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之上,萨尔浒之战的惨败景象尚未完全散去,新的内容已然浮现。这一次,焦点直接对准了那位高居紫禁城深处的大明皇帝——朱翊钧(万历)。
萨尔浒一战,葬送大明精锐,予自诩“中兴之主”的万历皇帝以沉重一击。此战之败,犹如其祖父嘉靖帝被海瑞痛骂,彻底击垮了他的心气,自此一病不起,最终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以五十八岁之龄驾崩。作为大明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本有机会打破永乐后朱家天子难逾花甲的魔咒,却终究带着无尽的遗憾与挫败感离去。
“混账!废物!”
奉天殿内,朱元璋的怒吼如同惊雷炸响。他气得额头青筋暴起,指着天幕的手指都在微微颤抖。
“就是这个孽障!就是他!咱大明积攒下的家底,就是被他败光的!废除张居正的新法,搞得国库空虚!三十年躲深宫里不见大臣,朝廷都快成空架子了!要不是他死得早,这亡国之君的帽子,就该他戴着遗臭万年!不管他后面还有几个皇帝,咱看,大明实亡于万历!确定无疑!”
老朱的怒火如同实质的烈焰,烧得殿内所有人大气都不敢出。徐达、李善长等重臣纷纷低头,无人敢在这个时候触霉头。而站在一旁的燕王朱棣,更是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或者立刻溜到偏殿去找自己的王妃徐氏和儿子们——这万历可是他的直系后代,这脸打得啪啪响,祖宗脸上无光啊!
就在一片死寂,只有朱元璋粗重喘息声时,一道温和却有力的声音响起。
“重八,消消气。”马皇后轻轻拍了拍丈夫的后背,语气平静,“气坏了身子不值当。天幕所示,终究是二百多年后的事,你现在发再大的火,也烧不到那时的紫禁城。”
在马皇后的柔声劝慰下,朱元璋胸中的滔天怒火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无奈和悲哀。他重重叹了口气,语气缓和了许多:
“妹子,你说得对。咱是气糊涂了。仔细想想,这万历孙儿……唉,虽荒唐透顶,但似乎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他还打赢了所谓的‘万历三大征’,维护了疆土。单论这一点,放在咱老朱家的皇帝堆里,勉强也能算个中等偏上吧?”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投向天幕,带着一丝复杂的感慨:“只可惜,他时运不济,偏偏撞上了努尔哈赤这等枭雄出世。若是咱,或者老四你在那个位置上,或许还能制服这头猛虎。至于他的那些子孙……哼,咱看悬乎!”
老朱刚对万历做出一个略显“公允”的评价,天幕关于下一任皇帝的信息便开始显现,尤其重点提到了那场持续多年的“国本之争”。
看到大臣们为了立太子的事情和皇帝吵了十几年,甚至罢黜了无数官员,朱元璋的眉头又拧了起来,他骨子里对秩序和规则的坚持让他本能地开口:
“立太子乃国本,自当按咱订下的《皇明祖制》来!白纸黑字,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纲常有序,这有什么可争的?一群文官叽叽喳喳,成何体统!皇帝自己也没个主见,优柔寡断,像什么话!”朱元璋说得斩钉截铁,下意识地维护着自己亲手制定的、他认为能保证江山永固的规则。
可他话音刚落,自己就先愣住了一下,脸上的表情闪过一丝极其不自然的尴尬。因为他猛地想起,天幕之前透露过,自己的好老四朱棣可是抢了侄子建文的皇位才上去的……从他开始,这“嫡长继承”的“祖制”好像就已经名存实亡,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他自己就是最大的“祖制”破坏者,此刻却在这里强调祖制,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呃……”朱元璋有些狼狈地咳嗽了一声,声音不自觉地低了几分,赶紧改口找补,“当然…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但就算不论祖制,皇帝也不能太窝囊!让一群文官牵着鼻子走了十几年,像什么真龙天子!你们看看他爷爷嘉靖,虽然修道炼丹搞得乌烟瘴气,但至少能把大臣们摆弄得明明白白,让他们互相斗,自己稳坐钓鱼台!这万历倒好,直接被臣子们吓得躲进深宫不敢上朝了?真是越活越回去!丢人!”
