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对于这份进一步加强通政司权力的奏疏,通政使杨思忠自然不敢怠慢,亲自送到了内阁中。
高拱对于这种改革自然是赞同。
苏泽在奏疏中的估算,如果能统筹全国的邮政驿递系统,一年可以节省下数十万两银子,执掌户部的张居正自然没理由反对。
唯一迟疑的是赵贞吉,他也赞同苏泽的奏疏,他早就觉得兵部的军驿效率低下,经常延误边关军情,早就该改革了。
可苏泽最近三番两次硬怼兵部,赵贞吉也怕兵部强力反弹。
但是最后,赵贞吉还是赞同了苏泽的奏疏。
三阁老票拟完毕,就在杨思忠抱着奏疏前往宫内的时候。
——
“号外号外!辽东大捷!”
“罪将李成梁,破古勒泰寨,斩首女真叛将王杲!”
李成梁上次犯错被杖责,但是皇帝还是让戴罪返回辽东。
等过完年后,李成梁就领着“家丁”,从辽阳城内出击,搜寻叛乱的女真首领王杲。
王杲是女真建州卫的首领。
辽东女真问题之始,就是建州卫内迁。
建州卫,原本是大明册封的归化女真部落。
永乐年,成祖建立建州三卫,招抚图们江流域的女真,允许这些女真朝贡贸易,扶植他们对付野女真。
但是随着大明的战略收缩,明廷要求建州卫内迁,但是又没能提供足够的土地,边军的腐败堕落,加剧了对立。
王杲原本是建州右卫指挥使,但是屡次叛乱,近些年来有整合女真的趋势。
这一次李成梁为了立功,没有再采用姑息的办法,而是亲自追击白山黑水间,亲手斩杀了王杲。
如果是前年,这样的消息也能让京师百姓庆祝一下。
但是经历过去年的连番大捷后,京师百姓对于辽东这场“小小的胜利”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毕竟京师百姓,也不关心边陲军镇的一场捷报。
可京师百姓不关心的事情,却在兵部掀起了波澜。
报童在京师大街小巷传播这个消息的时候,兵部的气氛压抑非常。
兵部尚书霍冀,沉着一张脸坐在上首,兵部侍郎曹邦辅拍着桌子,向负责军情递送的车驾司郎中窦慎问道:
“为什么我和霍尚书是在《新乐府报》上看到的辽东捷报,而不是车驾司的军情急递?”
窦慎汗流浃背,但是他又十分的委屈,他说道:
“曹大人,车驾司在辽东的军情是通过快马传递的,今年辽东陆地解冻晚,军情传递延误也是正常。”
“卑职也打探了,《新乐府报》是通过往来直沽和辽东的商船确认的捷报的,所以先一步刊登出捷报。”
曹邦辅更气了,他堂堂兵部侍郎,竟然是通过报纸知道了辽东捷报?
窦慎越是解释,曹邦辅越是觉得他无能。
辽东的军情递送专线,独立于通政司体系都搞了多少年了?
可结果是辽东军情还是经常延误。
以往有时候通政司的军情先到,兵部也还算能接受。
这下子好了,连民间报纸都不如了!
这时候还是霍冀开口,算是挽救了窦慎:“海输的路程要比陆地短,这也不全是车驾司的责任。”
曹邦辅停止发怒,霍冀说道:
“但是军情延误乃是大事,这次更显得兵部无能,前阵子通政司在沿海设置经历所,又在朝鲜和南洋设立通政署,很多军情都是通政司发给兵部的。”
这下子曹邦辅和一众官员都齐声说道:
“属下无能。”
霍冀挥挥手,作为兵部主官,他知道这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
霍冀说道:“这事情还要请苏子霖来商议。”
听到苏泽名字,众人都像是吃了屎一样。
前阵子为了武监,和苏泽斗法,兵部一败涂地。
可现在兵部再丢脸,又要求助苏泽?——
就在苏泽坐在詹事府,等着系统发威的时候。
很快就听到手下通传,兵部车驾司郎中窦慎求见。
系统这次竟然这么快吗?
上书第二天,兵部就主动上门了?
