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惊晖-《新唐传》

  墨巨捧着刚出窑的琉璃酒壶跨进院门,巴掌高的壶身泛着琥珀色流霞纹。壶腹浑圆如拳,壶颈细长微曲,鎏金螭龙盘绕壶嘴,龙须用阴隼扣手艺嵌着十二片金箔——比宫里的掐丝珐琅壶薄七分,却能在掌中稳稳立住。

  “倒满!“李平康拎起酒提子。清亮的贞观醉刚注到七分满,壶腹突然显出十二道细如蛛丝的刻度线——这是墨离用酸液蚀刻的《九章算术》容量算题。壶嘴龙首微微昂起时,酒液竟能精确分出七钱一杯,误差不过半粒黍米。

  日头爬上檐角时,壶身在青石板上投出光斑。细看竟是李平康的《秋词》,墨方用磨犁壁的功夫在壶底刻了微雕,笔画细得要用西域琉璃珠当放大镜才瞧得清。壶把暗藏北斗纹卡扣,往流霞盏上一磕便严丝合缝,正是墨家造农具的榫卯绝活。

  李平康欣赏着这精致之极的飞霞壶心中暗道:就差一样了。

  天刚蒙蒙亮,李平康就踹开了西跨院的破木门。露水把院子里的青石板打得湿漉漉的,几个墨家工匠正蹲在地上扒拉碎琉璃碴子,手指头冻得通红。

  “都给我打起精神!“李平康把一麻袋石英砂摔在地上,灰白色的砂粒溅得到处都是,“就剩几天了!诗会上要是拿不出面镜子,咱们都得少了不少的进项!“

  墨家老匠首墨九搓着冻僵的手凑过来:“殿下,按您说的试了三次,这琉璃板一烧就裂...“他弯腰捡起块巴掌大的碎琉璃,边缘裂得跟狗啃似的。

  日头爬上东厨屋顶时,第一窑开炉了。八个工匠光着膀子拉风箱,牛皮绳勒得木杆子“嘎吱“响。李平康抄起铁锹往窑里添煤块,火星子“噼啪“乱蹦。

  “加西域硼砂!“他冲墨九喊。老匠首抖着手把黄褐色的粉末倒进料口,这是昨天刚从西市胡商手里买的,说是能防琉璃开裂。

  “轰“的一声闷响,窑里突然喷出股黑烟。墨洁赶紧把李平康往后拽,这姑娘是墨家年轻一辈里功夫最好的现在整日的跟在李平康的身边,腰上总别着把鎏金卡尺。黑烟散尽后,窑膛里的琉璃板已经碎成渣,中间鼓起个大瘤子。

  “硼砂掺多了!“墨九抓把碎渣闻了闻,“味儿冲得跟突厥人的马尿似的!“

  日头毒得人睁不开眼,第三窑又废了。李平康蹲在煤堆旁扒拉碎料,突然发现块拳头大的琉璃疙瘩:“你们看!这疙瘩中间倒是透亮!“

  墨洁凑过来用卡尺量:“中间薄边上厚,烧的时候受热不匀。“她突然拍大腿,“咱做个夹层模子!中间留空当散热!“

  几个工匠立马忙活起来。墨九带着人用黄泥捏了个带凹槽的模子,墨方——那个总闷头干活的壮汉——把碎琉璃渣回炉重烧。这次倒出来的琉璃板虽然还是坑坑洼洼,好歹没炸裂。

  日头偏西时,李平康急得满嘴燎泡。他抓起块西域商人卖的琉璃珠对比,那蓝汪汪的珠子在夕阳下直晃眼:“人家这琉璃珠咋就不裂?“

  墨洁突然抢过珠子往地上一摔,碎碴子崩得老高:“珠子是实心的!咱们烧的大板子中间空,冷热一激就裂!“

  “改烧实心的!“李平康一脚踹翻废料筐,“大不了多费点料!“

  天擦黑时,第一块完整琉璃板终于出窑。墨九用井水浇凉了抱出来,两寸厚的板子透着鸭蛋青色。李平康抄起块石头砸上去,“咚“的一声闷响,琉璃板居然没碎,只留下个白印子。

  “太厚了!这哪是镜子,整个一城门砖!“李平康急得直转圈,“得磨薄!“

  月过中天,永兴坊梆子声刚敲过三更。李平康蹲在王府西跨院的榆树下,盯着后厨那架三尺见方的立式水车——这是墨家进入王府后沿着坊外龙首渠支流挖的引水沟,专为地下工坊排土运料建的。水流冲得檀木轮“吱呀“转,带起碾米石硙的闷响。

  “墨方!把磨盘卸了换金刚砂轮!“李平康踹醒打盹的壮汉。墨家众人连夜拆了石硙,换上烧窑废料改的铸铁磨盘。坊外渠水顺着陶管冲进院,水轮转速陡增三成,惊得井台边饮水的马匹直打响鼻。

