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看法-《四合院:傻柱重生,娶妻陈雪茹》

  对了,谈谈你入职的事情吧。”

  “因你是老孙推荐的,我和所长已提前沟通,今后你将跟着我参与项目,担任研究院六级研究员,月薪一百五十块,另有十八块津贴。

  至于其他福利,会有同事为你核算清楚。

  当然,若你日后带队有项目,也能分到红利。”

  研究院的研究员等级类似工程师,从九级到一级递增。

  何裕柱作为六级工程师,自然成为六级研究员。

  得知职位与待遇后,即使见多识广的何裕柱也不禁暗暗咋舌。

  天啊,这待遇太优渥了。

  都说工人阶级是顶梁柱,这个时代虽知工人地位崇高,但即便像轧钢厂这样的大厂,八级工的月收入也才不到一百块,而研究员的待遇却截然不同,加上各种津贴和分红,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从某种角度来看,研究员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劳动者。

  无论如何,这份待遇和地位,对普通人而言,无疑是众多职业路径中天花板般的存在。

  张兰教授提供的这份工作,何裕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

  他深知,自己选择上大学这条路是正确的。

  对于他的决定,张兰教授一如既往地简洁明了:“行,今天你就在这里熟悉一下工作环境,明天早上到我办公室来,我有个项目要交给你。”

  当晚六点,何裕柱在304研究院下班时,作为第一天来报道的新员工,他对研究院的整体情况做了初步了解。

  304研究院共有百余名研究员,其中最高的职称是**工程师。

  也就是说,和张兰教授同级别的,在整个研究院只有三位,而目前研究院内常驻的**工程师仅两位。

  别看人数不多,实际上,这一百多名研究员的数量已相当可观。

  毕竟,这里的最低级别研究员也是九级工程师,在大型企业如轧钢厂,会被当作珍宝一样供奉着。

  而在304研究院,这样的配置却很常见。

  据张兰教授介绍,研究院院长是二级工程师,但他很少亲自到场,所以通常是由张兰等四位**工程师负责日常事务。

  这一点也容易理解。

  在国内当前环境下,二级工程师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是国家战略储备的一部分。

  能在研究院挂职,已经是难得的机会,他们的工作已不属于个人,而是由国家统筹安排。

  这一点,何裕柱必须提前考虑清楚。

  虽然他已经选择了工程师这条职业道路,并且有系统的辅助,未来达到高级工程师的可能性很大。

  但到了那个层次,需要考量的因素更多,因此如何展示自己的能力,也是何裕柱需要尽早规划好的事情。

  何裕柱暂无后顾之忧,当前仍需专注于研究院的工作与成长。

  离开研究院后,他先到东直门菜市场采购食材,随后骑车回家。

  途中确认无人注意时,他将所购食材收入空间,并习惯性地唤出系统面板。

  【姓名:何裕柱

  厨艺6级/)

  【钓技3级3412/5000)

  【桩功7级/)

  【提纵术7级/)

  太极元功拳6级/)

  【十二形桩5级

  【药理6级/)

  【英语6级/)

  【俄语6级/)

  国文6级/)

  【数学6级/)

  【化学6级/)

  【物理6级/)

  【机械理论6级/)

  【车工6级/)

  【铆工6级/)

  【焊工6级/)

  【电工6级/)

  钳工6级/)

  【锻工6级/)

  【系统空间:1618立方米

  各项技能稳步增长,但达到六级后,升级所需的熟练度大幅增加,短期内难以突破。

  目前,何裕柱更关心的是空间内的存储情况。

  这片1618立方米的空间看似空旷,何裕柱存放的东西却显得微不足道。

  三箱金元宝依然完好地放置在其中,但他并无动用之意。

  如今他不缺钱和物资,使用金元宝去鸽子市交易太过显眼,小量交易不划算,大量交易又可能暴露身份,因此他将其当作传家宝保存。

  至于之前获得的某些物品,对他而言已无太大价值。

  随着时代发展,未来将更加和平,尤其在零几年禁枪令实施后,这些物品只会成为废铁。

  若要处理,除非出国专门处理,但这并不值得。

  最重要的是他储存的粮食。

  经过多年不断补充,系统空间内现有猪肉斤、羊肉5000斤、牛肉3000斤、鸡肉8000斤、鱼肉2000斤、白菜5000斤、土豆5000斤、胡萝卜3000斤以及常见果蔬2000斤。

  肉类总计约斤,果蔬总计约斤。

  调味品如盐、醋、辣椒等,他并未继续囤积,仍保持千余斤,因为这类物品消耗不大,无需大量储备。

  大学期间的生活补贴加上一些外快,使他的现金储备接近2000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当时,这笔钱已属不少。

  要知道,货币改制后,普通工人月工资仅几十块,像贾东旭这样养家糊口的人,一年可能攒不到百元,而何裕柱的现金储备,让他即便工作一生也难以企及。

  当然,即便是普通的工人,想存下两千块钱,也需要努力工作二十年。

  能存这么多钱的工人已经算是收入不错的了,所以何裕柱即便不工作,只要合理规划,也能过上不错的生活。

  但他显然不会这样做。

  凭借现有的根基,何裕柱对未来的期待远不止这两千块钱存款。

  他的目标是国家重工业,是民族复兴的强国之路!