苏泽还不知道辽东捷报的消息,于是让人将窦慎请进来。
兵部车驾司郎中窦慎,陪着笑脸站在苏泽面前,他心中万般不愿意,但是兵部两位主官都决定了让他来请苏泽,他也不得不来。
谁让这次军情递送慢了,是他车驾司的全责呢。
窦慎其实也暗暗庆幸,这一次辽东延误的是捷报,如果下次延误了军情,自己肯定要被治罪了。
窦慎陪笑着将事情经过讲了一遍,然后说道:
“苏翰林,大司马和少司马,是为了辽东军情的事情,想请苏翰林过去想想办法。”
系统这么逆天的吗?连这个都能干预?
不对,李成梁击败王杲,这是原本就应该发生的事情。
苏泽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李成梁也平定了王杲的叛乱,但是王杲死后,大明和女真的对立加剧,明廷也没有抓住机会,最终解决女真问题。
不过目前来说,李成梁这次确实是大捷,在平定王杲叛乱后的十几年,女真也没有再进行大规模叛乱。
这场大捷,就算是没有系统也会发生。
系统干预的,可能只是兵部捷报递送这件事。
苏泽心中暗暗高兴,这下子反而是兵部来求自己了!
而前阵子武监之争,兵部也站在了皇帝和内阁的对立面上。
兵部军情还不如民间报纸的速度快,皇帝和内阁定然对兵部更不信任。
但是苏泽还装作勉为其难的样子说道:
“既然这样,苏某就去一趟兵部吧。”
听到苏泽答应下来,窦慎大喜过望,如果这一次请不来苏泽,他怕是要辞职请罪了。
——
兵部。
苏泽将整合成立通政邮递司,地方上设置通政经历所的构想,向兵部的官员说了一遍。
兵部大堂沉默了半天,还是曹邦辅首先问道:
“那这经历所归谁管辖?”
苏泽说道:
“当然是通政司了。”
曹邦辅皱眉,他回头看向兵部尚书霍冀,霍冀也皱着眉头。
苏泽说道:
“驿路体系归于通政司,但是所有军情都可以通过通政司的驿递体系传递,这是合则两利的事情。”
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任何一个衙门,都不愿意放弃到手的权利。
苏泽又说道:
“兵部可以驻员经历所,保证军情的优先递送。经历所也可以搜罗军情,及时向朝廷汇报。”
曹邦辅再次看向霍冀,只见这位兵部大司马微微点头,算是应了下来。
曹邦辅看向苏泽说道:
“那由兵部奏议?苏翰林附署?”
苏泽老老实实的说道:
“其实本官已经上书,请求朝廷成立通政邮递司,将军驿也并入其中。”
苏泽说完,整个兵部大堂内都安静下来。
霍冀和曹邦辅都凝视苏泽,而剩余的兵部官员都不敢用力呼吸,空气都凝固了起来。
苏泽坦然迎上两位兵部大员的目光,一直到曹邦辅打破了沉默。
曹邦辅的声音没有了刚才的热情,多了一份寒冰刺骨的感觉,他不阴不阳的问道:
“苏翰林提前知道了辽阳大捷?”
苏泽坦然说道:
“不知。”
苏泽这句话也是实话,他根本就没有关注辽阳战事,哪里知道系统会在这上面发威。
曹邦辅看着苏泽,最终还是没有继续追问。
能官至兵部侍郎,曹邦辅自然是人精中的人精,他选择相信苏泽。
没办法,这满朝文武,谁不知道苏泽是坦荡君子?
如果是别人,大概曹邦辅会觉得事情这么巧合,定然是有人从中作祟。
但是苏泽当着兵部众人否认了,那还怎么办?
当然只能选择相信苏泽了!
这时候兵部尚书霍冀说道:
“那我兵部单独上奏议,同意将军驿并入通政邮递司。”
“大司马!”
“尚书大人!”
在场的官员纷纷失声叫出来,他们也没想到,堂堂兵部尚书这么快就投了?
但是霍冀很快又说道:
“但是这通政经历所,也要有兵部驻员,保证军情递送通畅。”
这个要求苏泽一口答应下来,他巴不得经历所里多塞几个势力互相制衡呢。
见到苏泽答应下来,霍冀做出送客的样子,苏泽也识趣的告退离开。
——
苏泽离开后。
霍冀开口说道:
“老夫今日就上书请辞。”
“大司马!”
