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流霞盏-《新唐传》

  解决完墨家的事情,李平康总算是能松了一口气,得到了这么一个大的助力李平康认为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不过是一个曲辕犁而已,他手里的杀手锏太富余了。

  平康楼和王府的改建工程是同步进行的,只是王府的工程非常的复杂,地下的工坊是王府的重中之重,所以这些天他几乎都在王府的工地这边,至于平康楼那不过就是一个卖货谈买卖的地方,有少府监负责他不认为会出什么问题。

  不过昨天下午他就突然接到了一份旨意,是他那个便宜老爹要求他为今年的曲江诗会贡献八十斤贞观醉的旨意,曲江诗会是九月的最后一天举行,距离现在还有七八天的时间,这可就让李平康动起了心思。

  虽然说平康楼还在改建中,但是如果能借助曲江诗会把平康楼的名字打响那才是物超所值啊,只是他并不知道在一些有心人的作用下平康楼和那首《秋词》已经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坊间现在都说一个一身铜臭味的皇子焉能做出这么好的诗句,康王一定是在抄袭他人的诗句。

  东边天才泛起蟹壳青,李平康就踩着露水闯进西跨院。他靴尖踢飞几块西域琉璃碎片,那些靛蓝色渣子“叮叮当当“蹦到墙角,惊得两只麻雀扑棱棱飞上塌了半边的飞檐。

  “瞅瞅这些番邦破烂!“他抓起块残片对着晨光晃悠,“浑得像骡马市泔水桶,也敢腆着脸卖十贯钱?“残片“啪“地砸在青石板上,裂成三瓣。

  墨巨提着盏豁嘴油灯凑过来,灯油“吧嗒“滴在窑炉草图上:“波斯匠人就会往琉璃里掺宝石粉,烧出来花花绿绿唬外行...“

  “所以咱们要烧出能照见曲江游鱼的宝贝!“李平康踹开脚边波斯琉璃酒壶,壶身镶嵌的绿松石“当啷“滚进煤堆,“等这琉璃盏在诗会亮相,平康楼今冬三成进项就指着它!“

  八个赤膊工匠喊着号子拉动风箱,牛皮绳勒得木杆“吱呀“乱响。墨洁拎着早膳食盒跨进院门,腰间那串西域琉璃佩饰叮叮当当。“殿下尝尝新蒸的玉尖面!“她顺手扯下枚孔雀石挂坠扔进火口。

  “轰“地爆响,鎏金铜框遇热瞬间扭曲,镶嵌的孔雀石“噼啪“炸成碎渣。李平康咬着包子含糊道:“瞧见没?番邦货色连八百度的火候都扛不住!“他抄起青铜测温尺捅进窥孔,尺面星斗纹被映得血红,“记准这火色!待会烧出的琉璃盏,定叫西域匠人羞得跳曲江!“

  突然东墙根传来“咔嚓“裂响,借来的青冈木柴堆窜起三尺火苗——原是火星子溅过去引燃了干草。

  日头晒得人后颈发烫时,第一窑废料出炉。墨巨掰开灰白疙瘩直摇头:“石英砂掺多了两分,浑得跟胡商眼珠子似的!“

  李平康抹了把黑灰脸,月白袍子早成了灰布衫。他抓起把废料渣子:“瞧瞧这浑汤样!西域商人就卖这种腌臜货?“碎渣“哗啦“撒进煤堆,惊得老鼠“吱溜“钻进墙缝。

  墨洁蹲在窑口扒拉出块变形琉璃:“这厚度能当镇纸用!“她顺手砸向波斯琉璃马俑,镶金马眼“当啷“崩飞,“听听这声儿,比番邦货脆生!“

  第三窑开炉时,李平康后槽牙都快咬碎了。他盯着窑膛里半融的琉璃浆:“再加三斤硼砂!老子就不信...“话音未落,北墙根水缸“咔嚓“裂开细纹,硝石汽化的白雾“嗤嗤“往外冒。

  墨巨枯手拍在滚烫窑壁上:“火候过了!快压风!“八个工匠臂膀肌肉虬结,风箱杆压得弯成弓形。李平康突然抄起井水桶泼向窥孔,蒸腾的白雾里传出琉璃炸裂的脆响。

  “废了!“墨洁用火钳夹出坨扭曲的琉璃团,“这模样给狗当食盆都嫌丑!“

  最后一缕晚霞染红窑口时,李平康瘫坐在煤渣堆里。他举起终于成型的流霞盏,盏壁薄得能透见指纹:“瞧瞧这透亮劲!番邦那些腌臜货色...“盏子“叮“地撞上波斯酒壶,壶身应声裂成八瓣。

