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的量太大,我这儿没现成的,得去凑。”
他扫了眼顾从卿紧绷的侧脸,补充道,“下午三点,还在这儿见。
别来早了,也别来晚了。”
顾从卿点头:“可以。”说着从口袋里数出二十块钱递过去,“押金。”
胡老头没多问,揣好钱,转身就钻进了巷子深处。
顾从卿没在黑市多待,径直往镇上的邮局走。
邮局里人不多,他排在电话机后面,手指无意识地敲着裤缝,心里盘算着时间。
轮到他时,他摘下听筒,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响了许久才被接起。
“喂?”是顾父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
“爸,是我。”顾从卿的声音压得很低,“村里情况不太好,可能需要军方出面。”
顾父那边沉默了片刻,显然是听懂了他话里的分量:“出什么事了?”
“具体的后面再说,现在时间紧。”
顾从卿语速很快,“您尽快联系大伯他们,让在军区的人做好准备。
我一旦拿到证据,可能需要他们直接派可靠的人过来,地方上的关系太杂,信不过。”
顾大伯在部队任职,由他出面协调,远比地方上的周转稳妥。
“我知道了。”顾父的声音沉了下来,“你自己小心,别冲动。
证据重要,你的安全更重要。”
“嗯。”顾从卿应了一声,没再多说,挂断了电话。
走出邮局时,日头已经升到头顶,晒得人有些发暖。
他找了个墙角的阴凉处坐下,脑子里一遍遍过着计划——下午拿到药,选个合适的时机动手,搜查证据,然后联系大伯那边……每一步都不能出错。
他看了眼日头,离三点还有段时间。
顾父握着听筒,耳边还残留着儿子挂断电话的忙音,指尖却已有些发凉。
有些话,不必说透。
儿子在电话里语气平静,可那句“需要军方出面”,像块石头砸在他心上——若非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儿子绝不会开口提这个。
寻常的矛盾,找公社、找派出所都能周旋,牵扯到军方,意味着事情早已超出了地方能摆平的范畴。
“地方上的关系太杂,信不过”——这话更是戳破了关键。
儿子显然是在村里撞了硬茬,连当地的武装力量都不放心,这背后的水,恐怕比想象中还要深。
是宗族势力盘根错节?
还是有更深的勾结?
顾父不敢细想,只觉得后背一阵发紧。
他没敢耽搁,立刻找出通讯录,翻到顾大伯办公室的电话。
拨通的瞬间,他深吸了口气——儿子敢把这事捅到军方层面,必然是掌握了些什么,也做好了承担风险的准备。
作为父亲,他能做的,就是尽快搭好这座桥,让远方的力量,能及时护住那个在泥沼里独自支撑的孩子。
电话接通,顾父没绕弯子,只沉声道:“大哥,从卿在乡下那边,可能遇上了点事,他需要那边部队搭把手。”
听筒那头的顾大伯沉默片刻,随即传来一声凝重的回应:“我知道了,你等我消息。”
挂了电话,顾父站在原地,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
离下午三点还有段时间,顾从卿没在原地耗着,转身又钻进了黑市。
他在一个专门倒卖票据的人那里,用几张全国粮票换了厚厚一沓煤票——冬天快到了,知青点的柴火虽够,但有蜂窝煤能更省些事,烧起来也更持久,夜里能暖和不少。
他捏着煤票往兜里揣时,心里忍不住琢磨:要是能在这待得久些,高低得盘个炕。
他是东北人,打小睡炕长大,一到冬天,没个热炕头总觉得浑身不得劲。
可想想下乡最多不过两年,终究是过客,便压下了这念头。
换完煤票,日头正盛,肚子也饿了。
顾从卿往国营饭店走,推门进去时,里面正热闹,跑堂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他找了个角落坐下,点了两个菜一盘饺子,安安静静地吃着。
周围的人三三两两地聊着天,说的都是镇上的新鲜事。
吃完面,离约定时间还早。
他又踱到供销社,在里面慢悠悠地转着。
拎着东西走出供销社,街上的人渐渐少了些,阳光也斜了些。
顾从卿看了眼天色,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才转身往黑市那条胡同走。
胡同里比上午更安静,只有风吹过墙缝的“呜呜”声。
他靠在斑驳的墙根下,目光落在巷口,手里无意识地摩挲着刚买的火柴盒。
火柴盒的棱角硌着掌心,让他保持着清醒。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墙上的日影慢慢拉长。
终于,巷口传来轻微的脚步声,胡老头的孙子胡六子的身影出现在拐角处,手里揣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
顾从卿站直身体,迎了上去。
顾从卿看着摊贩怀里那个鼓鼓囊囊的布包,足有十斤面粉大小,忍不住挑了挑眉:“这么多?”
