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请假-《四合院:傻柱重生,娶妻陈雪茹》

  傍晚,八点多。\"小娟,我们几个先回去了。”

  院子里,几个四十多岁的妇女忙完后,向陈娟打招呼。\"婶子,你们忙完了?进屋坐会儿吧,喝口茶。”

  陈娟正在屋里整理,听见声音立刻热情地邀请她们进屋喝茶。\"别这么麻烦了,小娟,我们几个今天吃得已经很好了,你家做的饭菜真的很棒。

  就这样吧,你不用送我们了,赶紧回去休息吧。”

  这几个人是陈娟在街道办事处找来的帮忙的阿姨。

  今天在院子里忙了一天,收尾的工作自然也需要有人帮忙。

  陈娟本想给她们一些零钱表示感谢,但这些阿姨都很实在,坚决不要。

  毕竟,她们在这里忙了一天,不仅管了两顿饭,还吃了不少好菜,仅是这一餐的花费就足够她们挣了。

  陈娟见状,便没再坚持,只是提着两袋打包好的菜说:“婶子,这些东西您带回家吧。”

  几个阿姨见状也不再推辞,嘴里不停地夸陈娟有福气,儿子如此出息。

  送走几位阿姨后,大院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与此同时,在何家屋内。\"颖琪,柱子,我觉得差不多了,你们现在就要回去了吗?”

  谢颖琪此时已揭下红盖头,肌肤白皙,带着几分红晕。\"嗯,爸,那我和颖琪就回去了。”

  他们两人自然是要搬进那独栋四合院居住。

  之前的装修、家具等,何裕柱全都置办在那四合院里。\"住新房,睡新床!”

  旁边的何雨水一听能回去,高兴地跳了起来。

  她知道哥哥在院子里买了许多新家具,听说非常漂亮。

  然而,何大清一把将雨水拉过来。\"你这丫头要去哪儿?”

  他问道。

  雨水疑惑:“爸,我要跟哥哥一起回去,我也想试试新床,肯定很舒服。”

  陈娟在一旁笑着掩嘴说道:“雨水,今天你就留在家里吧,你的房间我已经给你收拾好了。”

  “啊?陈姨,可是那些都是新的东西,我想去看看呢。”

  雨水听后,脸色有些失落。\"看什么看,老老实实待在家里。”

  何裕柱见状,轻轻拍了拍她的头,心里暗叹这丫头实在不懂事。

  谢颖琪在一旁看在眼里,脸微微泛红,但她还是轻轻拉了拉何裕柱的衣袖:“柱子,别对雨水太严厉。”

  她当然明白大家今天的想法。

  新婚当天,有小姑子捣乱确实不太合适。

  在何大清夫妇的劝说下,何雨水虽不情愿,但也只能目送兄长和嫂子离开,眼眶都红了,显然受了不少委屈。

  一夜无眠。

  次日清晨,何裕柱醒来,鼻尖嗅到一阵淡香,身旁还留有余温。

  听到院子的动静,他侧头一看,谢颖琪正在灶台前忙碌。

  何裕柱想起昨晚的情景,自己喝了不少酒,又没练太极元功,确实有些醉意。

  但后来发生的事他记得很清楚。\"这丫头怎么也不休息一下?”

  他自言自语,随即起身穿好衣服来到院子。

  看到何裕柱出来,谢颖琪愣了一下,但很快又低下了头。

  何裕柱明白了她的心思,笑着说道:“你快去休息,做饭的事交给我。”

  说着便接过她手中的东西。\"我担心你昨天累坏了,想让你多休息。”

  谢颖琪低声说,脸颊微热,轻声对着何裕柱耳边道。

  何裕柱笑了笑,轻轻一吻,“我的身体你还不了解?比我强壮多了。”

  他晃了晃手臂,将谢颖琪抱回屋里。

  达到国术宗师级别,何裕柱别说打一头牛,就算是随意挥拳也能轻松击败。

  昨天的疲惫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对了,你还没去卫生所请假呢,我等会儿出去的时候帮你带个假条。”

  何裕柱在灶台前忙碌时突然想起一事,随口提醒。

  他虽为宗师之身,但谢颖琪从未习练国术,今日还能起来做早餐,已超出了他的预料。

  听罢此言,本在床边休憩的谢颖琪轻轻点头,低声回应了一句“知道了”