  墨巨老脸笑成菊花:“这品相的诗会一亮相,五姓七望还不得抢破头?“

  “错!“李平康弹了弹盏沿,“精品要吊着卖,残次品镀金边——等诗会后胡商自会捧着钱袋上门求购!“他踹了脚西域琉璃马俑,“这些破烂正好摆在平康楼门口,让番邦商人知道什么叫云泥之别!“

  经过了一夜的鏖战,终于三十只完美无瑕的流霞盏码进檀木箱。李平康望着冒烟的窑炉,对张甫比划道:“这次诗会这些流霞盏一定会大放异彩的——平康楼今冬的进项,就从这火里烧出来!对了你去准备点绸子裁成这么大的长条,在上面写上,曲江诗会由平康楼提供赞助,等诗会那天的早上就去给挂到曲江园子么口两旁的路边上,两边要各挂出半里地去。“

  李平康抚摸着最后一只琉璃盏的鎏金边沿,盏底阴隼扣暗纹在晨光里泛着青辉。墨巨正指挥工匠往地窖搬运成品,忽然被张羊皮图纸拍在背上——图纸上画着个双层铁皮圆筒,内壁布满鱼鳞状凸起。

  “三天内打五十套这个。“李平康踹开脚边煤渣,炭灰在晨雾里腾起黑云,“炉膛要能塞进三寸宽煤饼,烟道得拐三个弯。“

  墨洁凑过来,发梢还粘着琉璃碎屑:“这铁疙瘩比阴隼扣还怪...“

  “这叫回风炉。“李平康捡起块煤渣在墙上画圈,“外壁夹层填蛭石粉,烧一夜只用五块煤饼。“炭灰簌簌落在墨巨肩头,老匠首盯着烟道拐角处的分灰板,浑浊老眼突然发亮。

  墨巨枯指划过图纸上的鱼鳞纹:“这不就是锻铁炉的聚热法?“

  “聪明!“李平康甩出枚铜钱卡在图纸边角,“但得改成陶土内胆,穷户用得起。“他突然掀开地窖盖板,指着码成小山的煤块,“张甫和平康坊三家煤铺已谈妥,这玩意儿卖十贯一套,整个长安的冬天都是咱们的!“

  工匠们哄笑着围过来。有人摸着图纸上的通风口嘀咕:“这不就是煅烧琉璃剩下的煤渣...“

  “闭嘴!“墨巨突然暴喝,枯手抖得像风中秋叶,“殿下这炉子暗合《考工记》的'风火相济',烟道三折能存七分热!“他抓起炭条在墙上狂草数行算式,煤灰扑簌簌盖住昨夜烧窑的焦痕。

  李平康嘴角微翘。墨家到底识货——这改良煤炉正是后世夹层炉雏形,特意去掉铸铁装饰,烟道用煅烧琉璃的边角料就能造。他掏出个陶制小炉模型:“先打二十套铸铁的卖给富户,三十套陶土的散给西市,就说能省七成柴钱。“

  墨离突然用游标卡尺量了量模型壁厚:“误差不过半根蛛丝,但烧煤的臭味...“

  “配个铁皮烟囱通到窗外。“李平康踢了踢墙角堆的镀锌铁皮,“告诉他们不装这个烟囱会中毒的,烟囱的连接处需要密封好,五姓七望那帮怕死的准抢着装,这东西的好处就是干净比炭盆暖和为生,还可以一直烧着热水,其实咱们院子里用的这套就是这个东西的放大改进版“

  日上三竿时,西跨院已分作两拨。一拨工匠抢修烧塌的主殿飞檐,一拨围着新砌的煤炉模子打转。墨巨蹲在煤渣堆里验算热效,突然抓起块铁皮狂笑:“妙啊!这鱼鳞纹能聚火三刻不散!“

  李平康站在冒烟的窑炉残骸前,听着身后叮当打铁声与主殿的夯土声交织。他摸出怀表瞄了眼——距诗会还剩几天的时间,足够墨家把第一炉铸铁件浇铸成型。寒风卷着初雪灌进领口时,他仿佛已看见平康楼里银丝炭在铁炉里烧得通红,映着琉璃盏中的贞观醉泛起琥珀光。

  “老墨今天试着看看能不能烧出几个装酒的酒壶来,不能只有流霞盏是不是,流霞盏怎么也得配个飞霞壶不是?”不过此时李平康的脑子里在设计的是另一样东西,为了能打响平康楼的名号他也算是豁出去了,毕竟他现在缺钱缺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