  残月西斜时,水轮已带着磨盘飞转如满月。墨离举着西域琉璃珠当放大镜,镜胚在金刚砂打磨下渐透微光。突然“咔啦“裂响,琉璃板中间透出个铜钱大的光斑——原是水车冲力太猛,磨穿了两寸寸厚的镜胚。

  月光下,水车“吱扭吱扭“转得欢。磨盘贴着琉璃板飞转,金刚砂“刷刷“往下掉。墨洁举着火把照看,突然尖叫:“停!停!磨穿了!“

  众人围过来一看,琉璃板中间薄得透光,边缘还有半寸厚。李平康却咧嘴笑了:“要的就是这效果!“他抄起块木板比划,“中间薄当镜面,边缘厚当框子!“

  东方泛起鱼肚白时,第一面琉璃镜雏形成了。墨九熬得两眼通红,正用鹿皮蘸着西域橄榄油抛光镜面。突然“咔嚓“一声,镜面裂出道闪电纹。

  “油里有水!“墨离沾了点油在火把上烤,“滋啦“冒起股白烟。李平康气得把油桶全踢翻了:“去库房拿咱们家自己的胡麻油!那玩意儿纯!“

  日头升到头顶时,镜面终于能照清人影了。墨离把镜子举到李平康面前,镜中人满脸煤灰,眼窝深陷,活像个挖煤的。“成了!“李平康却笑得见牙不见眼,“快镀银!“

  墨方搬来口大铁锅,里头化着西域买的银锭子。李平康抄起葫芦瓢舀了勺银水往镜面上泼,结果全聚成水银珠子乱滚。“得想个法子摊平啊!“

  墨洁突然解下束腰的牛皮绳,把镜子绑在水车转轴上。银水往转动的镜面上一泼,离心力带着银水“唰“地铺开,竟成了层亮闪闪的银膜。

  李平康心理甚是得意,离心力这种概念他没办法和他们讲解,其实不管是制作流霞盏还是飞霞壶和现在的镜子,中间都遇到了许多的麻烦,李平康其实都直接有解决的办法,但是他都强忍住没说,这是因为他现在如果什么都出面解决的话就会让墨家人形成一种依赖,这并不利于他今后的要求。

  夕阳西下时,八面琉璃镜整整齐齐码在草垫上。纤毫毕现,众人都是惊诧不已,因为终于可以清清楚楚的看见自己的摸样了,这可不是那模模糊糊的铜镜,李平康特意让墨离在每面镜子背面刻了平康两个字,说是防伪标记,墨洁说今后可以直接把字烧上去。

  “赶紧去找墨巨,他正赶制一个梳妆盒,将一面镜子装上,明天我要进献给母后和父皇一套飞霞壶和流霞盏,再加上这个梳妆盒,哈哈。”李平康大笑道。

  金乌西坠时分,描金漆盒摆在立政殿的紫檀案几上。长孙皇后揭开锦缎,一套流霞酒具泛着琥珀色柔光,盏底“平康“二字像是嵌着终南山的星辉。李世民屈指轻叩盏沿,清越声惊得檐下春燕斜飞。

  长孙皇后对酒具不感兴趣却直勾勾盯着妆奁里的银镜。镜框锻铁纹粗粝如新犁的沟壑,边角还沾着西跨院未擦净的煤灰碴。鎏金烛光里,铜镜里朦胧的容颜,此刻纤毫毕现。她指尖抚过眉梢,螺子黛勾的远山眉竟显出道毛躁岔梢。

  “这物件...“金步摇穗子扫过镜面,惊得镜中人影一晃。十二盏烛台的光晕在镜中凝成碎星,映得她耳垂上的明月珰都失了颜色。长孙皇后突然背过身去,霞色从脖颈漫到耳尖:“照得太明白,倒叫人难为情。“

  李世民笑着拎起酒壶,琥珀色的贞观醉在盏中流转:“待平康楼开张,内库怕是要多进三成金铤。不过...“他忽然敛了笑,盏底映出眉间川字纹,“后日曲江诗会,弘文馆那帮酸儒怕是要生吞了这小子。“

  暮色漫进窗棂,流霞盏里的残酒晃出涟漪。李世民想起暗卫今晨的密报:两日前三皇子府中运进三十车终南山红土,墨家匠人连夜改制水车,那轧轧声吵得永兴坊的狗都睡不安生。他摩挲着盏壁细微的霜花纹——这分明是造曲辕犁的模压技法,怎就用在琉璃盏上?

  长孙皇后已对着银镜重勾了眉梢,镜中美人端丽如初。她忽地轻笑:“三郎若能在诗会熬过那群老学究...“话音未落,夜风卷着平康楼方向的喧闹涌进殿来,混着琉璃碎渣的脆响,倒似提前奏响的战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