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铁亩均田苏民望,腐吏阻议触豪强-《大秦血衣侯:我以杀敌夺长生》

  接下来的几日,赵诚亲率墨家子弟,带着润田机在武安城郊的田垄间辗转。

  从洺水南岸的河谷地,到滏口陉下的坡地,十几台润田机日夜不停地运转,链斗翻飞间,汩汩清水漫过干裂的农田。

  不过三日,便浇灌了足足数千亩地。

  机器运转顺畅,未有半分故障,连最严格的禽滑厘都忍不住抚掌赞叹。

  武安城的百姓们,从最初的远远观望,渐渐凑得越来越近。

  有人端着饭碗蹲在田埂上,边吃边看链斗转得飞快。

  有人带着孩子来,指着蒸汽升腾的景象,给娃讲“这是能让庄稼喝水的铁家伙”。

  还有些老农,干脆蹲在浇透的田边,伸手抓起一把湿润的泥土,在指间搓揉着,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原来工坊里没日没夜地响,是在造这宝贝啊。”

  有个挑着空水桶的汉子,望着润田机叹道,“先前还以为是啥吃人的妖兽,现在看来,比庙里的龙王还灵验。”

  “可不是嘛,”

  旁边的妇人接话,怀里的孩子正伸手去够溅起的水花,“有这东西,再遇着天旱,咱也不用愁了,庄稼准能丰收。”

  赞叹声里,却也藏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忧虑。

  几个佃户凑在一块儿,声音压得极低:“这润田机是好,可咱有资格用吗?”

  “瞧这铁打的模样,造价指定不低,怕是只有君上自家的田地能用吧。”

  “要是能租给咱用就好了……哪怕多交些粮也行啊。”

  这些窃窃私语,顺着风飘进赵诚耳中。

  他正站在田埂上,看着润田机浇灌最后一片试验田,闻言转头,目光缓缓扫过围观的百姓。

  方才还在议论的百姓们,瞬间像被按住了喉咙,齐齐噤声,连呼吸都放轻了。

  田垄间只剩下润田机“嘶嘶”的喷气声,和水流淌过土地的“哗哗”声。

  “此物,名为润田机。”

  赵诚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四野,带着清朗的掷地有声,“是我秦国墨阁所造,而我的封地,便是它的第一个试点。”

  他顿了顿,看着众人紧张的神色,继续道:“如今墨阁已造出十几台,接下来还会建造更多。

  不只是武安城,周遭的列人城、滏口城,都能用此物浇灌。”

  话音刚落,田垄间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真能给咱用?”

  “君上万岁!”

  “武威君,武威君真是天大的好人!”

  百姓们激动得互相搀扶,有个老汉甚至对着赵诚的方向,“咚咚”地磕起头来,额头上很快就沾了层泥。连那些先前对“血屠”之名心存恐惧的人,此刻看赵诚的眼神里,也多了几分真切的感激。

  赵诚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目光再次扫过田垄

  “先前刚到封地,忙着督造器械,许多事尚未料理。

  即日起,我会重新清丈土地、核定户籍。派田正带着田佐,会同各村的乡正,逐村丈量土地,按肥沃程度分级。”

  “对编户之民,按户授田!每户上田百亩、中田百二十亩、下田百五十亩!”

  “至于润田机,”

  他看向那些跃跃欲试的百姓,“每户都可租用,租用者,只需在原税收基础上,多缴一成即可。”

  田垄间瞬间陷入死寂。

  方才还在欢呼的百姓们,像是被施了定身法,个个张着嘴,眼神发直,难以置信地望着赵诚。

  有个年轻媳妇手里的簸箕“哐当”掉在地上,她却浑然不觉,只是喃喃道:“百亩?上田百亩?”

  这不是梦话吗?

  要知道,在赵国治下时,武安城的百姓哪敢想“百亩田”的事?

  那时,城郊的好地大半都攥在钱家这样的豪绅手里。

  寻常人家能有个三五亩薄田,就算是殷实户了。

  更多的人,不过是豪绅的佃户或长工。

  租种钱家的地,每年收成交三成租子是常例,遇着钱家“看收成好”,还会再加一成。

  若是赶上灾年,地里收的还不够交租,就得拿家里的粮食、布匹抵。

  实在没东西了,便得卖儿鬻女,或是去钱家做长工,累死累活一年,也就混个肚圆。

  有个老佃户,在钱家的地里种了四十年,如今六十多了,背驼得像张弓,家里祖孙三代挤在两间破草房里。

  最大的心愿,不过是能有一亩自己的地,临死前能吃上一口自家种的粟米。

  此刻听赵诚说“每户百亩”,他猛地捂住嘴,满脸不敢置信。

  看着那年轻英武的面容上,满是认真,这话也不像作假,他才艰难的咽了咽口水。

  浑浊的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淌,喉咙里发出“嗬嗬”的抽气声,竟哭了出来。

  “君上……您说的是真的?”

  有个胆大的汉子,颤抖着声音问道,“真能给咱分百亩田?”

  赵诚点头:“秦法之下,耕者有其田。

  只要编入户籍,按律纳粮,这田便归你们耕种。”

  “哇——”

  不知是谁先哭出声,紧接着,田垄间爆发出一片压抑许久的呜咽。

  有年轻人大声欢呼,有妇人抱着孩子抹泪,还有些老汉对着润田机的方向,一遍遍地磕头,嘴里念叨着“遇上好时候了”。

  这片沉寂太久的土地上,第一次响起如此真切的、带着希望的声响。

  而这个时候,一直站在一旁的王博县令脸色却是大变。

  他眼睛一转,连忙说道,“君上,此事得徐徐图之,恐怕不能一蹴而就啊。”

  这片土地,表面看是寻常农户的命根子,实则大半都攥在钱家手里。

  钱家是武安城盘根错节的豪绅。

  自赵武灵王时便在此立足,靠着联姻、放贷、勾结官吏,一步步吞下了城郊七成的水浇地,连洺水支流的灌溉渠,都得经过他们家的田埂才能流向下游。

  寻常百姓要么是租种钱家土地的佃户,要么是替钱家打理田产的长工,一年到头汗珠子摔八瓣,收成交了三成租子后,剩下的刚够糊口,遇上天灾就得卖儿鬻女。

  赵诚虽得封武安君,坐拥邯郸以西百里封地,按秦制,封地内的土地理论上归其管辖调度。

  可他初来乍到,要督造蒸汽器械,也没急着处理此事。

  是以这些日子,他只让血衣军守住工坊与要道,对地方田产暂未触及,只暗中让属吏查访各户田契来源,尤其是那些“世代相传”却找不出原始文书的地块。

  王博之前在泥坑里哭喊“护田”,喊的虽是“百姓”,眼角余光却瞟向人群外一个穿着锦缎短打的汉子,这一幕赵诚尽收眼底。

  那汉子他也知道是谁,那是钱家的管家钱忠。

  方才队伍出城时,钱忠就偷偷塞给王博一个沉甸甸的钱袋,只说“君上若动了咱家的地,还望县令大人多费心周旋”。

  王博本就靠着钱家举荐才坐稳县令之位,每年还能从钱家的租子里分一杯羹,此刻自然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