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章 做事好难-《哈哈哈,大明》

  对于进山抢劫,余令确实没有把握。

  余令不信在武功县驻扎的卫所不知道南山匪人手里有钱财。

  余令猜想卫所没去剿匪的缘故是南山太大,贸然派个数千人进去。

  这军粮供应都是一个天大的问题。

  其实余令只猜对了一点。

  其实在卫所的人眼里,进山剿匪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找到山匪聚集地也不是难事。

  至于杀賊酋,那就更简单了。

  山匪在山上,没有战马,说不定都找不出几具强力的弓弩来,只要围住,就把他们活活困死。

  他们唯一的优势就是山高林密,熟悉地形的优势。

  打不过我就跑,卫所的人在山里消耗一天,他们的粮草就会少用一天,耗费的钱财就会多一天。

  这都是钱。

  而且山中的军户居多,他们熟悉卫所的打法,尤其害怕火器。

  一旦卫所的大军来了,那就只能选择跑。

  所以,余令猜测的是对的。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卫所的将官,甚至是都指挥使司根本没有调动卫所军队的权力。

  只管统兵打仗。

  兵部才是负责卫所人事官员、军队调遣何时出兵作战,和政令发布。

  两令合一,卫所才可以出兵。

  卫所制度规定,兵权一分为二,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

  卫所的士兵都属于五军都督府管辖。

  出兵去剿匪是可行的,但得兵部有兵文。

  但偷偷的不行。

  现在的兵部几乎都是文人在管,没有兵部的兵文你出兵了。

  那和找死没有多大区别。

  没有哪个卫所的官员会觉得当官拿俸禄不好,跑去剿匪。

  所以长安卫所明知南山有匪,断绝了通往各地的沟通要道。

  他们也会视而不见。

  钱财固然诱人,但拿回来得有命花才是他们考虑的。

  余令很想要这一笔钱,有了这些钱,通过镖局送给小老虎一半,他就能爬的更快,也能在宫里站得更稳了。

  宫里花钱是大头,余令不想小老虎活的太可怜。

  没有钱,光靠苦熬,这得熬多久。

  余令也需要这笔钱,这世道眼看着都乱了,子午集出了这么大的事,衙门连个动静都没,就告诉民众杀了一群匪患。

  事实却不是如此。

  可衙门却把事情瞒了下来,万一里面有个头上长角的呢,再糊弄下去,他们振臂一呼......

  余令可不想自己成为刀下鬼。

  这里有这么多人爱自己。

  余令有钱后是真的想把大雁塔围起来,在这里建造一个大型的集市,把人聚在自己家的周围,让这一群人依靠着大雁塔而活。

  人无恒产者无恒心。

  只要这群人依靠着自己家有了很好的活路,有人变动的时候他们才会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的产业。

  如此,余家就等于被保护。

  “爹,我想上山剿匪!”

  余员外呆住了,二伯也呆住了,全家男人都呆住了,他们以为余令把自己聚在一起是要说卖砖的事情。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少东家卖砖赚钱了。

  赚了多少钱没有人去打听,反正是很有钱,家里的每个人少东家都发了钱,全是实打实的子。

  最少的都有三两。

  闷闷小娘子少东家给的最多,听说几乎全部的钱都给了她,原本以为这将是家里额外的一项收益。

  今日突闻“噩耗!”

  余员外知道自己儿子是个什么样的性子。

  一旦他开口说了什么,他就是铁定的要做什么,跟那个王阳明学什么“知行合一”。

  在离开京城的时候王秀才偷偷的跟自己说了。

  他说,余令有读书的天分,但就是爱看闲书。

  那个什么王阳明的书少看,因为上面对朱熹圣人有过反对和抨击。

  这是不对的,这是不符合圣人之道的。

  这要看多了,万一考试的时候把内容写了上去,容易让阅卷的考官不喜欢。

  如今自己的孩子真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在践行那个什么知行合一,还把此心光明什么的写在了墙上。

  本想让他受个苦,没有想到他竟然成了。

  “孩子啊,不是爹不愿意,这长安哪有什么匪,官老爷都说没有匪,只有一点点逃到山里的贼人。”

  “南山里面有!”

