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源看着他,轻轻摆了摆手,动作间带着一种上位者的从容与了然。
他并未动怒,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这种事情在所难免,并非你们之过”。
“任用熟悉地方情势、通晓方言的本土吏员,本就是既定之策,千里之外,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乃是常情”。
他顿了顿,目光深邃,“这些人犯了错,依律严惩便是,以儆效尤,至于你们,只需尽心王事,不必为此等宵小之徒过多自责”。
他心中清楚,在这方言俚语各异、沟通不便的江南之地,若事事都从四川调来不通吴语的官员,再配上翻译,不仅效率低下,更难以真正融入地方治理。
招募本地吏员,是权衡利弊后的必然选择,其间的风险,自然也在考量之中。出了问题,按律处置,汰劣存优,方是正理。
殿内烛火通明,映照着铺满案牍的地图与奏章,秦思源端坐主位,指尖无意识地轻叩着紫檀木扶手。
这些新纳入治下的江南吏员,官阶卑微,最高不过八品。
若想擢升为主官,或是攀爬更高的品秩阶梯,唯一的凭仗,便是实打实的才干与功绩,这晋升之路,狭窄而现实。
秦思源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殿宇的雕梁画栋,投向烟雨朦胧的江南腹地,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江南之地,素来人文荟萃,才俊辈出。然……”。
他略作停顿,语气转沉,“其人心所向、思想根基,与我大夏国策尚未同频共振,教化之功,任重而道远啊”。
侍立一旁的陈瑞立刻躬身,言辞恳切:“大王圣明!大夏之律法纲纪,与旧明规制大相径庭,这些新募之吏,若不深研熟习,恐难当重任,否则……”。
他谨慎地收住了后半句,但未尽之意已昭然若揭——否则便是吏治崩坏的隐患,大夏也会和大明一样。
陈瑞所言,句句切中要害,这些从江南招募的吏员,来源复杂:或是前朝落魄、郁郁不得志的秀才,或是粗通文墨、涉世未深的青年。
他们在大明腐朽的官场阴影下浸染日久,目睹了太多贪墨枉法、营私舞弊的龌龊勾当。
一朝手中握了哪怕些许微权,便极易生出效仿旧弊、以权谋私的妄念,积习如冰,非一日之暖可消融。
秦思源深邃的目光落在陈瑞身上,直接问道:“依卿之见,当如何处置?”。
陈瑞深吸一口气,显然对此事思虑已久,他上前一步,拱手朗声道:“禀大王,现行江南吏员之制,乃先行培训三月”。
“此前因人手极度匮乏,甚至有吏员边受训边理事,臣以为,此法断不可续!此等吏员,非经半年以上严格训导不可委任”。
“首要之务,便是将《夏律》条文精义深植于心,烂熟于胸,方可授职赴任”。
秦思源微微颔首,认可了陈瑞的判断:“吏员考选培训,乃政务院统辖之责,尔等可将此议详陈于苏总理,务求章程周详,举措完备”。
他略作沉吟,一个更具威慑力的念头浮现心头,随即问道:“目下江南各处,尚有多少吏员正在受训?分置于何地?”。
陈瑞早有准备,对答如流:“回大王,江南各府州县,现计有一万两千余吏员尚在培训之中,分设于三十余处训导所”。
秦思源目光一凛,转向侍立的书记官,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冷冽:“传令政务院,将近日所获,罪证确凿、恶行昭彰之重囚,押赴各处吏员训导所,于众目睽睽之下,明正典刑!”。
书记官心头一震,笔尖悬停一瞬,随即“沙沙”声急促响起,墨迹深深渗入纸背。
他心中暗叹:大王此举,分明是要以雷霆手段震慑人心,杀一儆百!这“罪大恶极”四字,便是从严从重的铁令。
如此一来,那些本可留待秋后或可有一线生机的案犯,怕是难逃一死了——三十多处训导所,每处若无七八个伏法之人,如何能彰显国法森严、教化之威?
