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然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后世2016年的时候,一部名为《华夏梵高》的纪录片火遍全国,里头那位被镜头聚焦的主人公——赵勇,就是从大芬村里走出来的。镜头里的他,普普通通,脸上带着那股子说不出的疲惫,却又透着点难以言喻的自豪,现在想想,或许当时他就已经对命运有了几分认命般的坦然。
话说1996年的春天,天气还有些乍暖还寒。那时的赵勇还是个在陶瓷厂里抡着画笔的小工,每天灰头土脸的,手指头缝里都是瓷泥浆。那天他从工厂出来,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嘴里叼着根五毛钱一包的香烟,正琢磨着这个月的工资怎么才能撑到发饷那天。
正巧路上遇到了同乡老李,两人推着自行车并排走,老李神神秘秘地凑过来,眼里闪着精光,问他:“哎,小赵,听说大芬村那边油画特赚钱,一幅画能顶咱们这儿大半个月的工钱!”
就这么一句闲话,像一颗石子儿砸进了赵勇心里。他愣了一下,自行车龙头差点没握住,脚下一顿,烟头掉在了地上。他弯腰捡起来,拍了拍上面的土,眼睛却亮了几分。
油画?那玩意儿在陶瓷厂他倒是偶尔见过,脏兮兮的画布,颜料的味道刺鼻得很。可同乡老李那兴奋劲儿,让他心里直痒痒。
第二天一早,赵勇天还没亮就起来了,把几件衣服塞进一个化肥袋子,又揣了几块干粮和水,蹬着自行车就往大芬村赶。村子不大,但来来往往的人不少,大多背着画架和颜料箱子,一看就是搞油画的。他心里有些忐忑,却又有种莫名的笃定,好像这个地方就是为他准备的。
进了村子,他人生地不熟,只能到处打听。好在老天不负有心人,没两天就让他找到了个愿意收留他的画室。那人姓张,是个老师傅,看了眼他递过去的画样——几张在陶瓷厂画的样品,点了点头,“还行,不算白来。”
很快,赵勇就上手了。他发现油画这东西,讲究的是色彩和光影,跟陶瓷上的那些一笔一划的图案完全不同。刚开始他画得一塌糊涂,不是颜色配不对,就是光影处理得太生硬。但好在他有基础,慢慢琢磨,再加上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没过多久就成了画室的“成手”。
也是赶巧了,那时候外国的油画市场正火热,而梵高的画,尤其好卖。赵勇听人说,只要画上梵高的画,就能卖出个好价钱。他心里盘算着,与其画那些自己看不明白的名作,不如专攻一个系列,好让自己快点出头。于是,从那天起,他的世界里就只剩下了梵高。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赵勇每天醒来就是面对画布,从《鸢尾花》到《向日葵》,每一笔,每一划,都像刻进了骨子里。起初,他也得对着梵高的原作照片,仔细研究色彩和笔触。渐渐地,那些画作像是刻在了他脑子里,不需要照片,不需要参考,他就能在空白的画布上自由挥洒。
根据后来纪录片里赵勇自己回忆,这二十年里,他压根儿就没关心过梵高到底是谁,什么流派,甚至没看过一眼真正的梵高原作。他只知道自己画的这些画,有人抢着要,能换来大把的钞票。
最夸张的时候,《鸢尾花》和《向日葵》这两幅画,他自己就画了两万幅。《华夏梵高》的导演问起这个数字时,他还略带尴尬地挠了挠头,“记不太清了,反正很多很多。”
到了拍纪录片的时候,赵勇对梵高的画已经熟悉到了令人咂舌的程度。镜头里,他拿起一支画笔,无需起草,直接在画布上挥洒,那动作行云流水,仿佛梵高的灵魂就附在他身上。
订单最多的一天,他几乎可以画十幅梵高的画——从早到晚,笔耕不辍,画布上的鸢尾花和向日葵堆叠如山,房间里弥漫着油画颜料的浓烈气味,而他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直到夜幕降临,累得连胳膊都抬不起来。
赵勇因临摹梵高画作的技艺日益精进,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名声渐渐响彻大芬村乃至更远的地方。口袋里逐渐充盈起来的同时,他的心中却悄然萌生出一丝异样的渴望——那个被他反复描摹了二十年的名字,梵高,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他的思绪翻涌,像是画中未干的颜料般在心头晕染开来。终于,攒够了积蓄的赵勇咬咬牙,瞒着同乡,孤身一人踏上了前往荷兰的飞机。一下飞机,那股弥漫着艺术气息的异国情调便扑面而来,可赵勇的心却悬在半空。
