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菱花走进绸缎庄,里面的伙计见她回来了,连忙告诉她:
“姐,掌柜的找你。”
琳琅满目的绸缎摆满货架,有几位女士正在挑选绸缎。绸缎相对于大街上的衣衫槛楼的人们,那真是奢华至极。这种梦幻般的衣料,千百年来,无论社会多么衰败多么贫穷,它都是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作为中国纯正的国产工业货品,始终延绵不断地产自于江浙及两广两湖一带地区,也是除瓷器和茶叶外,还能骄傲地踏出国门的国宝。
看似平淡的商铺,其实有一种外人无法察觉的紧张气氛。付菱花听伙计说掌柜的要找她,心里一紧,明白又有新任务要交给她完成,她急匆匆走到后院。后院也有东西北方向的几间房,除北屋外,其他房间主要是作为绸缎库房使用。爬山虎等藤蔓也是遍布小小院落的墙壁门窗,石凳呀石桌呀摆在庭院,也栽种有百合花等花卉。
刚走到后院,有个伙计过来告诉付菱花说堂屋里有客人,掌柜的让她到西屋等候,她没吱声,径直走进西屋。
西屋是付菱花日常歇脚的屋,她进的屋来拿起笤帚,扫了扫地面,又把篷盖绸缎的大布再整理了一下。捞了一瓢水倒在洗脸盆里给自己洗了一把脸。对着镜子观察了自己的脸,充满青春气息的脸显得很有朝气,不知不觉刘燕娃的形象又出现在她眼前。
她拿起梳子又梳理了自己的秀发,她来绸缎庄有一年多了,刚离开机器轰鸣的工厂时还真有些不适应,织布厂里那些平日里嘻嘻哈哈的姐妹们也不知在做些什么,很是想念她们。也想念那个像自己哥哥一样的革命者给自己和姐妹们讲述人世间的苦难,讲述社会丑陋的根源,讲述未来应该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她曾充满激情地跟姐妹们走到大街上游行,她曾充满激情地跟姐妹们在大街上散发张贴过宣扬革命理念的传单,如今大哥哥牺牲了,她只好离开了原来的生活,现在她倒是习惯了清静的日子。
掌柜的轻轻叩响门,也来到西屋,顺手掩好门,低声告诉付菱花:
“小付,这是上级送来的情报,赶快送出去,尽快发报,不要耽搁,路上注意安全。”
“好,保证完成任务!”
付菱花接过一根竹竿,她明白,在这一带竹竿很常见,不会有人在意,所以方便携带也很安全。告辞掌柜的,出了绸缎庄后她直奔往大街。
虽然太阳已经打烊下班了,可是它的余晖仍在给大地给山峦给江河给盘旋在天空的鸟儿们送来明亮。已是傍晚时分,路上的行人逐渐多了起来,背竹篓的人,挑担叫卖的人,拉木轮车的人,肩扛的人,都在着急的赶路。在大街上闲逛的乞丐们最多,他们大概是想吃晚餐了,衣不遮体的女人们、孩子们还有老人们,包括青壮年人,都是乞丐大军的一员,基本都是手持一个破碗,或者伸出脏兮兮的黑手,在沿街的每个住家户、每个生意商户门口乞讨。付菱花照旧先围着小街小巷兜几个圈子,确认没有人盯梢,才奔向自己的杂货铺。
刘燕娃正在拿着一对铁皮水桶给购物的客人介绍水桶的情况,看起来客人还比较满意,掏出钱包给刘燕娃算账。付菱花看到又一个货品卖出去了,心里很高兴。
“先生走好!”
付菱花跟买货的客人打招呼,送客人离开店里。付菱花看屋里摆放的货物明显少了很多,知道今天的生意好。
“又卖了不少货吧?”
“那是呀,生意真好。你这么快就回来了?”
“嗯!”
