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趁热打铁再上一疏-《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大明九卿衙门的权力是在不停变化的。

  任何熟悉官场运作的人都明白,影响部门权力的因素很多,绝对不是《大明会典》上规定了什么就是什么的。

  衙门主官的能力高低,历史演化的进程。

  最有名的就是大明三法司的地位变迁了。

  明初的时候,大理寺曾经一度压制刑部,成为司法中枢。

  紧接着都察院开始崛起,掌握了案件的审核权力,并通过巡抚巡案系统,掌控了地方上的司法权。

  到了如今,刑部又占据上风,通过控制司法解释和案件复核的权利,成为权力最大的法司部门。

  而有的皇帝比较喜欢使用锦衣卫镇抚司来处理案件,所以有时候都察院还会被排除在三法司外,在武宗朝三法司就是刑部、大理寺、锦衣卫。

  而通政司是属于那种祖上阔过,那是一直萎靡到现在的衙门。

  祖上阔过,是指在朱元璋的时期,那时候朱元璋鼓励百姓告状,通政司负责受理这些案件,朱元璋也通过这个方法,惩办了不少地方上的贪官。

  但是继任的皇帝,对于审理这种越级告状没有兴趣,通政司的就失去了信访督查权,变成了九卿衙门中的跑腿部门。

  可从李一元这位前通政使开始,事态逐渐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职能上,朝廷补贴驿站的开支,通政司逐步掌控了驿站的控制权,南北二京的驿站网络,现在都掌握在通政司的手里。

  苏泽奏请建设的“西北军情快驿”,“漕运快驿”和“海驿”,这三条新的驿路体系,也都是朝廷拨款,如今也掌握在通政司手里。

  此外京师周围的民驿,也是通政使运营,这些民驿的结存虽然要上缴户部,但是通政司手里多了一笔“活钱”。

  最让杨思忠惊讶的,是苏泽真的让兵部弄出了快船。

  这是一种奇怪形状的船,细长船体,尖锐的船首,还有高桅多帆的结构,这种快船被苏泽命名为“飞剪船”,被运用于沿海港口之间的消息传递。

  这种快船的航行速度极快,可以迅速往来于沿海几个港口城市。

  这艘船试航之后,就被市舶司订下,用来在沿海各市舶司之间传递银票底本。

  只可惜工部那边说,这种飞剪船的建造还有几个技术难点,尖锐的空心船首需要最熟练的工匠才能制造,而风帆材料更是大问题,现有的织物强度不够,工部尝试了很多材料,最后使用了丝绸和棉麻的混合织物,但是成本居高不下。

  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能操纵这种高速帆船的船员紧缺。

  近海高速航行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需要船长对于近海的海况十分了解。

  如果航行到深海,那就要对海图更熟悉,还要能熟练使用各种导航定位技术。

  登莱海务教习所最优秀的学员,才能出任飞剪船的船员,这也制约了这种船的发展。

  但是在苏泽这份奏疏中,就提出了要给通政司配备飞剪船,他写道:

  “然沿海万里,商旅辐辏、军情孔急,现有驿传路径迂回,陆路崎岖,水路经运河辗转,公文往复动辄经月,每遇海疆警讯或市舶急务,恐遗缓误机宜。”

  “请于东南沿海通衢要港,如宁波、泉州、广州等处,各增设通政司经历所一属。责成该属专掌飞剪船调遣,于诸港口间接递往来文书。凡关海防军情、市舶急件、重大灾异及圣谕钦件等紧要消息,皆可籍此‘海驿’飞传。”

  而苏泽奏疏的后半段,则是请求朝廷按照朝鲜的“前例”,在南洋吕宋设立通政署,联络当地的汉人,搜罗南洋诸国的消息,加强和南洋各藩属国之间的联络。

  通政使杨思忠合上了苏泽的奏疏。

  这就是通政司权力变化的原因。

  以往的通政使,不过是比六科更早的读到群臣奏疏,实际上就是递送公文的机关。

  通政司在大明这个以公文处理国务的王朝是很重要的,但是重要并不代表有权利。

  而现在的通政司,是一个涵盖了大明几条主要驿站网络,要在全国各地建立经历所,传递全国情报的衙门。

  这也就意味着通政司将会成为大明情报上传下达的枢纽。

  使用飞剪船,南京的消息从上海县的码头出发,直接航行到直沽的码头,再通过直沽和京师间运河边的石板路快马传递系统,最短十五天时间就能送到京师。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飞速。