他直奔阿姆斯特丹的画廊,心中预设的画面是:自己的临摹之作与真品一同挂在高高的橱窗里,供人观赏、赞叹。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大芬村引以为傲的大量临摹作品,竟被随意地摆放在博物馆门口不起眼的纪念品店里,甚至混杂在一些廉价的风景油画之中。
那些他耗费无数心血的作品,在这里竟显得如此廉价,无人问津。这巨大的落差让赵勇感觉胸口像被重锤击中,他攥紧拳头,指甲深深嵌入掌心,却依旧无法缓解内心翻江倒海的酸楚与失落。
不死心的赵勇又辗转来到大名鼎鼎的梵高美术馆。隔着防弹玻璃,他第一次亲眼目睹了梵高的真迹。那些浓烈的色彩、扭曲的线条、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击,让他瞬间屏住了呼吸。
他愣愣地站在《向日葵》前,目光无法移开,仿佛能听见画布上每一笔笔触的低语。他走走停停,脚步沉重得像灌了铅,目光在每一幅真迹前流连忘返。
最终,当他站到那幅他临摹过无数遍的梵高自画像前时,喉咙却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般。他凝视着画中那双充满痛苦与孤独的眼睛,嘴唇微微颤抖,半晌才挤出一句低低的呢喃:“颜色……不一样……”
这四个字,既是对画作的评价,更是对他内心巨大落差的精准概括。
从美术馆走出来时,阳光洒在身上,赵勇却丝毫感受不到暖意。他蹲在路边,双手抱头,肩膀微微耸动,思绪万千。
梵高的真迹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那些被世人珍视的作品与他粗糙的临摹品之间天差地别的价值感,让他心如刀绞。良久,他才缓缓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尘土,喃喃自语道:“画了梵高作品二十年,比不上博物馆里面的一幅作品……”
这句感叹,既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也是对艺术真谛的深刻反思。
带着复杂的心情,赵勇踏上回程的路。飞机掠过大洋,他的心境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飞机降落的瞬间,他最后看了一眼天空,那片他曾寄托了无数梦想的土地,如今只剩下满腔的苦涩与决然。
回到大芬村的当晚,赵勇一夜未眠。那些在异国他乡的见闻如同潮水般涌来,冲击着他的灵魂。第二天一早,他默默地将所有梵高的画作收好,摆放在角落,尘埃落满了画布。
从今往后,他决定不再沉迷于临摹,而是拿起从未真正属于他的画笔,去创作属于自己的世界。他想起了梵高短暂却炽热的一生,心中燃起一股新的火焰:要用最朴实无华的画笔,描绘身边的人和景,就像梵高曾经那样。
赵勇对着摄像机镜头,喉结上下滚动了几下,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他微微前倾身子,一字一顿地说道:“我的画仍有着浓浓的梵高风格,但这是梵高式的,也是赵小勇式的艺术。”
陈阳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纪录片里脸上沟壑纵横的男人。隔着屏幕,他都能感受到赵勇说出这句话时复杂的心绪——有对过往二十年临摹生涯的无奈,也有对自我风格的迷茫与坚持。
至于赵勇后来究竟有没有成功,陈阳并不知晓。他看过那部纪录片之后,顺手去查了资料,得到了一个让自己吃惊的数据:从1990年到2020年的三十年间,欧洲有百分之八十的油画产品出自大芬村。
那些画工们日复一日临摹的油画,被堂而皇之地摆放在欧洲的各大高档酒店、博物馆纪念品店,甚至是政府机构的大厅里。更令人咋舌的是,其中一些作品竟曾代替真品参加过艺术巡展,蒙骗了多少艺术评论家和收藏家。
然而,现在是1996年,大芬村的名头还鲜为人知,像是一片未被开发的璞玉。虽然那幅波洛克的《无题》并非出自大芬村,但他还是决定将大芬村这个地方适时地抛出来。
一来,即便安德森派人去查,大芬村就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也不怕穿帮;二来,或许能借机为大芬村引来一丝关注,让那些终日在画布上涂抹的画工们,早日摆脱贫困的生活,过上好日子;三么……那位画无题的大爷,此刻还在遥远的大洋彼岸,若是说了实话,保不齐那位大爷就得在漂亮国那边遭殃了。
“哎——”耿老眉头拧成了川字,手指不自觉地在椅子扶手上敲了两下,语气里带着三分疑惑七分不屑,“要是你小子说的这事儿靠谱,”他顿了顿,像是组织了下语言,又像是平复内心的波动,“这油画也没啥稀奇的嘛!”
