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这些数据准确无误,看来何裕柱对项目做了充分准备。"我们的设计目标是国外先进炉具,据现有资料,发达国家如美国、俄罗斯等,初始炼化效率就达60%,某些高端工业应用甚至能达到65%,这代表了当今全球最强的工业水平。”
何裕柱稍作停顿,接着说道:“我们要基于几家大钢厂的炉具,开发全新设备,我认为效率至少要提高到70%,这样才能让项目有意义。”
说完,他静静地看着团队成员,没有再说话。
黄宗兴带头,其他人听完这个目标后都愣住了。"什么?70%?”
“开玩笑呢吧?”
上一秒还在讨论实际情况和数据,下一秒就提出效率提升到70%?
大家看向何裕柱的目光充满疑惑。
你若说他不了解工业,刚才那些专业分析令人信服;但若说他真懂,哪家懂工业的人会定下这么高的目标?
这种提升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做到的,国内炼化效率长期徘徊在40%左右,不是不想提高,而是起步晚,人才不足,实在没能力啊。
现在就算黄宗兴他们完成了这次的项目,心里预估最多也就50到55,连起步60的国外数据都不敢奢望。
毕竟国外有多年的先发优势,这种积累的底蕴不是短时间内能赶上的。
黄宗兴轻咳几声,脸上露出一丝尴尬。
从何裕柱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位年轻人确实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而且还是张兰教授推荐来的。
他的能力应该不虚,只是起点定得有点高,还是年轻人常见的毛病——眼高手低。
他主动开口想给何裕柱找台阶下:“何裕柱同志,你刚才的分析很有深度。
至于这次项目的具体目标,依我看,还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
旁边,之前被黄宗兴叫住的小女孩李冬雨目光闪烁,不停地打量着何裕柱。
她今年22岁,也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从事机械领域研究,虽然和清华大学相比还有差距,但目前她是准9级工程师。
作为黄宗兴的侄女,毕业后自然跟随他来到研究院学习工作。
何裕柱听出了黄宗兴的暗示,但他笑着摇头说:“黄老哥,我们的项目目标就按我说的来。
研究方向我们可以慢慢摸索,逐步提升。”
他对自己的目标——炼化效率突破70%是有把握的。
他来自未来,眼界和经验都不同寻常。
在他所处的时代,对钢铁矿石这类基础工业原料的炼化已经接近百分百。
考虑到国内目前的工业基础,他才将目标设为70%,否则还能再提高10个百分点。
这一切并非源于何裕柱渴望立功,而是因为他深知未来几年社会的实际变化。
几年后,国家政策出台,全国将启动钢铁收集工作,进入大规模炼钢时代。
尽管初衷良好,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少偏差,最终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毕竟,像锅碗瓢盆这样的东西,即便全部熔化,又能换来多少枪炮呢?要实现现代化,还需从夯实工业基础做起。
提高原材料的冶炼效率正是打基础的关键一步,目前70%的转化率并不算高。
这些情况自然不能直接告知黄宗兴等人,好在张兰教授将何裕柱定位为主要负责人,他的意见仍有分量。
黄宗兴听何裕柱说话时虽点头附和,内心却认为,一旦项目开始,何裕柱会随着遇到的困难逐步调整。
时间悄然流逝,何裕柱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每日往返于家与研究院之间。
偶尔也会带上谢颖琪去看望父母及岳父谢学丰。
谢老爷子的药堂已被收归国营,操劳一生的老先生如今悠然自得。
尤其在孙女出嫁后,更早步入退休生活,闲暇时钓鱼娱乐,还常与街坊邻居闲聊,把玩旧物。
得知谢老爷子喜欢玩老物件后,何裕柱并未过多干涉,只叮嘱他不要张扬。
如今尚能低调进行,但将来局势可能有变,故而当前并无大碍。
