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1章:海瑞请辞!沈念:国有一老,如有一宝-《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五月二十二日,天气愈加炎热。

  北直隶的麦子陆续收割完毕。

  虽然年初有过一段干旱,但影响不大,今年仍算得上是一个丰收的麦忙季。

  此次麦收过后。

  从宗藩手中清查出的田地以及他们“自愿”捐献的田地,便全归朝廷处理。

  与此同时,在张四维与王崇古的配合下。

  身在山西的方逢时与海瑞对张王两族以及触犯法令的晋官晋商,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

  那些被张王两族推出的替罪羊,定然是要严惩的。

  那些私售粮铁给蒙古、女真人的奸商,定然是要严惩的。

  那些侵占军饷、倒卖勘合官文、勒索藩属财物的枉法之官,定然是要严惩的。

  因张四维与王崇古往昔之功。

  他们的直系亲属们破财降官免灾,得到了轻惩。

  可以预见的是——

  用不了一年,被禁商、被禁兼并土地的张王两大家族就会变成山西蒲州的两个普通家族。

  只要张王两族的族人听话,凭借当下的族中之财,依然可以过着富足的日子。

  若不听话,朝廷下次的手段就不会如此仁善了。

  接下来,两大晋商巨头的生意,将会转移到无数小商人身上。

  买卖也会变得更加公正透明。

  这对山西的商贸而言,无疑是一次腾飞的机会。

  至于边贸互市。

  合乎条例的商贸几乎不受影响,而那些见不得光的买卖,则是全部被铲除。

  因戚继光与李成梁配合着在边境练兵,目前并未与蒙古人发生军事上的冲突。

  张王两族之事,在民间也引起了巨大反响。

  很多书生士子、商贾农人都在夸赞海瑞,称朝堂有海瑞,实乃大明之幸,天下百姓之幸。

  他们做梦都没想到。

  朝廷竟同时处置了一名内阁阁臣与一名部堂官,还将他们的家族连根拔起。

  这在往昔,根本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

  ……

  五月二十五日,午后,天气燥热,窗外蝉鸣阵阵。

  翰林院,沈念的公房内。

  沈念埋头撰写,准备着明日午后为潞王讲学的讲案。

  他不一定完全照着讲案讲,但必须提前将讲案交上去。

  这是规矩。

  这时。

  负责沈念日常杂务的文吏文胜快步走到门前,敲过门后,高声道:“沈侍讲,近日添补的笔墨纸砚到了!”

  “拿进来吧!”沈念开口道。

  文胜将笔墨纸砚放到一旁的木柜中后,又道:“沈侍讲,各个衙门都传开了,海佥院上奏请辞,欲致仕回家。”

  “嗯?”沈念略带疑惑,问道:“这……这是何时发生的事情?”

  “请辞奏疏应是近午时到达通政司的,然后便被送到了内阁,具体内容还不清楚,预计明日常朝会提及此事,各个衙门的官员几乎都知道了。”