  ……

  送谢颖琪吃完早饭后,何裕柱稍作整理,换上新衣,随即骑车先前往卫生所说明情况并取了假条。

  随后,在那些护士意味深长的目光中,他从容离开。

  婚礼既毕,今日他将正式加入304研究院。

  深吸一口气,何裕柱蹬起车,朝北方骑行而去。

  大约四十分钟后,他停下脚步,一只脚撑地,目光落在前方建筑上。

  304研究院。

  简简单单几个大字镌刻在外墙上,低调朴素,与周围建筑并无明显差异。

  无论是门口还是院内的楼群,若非何裕柱知情,他绝不会想到这几栋不起眼的建筑竟是四九城中最顶尖的研究机构之一。

  当他推车至门前时,看到岗亭里站了六位全副武装、严阵以待的工作人员。

  他们神情警惕,装备齐整,戒备程度远超红星轧钢厂。

  即便身为国术宗师,何裕柱仍能感知到暗处还有其他力量守护此处。

  对此,他并未感到惊讶,毕竟如此重要的研究单位,即便部署一支专业队伍也不足为奇。\"同志,请问您有何事?”

  岗亭中的工作人员也注意到了推车而来的何裕柱,其中三人走出,目光紧锁于他身上。\"您好,我是来报到入职的,我叫何裕柱,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

  之前我的入职资格已经审核通过了。\"

  \"何裕柱?清华机械系毕业的?\"

  听闻何裕柱的自我介绍,几位工作人员的表情放松下来,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

  虽然清华大学毕业生的身份并不算稀奇,毕竟304研究院是国内顶尖的研究机构之一,这里汇聚了不少来自名校的人才,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些专家也在此工作。

  但真正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何裕柱的年龄。

  以他的外貌和言谈举止来看,似乎刚从校园走出不久,顶多二十出头的年纪,竟然能够顺利通过研究院的严格筛选,这确实令人刮目相看。“何裕柱同志,请您稍等片刻,我去确认一下您的信息。”其中一位安保人员温和地说道。

  这种事通常不会有人随便编造,若无问题,何裕柱很快将成为研究院的一员。

  大家都清楚,这里的每位员工都是国家的重要支柱,因此对来访者的态度普遍友善。

  何裕柱点头回应,目送这位工作人员离开后,便开始环顾四周环境。

  在安保岗亭内共有六名成员值守,而外围明显可见的执勤人员也有十余人。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几栋建筑的遮挡下,何裕柱还发现了两挺捷克式轻机枪。

  这样的装备足以应对日常的安全需求,确保万无一失。

  毕竟在这个时代,四九城已不太可能遭遇大规模敌对行动。

  即便出现局部动荡,仅凭这两挺机枪也能有效阻止任何潜在威胁。

  不过,这也是因为何裕柱敏锐的洞察力,加上目前处于非警戒状态,安保人员对他并未设防,这才让他察觉到了这些细节。

  然而,何裕柱也明白,眼前所见只是表面的一部分,304研究院的实际防御能力远超于此。

  当然,何裕柱对具体情况并不打算深究,他来这里是为了工作和学习。

  即便他是国术宗师,也不可能时刻保持紧张状态。

  因此,这里的防范措施越严密,对他而言越有利。

  大约过了十分钟,刚才去通报的保卫人员回来了,他的身后还跟着一位女性。

  这位女士穿着利落,尽管年事已高,但那张带着几分韵味的脸庞,仍能让人感受到她年轻时的美貌。

  304研究院中很少见到女性同事,但何裕柱对她并不陌生。\"张兰教授您好。”

  何裕柱主动打招呼。

  这位张兰教授正是上次带领团队到清华大学考核他的那位教授。

  别看她是一名女性,她可是真正的**工程师,与孙教授同属一个级别。

  她长期担任304研究院的研究主任,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孙教授更强。

  不过,到了他们这个级别的工程师,很难从单一角度判断谁更强,因为每个人的领域不同,贡献也无法简单地用数据衡量。

  总之,张兰教授在国内机械工程领域的地位不逊于孙教授,两人也是多年好友。

  当初孙教授为帮助何裕柱联系304研究院时,就是找的这位老友。

  当然,何裕柱能够顺利进入研究院并非靠关系,而是凭借自己的实力。

  否则,即便有关系,这种地方也不是随便就能进的。\"嗯,柱子,我正忙着手上的项目,差点忘了你今天要来。

  走吧。”