曹邦辅看向霍冀,他没想到霍冀竟然会突然提出来请辞。
霍冀又对着曹邦辅说道:
“老夫会向朝堂举荐你来接任。”
宰辅和大九卿一级的官员,如果是主动辞任,拥有一次向皇帝和内阁上表的权力。
这份表疏也可以算做是政治上的遗表,皇帝和内阁一般会表示尊重,同意这份表疏的内容。
隆庆朝几场重要的战争,搜套之战和东胜卫之战,主持兵部的都是霍冀,虽然不及戚继光临阵作战的功劳,但是筹谋后勤也是极大的功劳,皇帝对这位大司马还是信任的。
霍冀今年五十六岁,这个年龄在大明官员中也不算大,明廷文官都是出了名的长寿,六七十岁依然在任的也不在少数。
当然曹邦辅也知道,这位大司马确实有辞官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他会在这个时候提出来。
霍冀说道:“武监和辽阳的事情,总要有人承担责任,本官如果不辞任,难道你们要辞任吗?”
这时候就看出霍冀在兵部的威望了,在场的官员纷纷表示自己要承担责任,但是霍冀大手一挥说道:
“只有老夫能担下这些事情,你们勿要多说,等新尚书上任,你们也要勤于王事,好好襄佐新任尚书。”
紧接着,霍冀将其他官员都赶了出去,只留下了曹邦辅一个人。
霍冀说道:
“老夫为什么要请辞,你应该清楚吧?”
曹邦辅黯然点头。
他和霍冀,在政治上其实不是一个派系。
霍冀虽然和高拱亲近,但他是前朝元老,本身也算一个小山头。
曹邦辅是张居正举荐,才从蓟辽总督任上返回兵部的,算是张居正一派。
曹邦辅当然明白霍冀辞职的原因。
九卿重臣,最重要就是威信。
身为兵部尚书,就是要能将兵部合议带到皇帝面前,让皇帝和阁老们听从兵部的意见。
至于这个兵部合议到底是怎么议出来的,是兵部尚书一言堂,还是兵部官员的集体意见,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兵部尚书需要能影响皇帝和内阁。
以前霍冀是可以的。
但是武监和辽阳两件事,皇帝和内阁都会质疑兵部的专业性,那霍冀这个兵部尚书就不再拥有威信了。
那继续在兵部尚书的位置上赖下去,要么成为皇帝和内阁的传声筒,要么被属下架空沦为吉祥物,都是两头受气两头不讨好的结果。
霍冀叹气说道:
“王崇古性格刚强,做九边总督尚可,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不适合他。”
“谭纶是苏泽举荐,如今部里对他敌意很深,如果谭纶就任这个尚书,兵部人心难以凝聚。”
霍冀看向曹邦辅说道:
“你在部内有威信,又通融圆滑,这几年的兵部尚书差事不好当。”
曹邦辅也跟着叹气,霍冀说的确实没错。
皇帝和内阁都对兵部工作不满意。
在北部边疆平定后,敏锐的官员都看出来,皇帝和内阁都有改革兵制的想法。
这时候,无论是谁当这个兵部尚书,都要夹在两边受气。
兵部的利益要维护,皇帝和内阁的话又要听,还有苏泽这样的人给皇帝和内阁出谋划策。
所以霍冀才觉得,性格刚强的王崇古,不适合接任兵部尚书。
这和王崇古本身的派系立场无关,只要他担任兵部尚书,就要为兵部的利益奔走,即使他和苏泽都是高拱的阵营,这点也是绝对不会变的。
所以霍冀才挑选了曹邦辅这个圆滑通融的继任者,就是希望他能居中调和。
霍冀叹息说道:
“徐阁老曾经说过,我们做大臣的,就是家里的媳妇。”
“媳妇操持家务,上要给家翁面子,下又要给丈夫里子,有时候还要受夹板气。”
“等老夫去任后,你可以缓和和苏子霖的关系,他要是对军务有想法,先和兵部通个气,兵部也不是不能接受。”
曹邦辅叹了口气,恐怕自己和苏泽私交不错,这也是霍冀推荐自己的原因。
谁让大明出了苏泽这样的妖孽呢?
月月两疏,事事皆准。
兵部还能怎么样?
