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
那人又轻轻地喊了一声。于登海抬头看了他一眼,用手一指另一个石凳子:
“坐下包(吧)”
那人就是于登海的管家,姓周,江苏盐城人,几年前跑到齐东日兆给于登海当手下,由于此人心狠手辣又有手腕,凭着机灵劲和三寸不烂之舌当上了管家。
周管家稍稍向后退了一点,坐在于登海的对面,怯生生地看着于登海,女佣也给周管家端上一杯茶又退了下去。
“邦伦做样啦(咋样)?”
“还在咱大牢里押着呐,我刚去看过。”周管家看着于登海,赔着笑脸答应着。
“奶几道逃有锅勒砸毛?”(注:你知道他有个儿子吗?)“知道,知道!”
周管家赶紧应着。
于登海脸色沉了沉:
“逃这锅勒砸当了锅官差军修(相当于现在的部队连长),来桌官差队伍从活南开封到了兰也,还要到衣照散层石榴搞,说是要找高命刀。”(注:他这个儿子当了个官差军校,带着官差队伍从河南开封到了临沂,还要到日兆县城石榴港,说是要找革命党。)
于登海说到这里挥了挥手里的信,脸色变得铁青。“这、这……”
周管家惊得目瞪口呆。于登海又问周管家:
“逃勒砸烧时候离开交道?”(注:他儿子啥时候离开家的?)“走了大概七八年了吧”
周管家含混地答着,脸上也冒出了汗。“奶(你)有啥主意?”
于登海看着周管家看他是否能给出一个好点子。周管家想了想试探着:
“先把安邦伦放了,找个大夫给他看看病啥的?”
于登海思索着点点头咬着牙,感觉他这个主意还行:
“嗯,奶(你)娘地,俺再把船跟田都退给逃(他)。”
于登海说的这个安邦伦在两城镇也算是个有点家产地产的大户,安邦伦在安家村、两城镇等地有百十余亩土地,四艘渔船,雇着十几个长工,他家的土地与于登海家的地连着,位置比于登海的好,于登海早就处心积虑地想要霸占他的土地,可是这个安邦伦就是不依。
因为安邦伦家的土地房产渔船是早年他老一辈连骗带抢,仗势欺人,吞并的别人家的财产,曾几何时在日兆县那也是呼风唤雨的家族,哪能甘心受他于登海的欺负,只是这几年逐渐没落,气势上有些输给于登海。
安邦伦有个儿子,脾气很坏,虽然年纪轻轻,书却不好好念,既不想种地也不想打渔,就喜欢舞枪弄棒练个武功,气得安邦伦整天打他骂他,从来不给他好脸子看,这个儿子七八年前就远走高飞,没了音讯。
于登海胡乱找了个借口,先把安邦伦的家丁、伙计、长工给打散的打散,收编的收编,身边没有帮手的安邦伦就被于登海没收了土地、渔船。
安邦伦到县衙告他,孝敬县太爷的钱没有于登海孝敬得多,县衙断案便偏向于登海,所以安邦伦被县太爷直接交给了于登海,并被关押进了于登海的大牢里。
于登海的私人大牢位于村东头,他和周管家咯噔咯噔地朝大牢方向走,用不了一袋烟的工夫就能到。
村东头有数十余间青砖大瓦房,错落有致,绿树成荫,用五莲山上的石头铺就的青石板路,两边的路肩成笔直的平行线,石头与石头的缝隙就像巧手女人缝制的衣服针脚那么细密,又厚实又宽阔的大道能够同时并行六挂大马车,石板路上能看出经常有大马车碾压的车辙,村子里的石板路修得也结实耐轧,日兆全县里的路大部分都是泥土沙石路,跟别的地方比,安家村的路就是在全日兆县城排名也能够数一数二。
路边矗立着一排排的垂柳,蓬松的柳枝像姑娘的披肩发整齐划一的下垂着,几乎就要触摸到地面,
它随着风飘荡着,随着风飞舞着。路两边既有青砖结构的瓦房子,也有木质结构的房子,错落有致,有卖海鲜干货的,有卖渔网渔具的,有卖粮食的,有卖酱油醋盐的,店铺门口挂着的吊牌来回晃荡着,店家与路人见于登海和周管家及数个家丁簇拥着走过来都赶紧低下头,孩子们也躲进妈妈的怀里,怯生生地偷看着于登海一行人。