吩咐完毕,秦思源目光重新扫过阶下众臣:“尔等速将手头事务妥善安排,便依计行事,本王已经决定,今年岁末之前,江南全境,必须彻底归心,政令通达!”。
“臣等谨遵王命!”,陈瑞五人齐声应诺,躬身行礼,声音在殿内回荡。
秦思源不再多言,只挥了挥手,姿态中带着一丝不容置喙的决断。
那些盘踞江南、心思各异的世家豪族,若识时务,自然有路可走;若执迷不悟,负隅顽抗……。
他眸底寒光一闪,那便唯有连根拔起,以儆效尤。大夏的根基之下,容不得半点腐朽的顽石。
陈瑞等人屏息凝神,缓缓退出殿外,沉重的殿门在身后合拢,将殿内的肃杀与威压隔绝开来。
五人这才不约而同地长出了一口气,彼此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江南的棋局,已到了落子定乾坤的关键时刻。
几人步履匆匆地走出了夏王府,站在门口,他们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凝视着这座曾经的大明南宫。
这座宫殿依然巍峨壮丽,红墙黄瓦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彰显着它昔日的辉煌。然而,不知为何,众人总觉得这里与往昔大不相同。
并非是环境有了什么变化,事实上,夏王进驻后并未对这座宫殿进行大规模的重修。但不知为何,这里弥漫着一种威严的氛围,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徐文举转头看向陈瑞,满脸忧虑地问道:“陈兄,我们如今该如何是好?”。
陈瑞沉重地叹了口气,缓缓说道:“事已至此,还能怎样呢?大家先将手中的事务妥善安排一下,然后各自归家吧”。
“毕竟,这里始终是我们的家族所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割舍啊,能做到什么哪里就做到哪里吧”。
其余四人都点点头,在这个时代,家族是一个绕不开的坎,他们享受了家族带来的便利,就必须反哺家族,要不然世人都能将他们的脊梁骨戳烂!
他并未动怒,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这种事情在所难免,并非你们之过”。
“任用熟悉地方情势、通晓方言的本土吏员,本就是既定之策,千里之外,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乃是常情”。
他顿了顿,目光深邃,“这些人犯了错,依律严惩便是,以儆效尤,至于你们,只需尽心王事,不必为此等宵小之徒过多自责”。
他心中清楚,在这方言俚语各异、沟通不便的江南之地,若事事都从四川调来不通吴语的官员,再配上翻译,不仅效率低下,更难以真正融入地方治理。
招募本地吏员,是权衡利弊后的必然选择,其间的风险,自然也在考量之中。出了问题,按律处置,汰劣存优,方是正理。
殿内烛火通明,映照着铺满案牍的地图与奏章,秦思源端坐主位,指尖无意识地轻叩着紫檀木扶手。
这些新纳入治下的江南吏员,官阶卑微,最高不过八品。
若想擢升为主官,或是攀爬更高的品秩阶梯,唯一的凭仗,便是实打实的才干与功绩,这晋升之路,狭窄而现实。
秦思源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殿宇的雕梁画栋,投向烟雨朦胧的江南腹地,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江南之地,素来人文荟萃,才俊辈出。然……”。
他略作停顿,语气转沉,“其人心所向、思想根基,与我大夏国策尚未同频共振,教化之功,任重而道远啊”。
侍立一旁的陈瑞立刻躬身,言辞恳切:“大王圣明!大夏之律法纲纪,与旧明规制大相径庭,这些新募之吏,若不深研熟习,恐难当重任,否则……”。
他谨慎地收住了后半句,但未尽之意已昭然若揭——否则便是吏治崩坏的隐患,大夏也会和大明一样。