当然,研究院的钢铁炉具项目,何裕柱也在按部就班推进。
虽然名义上他是六级研究员,但凭借系统赋予的机械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其实力相当于五级工程师水平。
在与黄宗兴等人共同开展项目研究时,何裕柱展现出的能力远超团队其他成员。
时间久了,黄宗兴也不得不承认,何裕柱扎实的机械理论基础使他完全胜任项目负责人的角色。
清晨,何裕柱来到实验室,此时只有少数人在场。
见到他,实验室的成员早已习以为常,纷纷热情地打招呼。
自从项目组成立以来,何裕柱总是最早到、最晚走的人,这种敬业精神让大家都十分钦佩。
今天,何裕柱带来了几天来与团队讨论出的图纸和数据,仔细检查后,立刻着手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开始对比分析。
八点半左右,黄宗兴带着侄女李冬雨到达。
虽然李冬雨比何裕柱年长几岁,但在项目组中她仅以学习为主,无法参与实际操作。
相比之下,她对这位比自己年轻却能带领团队工作的年轻人更是心生敬意。"黄老哥早。”
见到黄宗兴,何裕柱笑着递过一张图纸,“这是咱们最近设计的图纸,昨晚我又重新梳理了一遍,找到了一个新的思路。”
黄宗兴听后点头表示认可,他已注意到何裕柱工作时的专注态度,确实值得称赞。
当他接过图纸快速浏览后,突然呆住了,沉默了几秒才将图纸平铺于桌上,再次认真研读。
越看图纸,黄宗兴的眼神越亮,激动得全身微微颤抖。
再次确认后,他猛然抬头:"柱子,我觉得这个方案可行!王工、刘工,召集大家来试试!"他甚至迫不及待地将实验室里的几位八级技工都叫了过来,显然急切地想验证图纸内容。
何裕柱对黄宗兴的反应早有预料,但他并不像对方那样兴奋。
实际上,从图纸完成那一刻起,他对结果已有把握。
在黄宗兴的安排下,八级技工们迅速投入工作。
304研究院物资充足,各类材料应有尽有。
与此同时,何裕柱也没有闲着,他跟着工人们一起动手,在关键环节还会指点八级技工。
这一幕让黄宗兴看呆了。
尽管工程师的战略价值高于技工,但这并不意味着工程师无所不能。
在这个领域,分工不同,一些工程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可能不及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技工,后者才是工程实施的核心力量。
然而,柱子在做什么?他不仅指导了一个工种,还涉及了钳工、锻工、焊工、电工四大工种。
更令人惊讶的是,八级技工们听后似乎获益匪浅。
这合理吗?
李东雨看到这一幕,目光闪烁。
她心想,大家都是普通人,即使何裕柱相貌英俊,也不至于样样精通吧?这不是成了全能了吗?
其实,何裕柱并非炫耀,而是因为图纸中的某些细节是他基于现代视角设计的,与当时工人的习惯有所不同。
因此,必须注重细节,否则会影响最终成果的质量。
忙碌中,何裕柱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继续对照图纸认真标记。
约两小时后,实验室里八级工们的操作终于告一段落。
成功了!当所有零件和电路都被焊接在一起,一台袖珍型试验炉具展现在众人面前。
这显然是一个测试版的设备。
看到炉具完成,何裕柱立刻递了两张新图纸给黄宗兴,“黄哥,这是刚设计的一些配件,你带人先制作,我得去试试炉具的实际效果。”
接过图纸,黄宗兴感觉内心有些复杂,虽然嘴上答应了,但眼神中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情绪。
他早已熟悉图纸细节,知道这次的新炉具在炼化效率上必定会有大幅提升。
……
为了鼓励读者支持,特别开启月票奖励活动。
目前月票数为370票,每增加100票即加更一章(4000字),无上限!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正午时分,304研究院实验楼内。
随着电闸关闭,机器的轰鸣声戛然而止。
大家的目光聚焦在刚炼制好的钢材堆上,经过称重计量,指针定格在五十斤,顿时全场爆发出欢呼声。"成功了!”