付菱花用手指了指竹竿,微微一笑没吱声,刘燕娃明白又有新任务了。他接过竹竿看了看:
“你在铺堂看着点,我到后面去。”
“好的,你去吧,前面有我呢。”
刘燕娃拿着竹竿朝后院走去,几只大白鸭子还在院子里跑来跑去追逐着。已经黑下来的天,又悄悄地下起了小雨,昏暗的小屋泛着潮气味,没有屋外的光照看不清屋内的陈设。刘燕娃摸黑找到电灯开关的灯绳,拉了一下打开电灯,屋内有些亮堂了,虽说灯光也不太亮,但是能看清走路的过道,能看清满屋的货品杂物,也能看清锅碗瓢盆了。他又走到后院,查看那棵大柳树,隐藏在树冠里面的天线原封不动,它跟柳枝融合在一起,即便是你有意去观察,也完全看不出有一根天线在里面藏着。刘燕娃又看了看后门的门锁,铁皮门锁不像是有人动过。他打开锈迹斑斑的门锁,“吱呦”一声,他轻轻推开后门,后门的野地里除了不停摇晃的竹林,没有其他可疑情况,地上的野草野花也没有被人踩踏的迹象。他沿着茅草屋后墙左右都走了一遍,又到竹林厕所附近看了看,一切都正常,刘燕娃心里面踏实了,他知道不会有异常情况发生,但是他也必须经常查看杂货铺周边的情况变化。如果真的有不安全因素出现,他的杂货铺铺堂也会出现可疑人走进来查看。
刘燕娃查看完杂货铺四周情况后回到后院小屋,把竹子做成的屋门关好,他翻出衣柜里的破布,破布角的两头各有一段小绳子,他把小绳子挂到竹门顶侧两头的夹缝上,用破布挡住门的缝隙,也用另一块破布把两扇窗户也挡严实,他把电灯也用破布围起来不让灯光朝四周照射,本来就不太明亮的房间,灯光似柱光再被破布遮挡,小屋子里更显得昏暗。
刘燕娃看了看布帘,灯光已经被破布挡住了,拿过毛巾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又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他感觉这小屋里面更热了,抄起蒲扇给自己扇了扇风。
屋外的雨下大了,雨点打在地上,打在铁皮水桶上,打在竹竿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刘燕娃踩凳子爬到屋角处,里面摞满了竹器竹编,他挪开几件竹器,从里面掏出一件油布包裹着的物件。他使劲举着它,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脚下踩着的竹凳吱吱作响,身体也微微抖动着,看样子那东西应该是沉甸甸的。
刘燕娃把它放到竹桌上,解开油布的挽结扣,露出了厚重的草绿色铁皮盒子,上面印着几个英文字母。他用钥匙打开盒子上的小锁,掀开盒盖,里面的机器也是草绿色还有四个旋钮,有两个小仪表。他把机器上的电线连接到电源,机器上的小灯亮了。刘燕娃拧了拧旋钮,机器发出吱吱的声音,他又轻轻摁了摁微型铡刀似的按键,机器发出清脆的“嘀嘀嘀”声音,那台机器就是电台。这是一台美国制造的发报机,它要比刘燕娃在青岛邮电局使用的俄式发报机先进很多,因为美式发报机不需要把电文事先在纸带上打孔。刘燕娃看了看桌子上摆着的钟表,约定的发报时间还不到,他用块小布仔细擦拭着发报机的每一个部位,他很喜欢这台发报机,也很佩服武汉的地下党的同志们,竟然能搞到比邮电局使用的商用发报机还要先进的电台,前几次的发报效率收听电码速度,都要远高于俄式收发报机,也免去了纸带打孔的麻烦。
屋外有人轻轻敲门,刘燕娃知道是付菱花在外面,说了声:
“进来吧。”
付菱花蹑手蹑脚地走进来,顺手把门关好,又递给刘燕娃一壶水。刘燕娃接过水壶问:
“都检查好啦?”
“检查好啦。铺堂我已经收拾完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拴好了大门,后院我也查看了,后面的小竹林我也前后走了一遍没发现什么情况。”
“把你送来的竹竿递给我。”
付菱花借着微弱的灯光,在橱柜侧面竖着的一堆竹竿中拿过几根竹竿,找出她熟悉的那根竹竿递给刘燕娃。
“你到绸缎庄,老李他们还好吗?”
