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9扶风窦氏-《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

  汉时,以右扶风、京兆尹、左冯翊为三辅,士族联系紧密,新朝末年,三辅豪杰共谋大事,诛杀王莽,传首宛城(河南南阳)。

  如今的扶风郡,便是旧时的右扶风。

  杜骥出自京兆杜氏,高门子弟,在扶风郡不说朋友遍地,但他自诩交游广阔并非虚言。

  毕竟,就在去年时,关中仍是一体,杜骥并未出仕后秦,一直在结交各郡士人,直到刘裕入关,他才被引入刘义真的幕府。

  机会始终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凭着朋友多的优势,他揽下了北上游说士族的重任,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二月初五,距离杜骥来到渭北已经两天,晋军已经在渭水架设了三座浮桥,明日,刘义真就将渡河北上。

  而杜骥,也由窦明送出了窦家的坞堡。

  窦明有感而发道:“有赖杜别驾的辩才,方能说服窦氏为府主效命。”

  他耻于自己位在马晟之下,回到窦氏坞堡后,便致力于为刘义真争取窦家的全力支持,可惜收效甚微,直到杜骥的出现。

  “非我能言善辩,倘若府主没有收取渭北之心,纵使杜某舌绽莲花,又怎能说动众人。”杜骥并不居功:“况且,如今天下三分,太尉已得其二,又兼府主之明,早晚复归一统,扶风窦氏本为华夏高门,后汉时,更是显赫一时,然至魏晋,不复昔日荣光,无非是魏武起于河南罢了。”

  窦明深以为然:“不错!我们扶风窦氏错过了魏武创业,因此没落二百余年,如今刘氏将得天下,倘若再错过这次机会,何时才能重振家声!”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简单来说,只专注两件事,一是如何在乱世中生存,二是如何拔高自家的门第。

  扶风窦氏祖上风光过,所以更加不能忍受现在的没落。

  杜骥勉励他:“太尉起于微末,敬贤爱才,没有门第之见,府主有太尉之风,窦参军只需竭力辅佐,将来必有大用。”

  这也是扶风窦氏决定全力支持刘义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晋建立后,晚渡之人尚且在江东受到排挤,又何况关中遗民。

  扶风窦氏虽是汉时高门,但那些早渡的北方士人只怕已经把他们当作蛮夷看待。

  而刘裕与王敦、王导、庾亮、桓温、谢安等人不同,他的基本盘不是士族,而是京口武人团体,所以刘裕不会像桓温一样,需要讲魏晋流传下来的规矩。

  他可以不问出身,唯才是举,像徐羡之、傅亮这种寒士能够身居高位,放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毕竟,这可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魏晋时期。

  关中遗民要想在南方的朝廷立足,重振家声,只能寄希望于刘家父子。

  窦明闻言,心中顿生豪情:“还请杜别驾转告府主,扶风窦氏定会倾尽全力,襄助府主平定关中,登上世子之位。”

  这次北上,杜骥说了一个谎,他谎称刘裕班师前,曾勉励刘义真:努力,关中若定,当以汝为世子。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很多人都猜测刘裕可能会因为刘义真的出色表现而易储,但事情毕竟没有定下来,世子之位上坐着的依然是刘义符。

  所以会有很多人因此犹豫,担心豁出一切支持刘义真,最终他却没能当上世子,那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吗。

  杜骥笑了笑,没有与窦明解释清楚,他知道,自己造刘裕的谣,其中还牵扯到了世子之位,说不准将来就连刘义真也保不住他。

  但,士为知己者死。

  杜骥北上之前,刘义真叮嘱他量力而行,以自身安危为重,正因为杜骥明白此行的意义,所以他备受感动,什么事情都敢做,什么谎都敢撒。

  “时间紧迫,窦参军,就送到这吧。”杜骥止步,他还要往北地郡灵州县(陕西铜川耀州区)走一趟,至于扶风马氏、班氏,杜骥早已经游说过了。

  “也好,杜别驾一路珍重。”窦明拱手道别。

  杜骥翻身上马,由二十骑簇拥着,奔向北地,那里有他的下一个目标:北地傅氏。

  ......

  晋军在寡妇渡搭设浮桥一事根本就瞒不过人,此时已为赫连勃勃知晓。

  东汉末年,分安定、扶风数县,始置新平郡(今陕西彬县)。

  夏军七万步骑沿着泾水行军,已至新平郡南部,岭北南缘,并在此扎营,明日即可走出山地。

  赫连勃勃看罢渭北士族送来的情报,传给其余人,笑道:“义真小儿若是据河而守,孤倒要为了渡河大费周章,如今他主动北上,正合孤意,且看孤如何擒他。”

  渭北士族此前鼠首两端,暗中向晋、夏两方传递情报,刘义真就是明知这一点,才会让杜骥北上做说客,而不是想当然的认为他们有子弟纳了投名状,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

  就在一众胡夏文臣武将们恭维之际,赫连勃勃又提起了数日前因为劝阻他南下,而被杀死的张渊:“张渊无智,孤若听信他的谗言,留在安定按兵不动,如今义真小儿渡河,渭北危矣。”

  众人又是齐声称赞赫连勃勃英明。

  叱干罗引起身进言道:“天王!晋军明日渡河,臣请率骑兵星夜南下,待其半渡而击。”

  赫连勃勃深深看了叱干罗引一眼,摇头道:“义真小儿狡诈,你又怎知这不会是他设下的陷阱,无需冒险,孤亦能胜他。”

  因为赫连勃勃的积威,叱干罗引不敢据理力争,无奈只得坐下。

  他与太子赫连璝随军南下,但赫连勃勃一直防着二人,不让他们领兵,这使得赫连璝与叱干罗引头疼不已。

  此前跟随赫连璝逃回去的溃卒,也全被赫连勃勃留在了安定。

  就算是要兵谏,前提是手头要有兵,没兵的话,他拿什么兵谏。

  赫连璝见赫连勃勃否了叱干罗引的提议,面上不动声色,实则暗暗握紧了拳头。

  父亲防备儿子,竟然到了这种程度,哪还有父子亲情可言。

  赫连伦究竟给他灌了什么迷药!竟然完全不顾自己这个嫡长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