他们仅用一百斤生铁就炼出了五十斤优质钢材,转化率高达50%,远超国内现有工厂水平。
这一刻,所有人都用充满期待的眼神看着何裕柱。
此前对他的质疑与不信任已随实验成果烟消云散。
面前的何裕柱同志确实实力过硬!仅凭这50%的效率提升,这次项目也算没有白费力气。
然而,何裕柱此刻却微微蹙眉,并未随研究员们一起庆祝,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冷却完毕的炉具上。"接口处已经断裂了。”
走近观察后,他发现炉具外部焊接部位存在断裂痕迹。
在炼钢过程中,他始终关注炉具各项参数及内部变化,可以肯定的是,炼化时炉具内部出现了异常。
这才是接下来工作的关键所在。
黄宗兴在一旁目睹了何裕柱首次设计的炉具模型表现后,对他更加钦佩。
此刻,他已彻底放下作为年轻副手的顾虑。
黄宗兴虽为六级工程师,但经验略逊于何裕柱,仍能察觉到他的专注神情。
从国内技术角度看,此次试验成果值得称赞,但针对试验本身而言,仍存在一定缺陷。
断裂处看似微不足道,若不解决便投入大规模应用,必将引发隐患。"同志们,成果虽佳,但也暴露出问题,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深入检查。”
何裕柱言简意赅,在众人短暂喜悦后便提出建议。
每个研究员需配一名八级工,逐一排查各环节,确保数据详尽无误后再行分析。
即便有系统的辅助,这类团队协作项目,何裕柱也无法独自完成所有细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因此,各成员间的默契配合至关重要。
听到何裕柱的安排,众人毫不犹豫地应允,随即全身心投入工作状态。
凭借这次的成绩,整个项目组对何裕柱的想法不再有任何质疑。
这样的炉具设计图纸,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完成的。
能在如此有实力的研究员指导下工作,大家也能有所收获,何乐不为。
与此同时,何裕柱同样没有停歇。
他依旧带着各种工具,在图纸上不断修改和完善,投入其中后,常常连续几个小时不停歇。
与他搭档的黄宗兴看到何裕柱的状态,内心不禁连连赞叹。
何裕柱同志确实不简单,能够在这样的年纪取得如此成就,绝非偶然。
天赋是一方面,而他的勤奋更是让人钦佩,连黄宗兴这样的资深机械行业从业者都感到自愧不如。
……
转眼半个月过去,时间到了七月中旬。
正值周末,研究院实行双休制,但如果有项目需要推进,研究院也会根据情况调整工作时间。
毕竟,项目一旦启动,中途暂停可能会带来重大损失。
然而,何裕柱负责的钢铁炉具项目进展顺利,已经在实验室完成了三个版本的改进,目前第四个版本正在设计中。
不过,何裕柱已确定了具体的设计方案和思路,现在由八级技工们负责组装,所以他这两天可以轻松一些。"柱子,我听我爸说,雨水这几天在家里闹着要来住,你看该怎么办?”