对于这份进一步加强通政司权力的奏疏,通政使杨思忠自然不敢怠慢,亲自送到了内阁中。
高拱对于这种改革自然是赞同。
苏泽在奏疏中的估算,如果能统筹全国的邮政驿递系统,一年可以节省下数十万两银子,执掌户部的张居正自然没理由反对。
唯一迟疑的是赵贞吉,他也赞同苏泽的奏疏,他早就觉得兵部的军驿效率低下,经常延误边关军情,早就该改革了。
可苏泽最近三番两次硬怼兵部,赵贞吉也怕兵部强力反弹。
但是最后,赵贞吉还是赞同了苏泽的奏疏。
三阁老票拟完毕,就在杨思忠抱着奏疏前往宫内的时候。
——
“号外号外!辽东大捷!”
“罪将李成梁,破古勒泰寨,斩首女真叛将王杲!”
李成梁上次犯错被杖责,但是皇帝还是让戴罪返回辽东。
等过完年后,李成梁就领着“家丁”,从辽阳城内出击,搜寻叛乱的女真首领王杲。
王杲是女真建州卫的首领。
辽东女真问题之始,就是建州卫内迁。
建州卫,原本是大明册封的归化女真部落。
永乐年,成祖建立建州三卫,招抚图们江流域的女真,允许这些女真朝贡贸易,扶植他们对付野女真。
但是随着大明的战略收缩,明廷要求建州卫内迁,但是又没能提供足够的土地,边军的腐败堕落,加剧了对立。
王杲原本是建州右卫指挥使,但是屡次叛乱,近些年来有整合女真的趋势。
这一次李成梁为了立功,没有再采用姑息的办法,而是亲自追击白山黑水间,亲手斩杀了王杲。
如果是前年,这样的消息也能让京师百姓庆祝一下。
但是经历过去年的连番大捷后,京师百姓对于辽东这场“小小的胜利”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毕竟京师百姓,也不关心边陲军镇的一场捷报。
可京师百姓不关心的事情,却在兵部掀起了波澜。
报童在京师大街小巷传播这个消息的时候,兵部的气氛压抑非常。
兵部尚书霍冀,沉着一张脸坐在上首,兵部侍郎曹邦辅拍着桌子,向负责军情递送的车驾司郎中窦慎问道:
“为什么我和霍尚书是在《新乐府报》上看到的辽东捷报,而不是车驾司的军情急递?”
窦慎汗流浃背,但是他又十分的委屈,他说道:
“曹大人,车驾司在辽东的军情是通过快马传递的,今年辽东陆地解冻晚,军情传递延误也是正常。”
“卑职也打探了,《新乐府报》是通过往来直沽和辽东的商船确认的捷报的,所以先一步刊登出捷报。”
曹邦辅更气了,他堂堂兵部侍郎,竟然是通过报纸知道了辽东捷报?
窦慎越是解释,曹邦辅越是觉得他无能。
辽东的军情递送专线,独立于通政司体系都搞了多少年了?
可结果是辽东军情还是经常延误。
以往有时候通政司的军情先到,兵部也还算能接受。
这下子好了,连民间报纸都不如了!
这时候还是霍冀开口,算是挽救了窦慎:“海输的路程要比陆地短,这也不全是车驾司的责任。”
曹邦辅停止发怒,霍冀说道:
“但是军情延误乃是大事,这次更显得兵部无能,前阵子通政司在沿海设置经历所,又在朝鲜和南洋设立通政署,很多军情都是通政司发给兵部的。”
这下子曹邦辅和一众官员都齐声说道:
“属下无能。”
霍冀挥挥手,作为兵部主官,他知道这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
霍冀说道:“这事情还要请苏子霖来商议。”
听到苏泽名字,众人都像是吃了屎一样。
前阵子为了武监,和苏泽斗法,兵部一败涂地。
可现在兵部再丢脸,又要求助苏泽?——
就在苏泽坐在詹事府,等着系统发威的时候。
很快就听到手下通传,兵部车驾司郎中窦慎求见。
系统这次竟然这么快吗?
上书第二天,兵部就主动上门了?