胡六子没好气地翻了个白眼,把布包往他面前一递:“不是你说要量大点?
我跑了三家才凑齐,够你用的了。”
顿了顿,他又盯着顾从卿,眼神里带着点警惕,“东西给你之前,我得问清楚——你买这玩意儿,别是去干杀人放火的勾当吧?
真出了事,我可担不起。”
顾从卿被他问得嗤笑一声,也翻了个白眼:“我要是真打算干那事,你觉得你现在还能站在这儿跟我说话?”
他抬眼扫了摊贩一眼,语气带着点冷意,“这东西早归我了,哪还用跟你废话,更犯不着留着你的命。”
胡六子被他眼神里的冷意扫得一哆嗦,想起刚才顾从卿出手阔绰的样子,又想起黑市上那些关于“硬茬子”的传闻,缩了缩脖子,没再追问:“行吧,我不管你干啥,钱货两清,往后各不相干。”
顾从卿接过布包,分量沉得压手。
他拉开一角看了看,里面是用油纸包着的灰白色粉末,闻着没什么异味。
他从口袋里掏出剩下的钱递过去:“数目没错吧?”
胡六子数了数,揣进怀里,点点头:“没错。”
胡六子手指在粗糙的布面上蹭了蹭,声音压得很低:“按我说的比例兑水,保准错不了。
药效不算烈,最多五六个小时就醒,醒了也只会觉得头沉,记不清啥细节。”
这个人名叫胡六子,正是当初顾从卿去买三轮车和小刀匕首时,那个院子里的青年。
后来,顾从卿又陆陆续续去了几次,一来二去,两人也就渐渐熟悉了。
胡六子知道顾从卿是在邻村下乡的知青,而更关键的是,他打心底里觉得那个村子的人都不怎么样。
也正因如此,他才愿意把迷药拿给顾从卿。
在他看来,那村子里本就没什么好人,即便顾从卿是江洋大盗、杀人狂魔,真把那满村子的人怎么样了,似乎也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
顾从清听后点了点头,眼神深邃地看了他一眼,开口问道:“你跟那个村子的人有仇?”
胡六子摇了摇头,语气平淡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没仇。
但我一个同学的姐姐,嫁到那个村子里,第三年就没了。”
他顿了顿,抬头看了眼顾从卿,眼里带着点说不清的复杂,“我那同学的姐姐,当年也是十里八乡数得着的俊姑娘,嫁过去头年还好好的,后来就总听人说她‘疯了’,见人就躲,头发揪得乱七八糟。
第三年开春,在村后的井里捞着了,人都泡得认不出了。”
顾从卿捏着纸包的手指紧了紧,纸包里的粉末隔着布料传来细碎的触感,像撒在心上的沙。
“村里说是她自己跳的井?”
“可不是嘛,”胡六子嗤笑一声,往地上啐了口,“那家人一口咬定是她疯病犯了,派出所来查了两回,也没查出啥,最后就按‘意外’结了案。
可我同学说,他姐结婚后跟他说过,那村里的人看她的眼神,像看圈里的猪,馋得让人发毛。”
他抬头瞅着顾从卿,“你说,那样的地方,就算真被药倒了,能算多大事?”