于登海的私人大牢远近闻名,令人不寒而栗,大牢远远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普通民宅,门前是一片碎石地面的小广场,矗立着几根粗悍的木桩,两层小楼,楼下有个硕大的黑漆木门,侧面的院墙也有一扇双开门的大木门,院墙里的大树沿着院墙的墙体伸向远处,有两个家丁提着红缨枪在门口来回懒散地游荡着。老远看见于登海向大牢走过来,两个家丁赶紧把小楼的大门推开,于登海等人在家丁的簇拥下进入黑洞洞的大门,家丁们又把黑大门关上。
前院是个操场,很大也很干净,四周竖着几根木桩,上面还缠着几道绳索,西侧有一口井,几个家丁正摇着橹把子从井里打水洗着衣服,看见于登海来了,有的慌忙端着洗衣服的家什赶紧往屋里跑,还有几个家丁慌忙原地立正,惊恐地望着于登海,不知道他来这里干什么,于登海头也不抬径直朝后院走去。
后院也很大,有个马厩,有四五匹马在马厩里低着头吃草,一个家丁正在往马槽里倒料,弄得尘土到处飞扬,几挂大木轮车横在院子里。在另一头,有几个穿蓝大褂的家丁正忙着做饭,呛人的炊烟合着尘土,让人喘不上气。这个院子里也有一口水井,家丁们把水洒得到处是,泥泞的路铺着一些干草,被人踩得显得有些凌乱。
夹道上有个木栅栏门,通往再后面的院子,门口有两个家丁手持红缨枪懒散懈怠地站着岗,见到于登海来了赶紧把门打开,于登海放慢脚步,径直向后面的院子走去。
这院子也很大,足有三四亩地大小的样子,院里摆放着各种刑具,看上去让人有些心惊肉跳的感觉,俨然是个牢房监狱的样子。
牢房是东屋有三间,北屋有四间,西屋有三间,每间屋子的窗户只有一个,且都非常高,全部都朝向院子,每间屋子的窗户都是用木条横七竖八地钉着,外面看不见里面,里面也看不到外面,窗户仅起到房间采光的作用,门上拴着粗铁链,还挂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铁锁,牢房里黑洞洞地,没有一点声响。
于登海的到来也引起看守牢房的家丁们一阵骚动,不知所措地都原地站着不动。于登海低声问:“聂屋?(哪屋)”
周管家赶紧瞪了看牢房的家丁一眼,低声呵斥道:“安邦伦关哪个屋?”
管牢房的家丁身子一颤,紧张的手摸索着钥匙,哆哩哆嗦地开北屋第二间的牢房门。“咯吱咯吱”木制牢房门被家丁吃力地推开,周管家率先走进牢房,一股臭骚味扑面而来,周管家又退了回去,伸手挡住刚要进去的于登海,对他低声耳语了几句,于登海皱着眉头,捂着鼻子点点头:
“凶,凶!(行,行)”转身走了。
周管家又走进牢房,借着屋里昏暗的光线,隐约能看清里面躺着三个人,个个蓬头垢面,根本分不清他们谁是谁,都蜷缩着身子惊恐地看着周管家,不知道周管家要干什么。
“邦伦?邦伦?”
周管家轻轻地呼唤着,完全没有了以前凶狠的语气。“邦伦?”周管家又轻柔地呼唤着。
“安?”(应声,什么的意思)其中一个黑影答应着。“邦伦,你坐起来”
周管家还是没能分清他们谁是谁,昏暗中有个黑影慢慢地坐了起来,他就是安邦伦。“邦伦,有个事想给你打听一下,这里人多不太方便,你跟我来吧。”
周管家轻声细语地对他说,也害怕语气生硬再吓到他。黑影晃动了一下,没起来。周管家回头喊:“快来个人,帮一下忙扶起来”。
门外的几个家丁赶忙上前搀扶安邦伦起身。他们来到院子里,周管家一看安邦伦身上还戴着铁镣铐,赶紧吩咐家丁:
“来呀,快解开!快解开!”
随着哗啦声,安邦伦戴着的镣铐被解除了,安邦伦带着疑惑的眼神看着眼前的周管家,众家丁们站在一边也傻傻地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周管家要干什么,周管家上下打量了一下安邦伦说了声:
“走吧!”