刘燕娃接过竹竿,端详着竹竿,他打开竹竿的顶端,从里面取出好多发黄的纸。
“老李交给我竹竿,嘱咐了我几句话我就回来了,绸缎庄还跟平时一样,买绸缎的客人也不多。”
“那些狗特务们最近好像没动静了。”
“谁说不是,老李还说特务现在没有活动是外松内紧,要更加小心,谁知道他们又会干什么缺德事。”
刘燕娃摊开那些发黄的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了很多事,都是有关红四方面军的要紧事情。他对照着密码本,逐字逐句地把文字再翻译成数字,然后写在方字格电文纸上。
“燕儿娃子,你读密码数字我来写,这样翻译得能快一点。”
“好吧。”
刘燕娃仔细读着每一个汉字,再把相应的密码数字也读出来,付菱花用一支铅笔边听边记录,两个人的工作效率的确很高,不一会儿就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好多张电文纸。
两个人一直工作到深夜,他们校对完情报原稿和密码数字,约定的发报时间也到了,整理好电文纸,准备开始发报。
“菱花,你到外面再看一看,别出意外。”
“好吧,我去盯着外面。”
付菱花轻轻起身,挪开吱嘎乱响的小竹椅子,又给刘燕娃倒了一杯水,把手里的蒲扇递给他,拿上油布雨伞走出房再顺手带过房门,也许是走路的声音惊着屋门口鸭笼里关着的大白鸭,它们伸着脖子嘎嘎叫了几声。
“姐,掌柜的找你。”
琳琅满目的绸缎摆满货架,有几位女士正在挑选绸缎。绸缎相对于大街上的衣衫槛楼的人们,那真是奢华至极。这种梦幻般的衣料,千百年来,无论社会多么衰败多么贫穷,它都是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作为中国纯正的国产工业货品,始终延绵不断地产自于江浙及两广两湖一带地区,也是除瓷器和茶叶外,还能骄傲地踏出国门的国宝。
看似平淡的商铺,其实有一种外人无法察觉的紧张气氛。付菱花听伙计说掌柜的要找她,心里一紧,明白又有新任务要交给她完成,她急匆匆走到后院。后院也有东西北方向的几间房,除北屋外,其他房间主要是作为绸缎库房使用。爬山虎等藤蔓也是遍布小小院落的墙壁门窗,石凳呀石桌呀摆在庭院,也栽种有百合花等花卉。
刚走到后院,有个伙计过来告诉付菱花说堂屋里有客人,掌柜的让她到西屋等候,她没吱声,径直走进西屋。
西屋是付菱花日常歇脚的屋,她进的屋来拿起笤帚,扫了扫地面,又把篷盖绸缎的大布再整理了一下。捞了一瓢水倒在洗脸盆里给自己洗了一把脸。对着镜子观察了自己的脸,充满青春气息的脸显得很有朝气,不知不觉刘燕娃的形象又出现在她眼前。
她拿起梳子又梳理了自己的秀发,她来绸缎庄有一年多了,刚离开机器轰鸣的工厂时还真有些不适应,织布厂里那些平日里嘻嘻哈哈的姐妹们也不知在做些什么,很是想念她们。也想念那个像自己哥哥一样的革命者给自己和姐妹们讲述人世间的苦难,讲述社会丑陋的根源,讲述未来应该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她曾充满激情地跟姐妹们走到大街上游行,她曾充满激情地跟姐妹们在大街上散发张贴过宣扬革命理念的传单,如今大哥哥牺牲了,她只好离开了原来的生活,现在她倒是习惯了清静的日子。
掌柜的轻轻叩响门,也来到西屋,顺手掩好门,低声告诉付菱花:
“小付,这是上级送来的情报,赶快送出去,尽快发报,不要耽搁,路上注意安全。”
“好,保证完成任务!”
付菱花接过一根竹竿,她明白,在这一带竹竿很常见,不会有人在意,所以方便携带也很安全。告辞掌柜的,出了绸缎庄后她直奔往大街。
虽然太阳已经打烊下班了,可是它的余晖仍在给大地给山峦给江河给盘旋在天空的鸟儿们送来明亮。已是傍晚时分,路上的行人逐渐多了起来,背竹篓的人,挑担叫卖的人,拉木轮车的人,肩扛的人,都在着急的赶路。在大街上闲逛的乞丐们最多,他们大概是想吃晚餐了,衣不遮体的女人们、孩子们还有老人们,包括青壮年人,都是乞丐大军的一员,基本都是手持一个破碗,或者伸出脏兮兮的黑手,在沿街的每个住家户、每个生意商户门口乞讨。付菱花照旧先围着小街小巷兜几个圈子,确认没有人盯梢,才奔向自己的杂货铺。
刘燕娃正在拿着一对铁皮水桶给购物的客人介绍水桶的情况,看起来客人还比较满意,掏出钱包给刘燕娃算账。付菱花看到又一个货品卖出去了,心里很高兴。
“先生走好!”
付菱花跟买货的客人打招呼,送客人离开店里。付菱花看屋里摆放的货物明显少了很多,知道今天的生意好。
“又卖了不少货吧?”
“那是呀,生意真好。你这么快就回来了?”
“嗯!”