  ……

  回到家后,何裕柱迅速走向厨房,开始生火。

  他先把买来的老母鸡处理好,又切了一块上好的五花肉,抹上调料腌制备用。

  婚后生活让他在饮食上更加讲究。

  毕竟,昨晚谢颖琪也被折腾得很疲惫。

  作为国术宗师的他体力充沛,自然也要注意谢颖琪的身体状况。

  最近,雨水一直住在他家,这是何大清夫妇主动提出的,他们还盼着抱孙子呢。

  夜深人静,吃过晚饭,何裕柱主动收拾碗筷并清洗干净,然后爬上床。

  躺在被窝里的谢颖琪感受到身边的温暖,忍不住探头一看,发现煤油灯还亮着,便轻轻责怪道:“柱子,灯还没关呢。”

  何裕柱摸了摸鼻子,笑了笑,隔了两米远,轻轻吹了一口气,熄灭了灯火。

  ……

  第二天清晨,何裕柱醒来,下意识看了看手表。

  七点半了,这两天确实挺累的,平时他六点多就能自然醒。

  这时,他又闻到了白米粥的香气。

  顺着视线望去,是谢颖琪在灶前忙碌的身影。

  看到这一幕,何裕柱眼神中流露出几分无奈与宠溺。

  他已经多次告诉谢颖琪不用这么早起床为他准备早餐,她这些天也很辛苦,而他身为国术宗师,身体素质应该比她强不少。

  何裕柱迅速穿戴整齐,来到院子里,自然而然地接过了谢颖琪手中的活儿。"颖琪,你先回去休息吧,我来盯着就行,等粥熬好了我给你送过去。”

  上午八点半,何裕柱准时到达304研究院。

  入职后,安保人员已对他非常熟悉,他简单签到后便直接进入研究院。

  将自行车停在1号研究大楼前,何裕柱正要上楼时,张兰教授手里拿着两个包子,快步朝大楼走来。"柱子,来得正好!昨天你应该对研究院很熟悉了吧?交给你的任务还记得吗?直接去实验大楼,项目组的人都到了,我也跟他们提过。”

  张兰教授一如既往地干脆利落。

  听到这话,何裕柱点头应道:“好的,张教授,我这就过去。”

  张兰匆匆点头,边吃包子边拿文件赶往办公室,边走边看,完全不耽误工作。

  何裕柱习以为常,随即转向实验大楼走去。

  昨天他已经熟悉过研究院的环境,所以对路径并不陌生。

  张兰提到的任务让何裕柱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具体内容。

  研究院不同于普通的轧钢厂,后者主要是生产型工厂,需要基础工人和技术工人,工程师的角色相对次要。

  而研究院则专注于研发,经常需要设计和主导项目。

  何裕柱在清华负责的机械手表项目与研究院的工作性质类似,这也是他能加入304研究院的原因之一。

  张兰教授为他安排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关于钢铁原料生产设备,这与轧钢厂的部分项目也有联系。

  当前,我国在钢铁等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方面仍有不足,同时大型矿场的发现数量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提升钢材利用率显得尤为重要。

  何裕柱负责的一项任务正是设计用于钢铁原料生产的炉具。

  思绪间,他已经抵达实验大楼。

  这里共有两座实验楼,内部开展的研究均属国内顶尖水平。

  比如之前他协助轧钢厂改进的图纸,虽然对他而言不过是调整设计图,但应用于实际大规模生产中,则能显着提高经济效益。

  进出大楼同样需要检查。

  表明身份后,守卫虽经核实,仍以惊讶的目光目送他进入。"刚才那个人是谁啊?”

  “看起来比我还年轻,资料上却标注他是六级研究员?”

  “听说是张兰教授安排的某个项目成员,这次好像是与黄老合作。”

  片刻后,何裕柱来到二楼,看到203号室的标识,确认无误。

  他轻轻敲了敲门。

  不久,门被打开,是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大概与他同龄。"您好,我是何裕柱,这里是张兰教授安排的项目吗?”

  他礼貌的自我介绍。"你是何裕柱?”

  小姑娘问。

  实验室里传来声音:“小雨,先过来一下。”

  声音洪亮有力,不一会儿,何裕柱就看见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走近。

  他戴着眼镜,神情温和,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何裕柱同志,您好,我是黄宗兴,这次项目由我协助您。”

  提到助手的身份,黄宗兴的眼神扫向何裕柱。

  他与何裕柱同样身为六级研究员,在张兰教授的计划下负责炉具研发项目。

  然而,张兰教授已提前告知他,这次会有位年轻六级研究员担任主导,他作为助手。

  当见到眼前这位何裕柱时,黄宗兴感到意外。

  这年轻人看起来与自己的徒弟年纪相仿,真的具备六级研究员的能力吗?

  听罢黄宗兴的介绍,何裕柱点头回应:“黄大哥好,我是何裕柱。

  张教授安排的项目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步入实验室,何裕柱察觉到周围人的好奇目光,对此他早已习惯。

  毕竟,与其他同级研究员相比,他的年龄差距明显。

  于是,他没有多言,径直走向实验台。"不多赘述了,咱们直接进入正题吧。

  我已经熟悉了相关资料,是否可以先谈谈我的想法?”

  用实力消除疑虑是最好的方式。

  何裕柱的表现让实验室众人略感震动,黄宗兴也点头道:“何裕柱同志,请讲讲你的看法。”

  尽管黄宗兴对张兰教授充满信心,但何裕柱年纪轻的事实摆在眼前。

  科研领域仅靠声望是不够的。

  对此,何裕柱表示认可,随后将目光投向黑板上的数据和图纸。

  他上前一步,拿起粉笔。"这次炉具优化项目,参考了多数钢铁厂处理矿石的设备,平均炼化率大约是40%,一些老旧炉具甚至连30%都难以维持。”

  何裕柱刚开口,黄宗兴和在场的人都不自觉地点头。

  喜欢四合院:傻柱重生,娶妻陈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