那人又轻轻地喊了一声。于登海抬头看了他一眼,用手一指另一个石凳子:
“坐下包(吧)”
那人就是于登海的管家,姓周,江苏盐城人,几年前跑到齐东日兆给于登海当手下,由于此人心狠手辣又有手腕,凭着机灵劲和三寸不烂之舌当上了管家。
周管家稍稍向后退了一点,坐在于登海的对面,怯生生地看着于登海,女佣也给周管家端上一杯茶又退了下去。
“邦伦做样啦(咋样)?”
“还在咱大牢里押着呐,我刚去看过。”周管家看着于登海,赔着笑脸答应着。
“奶几道逃有锅勒砸毛?”(注:你知道他有个儿子吗?)“知道,知道!”
周管家赶紧应着。
于登海脸色沉了沉:
“逃这锅勒砸当了锅官差军修(相当于现在的部队连长),来桌官差队伍从活南开封到了兰也,还要到衣照散层石榴搞,说是要找高命刀。”(注:他这个儿子当了个官差军校,带着官差队伍从河南开封到了临沂,还要到日兆县城石榴港,说是要找革命党。)
于登海说到这里挥了挥手里的信,脸色变得铁青。“这、这……”
周管家惊得目瞪口呆。于登海又问周管家:
“逃勒砸烧时候离开交道?”(注:他儿子啥时候离开家的?)“走了大概七八年了吧”
周管家含混地答着,脸上也冒出了汗。“奶(你)有啥主意?”
于登海看着周管家看他是否能给出一个好点子。周管家想了想试探着:
“先把安邦伦放了,找个大夫给他看看病啥的?”
于登海思索着点点头咬着牙,感觉他这个主意还行:
“嗯,奶(你)娘地,俺再把船跟田都退给逃(他)。”
于登海说的这个安邦伦在两城镇也算是个有点家产地产的大户,安邦伦在安家村、两城镇等地有百十余亩土地,四艘渔船,雇着十几个长工,他家的土地与于登海家的地连着,位置比于登海的好,于登海早就处心积虑地想要霸占他的土地,可是这个安邦伦就是不依。
因为安邦伦家的土地房产渔船是早年他老一辈连骗带抢,仗势欺人,吞并的别人家的财产,曾几何时在日兆县那也是呼风唤雨的家族,哪能甘心受他于登海的欺负,只是这几年逐渐没落,气势上有些输给于登海。
安邦伦有个儿子,脾气很坏,虽然年纪轻轻,书却不好好念,既不想种地也不想打渔,就喜欢舞枪弄棒练个武功,气得安邦伦整天打他骂他,从来不给他好脸子看,这个儿子七八年前就远走高飞,没了音讯。
于登海胡乱找了个借口,先把安邦伦的家丁、伙计、长工给打散的打散,收编的收编,身边没有帮手的安邦伦就被于登海没收了土地、渔船。
安邦伦到县衙告他,孝敬县太爷的钱没有于登海孝敬得多,县衙断案便偏向于登海,所以安邦伦被县太爷直接交给了于登海,并被关押进了于登海的大牢里。
于登海的私人大牢位于村东头,他和周管家咯噔咯噔地朝大牢方向走,用不了一袋烟的工夫就能到。
村东头有数十余间青砖大瓦房,错落有致,绿树成荫,用五莲山上的石头铺就的青石板路,两边的路肩成笔直的平行线,石头与石头的缝隙就像巧手女人缝制的衣服针脚那么细密,又厚实又宽阔的大道能够同时并行六挂大马车,石板路上能看出经常有大马车碾压的车辙,村子里的石板路修得也结实耐轧,日兆全县里的路大部分都是泥土沙石路,跟别的地方比,安家村的路就是在全日兆县城排名也能够数一数二。
路边矗立着一排排的垂柳,蓬松的柳枝像姑娘的披肩发整齐划一的下垂着,几乎就要触摸到地面,
它随着风飘荡着,随着风飞舞着。路两边既有青砖结构的瓦房子,也有木质结构的房子,错落有致,有卖海鲜干货的,有卖渔网渔具的,有卖粮食的,有卖酱油醋盐的,店铺门口挂着的吊牌来回晃荡着,店家与路人见于登海和周管家及数个家丁簇拥着走过来都赶紧低下头,孩子们也躲进妈妈的怀里,怯生生地偷看着于登海一行人。