陈瑞所言,句句切中要害,这些从江南招募的吏员,来源复杂:或是前朝落魄、郁郁不得志的秀才,或是粗通文墨、涉世未深的青年。
他们在大明腐朽的官场阴影下浸染日久,目睹了太多贪墨枉法、营私舞弊的龌龊勾当。
一朝手中握了哪怕些许微权,便极易生出效仿旧弊、以权谋私的妄念,积习如冰,非一日之暖可消融。
秦思源深邃的目光落在陈瑞身上,直接问道:“依卿之见,当如何处置?”。
陈瑞深吸一口气,显然对此事思虑已久,他上前一步,拱手朗声道:“禀大王,现行江南吏员之制,乃先行培训三月”。
“此前因人手极度匮乏,甚至有吏员边受训边理事,臣以为,此法断不可续!此等吏员,非经半年以上严格训导不可委任”。
“首要之务,便是将《夏律》条文精义深植于心,烂熟于胸,方可授职赴任”。
秦思源微微颔首,认可了陈瑞的判断:“吏员考选培训,乃政务院统辖之责,尔等可将此议详陈于苏总理,务求章程周详,举措完备”。
他略作沉吟,一个更具威慑力的念头浮现心头,随即问道:“目下江南各处,尚有多少吏员正在受训?分置于何地?”。
陈瑞早有准备,对答如流:“回大王,江南各府州县,现计有一万两千余吏员尚在培训之中,分设于三十余处训导所”。
秦思源目光一凛,转向侍立的书记官,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冷冽:“传令政务院,将近日所获,罪证确凿、恶行昭彰之重囚,押赴各处吏员训导所,于众目睽睽之下,明正典刑!”。
书记官心头一震,笔尖悬停一瞬,随即“沙沙”声急促响起,墨迹深深渗入纸背。
他心中暗叹:大王此举,分明是要以雷霆手段震慑人心,杀一儆百!这“罪大恶极”四字,便是从严从重的铁令。
如此一来,那些本可留待秋后或可有一线生机的案犯,怕是难逃一死了——三十多处训导所,每处若无七八个伏法之人,如何能彰显国法森严、教化之威?
吩咐完毕,秦思源目光重新扫过阶下众臣:“尔等速将手头事务妥善安排,便依计行事,本王已经决定,今年岁末之前,江南全境,必须彻底归心,政令通达!”。
“臣等谨遵王命!”,陈瑞五人齐声应诺,躬身行礼,声音在殿内回荡。
秦思源不再多言,只挥了挥手,姿态中带着一丝不容置喙的决断。
那些盘踞江南、心思各异的世家豪族,若识时务,自然有路可走;若执迷不悟,负隅顽抗……。
他眸底寒光一闪,那便唯有连根拔起,以儆效尤。大夏的根基之下,容不得半点腐朽的顽石。
陈瑞等人屏息凝神,缓缓退出殿外,沉重的殿门在身后合拢,将殿内的肃杀与威压隔绝开来。
五人这才不约而同地长出了一口气,彼此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江南的棋局,已到了落子定乾坤的关键时刻。
几人步履匆匆地走出了夏王府,站在门口,他们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凝视着这座曾经的大明南宫。
这座宫殿依然巍峨壮丽,红墙黄瓦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彰显着它昔日的辉煌。然而,不知为何,众人总觉得这里与往昔大不相同。
并非是环境有了什么变化,事实上,夏王进驻后并未对这座宫殿进行大规模的重修。但不知为何,这里弥漫着一种威严的氛围,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徐文举转头看向陈瑞,满脸忧虑地问道:“陈兄,我们如今该如何是好?”。
陈瑞沉重地叹了口气,缓缓说道:“事已至此,还能怎样呢?大家先将手中的事务妥善安排一下,然后各自归家吧”。
“毕竟,这里始终是我们的家族所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割舍啊,能做到什么哪里就做到哪里吧”。
其余四人都点点头,在这个时代,家族是一个绕不开的坎,他们享受了家族带来的便利,就必须反哺家族,要不然世人都能将他们的脊梁骨戳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