他斜睨了一眼墙角的地球仪,视线在洋鬼子的地盘上停留了几秒,随即转过头来,眼神里多了几分戏谑,“他们洋鬼子凭啥瞧不起咱们?连咱们村里的泥腿子都能鼓捣两下,这玩意儿压根儿就没啥技术含量!”
宋开元一听这话,立马来了精神,脖子往前一伸,像是要争这口气似的,“可不是嘛!”
他嗤之以鼻,声音里满是嘲讽,“我呸!洋鬼子的玩意儿,说白了也就那么回事!”
宋开元挥了挥手,像是要把那些洋人虚张声势的模样从眼前挥走,“你看,咱们随便拉个农民工出来,都能给画个七七八八,他们倒好,成天端着个架子,牛气冲天,拽得跟二五八万似的!”
陈阳正啃着西瓜,汁水顺着嘴角往下淌,他慢悠悠地把一片西瓜皮吐进垃圾桶,抬眼扫了扫两位老爷子,眼神里带着几分无奈和戏谑。“哎,我说二位老爷子,您二位这思路,可真是够跳跃的。”
他舔了舔嘴唇,顺手拿袖子擦了擦嘴边的果汁,“这事儿啊,还真不能这么比。”
他放下手里的西瓜,坐直了身子,神色认真了几分,“您想想,那大芬村的画工,虽说确实能画,可他们那是怎么回事?”
陈阳伸出一根手指,在空中比划了两下,“先有人把轮廓勾好了,他们上去就是一顿涂涂抹抹,专管上色、细化,说白了,就跟工地上搬砖似的,就是个完成任务。”
他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一丝不屑,却又夹杂着几分无奈,“跟人家那些正经搞油画的艺术家,那能是一个路子么?”
说道这里,陈阳稍微顿了顿,伸出第二根手指,“再者说了,您二位还真以为大芬村那些'农民工'都是普通人啊?”他轻笑一声,带着点自嘲的意味,“那可都是有几分天赋的,没点儿灵性,人家也不要啊!”
陈阳说着,随手将一片西瓜皮扔进垃圾桶,发出轻微的“啪嗒”声,“像我这样的,跑去那儿,人家肯定不要,估摸着连门都进不去!”
耿老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听到这里,突然乐出声来,笑声里带着几分促狭,“嗬——你小子还挺有自知之明!”
随后,他摆了摆手,脸上依旧挂着笑意,“别说他们要不要你了,就算他们想用你,”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目光在陈阳身上来回打量,“你师爷也不能同意啊!”
宋开元在旁边呲着牙,蒲扇般的大手往胸前一拍,嗓门洪亮得像自带扩音器,那动静震得桌上的茶杯都微微晃了晃,“嗨!我说陈阳啊,”
他故意拖长了尾音,一脸恨铁不成钢的表情,“你看看你,年纪轻轻,天赋异禀不说,关键你这小子还贼他妈勤奋!”
“这要是放在古代,那就是天生神力加身,文曲星下凡呐!画个屁的西洋玩意儿啊?那洋鬼子玩意儿有什么难的,不就是把颜色堆上去嘛!”
“回去,麻溜儿地给老子收拾收拾,三个月后的战车国艺术展,你小子必须给我跟紧了,咱们爷仨再杀出国门,好好给那些洋人开开眼,让他们见识见识啥叫真正的艺术!”