  沈念点了点头,然后朝着文胜摆了摆手,后者立即会意,迅速退了下去。

  沈念坐在桌前,慢慢思索起来。

  海瑞请辞,完全在沈念的意料之中。

  朝廷去年请海瑞出山,是为了让他彻查张王两族之事。

  而今任务完成。

  海瑞作为正四品的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应迅速返京。

  右佥都御史乃是坐院官。

  即海瑞在无外派差遣的情况下,接下来应在京师都察院供职。

  然海瑞很清楚。

  自己藏了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且不言不快,京师绝大多数官员都不喜欢他。

  比如这次。

  海瑞知晓朝廷召开闭门常朝并将他的奏疏《官商蠧国疏》不予公布是为了大局,但他不喜欢这样做。

  他认为当下的朝廷应尊崇太祖之法,对所有贪官污吏一律严惩,才能使得天下官员忌惮。

  但他知,朝廷不会循着他的想法去做。

  海瑞知晓,自己若留在京师,一众京朝官不自在,他也将更不自在。

  故而他在山西的公差即将完成之后,欲致仕还家。

  这个念头。

  沈念在上次海瑞给他写的私信中,便已明显感受到。

  这一刻。

  沈念好奇的是海瑞的请辞奏疏内容为何会传播如此之快。

  依照常例。

  海瑞的奏疏会先送往通政使司,之后通政使司抄录一份后,便会先送往内阁,内阁阁臣们拟定票拟,再呈递到小万历的面前。

  像今日抵达通政使司的奏疏,一般官员们明日才会知晓。

  而今日。

  奏疏抵京还不到两个时辰,几乎所有京朝官都知晓了。

  这说明:是有人将此消息故意泄露出来。

  沈念想了想后,不由得无奈一笑。

  他想明白了。

  有官员将此消息放出来,是让众官员都做好准备,想好对策,明日常朝上通政使司官员念到此奏疏后,他们该如何反应。

  京朝官们大多不愿海瑞留在京师。

  他们怕海瑞留守在京师,依照他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性格,弹劾奏疏可能会一道接着一道。

  不愿海瑞留守京师的,甚至还有当下的四大阁臣。

  这个出鞘的大明神剑,过于锋利,任何人都有可能被其伤到。

  就连沈念也觉得海瑞在京师不合适。

  一则是海瑞嫉恶如仇的性格与当下的京官们格格不入;二则是海瑞呆在京师也会感到痛苦。

  但是。

  朝廷此时定然不会令海瑞致仕。

  因为海瑞刚立过大功,名望正盛,若让其致仕,天下百姓定然会有怨言。

  沈念认真思索着。

  接下来,将这把大明神剑到底摆在哪里,才能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

  翌日,清晨,常朝朝会。

  小万历高坐于御座之上,文武百官汇聚于皇极门下。

  今日沈念并未担任起居注官,而是以翰林侍讲的身份站在后面。

  很快。

  通政使司当值官员便念到了海瑞的请辞奏疏。

  海瑞以“年老体弱,身体多病”乞请致仕。

  内阁的票拟是:海佥院耿介敢言,巡察有功,不可致仕,差遣尽凭陛下安排。

  海瑞这个级别的御史,乃是皇帝亲自任命,文武百官只有建议权。

  小万历看向下方,朗声道:“众卿,此次海佥院巡视山西,居功至伟,朕定然是不愿他致仕的,你们认为接下来可为海佥院委派一个什么差遣?”

  小万历话音刚落。

  吏部的一名主事便出列拱手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海佥院明察秋毫,公正无私,在山西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不如对其特例擢升,派遣其总督一省之军务兼理粮饷。”

  听到此话,沈念忍不住笑了。

  这位吏部主事是希望海瑞扎根在一省之中,做个封疆大吏,进而无法回京,无暇弹劾其它官员。

  不远处。

  张居正、吕调阳、马自强、殷正茂四大阁老都微微摇头。

  海瑞适合做监察官,而不适合任地方大员,不然一省之官员可能全都会被他弹劾罢黜。

  马自强直接站出来说道:“陛下,当下各省并不或缺总督与巡抚,海佥院过于耿直,不适合此职!”

  小万历认可地点了点头。

  紧接着,一名都察院的御史站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海佥院擅于巡察地方,不如派遣他去河南、浙江、湖广等地再次巡察,依照海佥院的能力,恐怕每次都能为朝廷带来惊喜。”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数名都察院的御史与六科的科官都站出来表示附议。

  他们皆不希望海瑞留在京师,因为海瑞在京,会将他们衬托得非常无用。

  六部的堂官们听到“惊喜”二字,都不由得打了个冷颤。

  他们认为海瑞的破坏力过大,不知变通,若再去其它行省巡察,整出一竹筐一竹筐的罪证。

  吏部可能天天都要忙碌着更换官员了。

  当即,礼部左侍郎汪镗站了出来。

  “陛下,海佥院已上奏称身体多病,而巡察多省,甚耗力气,此职多为五十岁以内的官员担任,海佥院不宜再奔波了!”

  汪镗说得很含蓄,表面是为了海瑞的身体着想,实则是担心海瑞的破坏力太大。

  紧接着。

  又有数名官员发言,一致的想法都是:海瑞外放地方,不能留京。

  还有的称海瑞可去南京担任正三品的左副都御史,看似升官,实则是想让海瑞在南京养老。

  但这个想法,却得到了诸多官员的附议。

  他们惧海瑞留守京师,惧海瑞靠着一份份弹劾奏疏,擢升为都察院的左都御史。

  就在这时,吏科给事中姚斌站了出来。

  在他站出来的那一刻,很多官员都已猜出他要讲什么,不由得都变得紧张起来。

  姚斌重重拱手,高声道:“陛下,臣以为海佥院理应留京,坐守都察院。”

  “一则因海佥院年事已高,身体多病,确实不宜再去各省巡察;二则海佥院留京,可震慑诸多尸位素餐、贪赃枉法的官员,使得官员们皆不敢懈怠!”