谢颖琪和何裕柱坐在院子里的两张躺椅上,这是何裕柱特意找木匠定制的,选用的是上好的梨花木,每张椅子花费十五块钱,虽然价格不菲,但物有所值,躺上去就能感受到传统手艺的精湛。"这孩子,都快上初中了,还这么没心没肺的。”
何裕柱听闻此事,便笑着回应。
婚后这一个月,他和谢颖琪享受了不少二人时光,但这也让何雨水抱怨不少。
一直以来,她都跟着哥哥一起生活,吃穿玩乐都有何裕柱细心照料。
相比在南锣巷时拥挤的邻里关系,在这里独门独院的生活显然更加自在。
不过,过几天倒是可以让这丫头搬过来住。
这段时间,何裕柱不仅自身身体强健,还让谢颖琪得到了好消息。
医院的医生已确认,谢颖琪怀孕了。
因此,谢颖琪可以停止在卫生所的工作,安心在家待产。
当然,这是何裕柱主动提出的建议。
在那个年代,许多女性在生产期间依然坚持工作,甚至有些人在生产当天仍在岗位上。
然而,作为现代人穿越而来的何裕柱,不愿意让自己的妻子承受这样的辛苦。
正思索间,院外传来敲门声,随后是何大清的呼唤。
何裕柱家的地址并不广为人知,只有一些亲近的人知晓。
开门后,他才得知是许大茂要结婚了,何大清特地来提醒他记得参加。"知道了爸,我明天一定去。”
父子俩又商议了一些关于随礼的事宜,最后,何大清放下买来的老母鸡便离开了。
终于快要抱孙子了,何大清自然满心喜悦。
第二天,南锣巷90号四合院。
何裕柱今天没有骑自行车,而是叫了辆人力车,带着媳妇一起来到这儿。
还没进入巷子,就听到远处传来热闹的唢呐声。
许家办婚礼真是气派。
许伍德也算是个有办法的人,再加上他是放映员,一家人的生活条件都不错,娶的还是娄厂长的女儿,自然不缺钱。
因此,沿街的路上到处贴满了喜字,还能看到不少人在讨喜糖。
何裕柱和谢颖琪下车后便朝大院走去。
路上,邻居们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
如今柱子成了稀客,自从他在清华大学毕业后成为六级工程师,大家对何家的态度明显好转。
以前提到何家只知道条件好,现在大家都觉得柱子有些像大人物了,毕竟那个年代大学生很少,清华毕业的更是凤毛麟角。
何裕柱礼貌的回应后,来到院中。
三大爷阎富贵正在前院帮忙写大字,但由于宾客众多,他没立刻注意到何裕柱他们。
直到何裕柱走近,阎富贵才反应过来:“柱子,你也来了。”
阎富贵清楚,许大茂和柱子的关系一直不太好。"是啊,我结婚时许叔他们也来了,我这次也得回礼。”
尽管许伍德当时可能有所图,但毕竟来了,现在自己已是研究员,没必要计较这些小事。
喜欢四合院:傻柱重生,娶妻陈雪茹
何裕柱稍作停顿,接着说道:“我们要基于几家大钢厂的炉具,开发全新设备,我认为效率至少要提高到70%,这样才能让项目有意义。”
说完,他静静地看着团队成员,没有再说话。
黄宗兴带头,其他人听完这个目标后都愣住了。"什么?70%?”
“开玩笑呢吧?”
上一秒还在讨论实际情况和数据,下一秒就提出效率提升到70%?
大家看向何裕柱的目光充满疑惑。
你若说他不了解工业,刚才那些专业分析令人信服;但若说他真懂,哪家懂工业的人会定下这么高的目标?
这种提升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做到的,国内炼化效率长期徘徊在40%左右,不是不想提高,而是起步晚,人才不足,实在没能力啊。
现在就算黄宗兴他们完成了这次的项目,心里预估最多也就50到55,连起步60的国外数据都不敢奢望。
毕竟国外有多年的先发优势,这种积累的底蕴不是短时间内能赶上的。
黄宗兴轻咳几声,脸上露出一丝尴尬。
从何裕柱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位年轻人确实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而且还是张兰教授推荐来的。
他的能力应该不虚,只是起点定得有点高,还是年轻人常见的毛病——眼高手低。
他主动开口想给何裕柱找台阶下:“何裕柱同志,你刚才的分析很有深度。
至于这次项目的具体目标,依我看,还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
旁边,之前被黄宗兴叫住的小女孩李冬雨目光闪烁,不停地打量着何裕柱。
她今年22岁,也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从事机械领域研究,虽然和清华大学相比还有差距,但目前她是准9级工程师。