就在朱元璋努力挽回面子,试图将批评重点从“祖制”转移到“皇帝无能”上时,殿下侍立的文武百官中,尤其是那些文官集团的核心成员——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的御史们——虽然表面上依旧恭谨肃立,但眼神交流间,已是暗流涌动。他们压低了声音,交换着只有附近同僚才能听清的议论。
一位白发苍苍的礼部尚书微微摇头,对身边的户部尚书低语道:“李兄,依老夫看,这哪里还是简单的立储之争?这分明是借‘国本’之名,行党争之实!你看,内阁首辅接连罢黜,科道言官大批遭贬,朝堂为之一空!这分明是不同派系以此为战场,互相倾轧,欲掌控朝局啊!”
旁边一位年轻的御史闻言,忍不住插话,语气带着一丝忧愤:“尚书大人明鉴!下官观此天幕,只觉得心惊。这场景,何其眼熟!仿佛又见北宋末年新旧党争,不论对错,只论立场,将国家大政、储君人选皆变为攻讦政敌的工具!没想到二百多年后,我大明竟也……唉,此风一开,国无宁日!所有的精力都耗在内斗上了,谁还去理会边关的努尔哈赤和民间的疾苦?”
另一位兵部的官员冷笑一声:“哼,说得是。争了十几年,赢了又如何?不过是推上去一个不得帝心、战战兢兢的太子。我看那郑贵妃一党固然可恨,但这些打着‘维护正统’旗号的大臣们,恐怕也未必全是忠心为国。怕是不少人想搏个‘拥立’之功,或是借此打击政敌罢了。最终损耗的,是我大明的国力与元气!宋代党争遗祸的教训,看来是被忘得一干二净了!”
这些低声的议论,如同细微的电流,在文官队列中传递。他们凭借自身的政治敏感度,从天幕透露的“罢免首辅”、“处置官员数百”等信息中,瞬间嗅到了比表面上的“皇帝与大臣争执”更为深刻和危险的信号——那就是失控的党争。这让他们感到一阵寒意,仿佛看到了未来朝政陷入无尽内耗的可怕图景。
而龙椅上的朱元璋,虽然听不清下面具体的窃窃私语,但能感觉到那股不安和议论的氛围。这让他更加烦躁,同时也对天幕中描述的那种文官集团庞大而难以驾驭的力量,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忌惮。他制定的制度,似乎在二百年后,衍生出了让他都感到棘手的新问题。
天幕直播继续展示着朱常洛悲惨的太子生涯和诡异的“梃击案”,这一切都仿佛在佐证着文官们的担忧:一个被阴谋环绕、朝臣倾轧的朝廷,如何能应对辽东那条已然崛起的猛虎?
萨尔浒一战,葬送大明精锐,予自诩“中兴之主”的万历皇帝以沉重一击。此战之败,犹如其祖父嘉靖帝被海瑞痛骂,彻底击垮了他的心气,自此一病不起,最终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以五十八岁之龄驾崩。作为大明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本有机会打破永乐后朱家天子难逾花甲的魔咒,却终究带着无尽的遗憾与挫败感离去。
“混账!废物!”
奉天殿内,朱元璋的怒吼如同惊雷炸响。他气得额头青筋暴起,指着天幕的手指都在微微颤抖。
“就是这个孽障!就是他!咱大明积攒下的家底,就是被他败光的!废除张居正的新法,搞得国库空虚!三十年躲深宫里不见大臣,朝廷都快成空架子了!要不是他死得早,这亡国之君的帽子,就该他戴着遗臭万年!不管他后面还有几个皇帝,咱看,大明实亡于万历!确定无疑!”
老朱的怒火如同实质的烈焰,烧得殿内所有人大气都不敢出。徐达、李善长等重臣纷纷低头,无人敢在这个时候触霉头。而站在一旁的燕王朱棣,更是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或者立刻溜到偏殿去找自己的王妃徐氏和儿子们——这万历可是他的直系后代,这脸打得啪啪响,祖宗脸上无光啊!
就在一片死寂,只有朱元璋粗重喘息声时,一道温和却有力的声音响起。
“重八,消消气。”马皇后轻轻拍了拍丈夫的后背,语气平静,“气坏了身子不值当。天幕所示,终究是二百多年后的事,你现在发再大的火,也烧不到那时的紫禁城。”
在马皇后的柔声劝慰下,朱元璋胸中的滔天怒火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无奈和悲哀。他重重叹了口气,语气缓和了许多:
“妹子,你说得对。咱是气糊涂了。仔细想想,这万历孙儿……唉,虽荒唐透顶,但似乎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他还打赢了所谓的‘万历三大征’,维护了疆土。单论这一点,放在咱老朱家的皇帝堆里,勉强也能算个中等偏上吧?”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投向天幕,带着一丝复杂的感慨:“只可惜,他时运不济,偏偏撞上了努尔哈赤这等枭雄出世。若是咱,或者老四你在那个位置上,或许还能制服这头猛虎。至于他的那些子孙……哼,咱看悬乎!”