  张兰见到何裕柱后点点头,话语简洁明了。

  何裕柱早已了解张兰教授的性格,知道她做事干脆利落,并非刻意冷漠。

  于是,他点点头说:“让大家辛苦了,我先进去了。”

  他对保卫人员礼貌的道谢后,便跟着张兰一起进入了304研究院。

  对于柱子如此礼貌的表现,保卫科的人心中也颇为赞赏。

  这位刚到的何裕柱同志,不论科研能力如何,为人行事都显得沉稳谦逊。

  ……

  304研究院,1号研究大楼。

  整个研究院由三栋研究大楼、两栋实验大楼和一栋办公大楼组成,占地约8000至平方米。

  相比后来学校的规模,一个就可能达到平方米,但从304研究院的重要性来看,这样的占地面积已经很节省了。

  然而,即便只有这六栋建筑,每天产生的资料价值之高,甚至可以影响国家未来的方向。

  何裕柱跟随张兰走进了一号研究大楼。

  在三栋研究大楼中,一号大楼是最早建成的,这里工作的也多是研究院资历最深的人。

  何裕柱跟着张兰一路前行,不少正在大楼内工作的同事注意到张兰身后的他,都投来好奇的目光。

  张兰教授在研究院内声名远扬,听说今天要来一位年轻人,似乎是跟着她做项目的,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半个导师了,大家自然感兴趣。

  毕竟,在304研究院,也有不少人希望能加入张兰教授的团队,只是她现在已很少收徒。

  很快,何裕柱随张兰来到一间办公室前停下。

  在一号楼内,拥有独立办公室的不超过十人,而张兰的办公室位于大楼中央,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进入办公室后,何裕柱下意识地环顾四周。

  到处是草稿图纸,计算数据,以及专业书籍,还能看到张兰教授密密麻麻写下的笔记心得。

  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张兰教授对这个行业充满热情,一旦投入工作便全神贯注。

  作为一名女性,能达到如今的地位,与她的这份热爱密不可分。

  何裕柱环视四周,回过神来时,发现张兰教授正拿着几张图纸比画,偶尔低声自语。

  张兰教授刚才似乎正在研究自己的课题,却被保卫科叫走,没想到回来后又全神贯注地投入进去。

  作为同行,何裕柱虽不及张兰教授研究得深,但也熟悉这种专注状态。

  因此,他没有打扰张兰教授,而是安静地站在旁边,甚至也凑过去看桌上的图纸。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何裕柱渐渐被图纸的内容吸引,越看越觉得疑惑。

  尽管他知道张兰教授是业内权威,自己虽是机械理论达到六级,但仔细琢磨这些图纸仍感到吃力。

  当看到关键部件的结构时,何裕柱突然有所领悟。

  此时是1955年,根据历史发展,国内正在努力攻克核心技术,不久将有一位杰出科学家回国,他的成就堪称传奇。

  即便了解这段历史,何裕柱依然对这位前辈充满敬意。

  有了这个想法,再次审视图纸时,他隐约有了头绪。

  显然,国家科研并非一蹴而就,即使那位领军人物尚未归来,国内顶尖工程师们已经在打基础了。

  何裕柱正陷入沉思时,张兰也结束了研究状态。

  尽管她能力出众,但这项工程设计过于复杂,单凭一人难以完成。

  不过,她注意到了何裕柱注视图纸的眼神。

  这些图纸虽仅涉及部分零件,但十分重要,通常不会轻易外传。

  然而,面对何裕柱,张兰并未设防,毕竟他算是某人的弟子,而且她亲自前往清华大学后,对柱子的性格也有所了解。

  此刻,张兰脸上露出几分兴致勃勃的表情。\"柱子,你对这些图纸有何想法?”

  听闻此言,何裕柱略显惊讶,但依然坦然分享了自己的思路。

  由于事先得知这些图纸关乎未来研究**性武器的自保技术,何裕柱并未直白表述,毕竟若被知晓,很可能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不过,他只是委婉提及了几点,便让张兰眼中流露赞赏。\"很好,柱子,能看出这些,说明你的专业知识很扎实。

  这些图纸你可以看,只需记住别外传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