作为黄宗兴的侄女,毕业后自然跟随他来到研究院学习工作。
何裕柱听出了黄宗兴的暗示,但他笑着摇头说:“黄老哥,我们的项目目标就按我说的来。
研究方向我们可以慢慢摸索,逐步提升。”
他对自己的目标——炼化效率突破70%是有把握的。
他来自未来,眼界和经验都不同寻常。
在他所处的时代,对钢铁矿石这类基础工业原料的炼化已经接近百分百。
考虑到国内目前的工业基础,他才将目标设为70%,否则还能再提高10个百分点。
这一切并非源于何裕柱渴望立功,而是因为他深知未来几年社会的实际变化。
几年后,国家政策出台,全国将启动钢铁收集工作,进入大规模炼钢时代。
尽管初衷良好,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少偏差,最终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毕竟,像锅碗瓢盆这样的东西,即便全部熔化,又能换来多少枪炮呢?要实现现代化,还需从夯实工业基础做起。
提高原材料的冶炼效率正是打基础的关键一步,目前70%的转化率并不算高。
这些情况自然不能直接告知黄宗兴等人,好在张兰教授将何裕柱定位为主要负责人,他的意见仍有分量。
黄宗兴听何裕柱说话时虽点头附和,内心却认为,一旦项目开始,何裕柱会随着遇到的困难逐步调整。
时间悄然流逝,何裕柱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每日往返于家与研究院之间。
偶尔也会带上谢颖琪去看望父母及岳父谢学丰。
谢老爷子的药堂已被收归国营,操劳一生的老先生如今悠然自得。
尤其在孙女出嫁后,更早步入退休生活,闲暇时钓鱼娱乐,还常与街坊邻居闲聊,把玩旧物。
得知谢老爷子喜欢玩老物件后,何裕柱并未过多干涉,只叮嘱他不要张扬。
如今尚能低调进行,但将来局势可能有变,故而当前并无大碍。
当然,研究院的钢铁炉具项目,何裕柱也在按部就班推进。
虽然名义上他是六级研究员,但凭借系统赋予的机械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其实力相当于五级工程师水平。
在与黄宗兴等人共同开展项目研究时,何裕柱展现出的能力远超团队其他成员。
时间久了,黄宗兴也不得不承认,何裕柱扎实的机械理论基础使他完全胜任项目负责人的角色。
清晨,何裕柱来到实验室,此时只有少数人在场。
见到他,实验室的成员早已习以为常,纷纷热情地打招呼。
自从项目组成立以来,何裕柱总是最早到、最晚走的人,这种敬业精神让大家都十分钦佩。
今天,何裕柱带来了几天来与团队讨论出的图纸和数据,仔细检查后,立刻着手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开始对比分析。
八点半左右,黄宗兴带着侄女李冬雨到达。
虽然李冬雨比何裕柱年长几岁,但在项目组中她仅以学习为主,无法参与实际操作。
相比之下,她对这位比自己年轻却能带领团队工作的年轻人更是心生敬意。"黄老哥早。”
见到黄宗兴,何裕柱笑着递过一张图纸,“这是咱们最近设计的图纸,昨晚我又重新梳理了一遍,找到了一个新的思路。”
黄宗兴听后点头表示认可,他已注意到何裕柱工作时的专注态度,确实值得称赞。
当他接过图纸快速浏览后,突然呆住了,沉默了几秒才将图纸平铺于桌上,再次认真研读。
越看图纸,黄宗兴的眼神越亮,激动得全身微微颤抖。
再次确认后,他猛然抬头:"柱子,我觉得这个方案可行!王工、刘工,召集大家来试试!"他甚至迫不及待地将实验室里的几位八级技工都叫了过来,显然急切地想验证图纸内容。
何裕柱对黄宗兴的反应早有预料,但他并不像对方那样兴奋。
实际上,从图纸完成那一刻起,他对结果已有把握。
在黄宗兴的安排下,八级技工们迅速投入工作。
304研究院物资充足,各类材料应有尽有。
与此同时,何裕柱也没有闲着,他跟着工人们一起动手,在关键环节还会指点八级技工。
这一幕让黄宗兴看呆了。
尽管工程师的战略价值高于技工,但这并不意味着工程师无所不能。
在这个领域,分工不同,一些工程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可能不及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技工,后者才是工程实施的核心力量。
然而,柱子在做什么?他不仅指导了一个工种,还涉及了钳工、锻工、焊工、电工四大工种。
更令人惊讶的是,八级技工们听后似乎获益匪浅。
这合理吗?