陈阳慢悠悠地抬起头,目光在宋开元和耿老之间来回转了一圈。这俩老头,一个嗓门如雷,一个笑眯眯地端着茶,活像两只斗鸡场里的老雄鸡,谁也不肯服软。
他抬手挠了挠后脑勺,嘴角微微翘起,算是回应了宋开元的絮叨。战车国啊……那地方他确实挺感兴趣,上次跟着去了一圈,那边现代艺术与古老文化交融的氛围,让他印象深刻。
“成,师爷您怎么说就怎么做。不过,”陈阳顿了顿,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史密斯那边调查得咋样了?可别拖上个把月,到时候耽误了我的‘正经事’——您二位也知道,我这事儿时间紧、任务重,拖不得。”
耿老闻言,悠哉悠哉地放下茶杯,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清脆的声响,“放心吧,”他眯着眼,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这事用不了那么久。”
“我这儿得了点儿消息,说是今天一大早,小鬼子吉田就被叫进米国领事馆喝茶去了。啧啧啧,”耿老故意砸吧砸吧嘴,脸上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看来这回,小鬼子们是真摊上事儿咯!”
与此同时,米国领事馆内气氛凝重。史密斯坐在宽大的红木办公桌后,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眼神锐利地注视着对面的吉田。
吉田此刻满头大汗,脸色略显苍白,面前的桌上放着一份厚厚的调查资料,那上面详细记录了死者身份、现场证据以及目击者的陈述。
他舔了舔发干的嘴唇,声音略微颤抖:“史密斯先生,请您一定要相信我,这件事真的与我们樱花国毫无关系!这是赤裸裸的诬陷,绝对是华夏人干的!他们这是在恶意栽赃!”
“诬陷?栽赃?”史密斯冷笑一声,身子微微前倾,压迫感扑面而来,“吉田先生,我希望你认真看清楚眼前这份资料。”
“死在华夏代表团下榻酒店的那个人,是你们樱花国公民;案发现场遗留的凶器上,清清楚楚地留下了他的指纹。”
“更不用说,还有酒店安保人员的证词,亲眼目睹了你们的人进入案发现场区域。你现在跟我说是华夏人栽赃?”史密斯顿了顿,语气加重了几分,带着一丝嘲讽,“那你倒是告诉我,他们栽赃你们的理由是什么?总不能无缘无故地给自己找麻烦吧?”
话说1996年的春天,天气还有些乍暖还寒。那时的赵勇还是个在陶瓷厂里抡着画笔的小工,每天灰头土脸的,手指头缝里都是瓷泥浆。那天他从工厂出来,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嘴里叼着根五毛钱一包的香烟,正琢磨着这个月的工资怎么才能撑到发饷那天。
正巧路上遇到了同乡老李,两人推着自行车并排走,老李神神秘秘地凑过来,眼里闪着精光,问他:“哎,小赵,听说大芬村那边油画特赚钱,一幅画能顶咱们这儿大半个月的工钱!”
就这么一句闲话,像一颗石子儿砸进了赵勇心里。他愣了一下,自行车龙头差点没握住,脚下一顿,烟头掉在了地上。他弯腰捡起来,拍了拍上面的土,眼睛却亮了几分。
油画?那玩意儿在陶瓷厂他倒是偶尔见过,脏兮兮的画布,颜料的味道刺鼻得很。可同乡老李那兴奋劲儿,让他心里直痒痒。
第二天一早,赵勇天还没亮就起来了,把几件衣服塞进一个化肥袋子,又揣了几块干粮和水,蹬着自行车就往大芬村赶。村子不大,但来来往往的人不少,大多背着画架和颜料箱子,一看就是搞油画的。他心里有些忐忑,却又有种莫名的笃定,好像这个地方就是为他准备的。
进了村子,他人生地不熟,只能到处打听。好在老天不负有心人,没两天就让他找到了个愿意收留他的画室。那人姓张,是个老师傅,看了眼他递过去的画样——几张在陶瓷厂画的样品,点了点头,“还行,不算白来。”
很快,赵勇就上手了。他发现油画这东西,讲究的是色彩和光影,跟陶瓷上的那些一笔一划的图案完全不同。刚开始他画得一塌糊涂,不是颜色配不对,就是光影处理得太生硬。但好在他有基础,慢慢琢磨,再加上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没过多久就成了画室的“成手”。