付菱花用手指了指竹竿,微微一笑没吱声,刘燕娃明白又有新任务了。他接过竹竿看了看:
“你在铺堂看着点,我到后面去。”
“好的,你去吧,前面有我呢。”
刘燕娃拿着竹竿朝后院走去,几只大白鸭子还在院子里跑来跑去追逐着。已经黑下来的天,又悄悄地下起了小雨,昏暗的小屋泛着潮气味,没有屋外的光照看不清屋内的陈设。刘燕娃摸黑找到电灯开关的灯绳,拉了一下打开电灯,屋内有些亮堂了,虽说灯光也不太亮,但是能看清走路的过道,能看清满屋的货品杂物,也能看清锅碗瓢盆了。他又走到后院,查看那棵大柳树,隐藏在树冠里面的天线原封不动,它跟柳枝融合在一起,即便是你有意去观察,也完全看不出有一根天线在里面藏着。刘燕娃又看了看后门的门锁,铁皮门锁不像是有人动过。他打开锈迹斑斑的门锁,“吱呦”一声,他轻轻推开后门,后门的野地里除了不停摇晃的竹林,没有其他可疑情况,地上的野草野花也没有被人踩踏的迹象。他沿着茅草屋后墙左右都走了一遍,又到竹林厕所附近看了看,一切都正常,刘燕娃心里面踏实了,他知道不会有异常情况发生,但是他也必须经常查看杂货铺周边的情况变化。如果真的有不安全因素出现,他的杂货铺铺堂也会出现可疑人走进来查看。
刘燕娃查看完杂货铺四周情况后回到后院小屋,把竹子做成的屋门关好,他翻出衣柜里的破布,破布角的两头各有一段小绳子,他把小绳子挂到竹门顶侧两头的夹缝上,用破布挡住门的缝隙,也用另一块破布把两扇窗户也挡严实,他把电灯也用破布围起来不让灯光朝四周照射,本来就不太明亮的房间,灯光似柱光再被破布遮挡,小屋子里更显得昏暗。
刘燕娃看了看布帘,灯光已经被破布挡住了,拿过毛巾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又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他感觉这小屋里面更热了,抄起蒲扇给自己扇了扇风。
屋外的雨下大了,雨点打在地上,打在铁皮水桶上,打在竹竿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刘燕娃踩凳子爬到屋角处,里面摞满了竹器竹编,他挪开几件竹器,从里面掏出一件油布包裹着的物件。他使劲举着它,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脚下踩着的竹凳吱吱作响,身体也微微抖动着,看样子那东西应该是沉甸甸的。
刘燕娃把它放到竹桌上,解开油布的挽结扣,露出了厚重的草绿色铁皮盒子,上面印着几个英文字母。他用钥匙打开盒子上的小锁,掀开盒盖,里面的机器也是草绿色还有四个旋钮,有两个小仪表。他把机器上的电线连接到电源,机器上的小灯亮了。刘燕娃拧了拧旋钮,机器发出吱吱的声音,他又轻轻摁了摁微型铡刀似的按键,机器发出清脆的“嘀嘀嘀”声音,那台机器就是电台。这是一台美国制造的发报机,它要比刘燕娃在青岛邮电局使用的俄式发报机先进很多,因为美式发报机不需要把电文事先在纸带上打孔。刘燕娃看了看桌子上摆着的钟表,约定的发报时间还不到,他用块小布仔细擦拭着发报机的每一个部位,他很喜欢这台发报机,也很佩服武汉的地下党的同志们,竟然能搞到比邮电局使用的商用发报机还要先进的电台,前几次的发报效率收听电码速度,都要远高于俄式收发报机,也免去了纸带打孔的麻烦。
屋外有人轻轻敲门,刘燕娃知道是付菱花在外面,说了声:
“进来吧。”
付菱花蹑手蹑脚地走进来,顺手把门关好,又递给刘燕娃一壶水。刘燕娃接过水壶问:
“都检查好啦?”
“检查好啦。铺堂我已经收拾完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拴好了大门,后院我也查看了,后面的小竹林我也前后走了一遍没发现什么情况。”
“把你送来的竹竿递给我。”
付菱花借着微弱的灯光,在橱柜侧面竖着的一堆竹竿中拿过几根竹竿,找出她熟悉的那根竹竿递给刘燕娃。
“你到绸缎庄,老李他们还好吗?”
刘燕娃接过竹竿,端详着竹竿,他打开竹竿的顶端,从里面取出好多发黄的纸。
“老李交给我竹竿,嘱咐了我几句话我就回来了,绸缎庄还跟平时一样,买绸缎的客人也不多。”
“那些狗特务们最近好像没动静了。”
“谁说不是,老李还说特务现在没有活动是外松内紧,要更加小心,谁知道他们又会干什么缺德事。”
刘燕娃摊开那些发黄的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了很多事,都是有关红四方面军的要紧事情。他对照着密码本,逐字逐句地把文字再翻译成数字,然后写在方字格电文纸上。
“燕儿娃子,你读密码数字我来写,这样翻译得能快一点。”
“好吧。”
刘燕娃仔细读着每一个汉字,再把相应的密码数字也读出来,付菱花用一支铅笔边听边记录,两个人的工作效率的确很高,不一会儿就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好多张电文纸。
两个人一直工作到深夜,他们校对完情报原稿和密码数字,约定的发报时间也到了,整理好电文纸,准备开始发报。
“菱花,你到外面再看一看,别出意外。”
“好吧,我去盯着外面。”
付菱花轻轻起身,挪开吱嘎乱响的小竹椅子,又给刘燕娃倒了一杯水,把手里的蒲扇递给他,拿上油布雨伞走出房再顺手带过房门,也许是走路的声音惊着屋门口鸭笼里关着的大白鸭,它们伸着脖子嘎嘎叫了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