顾从卿没接话,只是把纸包往怀里揣得更紧了些,指尖摸到包角的褶皱,像摸到了那口井里冰凉的水。
他想起村里那些他从没见过的女知青,想起王玲的哭喊声,想起村里人看女知青时那黏糊糊的目光,心里像堵了团湿棉花,又沉又闷。
“走了。”顾从卿拍了拍胡六子的肩膀,转身往院外走,脚步比来时沉了不少。
他扫了眼顾从卿紧绷的侧脸,补充道,“下午三点,还在这儿见。
别来早了,也别来晚了。”
顾从卿点头:“可以。”说着从口袋里数出二十块钱递过去,“押金。”
胡老头没多问,揣好钱,转身就钻进了巷子深处。
顾从卿没在黑市多待,径直往镇上的邮局走。
邮局里人不多,他排在电话机后面,手指无意识地敲着裤缝,心里盘算着时间。
轮到他时,他摘下听筒,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响了许久才被接起。
“喂?”是顾父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
“爸,是我。”顾从卿的声音压得很低,“村里情况不太好,可能需要军方出面。”
顾父那边沉默了片刻,显然是听懂了他话里的分量:“出什么事了?”
“具体的后面再说,现在时间紧。”
顾从卿语速很快,“您尽快联系大伯他们,让在军区的人做好准备。
我一旦拿到证据,可能需要他们直接派可靠的人过来,地方上的关系太杂,信不过。”
顾大伯在部队任职,由他出面协调,远比地方上的周转稳妥。
“我知道了。”顾父的声音沉了下来,“你自己小心,别冲动。
证据重要,你的安全更重要。”
“嗯。”顾从卿应了一声,没再多说,挂断了电话。
走出邮局时,日头已经升到头顶,晒得人有些发暖。
他找了个墙角的阴凉处坐下,脑子里一遍遍过着计划——下午拿到药,选个合适的时机动手,搜查证据,然后联系大伯那边……每一步都不能出错。
他看了眼日头,离三点还有段时间。
顾父握着听筒,耳边还残留着儿子挂断电话的忙音,指尖却已有些发凉。
有些话,不必说透。
儿子在电话里语气平静,可那句“需要军方出面”,像块石头砸在他心上——若非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儿子绝不会开口提这个。
寻常的矛盾,找公社、找派出所都能周旋,牵扯到军方,意味着事情早已超出了地方能摆平的范畴。
“地方上的关系太杂,信不过”——这话更是戳破了关键。
儿子显然是在村里撞了硬茬,连当地的武装力量都不放心,这背后的水,恐怕比想象中还要深。
是宗族势力盘根错节?
还是有更深的勾结?
顾父不敢细想,只觉得后背一阵发紧。
他没敢耽搁,立刻找出通讯录,翻到顾大伯办公室的电话。
拨通的瞬间,他深吸了口气——儿子敢把这事捅到军方层面,必然是掌握了些什么,也做好了承担风险的准备。
作为父亲,他能做的,就是尽快搭好这座桥,让远方的力量,能及时护住那个在泥沼里独自支撑的孩子。
电话接通,顾父没绕弯子,只沉声道:“大哥,从卿在乡下那边,可能遇上了点事,他需要那边部队搭把手。”
听筒那头的顾大伯沉默片刻,随即传来一声凝重的回应:“我知道了,你等我消息。”
挂了电话,顾父站在原地,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
离下午三点还有段时间,顾从卿没在原地耗着,转身又钻进了黑市。
他在一个专门倒卖票据的人那里,用几张全国粮票换了厚厚一沓煤票——冬天快到了,知青点的柴火虽够,但有蜂窝煤能更省些事,烧起来也更持久,夜里能暖和不少。
他捏着煤票往兜里揣时,心里忍不住琢磨:要是能在这待得久些,高低得盘个炕。
他是东北人,打小睡炕长大,一到冬天,没个热炕头总觉得浑身不得劲。
可想想下乡最多不过两年,终究是过客,便压下了这念头。
换完煤票,日头正盛,肚子也饿了。
顾从卿往国营饭店走,推门进去时,里面正热闹,跑堂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他找了个角落坐下,点了两个菜一盘饺子,安安静静地吃着。
周围的人三三两两地聊着天,说的都是镇上的新鲜事。
吃完面,离约定时间还早。
他又踱到供销社,在里面慢悠悠地转着。
拎着东西走出供销社,街上的人渐渐少了些,阳光也斜了些。
顾从卿看了眼天色,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才转身往黑市那条胡同走。
胡同里比上午更安静,只有风吹过墙缝的“呜呜”声。
他靠在斑驳的墙根下,目光落在巷口,手里无意识地摩挲着刚买的火柴盒。
火柴盒的棱角硌着掌心,让他保持着清醒。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墙上的日影慢慢拉长。
终于,巷口传来轻微的脚步声,胡老头的孙子胡六子的身影出现在拐角处,手里揣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
顾从卿站直身体,迎了上去。
顾从卿看着摊贩怀里那个鼓鼓囊囊的布包,足有十斤面粉大小,忍不住挑了挑眉:“这么多?”