也是赶巧了,那时候外国的油画市场正火热,而梵高的画,尤其好卖。赵勇听人说,只要画上梵高的画,就能卖出个好价钱。他心里盘算着,与其画那些自己看不明白的名作,不如专攻一个系列,好让自己快点出头。于是,从那天起,他的世界里就只剩下了梵高。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赵勇每天醒来就是面对画布,从《鸢尾花》到《向日葵》,每一笔,每一划,都像刻进了骨子里。起初,他也得对着梵高的原作照片,仔细研究色彩和笔触。渐渐地,那些画作像是刻在了他脑子里,不需要照片,不需要参考,他就能在空白的画布上自由挥洒。
根据后来纪录片里赵勇自己回忆,这二十年里,他压根儿就没关心过梵高到底是谁,什么流派,甚至没看过一眼真正的梵高原作。他只知道自己画的这些画,有人抢着要,能换来大把的钞票。
最夸张的时候,《鸢尾花》和《向日葵》这两幅画,他自己就画了两万幅。《华夏梵高》的导演问起这个数字时,他还略带尴尬地挠了挠头,“记不太清了,反正很多很多。”
到了拍纪录片的时候,赵勇对梵高的画已经熟悉到了令人咂舌的程度。镜头里,他拿起一支画笔,无需起草,直接在画布上挥洒,那动作行云流水,仿佛梵高的灵魂就附在他身上。
订单最多的一天,他几乎可以画十幅梵高的画——从早到晚,笔耕不辍,画布上的鸢尾花和向日葵堆叠如山,房间里弥漫着油画颜料的浓烈气味,而他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直到夜幕降临,累得连胳膊都抬不起来。
赵勇因临摹梵高画作的技艺日益精进,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名声渐渐响彻大芬村乃至更远的地方。口袋里逐渐充盈起来的同时,他的心中却悄然萌生出一丝异样的渴望——那个被他反复描摹了二十年的名字,梵高,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他的思绪翻涌,像是画中未干的颜料般在心头晕染开来。终于,攒够了积蓄的赵勇咬咬牙,瞒着同乡,孤身一人踏上了前往荷兰的飞机。一下飞机,那股弥漫着艺术气息的异国情调便扑面而来,可赵勇的心却悬在半空。
他直奔阿姆斯特丹的画廊,心中预设的画面是:自己的临摹之作与真品一同挂在高高的橱窗里,供人观赏、赞叹。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大芬村引以为傲的大量临摹作品,竟被随意地摆放在博物馆门口不起眼的纪念品店里,甚至混杂在一些廉价的风景油画之中。
那些他耗费无数心血的作品,在这里竟显得如此廉价,无人问津。这巨大的落差让赵勇感觉胸口像被重锤击中,他攥紧拳头,指甲深深嵌入掌心,却依旧无法缓解内心翻江倒海的酸楚与失落。
不死心的赵勇又辗转来到大名鼎鼎的梵高美术馆。隔着防弹玻璃,他第一次亲眼目睹了梵高的真迹。那些浓烈的色彩、扭曲的线条、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击,让他瞬间屏住了呼吸。
他愣愣地站在《向日葵》前,目光无法移开,仿佛能听见画布上每一笔笔触的低语。他走走停停,脚步沉重得像灌了铅,目光在每一幅真迹前流连忘返。
最终,当他站到那幅他临摹过无数遍的梵高自画像前时,喉咙却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般。他凝视着画中那双充满痛苦与孤独的眼睛,嘴唇微微颤抖,半晌才挤出一句低低的呢喃:“颜色……不一样……”
这四个字,既是对画作的评价,更是对他内心巨大落差的精准概括。
从美术馆走出来时,阳光洒在身上,赵勇却丝毫感受不到暖意。他蹲在路边,双手抱头,肩膀微微耸动,思绪万千。