  不仅仅是南京,广州的消息也可以通过海驿急递,一个月内京师就能拿到广州的公文。

  此外还有海外消息。

  冯学颜派驻朝鲜之后,朝鲜通政署迅速开展工作,梳理了朝鲜国内的消息,每半个月都发一份简报来京师,现在大明皇帝对朝鲜的动态,甚至要比朝鲜国主都要清楚。

  除此之外,冯学颜为了能尽快立功回朝,还在朝鲜搜罗有关倭国的消息,也形成专案发回京师。

  如果按照苏泽的奏疏,再设立南洋通政署,日后南洋的情报也能被通政司掌握。

  这些通政经历所,日后要分布在沿海城市、西北军情节点、辽东棱堡、西南要道上,还要分布于海外。

  在官场上,比别人知道更快更早就是权力。

  杨思忠明白这一点,通政司的权力正在逐步膨胀。

  前提是苏泽这份奏疏能够执行。

  杨思忠轻扣指节,但是这份奏疏的阻力不在外廷,而是在内廷。

  ——

  ——【模拟开始】——

  《快船海递公文并请设南洋通政署疏》当日送到内阁,内阁全体赞同你的奏疏,奏疏被送到了内廷。

  司礼监使绊子,让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点:340点】

  【是否使用100点威望值,强行通过奏疏?】

  “是。”

  【100点威望值已经扣除,剩余威望值:240点。】

  苏泽看着模拟的结果,这次是司礼监阻扰自己的奏疏。

  仔细一想,好像还真是,这份奏疏等于让通政司成了皇帝的耳目。

  而皇帝原本的耳目是谁?

  东厂和锦衣卫。

  很显然,司礼监看出了这一点,所以要阻挠奏疏实施。

  好家伙,自己这些日子都忙着和外廷斗智斗勇,都忘记了内廷了。

  也对,对于太监来说,他们的权利来自于皇帝的信任。

  如果连消息渠道都被外廷垄断,那内廷就更没有话语权了。

  司礼监三巨头只是低调,不和外朝争权,但不代表他们就是软弱可欺,甘愿让出手里最重要权力的。

  看来自己还是思虑不够周全。

  苏泽越发觉得要推动变革的难处,这是自己有金手指查漏补缺的,如果没有,可能一条利国利民的政策,不知不觉中就得罪了不少人。

  京师这么多势力,但凡跳出来几个阻拦,事情就办不成了。

  改革难啊!

  苏泽也明白了,为什么改革先驱都要先立威,然后再用近乎于矫枉过正的方式推动改革。

  如果不这么做,怕是连第一步都迈不过去。

  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只用了100威望点?——

  杨思忠拿着内阁票拟过的苏泽奏疏,来到了司礼监。

  杨思忠将奏疏交给了李芳,李芳的眼睛眯起来,正准备翻看奏疏的时候,杨思忠又说道:

  “李掌印,本官也有一份密奏。”

  密奏?

  密奏不需要经过内阁和六科,是官员直接向皇帝的上书。

  当然,密奏也是绕不开司礼监的。

  和喜欢搞秘密政治的清代不一样,大明朝的公文体系,是非常排斥密奏的。

  正经大臣谁上密奏啊!

  所以大明的密奏,基本上都是一些向皇帝问安拍马屁的奏疏。

  皇帝自然也是懒得看这些,大部分密奏都是司礼监回个消息就行。

  但是通政使的密奏,李芳还是郑重的接下了。

  等到杨思忠走后,李芳拿起了苏泽的奏疏。

  这一次李芳越看越是皱眉。

  如果通政司成了皇帝的耳目,那各地的制造司和市舶司太监呢?

  东厂和锦衣卫呢?

  能成为内廷第一人,李芳很自然想到了这里。

  李芳放下苏泽的奏疏,又拿起了杨思忠的密奏。

  在通政司经历所中安置东厂和锦衣卫的人?

  李芳没想到,这位看起来古板的通政使,竟然这么圆滑?