  姚斌说完后,皇极门下是一片安静,静得落一根针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无一人站出来附和他。

  大家都将不愿海瑞留京快要写在脸上了,没想到姚斌还是如此头铁。

  众官员都很钦佩海瑞,但却都不愿与海瑞做同僚,更不愿让海瑞监管着自己。

  沈念没想到官员们如此忌惮海瑞。

  他缓了缓,大步出列。

  而看到沈念出列,一些官员不由得皱起眉头。

  依照沈念的性格,大概率会支持吏科给事中姚斌。

  而刚才略微感觉有些尴尬的姚斌,脸上显露出一抹笑容。

  沈念高声道:“陛下,臣以为,海佥院不宜留守京师,京师百官有六科纠查即可,御史官的职责是地方。”

  此话一出,一些官员顿时露出了笑脸。

  沈念接着说道:“此外,臣也觉得海佥院已无精力巡察山西般巡察其它省份。然国有一老,如有一宝,海佥院还不到致仕之时,臣为海佥院想了一个轻松且重要的差遣。”

  “沈侍讲,速速道来!”小万历又焦急又兴奋地问道。

  “当下,我朝监管地方的官员是分散在两京十三省的监察御史,这些御史奉皇命,纠劾百司,考察官吏。他们不受六部管辖,不受内阁管辖,唯有都察院的数名都御史可以管辖他们,外加科官们可与他们互纠,然这些人全在京师!”

  “臣以为,当下地方上的一些监察御史权力过大,滥用私权者甚多,急需监管!”

  “故而,臣恳请陛下派遣海佥院巡察天下的所有监察御史,御史清则官吏清,官吏清则天下清。”

  “因海佥院体弱多病,臣建议他可自由选择前往何处监察,一月向朝廷一报即可,也能增加对地方监察御史的威慑力!”

  听到此话。

  除了都察院,其它各个衙门的官员都乐了。

  都察院御史风闻言事,恶意弹劾,很多官员都深受其害。

  一些地方上的监察御史官卑权重,吃拿卡要的不在少数。

  可惜只有皇权能整治他们。

  如果让海瑞去巡察这些监察御史,那大明监察官的风貌必将焕然一新。

  小万历的眼睛也亮了,当即看向张居正,问道:“元辅,您觉得呢?”

  张居正缓了缓,拱手道:“臣以为,此差遣甚好。”

  海瑞最适合的其实就是这种差遣。

  几乎不影响新政。

  如果地方御史官们在海瑞的监察下,能有五分海瑞的清廉与做事态度,朝廷就满足了。

  此乃整肃官场风气的好办法。

  监察御史们不怕别人,但绝对惧海瑞。

  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

  别的御史可能写篇弹劾奏疏,无人理会。

  但海瑞不一样,海瑞只要写,便能传遍两京十三省,便能流传后世。

  这正是大家害怕海瑞的地方。

  与此同时。

  都察院的御史们都黑着脸,接下来,有海瑞挥着鞭子在后面赶,他们不得不拼命了。

  都察院的一些御史看向沈念,有种想打死他的冲动。

  以后的差遣定然是不好干了!

  而此刻。

  小万历与张居正、吕调阳、马自强、殷正茂四大阁臣都露出了笑脸。

  这个差遣,简直就是为海瑞量身定做。

  常朝之后。

  小万历便命内阁拟定圣旨,令海瑞迅速回京,待汇禀过山西之事,便可开启巡视两京十三省监察御史的旅程。

  当下,海瑞只能是一名孤勇者。

  ……

  五日后,身在山西的海瑞接到了朝廷的圣旨。

  他没想到,朝廷竟为他量身定做了这么一份美差。

  这一刻。

  他志气满满,感觉还能为大明再干十年。

  当即,老泪纵横的海瑞朝着京师方向跪了下去,叩谢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