梵高的真迹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那些被世人珍视的作品与他粗糙的临摹品之间天差地别的价值感,让他心如刀绞。良久,他才缓缓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尘土,喃喃自语道:“画了梵高作品二十年,比不上博物馆里面的一幅作品……”
这句感叹,既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也是对艺术真谛的深刻反思。
带着复杂的心情,赵勇踏上回程的路。飞机掠过大洋,他的心境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飞机降落的瞬间,他最后看了一眼天空,那片他曾寄托了无数梦想的土地,如今只剩下满腔的苦涩与决然。
回到大芬村的当晚,赵勇一夜未眠。那些在异国他乡的见闻如同潮水般涌来,冲击着他的灵魂。第二天一早,他默默地将所有梵高的画作收好,摆放在角落,尘埃落满了画布。
从今往后,他决定不再沉迷于临摹,而是拿起从未真正属于他的画笔,去创作属于自己的世界。他想起了梵高短暂却炽热的一生,心中燃起一股新的火焰:要用最朴实无华的画笔,描绘身边的人和景,就像梵高曾经那样。
赵勇对着摄像机镜头,喉结上下滚动了几下,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他微微前倾身子,一字一顿地说道:“我的画仍有着浓浓的梵高风格,但这是梵高式的,也是赵小勇式的艺术。”
陈阳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纪录片里脸上沟壑纵横的男人。隔着屏幕,他都能感受到赵勇说出这句话时复杂的心绪——有对过往二十年临摹生涯的无奈,也有对自我风格的迷茫与坚持。
至于赵勇后来究竟有没有成功,陈阳并不知晓。他看过那部纪录片之后,顺手去查了资料,得到了一个让自己吃惊的数据:从1990年到2020年的三十年间,欧洲有百分之八十的油画产品出自大芬村。
那些画工们日复一日临摹的油画,被堂而皇之地摆放在欧洲的各大高档酒店、博物馆纪念品店,甚至是政府机构的大厅里。更令人咋舌的是,其中一些作品竟曾代替真品参加过艺术巡展,蒙骗了多少艺术评论家和收藏家。
然而,现在是1996年,大芬村的名头还鲜为人知,像是一片未被开发的璞玉。虽然那幅波洛克的《无题》并非出自大芬村,但他还是决定将大芬村这个地方适时地抛出来。
一来,即便安德森派人去查,大芬村就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也不怕穿帮;二来,或许能借机为大芬村引来一丝关注,让那些终日在画布上涂抹的画工们,早日摆脱贫困的生活,过上好日子;三么……那位画无题的大爷,此刻还在遥远的大洋彼岸,若是说了实话,保不齐那位大爷就得在漂亮国那边遭殃了。
“哎——”耿老眉头拧成了川字,手指不自觉地在椅子扶手上敲了两下,语气里带着三分疑惑七分不屑,“要是你小子说的这事儿靠谱,”他顿了顿,像是组织了下语言,又像是平复内心的波动,“这油画也没啥稀奇的嘛!”
他斜睨了一眼墙角的地球仪,视线在洋鬼子的地盘上停留了几秒,随即转过头来,眼神里多了几分戏谑,“他们洋鬼子凭啥瞧不起咱们?连咱们村里的泥腿子都能鼓捣两下,这玩意儿压根儿就没啥技术含量!”
宋开元一听这话,立马来了精神,脖子往前一伸,像是要争这口气似的,“可不是嘛!”
他嗤之以鼻,声音里满是嘲讽,“我呸!洋鬼子的玩意儿,说白了也就那么回事!”
宋开元挥了挥手,像是要把那些洋人虚张声势的模样从眼前挥走,“你看,咱们随便拉个农民工出来,都能给画个七七八八,他们倒好,成天端着个架子,牛气冲天,拽得跟二五八万似的!”
陈阳正啃着西瓜,汁水顺着嘴角往下淌,他慢悠悠地把一片西瓜皮吐进垃圾桶,抬眼扫了扫两位老爷子,眼神里带着几分无奈和戏谑。“哎,我说二位老爷子,您二位这思路,可真是够跳跃的。”
他舔了舔嘴唇,顺手拿袖子擦了擦嘴边的果汁,“这事儿啊,还真不能这么比。”
他放下手里的西瓜,坐直了身子,神色认真了几分,“您想想,那大芬村的画工,虽说确实能画,可他们那是怎么回事?”