  所有人再次一愣,张出尧闻言猛的抬起头,他眼睛直勾勾的望着余令。

  那颗发誓要捅人沟子的心又跳动了起来。

  余员外苦涩道:

  “孩子,咱们家就这十几口人,别说剿匪了,走到南山里面,除了你二伯他们几个,怕是都迷在里面。”

  听着老爹规劝的话,余令恨死了为什么自己还不长大。

  若是有个十五岁,那家里人就不会把自己当做孩子来看待。

  “老爹,我没开玩笑,孩儿是认真的!”

  二伯闻言笑了,歪着脑袋看着余令道:

  “大侄儿啊,二伯不说风凉话,我们这些人就算能帮你,那也帮不了什么,但你不要忘了,你家就一个男娃。”

  “那如果我有可行的法子呢?”

  老爹闻言赶紧道:

  “帮,肯定帮,你是我儿子,我不帮谁帮,但前提是你的法子要可行,不可行不帮。”

  二伯也赶紧道:

  “咱们是一家人呢,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二伯虽然我猜不出来你要做什么,但二伯相信你,你若有法子,二伯给你打头阵。”

  “我也是从山里下来的,没有你说不定今年就死在山上了,你是读书人,你比我们都聪明,只要有法子……”

  所有人都估摸着少东家余令就是脑子一热。

  小孩子么,很正常,自己小时候不也喊着自己要当大官么?

  结果呢?

  这股子劲过去就好了。

  余令闻言笑了,只要家人不把自己吊起来打这件事就算成了。

  因为年龄小,所以,商量可以,领导家里人不行。

  所以,余令打算先斩后奏。

  家族会议散会了,家里人又开始忙碌了。

  现在家里的煤石正处于推广阶段,长安卖煤石的又不只有自己一家。

  销路方面除了薄利多销并无很好的手段。

  煤石在长安消耗最大的是各种窑口,铜矿,铁矿,瓷器,砖窑等。

  这些有朝廷的,私人的,这些用煤的大户都是跟着顾全的。

  余家要想开展业务,就必须换个思路。

  目前得知的是百姓家用煤很少,不是他们不怕冷,而是煤炭的价格比较高。

  他们舍不得钱,不敢多烧。

  现在天气回暖。

  那些用煤的大户也在逐渐的减少用量。

  等到六七月,长安煤石生意的销路会降到最低点,老爹现在为这事儿忧愁。

  因为这些日子卖的最大的一笔钱,还是和儿子有关。

  余令现在已经想到了法子,那就是往煤里加黄土,也就是要做蜂窝煤。

  这样用煤少,价格还便宜,既然高端用户已经被人抢走了,那余家就走普通大众路线。

  在做这件事之前余令已经偷偷摸摸的打听了。

  不是没有人把黄土加在煤石里,长安已经有人这么做了,古人一点都不傻,他们也在努力的追求。

  只不过他们做的是煤饼子,也能用,但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好燃,因为煤饼子透气差,而且燃烧不充分。

  余令要把蜂窝煤搞出来,再把炉子搞出来,然后推广,抢占人数最多的普通百姓市场。

  余令准备出门,准备去看看铁匠把压蜂窝煤的工具做好了没有。

  左脚刚跨出大门,一个声音从后面幽幽传来。

  “少东家,你若想剿匪,我可以带路!”

  余令回过头淡淡道:“等我长大了再说吧!”

  张初尧轻轻叹了口气,望着少东家远去,他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少东家对自己很警惕。

  不像对家里的其他人,可有说有笑的。

  走出家门后余令深深吸了一口,他不是不信门房,而是现在还不信。

  谢添见小旗走远,赶紧了追了上来,弯腰行礼热情道:

  “上官,去哪儿啊,你咋不喊我啊!”

  上官两字让余令一愣。

  以前他觉得这身份没用,和那个九品的文散官一样都是鸡肋,说出口让人嫌弃。

  如今看来,自己嫌弃的身份那是自己。

  官再小那也是官啊。

  小旗,小旗,小旗,余令突然笑了,有法子,有完全的法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