老朱刚对万历做出一个略显“公允”的评价,天幕关于下一任皇帝的信息便开始显现,尤其重点提到了那场持续多年的“国本之争”。
看到大臣们为了立太子的事情和皇帝吵了十几年,甚至罢黜了无数官员,朱元璋的眉头又拧了起来,他骨子里对秩序和规则的坚持让他本能地开口:
“立太子乃国本,自当按咱订下的《皇明祖制》来!白纸黑字,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纲常有序,这有什么可争的?一群文官叽叽喳喳,成何体统!皇帝自己也没个主见,优柔寡断,像什么话!”朱元璋说得斩钉截铁,下意识地维护着自己亲手制定的、他认为能保证江山永固的规则。
可他话音刚落,自己就先愣住了一下,脸上的表情闪过一丝极其不自然的尴尬。因为他猛地想起,天幕之前透露过,自己的好老四朱棣可是抢了侄子建文的皇位才上去的……从他开始,这“嫡长继承”的“祖制”好像就已经名存实亡,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他自己就是最大的“祖制”破坏者,此刻却在这里强调祖制,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呃……”朱元璋有些狼狈地咳嗽了一声,声音不自觉地低了几分,赶紧改口找补,“当然…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但就算不论祖制,皇帝也不能太窝囊!让一群文官牵着鼻子走了十几年,像什么真龙天子!你们看看他爷爷嘉靖,虽然修道炼丹搞得乌烟瘴气,但至少能把大臣们摆弄得明明白白,让他们互相斗,自己稳坐钓鱼台!这万历倒好,直接被臣子们吓得躲进深宫不敢上朝了?真是越活越回去!丢人!”
就在朱元璋努力挽回面子,试图将批评重点从“祖制”转移到“皇帝无能”上时,殿下侍立的文武百官中,尤其是那些文官集团的核心成员——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的御史们——虽然表面上依旧恭谨肃立,但眼神交流间,已是暗流涌动。他们压低了声音,交换着只有附近同僚才能听清的议论。
一位白发苍苍的礼部尚书微微摇头,对身边的户部尚书低语道:“李兄,依老夫看,这哪里还是简单的立储之争?这分明是借‘国本’之名,行党争之实!你看,内阁首辅接连罢黜,科道言官大批遭贬,朝堂为之一空!这分明是不同派系以此为战场,互相倾轧,欲掌控朝局啊!”
旁边一位年轻的御史闻言,忍不住插话,语气带着一丝忧愤:“尚书大人明鉴!下官观此天幕,只觉得心惊。这场景,何其眼熟!仿佛又见北宋末年新旧党争,不论对错,只论立场,将国家大政、储君人选皆变为攻讦政敌的工具!没想到二百多年后,我大明竟也……唉,此风一开,国无宁日!所有的精力都耗在内斗上了,谁还去理会边关的努尔哈赤和民间的疾苦?”
另一位兵部的官员冷笑一声:“哼,说得是。争了十几年,赢了又如何?不过是推上去一个不得帝心、战战兢兢的太子。我看那郑贵妃一党固然可恨,但这些打着‘维护正统’旗号的大臣们,恐怕也未必全是忠心为国。怕是不少人想搏个‘拥立’之功,或是借此打击政敌罢了。最终损耗的,是我大明的国力与元气!宋代党争遗祸的教训,看来是被忘得一干二净了!”
这些低声的议论,如同细微的电流,在文官队列中传递。他们凭借自身的政治敏感度,从天幕透露的“罢免首辅”、“处置官员数百”等信息中,瞬间嗅到了比表面上的“皇帝与大臣争执”更为深刻和危险的信号——那就是失控的党争。这让他们感到一阵寒意,仿佛看到了未来朝政陷入无尽内耗的可怕图景。
而龙椅上的朱元璋,虽然听不清下面具体的窃窃私语,但能感觉到那股不安和议论的氛围。这让他更加烦躁,同时也对天幕中描述的那种文官集团庞大而难以驾驭的力量,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忌惮。他制定的制度,似乎在二百年后,衍生出了让他都感到棘手的新问题。
天幕直播继续展示着朱常洛悲惨的太子生涯和诡异的“梃击案”,这一切都仿佛在佐证着文官们的担忧:一个被阴谋环绕、朝臣倾轧的朝廷,如何能应对辽东那条已然崛起的猛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