于登海的私人大牢远近闻名,令人不寒而栗,大牢远远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普通民宅,门前是一片碎石地面的小广场,矗立着几根粗悍的木桩,两层小楼,楼下有个硕大的黑漆木门,侧面的院墙也有一扇双开门的大木门,院墙里的大树沿着院墙的墙体伸向远处,有两个家丁提着红缨枪在门口来回懒散地游荡着。老远看见于登海向大牢走过来,两个家丁赶紧把小楼的大门推开,于登海等人在家丁的簇拥下进入黑洞洞的大门,家丁们又把黑大门关上。
前院是个操场,很大也很干净,四周竖着几根木桩,上面还缠着几道绳索,西侧有一口井,几个家丁正摇着橹把子从井里打水洗着衣服,看见于登海来了,有的慌忙端着洗衣服的家什赶紧往屋里跑,还有几个家丁慌忙原地立正,惊恐地望着于登海,不知道他来这里干什么,于登海头也不抬径直朝后院走去。
后院也很大,有个马厩,有四五匹马在马厩里低着头吃草,一个家丁正在往马槽里倒料,弄得尘土到处飞扬,几挂大木轮车横在院子里。在另一头,有几个穿蓝大褂的家丁正忙着做饭,呛人的炊烟合着尘土,让人喘不上气。这个院子里也有一口水井,家丁们把水洒得到处是,泥泞的路铺着一些干草,被人踩得显得有些凌乱。
夹道上有个木栅栏门,通往再后面的院子,门口有两个家丁手持红缨枪懒散懈怠地站着岗,见到于登海来了赶紧把门打开,于登海放慢脚步,径直向后面的院子走去。
这院子也很大,足有三四亩地大小的样子,院里摆放着各种刑具,看上去让人有些心惊肉跳的感觉,俨然是个牢房监狱的样子。
牢房是东屋有三间,北屋有四间,西屋有三间,每间屋子的窗户只有一个,且都非常高,全部都朝向院子,每间屋子的窗户都是用木条横七竖八地钉着,外面看不见里面,里面也看不到外面,窗户仅起到房间采光的作用,门上拴着粗铁链,还挂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铁锁,牢房里黑洞洞地,没有一点声响。
于登海的到来也引起看守牢房的家丁们一阵骚动,不知所措地都原地站着不动。于登海低声问:“聂屋?(哪屋)”
周管家赶紧瞪了看牢房的家丁一眼,低声呵斥道:“安邦伦关哪个屋?”
管牢房的家丁身子一颤,紧张的手摸索着钥匙,哆哩哆嗦地开北屋第二间的牢房门。“咯吱咯吱”木制牢房门被家丁吃力地推开,周管家率先走进牢房,一股臭骚味扑面而来,周管家又退了回去,伸手挡住刚要进去的于登海,对他低声耳语了几句,于登海皱着眉头,捂着鼻子点点头:
“凶,凶!(行,行)”转身走了。
周管家又走进牢房,借着屋里昏暗的光线,隐约能看清里面躺着三个人,个个蓬头垢面,根本分不清他们谁是谁,都蜷缩着身子惊恐地看着周管家,不知道周管家要干什么。
“邦伦?邦伦?”
周管家轻轻地呼唤着,完全没有了以前凶狠的语气。“邦伦?”周管家又轻柔地呼唤着。
“安?”(应声,什么的意思)其中一个黑影答应着。“邦伦,你坐起来”
周管家还是没能分清他们谁是谁,昏暗中有个黑影慢慢地坐了起来,他就是安邦伦。“邦伦,有个事想给你打听一下,这里人多不太方便,你跟我来吧。”
周管家轻声细语地对他说,也害怕语气生硬再吓到他。黑影晃动了一下,没起来。周管家回头喊:“快来个人,帮一下忙扶起来”。
门外的几个家丁赶忙上前搀扶安邦伦起身。他们来到院子里,周管家一看安邦伦身上还戴着铁镣铐,赶紧吩咐家丁:
“来呀,快解开!快解开!”
随着哗啦声,安邦伦戴着的镣铐被解除了,安邦伦带着疑惑的眼神看着眼前的周管家,众家丁们站在一边也傻傻地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周管家要干什么,周管家上下打量了一下安邦伦说了声:
“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