苏泽还不知道辽东捷报的消息,于是让人将窦慎请进来。
兵部车驾司郎中窦慎,陪着笑脸站在苏泽面前,他心中万般不愿意,但是兵部两位主官都决定了让他来请苏泽,他也不得不来。
谁让这次军情递送慢了,是他车驾司的全责呢。
窦慎其实也暗暗庆幸,这一次辽东延误的是捷报,如果下次延误了军情,自己肯定要被治罪了。
窦慎陪笑着将事情经过讲了一遍,然后说道:
“苏翰林,大司马和少司马,是为了辽东军情的事情,想请苏翰林过去想想办法。”
系统这么逆天的吗?连这个都能干预?
不对,李成梁击败王杲,这是原本就应该发生的事情。
苏泽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李成梁也平定了王杲的叛乱,但是王杲死后,大明和女真的对立加剧,明廷也没有抓住机会,最终解决女真问题。
不过目前来说,李成梁这次确实是大捷,在平定王杲叛乱后的十几年,女真也没有再进行大规模叛乱。
这场大捷,就算是没有系统也会发生。
系统干预的,可能只是兵部捷报递送这件事。
苏泽心中暗暗高兴,这下子反而是兵部来求自己了!
而前阵子武监之争,兵部也站在了皇帝和内阁的对立面上。
兵部军情还不如民间报纸的速度快,皇帝和内阁定然对兵部更不信任。
但是苏泽还装作勉为其难的样子说道:
“既然这样,苏某就去一趟兵部吧。”
听到苏泽答应下来,窦慎大喜过望,如果这一次请不来苏泽,他怕是要辞职请罪了。
——
兵部。
苏泽将整合成立通政邮递司,地方上设置通政经历所的构想,向兵部的官员说了一遍。
兵部大堂沉默了半天,还是曹邦辅首先问道:
“那这经历所归谁管辖?”
苏泽说道:
“当然是通政司了。”
曹邦辅皱眉,他回头看向兵部尚书霍冀,霍冀也皱着眉头。
苏泽说道:
“驿路体系归于通政司,但是所有军情都可以通过通政司的驿递体系传递,这是合则两利的事情。”
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任何一个衙门,都不愿意放弃到手的权利。
苏泽又说道:
“兵部可以驻员经历所,保证军情的优先递送。经历所也可以搜罗军情,及时向朝廷汇报。”
曹邦辅再次看向霍冀,只见这位兵部大司马微微点头,算是应了下来。
曹邦辅看向苏泽说道:
“那由兵部奏议?苏翰林附署?”
苏泽老老实实的说道:
“其实本官已经上书,请求朝廷成立通政邮递司,将军驿也并入其中。”
苏泽说完,整个兵部大堂内都安静下来。
霍冀和曹邦辅都凝视苏泽,而剩余的兵部官员都不敢用力呼吸,空气都凝固了起来。
苏泽坦然迎上两位兵部大员的目光,一直到曹邦辅打破了沉默。
曹邦辅的声音没有了刚才的热情,多了一份寒冰刺骨的感觉,他不阴不阳的问道:
“苏翰林提前知道了辽阳大捷?”
苏泽坦然说道:
“不知。”
苏泽这句话也是实话,他根本就没有关注辽阳战事,哪里知道系统会在这上面发威。
曹邦辅看着苏泽,最终还是没有继续追问。
能官至兵部侍郎,曹邦辅自然是人精中的人精,他选择相信苏泽。
没办法,这满朝文武,谁不知道苏泽是坦荡君子?
如果是别人,大概曹邦辅会觉得事情这么巧合,定然是有人从中作祟。
但是苏泽当着兵部众人否认了,那还怎么办?
当然只能选择相信苏泽了!
这时候兵部尚书霍冀说道:
“那我兵部单独上奏议,同意将军驿并入通政邮递司。”
“大司马!”
“尚书大人!”
在场的官员纷纷失声叫出来,他们也没想到,堂堂兵部尚书这么快就投了?
但是霍冀很快又说道:
“但是这通政经历所,也要有兵部驻员,保证军情递送通畅。”
这个要求苏泽一口答应下来,他巴不得经历所里多塞几个势力互相制衡呢。
见到苏泽答应下来,霍冀做出送客的样子,苏泽也识趣的告退离开。
——
苏泽离开后。
霍冀开口说道:
“老夫今日就上书请辞。”
“大司马!”