李东雨看到这一幕,目光闪烁。
她心想,大家都是普通人,即使何裕柱相貌英俊,也不至于样样精通吧?这不是成了全能了吗?
其实,何裕柱并非炫耀,而是因为图纸中的某些细节是他基于现代视角设计的,与当时工人的习惯有所不同。
因此,必须注重细节,否则会影响最终成果的质量。
忙碌中,何裕柱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继续对照图纸认真标记。
约两小时后,实验室里八级工们的操作终于告一段落。
成功了!当所有零件和电路都被焊接在一起,一台袖珍型试验炉具展现在众人面前。
这显然是一个测试版的设备。
看到炉具完成,何裕柱立刻递了两张新图纸给黄宗兴,“黄哥,这是刚设计的一些配件,你带人先制作,我得去试试炉具的实际效果。”
接过图纸,黄宗兴感觉内心有些复杂,虽然嘴上答应了,但眼神中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情绪。
他早已熟悉图纸细节,知道这次的新炉具在炼化效率上必定会有大幅提升。
……
为了鼓励读者支持,特别开启月票奖励活动。
目前月票数为370票,每增加100票即加更一章(4000字),无上限!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正午时分,304研究院实验楼内。
随着电闸关闭,机器的轰鸣声戛然而止。
大家的目光聚焦在刚炼制好的钢材堆上,经过称重计量,指针定格在五十斤,顿时全场爆发出欢呼声。"成功了!”
他们仅用一百斤生铁就炼出了五十斤优质钢材,转化率高达50%,远超国内现有工厂水平。
这一刻,所有人都用充满期待的眼神看着何裕柱。
此前对他的质疑与不信任已随实验成果烟消云散。
面前的何裕柱同志确实实力过硬!仅凭这50%的效率提升,这次项目也算没有白费力气。
然而,何裕柱此刻却微微蹙眉,并未随研究员们一起庆祝,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冷却完毕的炉具上。"接口处已经断裂了。”
走近观察后,他发现炉具外部焊接部位存在断裂痕迹。
在炼钢过程中,他始终关注炉具各项参数及内部变化,可以肯定的是,炼化时炉具内部出现了异常。
这才是接下来工作的关键所在。
黄宗兴在一旁目睹了何裕柱首次设计的炉具模型表现后,对他更加钦佩。
此刻,他已彻底放下作为年轻副手的顾虑。
黄宗兴虽为六级工程师,但经验略逊于何裕柱,仍能察觉到他的专注神情。
从国内技术角度看,此次试验成果值得称赞,但针对试验本身而言,仍存在一定缺陷。
断裂处看似微不足道,若不解决便投入大规模应用,必将引发隐患。"同志们,成果虽佳,但也暴露出问题,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深入检查。”
何裕柱言简意赅,在众人短暂喜悦后便提出建议。
每个研究员需配一名八级工,逐一排查各环节,确保数据详尽无误后再行分析。
即便有系统的辅助,这类团队协作项目,何裕柱也无法独自完成所有细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因此,各成员间的默契配合至关重要。
听到何裕柱的安排,众人毫不犹豫地应允,随即全身心投入工作状态。
凭借这次的成绩,整个项目组对何裕柱的想法不再有任何质疑。
这样的炉具设计图纸,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完成的。
能在如此有实力的研究员指导下工作,大家也能有所收获,何乐不为。
与此同时,何裕柱同样没有停歇。
他依旧带着各种工具,在图纸上不断修改和完善,投入其中后,常常连续几个小时不停歇。
与他搭档的黄宗兴看到何裕柱的状态,内心不禁连连赞叹。
何裕柱同志确实不简单,能够在这样的年纪取得如此成就,绝非偶然。
天赋是一方面,而他的勤奋更是让人钦佩,连黄宗兴这样的资深机械行业从业者都感到自愧不如。
……
转眼半个月过去,时间到了七月中旬。
正值周末,研究院实行双休制,但如果有项目需要推进,研究院也会根据情况调整工作时间。
毕竟,项目一旦启动,中途暂停可能会带来重大损失。
然而,何裕柱负责的钢铁炉具项目进展顺利,已经在实验室完成了三个版本的改进,目前第四个版本正在设计中。
不过,何裕柱已确定了具体的设计方案和思路,现在由八级技工们负责组装,所以他这两天可以轻松一些。"柱子,我听我爸说,雨水这几天在家里闹着要来住,你看该怎么办?”