胡六子没好气地翻了个白眼,把布包往他面前一递:“不是你说要量大点?
我跑了三家才凑齐,够你用的了。”
顿了顿,他又盯着顾从卿,眼神里带着点警惕,“东西给你之前,我得问清楚——你买这玩意儿,别是去干杀人放火的勾当吧?
真出了事,我可担不起。”
顾从卿被他问得嗤笑一声,也翻了个白眼:“我要是真打算干那事,你觉得你现在还能站在这儿跟我说话?”
他抬眼扫了摊贩一眼,语气带着点冷意,“这东西早归我了,哪还用跟你废话,更犯不着留着你的命。”
胡六子被他眼神里的冷意扫得一哆嗦,想起刚才顾从卿出手阔绰的样子,又想起黑市上那些关于“硬茬子”的传闻,缩了缩脖子,没再追问:“行吧,我不管你干啥,钱货两清,往后各不相干。”
顾从卿接过布包,分量沉得压手。
他拉开一角看了看,里面是用油纸包着的灰白色粉末,闻着没什么异味。
他从口袋里掏出剩下的钱递过去:“数目没错吧?”
胡六子数了数,揣进怀里,点点头:“没错。”
胡六子手指在粗糙的布面上蹭了蹭,声音压得很低:“按我说的比例兑水,保准错不了。
药效不算烈,最多五六个小时就醒,醒了也只会觉得头沉,记不清啥细节。”
这个人名叫胡六子,正是当初顾从卿去买三轮车和小刀匕首时,那个院子里的青年。
后来,顾从卿又陆陆续续去了几次,一来二去,两人也就渐渐熟悉了。
胡六子知道顾从卿是在邻村下乡的知青,而更关键的是,他打心底里觉得那个村子的人都不怎么样。
也正因如此,他才愿意把迷药拿给顾从卿。
在他看来,那村子里本就没什么好人,即便顾从卿是江洋大盗、杀人狂魔,真把那满村子的人怎么样了,似乎也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
顾从清听后点了点头,眼神深邃地看了他一眼,开口问道:“你跟那个村子的人有仇?”
胡六子摇了摇头,语气平淡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没仇。
但我一个同学的姐姐,嫁到那个村子里,第三年就没了。”
他顿了顿,抬头看了眼顾从卿,眼里带着点说不清的复杂,“我那同学的姐姐,当年也是十里八乡数得着的俊姑娘,嫁过去头年还好好的,后来就总听人说她‘疯了’,见人就躲,头发揪得乱七八糟。
第三年开春,在村后的井里捞着了,人都泡得认不出了。”
顾从卿捏着纸包的手指紧了紧,纸包里的粉末隔着布料传来细碎的触感,像撒在心上的沙。
“村里说是她自己跳的井?”
“可不是嘛,”胡六子嗤笑一声,往地上啐了口,“那家人一口咬定是她疯病犯了,派出所来查了两回,也没查出啥,最后就按‘意外’结了案。
可我同学说,他姐结婚后跟他说过,那村里的人看她的眼神,像看圈里的猪,馋得让人发毛。”
他抬头瞅着顾从卿,“你说,那样的地方,就算真被药倒了,能算多大事?”
顾从卿没接话,只是把纸包往怀里揣得更紧了些,指尖摸到包角的褶皱,像摸到了那口井里冰凉的水。
他想起村里那些他从没见过的女知青,想起王玲的哭喊声,想起村里人看女知青时那黏糊糊的目光,心里像堵了团湿棉花,又沉又闷。
“走了。”顾从卿拍了拍胡六子的肩膀,转身往院外走,脚步比来时沉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