曹邦辅看向霍冀,他没想到霍冀竟然会突然提出来请辞。
霍冀又对着曹邦辅说道:
“老夫会向朝堂举荐你来接任。”
宰辅和大九卿一级的官员,如果是主动辞任,拥有一次向皇帝和内阁上表的权力。
这份表疏也可以算做是政治上的遗表,皇帝和内阁一般会表示尊重,同意这份表疏的内容。
隆庆朝几场重要的战争,搜套之战和东胜卫之战,主持兵部的都是霍冀,虽然不及戚继光临阵作战的功劳,但是筹谋后勤也是极大的功劳,皇帝对这位大司马还是信任的。
霍冀今年五十六岁,这个年龄在大明官员中也不算大,明廷文官都是出了名的长寿,六七十岁依然在任的也不在少数。
当然曹邦辅也知道,这位大司马确实有辞官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他会在这个时候提出来。
霍冀说道:“武监和辽阳的事情,总要有人承担责任,本官如果不辞任,难道你们要辞任吗?”
这时候就看出霍冀在兵部的威望了,在场的官员纷纷表示自己要承担责任,但是霍冀大手一挥说道:
“只有老夫能担下这些事情,你们勿要多说,等新尚书上任,你们也要勤于王事,好好襄佐新任尚书。”
紧接着,霍冀将其他官员都赶了出去,只留下了曹邦辅一个人。
霍冀说道:
“老夫为什么要请辞,你应该清楚吧?”
曹邦辅黯然点头。
他和霍冀,在政治上其实不是一个派系。
霍冀虽然和高拱亲近,但他是前朝元老,本身也算一个小山头。
曹邦辅是张居正举荐,才从蓟辽总督任上返回兵部的,算是张居正一派。
曹邦辅当然明白霍冀辞职的原因。
九卿重臣,最重要就是威信。
身为兵部尚书,就是要能将兵部合议带到皇帝面前,让皇帝和阁老们听从兵部的意见。
至于这个兵部合议到底是怎么议出来的,是兵部尚书一言堂,还是兵部官员的集体意见,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兵部尚书需要能影响皇帝和内阁。
以前霍冀是可以的。
但是武监和辽阳两件事,皇帝和内阁都会质疑兵部的专业性,那霍冀这个兵部尚书就不再拥有威信了。
那继续在兵部尚书的位置上赖下去,要么成为皇帝和内阁的传声筒,要么被属下架空沦为吉祥物,都是两头受气两头不讨好的结果。
霍冀叹气说道:
“王崇古性格刚强,做九边总督尚可,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不适合他。”
“谭纶是苏泽举荐,如今部里对他敌意很深,如果谭纶就任这个尚书,兵部人心难以凝聚。”
霍冀看向曹邦辅说道:
“你在部内有威信,又通融圆滑,这几年的兵部尚书差事不好当。”
曹邦辅也跟着叹气,霍冀说的确实没错。
皇帝和内阁都对兵部工作不满意。
在北部边疆平定后,敏锐的官员都看出来,皇帝和内阁都有改革兵制的想法。
这时候,无论是谁当这个兵部尚书,都要夹在两边受气。
兵部的利益要维护,皇帝和内阁的话又要听,还有苏泽这样的人给皇帝和内阁出谋划策。
所以霍冀才觉得,性格刚强的王崇古,不适合接任兵部尚书。
这和王崇古本身的派系立场无关,只要他担任兵部尚书,就要为兵部的利益奔走,即使他和苏泽都是高拱的阵营,这点也是绝对不会变的。
所以霍冀才挑选了曹邦辅这个圆滑通融的继任者,就是希望他能居中调和。
霍冀叹息说道:
“徐阁老曾经说过,我们做大臣的,就是家里的媳妇。”
“媳妇操持家务,上要给家翁面子,下又要给丈夫里子,有时候还要受夹板气。”
“等老夫去任后,你可以缓和和苏子霖的关系,他要是对军务有想法,先和兵部通个气,兵部也不是不能接受。”
曹邦辅叹了口气,恐怕自己和苏泽私交不错,这也是霍冀推荐自己的原因。
谁让大明出了苏泽这样的妖孽呢?
月月两疏,事事皆准。
兵部还能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