陈阳伸出一根手指,在空中比划了两下,“先有人把轮廓勾好了,他们上去就是一顿涂涂抹抹,专管上色、细化,说白了,就跟工地上搬砖似的,就是个完成任务。”
他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一丝不屑,却又夹杂着几分无奈,“跟人家那些正经搞油画的艺术家,那能是一个路子么?”
说道这里,陈阳稍微顿了顿,伸出第二根手指,“再者说了,您二位还真以为大芬村那些'农民工'都是普通人啊?”他轻笑一声,带着点自嘲的意味,“那可都是有几分天赋的,没点儿灵性,人家也不要啊!”
陈阳说着,随手将一片西瓜皮扔进垃圾桶,发出轻微的“啪嗒”声,“像我这样的,跑去那儿,人家肯定不要,估摸着连门都进不去!”
耿老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听到这里,突然乐出声来,笑声里带着几分促狭,“嗬——你小子还挺有自知之明!”
随后,他摆了摆手,脸上依旧挂着笑意,“别说他们要不要你了,就算他们想用你,”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目光在陈阳身上来回打量,“你师爷也不能同意啊!”
宋开元在旁边呲着牙,蒲扇般的大手往胸前一拍,嗓门洪亮得像自带扩音器,那动静震得桌上的茶杯都微微晃了晃,“嗨!我说陈阳啊,”
他故意拖长了尾音,一脸恨铁不成钢的表情,“你看看你,年纪轻轻,天赋异禀不说,关键你这小子还贼他妈勤奋!”
“这要是放在古代,那就是天生神力加身,文曲星下凡呐!画个屁的西洋玩意儿啊?那洋鬼子玩意儿有什么难的,不就是把颜色堆上去嘛!”
“回去,麻溜儿地给老子收拾收拾,三个月后的战车国艺术展,你小子必须给我跟紧了,咱们爷仨再杀出国门,好好给那些洋人开开眼,让他们见识见识啥叫真正的艺术!”
陈阳慢悠悠地抬起头,目光在宋开元和耿老之间来回转了一圈。这俩老头,一个嗓门如雷,一个笑眯眯地端着茶,活像两只斗鸡场里的老雄鸡,谁也不肯服软。
他抬手挠了挠后脑勺,嘴角微微翘起,算是回应了宋开元的絮叨。战车国啊……那地方他确实挺感兴趣,上次跟着去了一圈,那边现代艺术与古老文化交融的氛围,让他印象深刻。
“成,师爷您怎么说就怎么做。不过,”陈阳顿了顿,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史密斯那边调查得咋样了?可别拖上个把月,到时候耽误了我的‘正经事’——您二位也知道,我这事儿时间紧、任务重,拖不得。”
耿老闻言,悠哉悠哉地放下茶杯,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清脆的声响,“放心吧,”他眯着眼,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这事用不了那么久。”
“我这儿得了点儿消息,说是今天一大早,小鬼子吉田就被叫进米国领事馆喝茶去了。啧啧啧,”耿老故意砸吧砸吧嘴,脸上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看来这回,小鬼子们是真摊上事儿咯!”
与此同时,米国领事馆内气氛凝重。史密斯坐在宽大的红木办公桌后,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眼神锐利地注视着对面的吉田。
吉田此刻满头大汗,脸色略显苍白,面前的桌上放着一份厚厚的调查资料,那上面详细记录了死者身份、现场证据以及目击者的陈述。
他舔了舔发干的嘴唇,声音略微颤抖:“史密斯先生,请您一定要相信我,这件事真的与我们樱花国毫无关系!这是赤裸裸的诬陷,绝对是华夏人干的!他们这是在恶意栽赃!”
“诬陷?栽赃?”史密斯冷笑一声,身子微微前倾,压迫感扑面而来,“吉田先生,我希望你认真看清楚眼前这份资料。”
“死在华夏代表团下榻酒店的那个人,是你们樱花国公民;案发现场遗留的凶器上,清清楚楚地留下了他的指纹。”
“更不用说,还有酒店安保人员的证词,亲眼目睹了你们的人进入案发现场区域。你现在跟我说是华夏人栽赃?”史密斯顿了顿,语气加重了几分,带着一丝嘲讽,“那你倒是告诉我,他们栽赃你们的理由是什么?总不能无缘无故地给自己找麻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