谢颖琪和何裕柱坐在院子里的两张躺椅上,这是何裕柱特意找木匠定制的,选用的是上好的梨花木,每张椅子花费十五块钱,虽然价格不菲,但物有所值,躺上去就能感受到传统手艺的精湛。"这孩子,都快上初中了,还这么没心没肺的。”
何裕柱听闻此事,便笑着回应。
婚后这一个月,他和谢颖琪享受了不少二人时光,但这也让何雨水抱怨不少。
一直以来,她都跟着哥哥一起生活,吃穿玩乐都有何裕柱细心照料。
相比在南锣巷时拥挤的邻里关系,在这里独门独院的生活显然更加自在。
不过,过几天倒是可以让这丫头搬过来住。
这段时间,何裕柱不仅自身身体强健,还让谢颖琪得到了好消息。
医院的医生已确认,谢颖琪怀孕了。
因此,谢颖琪可以停止在卫生所的工作,安心在家待产。
当然,这是何裕柱主动提出的建议。
在那个年代,许多女性在生产期间依然坚持工作,甚至有些人在生产当天仍在岗位上。
然而,作为现代人穿越而来的何裕柱,不愿意让自己的妻子承受这样的辛苦。
正思索间,院外传来敲门声,随后是何大清的呼唤。
何裕柱家的地址并不广为人知,只有一些亲近的人知晓。
开门后,他才得知是许大茂要结婚了,何大清特地来提醒他记得参加。"知道了爸,我明天一定去。”
父子俩又商议了一些关于随礼的事宜,最后,何大清放下买来的老母鸡便离开了。
终于快要抱孙子了,何大清自然满心喜悦。
第二天,南锣巷90号四合院。
何裕柱今天没有骑自行车,而是叫了辆人力车,带着媳妇一起来到这儿。
还没进入巷子,就听到远处传来热闹的唢呐声。
许家办婚礼真是气派。
许伍德也算是个有办法的人,再加上他是放映员,一家人的生活条件都不错,娶的还是娄厂长的女儿,自然不缺钱。
因此,沿街的路上到处贴满了喜字,还能看到不少人在讨喜糖。
何裕柱和谢颖琪下车后便朝大院走去。
路上,邻居们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
如今柱子成了稀客,自从他在清华大学毕业后成为六级工程师,大家对何家的态度明显好转。
以前提到何家只知道条件好,现在大家都觉得柱子有些像大人物了,毕竟那个年代大学生很少,清华毕业的更是凤毛麟角。
何裕柱礼貌的回应后,来到院中。
三大爷阎富贵正在前院帮忙写大字,但由于宾客众多,他没立刻注意到何裕柱他们。
直到何裕柱走近,阎富贵才反应过来:“柱子,你也来了。”
阎富贵清楚,许大茂和柱子的关系一直不太好。"是啊,我结婚时许叔他们也来了,我这次也得回礼。”
尽管许伍德当时可能有所图,但毕竟来了,现在自己已是研究员,没必要计较这些小事。
喜欢四合院:傻柱重生,娶妻陈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