫许多了。
“但,埃及自身的国力也不弱,他们完全可以加大力度征税,来供养更大规模的陆军,从而维系优势。”
乔治提出了一个客观事实。
然后普尔多克给出的回答是:“这岂不是正中先知下怀?”
毕竟,埃及十字军,越是加大力度征税,也就越倒行逆施,也就越激化内部矛盾。
与开始建立统一国家认知的耶路撒冷王国不同,埃及十字军可和埃及本地人尿不到一个壶里。
……
纳赛尔走在亚历山大港的小道上,不时东张西望。
现如今天色已黑,按道理他是不该出现在这里的,现如今埃及城市大多都有宵禁,严禁非巡逻人员夜里在街道上乱走。
当然,即便没有当局的宵禁法令,这个时代的人,一般来说也不喜欢在夜里出门。
毕竟城市的治安,长久以来都是问题,被人打劫实属正常,运气差些说不准就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了。
但纳赛尔不以为意,他早就习惯了夜里的出门,了解巡逻队的巡逻路线,对城市里帮派的活动范围也了如指掌。
而他之所以要在夜里出门,是因为今天乃礼拜天,无论如何他都要前往“教堂”。
“教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某个建筑,而只是一个临时的据点。
亚历山大港不缺教堂,这里本就是科普特正教的主要聚居城市,在罗马帝国时期就是亚历山大宗主教的驻地。
如今被十字军攻克后,许多清真寺,都被迫改造成奢华的教堂,能满足十字军们的精神需求。
但那些石头修筑的教堂,在如今的纳赛尔眼里,都不过是虚伪、傲慢、充满原罪的。
毕竟,现如今的埃及,在十字军治下,成功的完成了人群的分割。
原先属于小众人群的科普特正教徒,忽的就迎来了阶层跃升,一跃成为仅次于十字军老爷的二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