  李芳也明白了,为什么杨思忠不上公开的奏疏了,这密奏被外廷看到,他不得被人喷死?

  这位杨通政,还真是个人物。

  李芳暗暗感叹,以前通政司是个没权的衙门,大家都不重视,里面的官员大抵上都是没什么前途的。

  可没想到,这位大银台能屈能伸,愿意和内廷合作。

  也对,如果真的在各地建立这个经历所,内廷的情报能力大大加强。

  内廷还可以使用通政司的急递体系,这样就不用自己搭建传递消息的网络了。

  双赢要比双输强。

  李芳将两份奏疏都递给了冯保和陈洪,两人自然也是支持的。

  对于冯保来说,这是让东厂锦衣卫权力扩张的良机。

  而对于执掌内承运库的陈洪来说,如果能用上通政司的驿递系统,那各地市舶司的商业消息也能快速传递,也对于内廷也是极大的加强。

  ——

  二月二十六日。

  苏泽在詹事府内,看着系统的结算报告。

  【皇帝下旨,在沿海开港城市设置通政经历所,使用海驿递送要情,并在南洋设置通政署,联络南洋诸国,搜罗南洋的情报。】

  【通政使杨思忠和内廷达成默契,在经历所中安排一名东厂太监或者锦衣卫,和内廷共享驿递系统。】

  【海驿的出现,提升了行政体系的运行效率,加强了朝堂对全国的掌控。】

  【南洋通政署让大明的旗帜重新出现在南洋。】

  【南洋通政署首任署长,通政司经历张宣驻扎南洋,大扬大明国威,南洋诸国国主挽留张萱数十次,留驻南洋二十年,强化了对南洋的控制。】

  【大明国祚 5】

  这次竟然加了五年国祚?

  想想也对,行政体系效率的提升,对国家是有百利无一害的事情。

  不过这个南洋通政署的署长,常驻南洋二十年,这也太惨了。

  苏泽为这个不认识的官员默哀。

  原来是通政使杨思忠和内廷达成了交易,才让奏疏通过了。

  这位通政使是个人物啊。

  苏泽也没想到,这位不显山不漏水的大银台,如此能屈能伸,情愿和内廷合作。

  设立通政经历所的奏疏如此轻易通过,苏泽再次抽出一份空白的题本。

  既然如此,干脆一鼓作气,趁热打铁,彻底将驿递体系的改革改完!

  《请设通政邮递司疏》!

  其实他早有整合大明驿路体系的想法了。

  大明朝这套统治机器,就是一座层层架构的屎山代码,驿站体系就是起精髓。

  大明驿路体系复杂,京师附近的官驿名义上是通政司管理,但是供养驿站的责任又划给了顺天府。

  除了官驿之外,各地方官府还有自己的急递铺。

  兵部下设车架司,负责军驿的事务。

  工部还有专门的漕运驿站体系,就连礼部的学政部门,也又属于自己的传递渠道。

  还有各地镇守太监,锦衣卫设立的各种半官方渠道。

  大明的驿递体系就是典型的缺乏总体规划,又喜欢重复建设,又浪费又低效的典型。

  苏泽想要将全国的邮政驿站工作,整合到通政司,新成立一个通政邮递司,估计反对声最大的就是兵部了。

  兵部自有一套军情递送的系统,由兵部车架司负责。

  苏泽看过户部的帐,每年朝廷在车架司投入大量的军马银钱,兵部不可能乖乖放手。

  可反过来,如果兵部军驿这个硬骨头啃不下来,其他衙门更不愿意乖乖让渡权力了。

  最后还是要试一试。

  现在通政司已经和内廷联手,现在是提出方案的最好时机。

  苏泽原本就有草案,迅速写完了奏疏,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中。

  ——【模拟开始】——

  《请设通政邮递司疏》当日送到内阁,你请求将通政司改名为通政邮递司,在全国交通枢纽设置通政经历所,负责全国的邮递事务。

  内阁赞同你的奏疏,奏疏被送到了内廷。

  兵部强烈反对你的奏疏,兵部奏议军驿体系的重要性,隆庆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点:400点】

  【是否使用300点威望值,强行通过奏疏?】

  竟然只要300点?

  这还等什么?苏泽果断选择“是”!

  【300点威望值已经扣除,剩余威望值:10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