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陈瑞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扬州城外的大营。
这里是围城夏军的驻地,营帐林立,军旗飘扬,一片紧张而有序的氛围。
在大营中,陈瑞与夏军的主将以及情报局的一名主管不期而遇。
夏军主将是禁卫军第二师师长秦刚,他不仅是秦氏族人,而且还是秦家难得的人才之一。
虽然与秦思源的关系稍远,但他的能力和战功都备受认可。
而那位情报局的主管名叫林冠,他是林云的族弟,长期在情报局工作,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和积累的功绩,成为了情报局里的第九号人物。
陈瑞见到秦刚后,拱手施礼,然后直截了当地问道:“秦将军,不知现在城里的情况如何?”。
秦刚年纪大约三十岁左右,身材高大,面容坚毅,他看了陈瑞一眼,沉稳地回答道:“陈大人,我军已经将扬州城严密地包围起来了,只要一声令下,随时都可以发动攻城战”。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又补充道:“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杭州城已经被我军顺利攻克,而且过程中并未发生激烈战斗”。
听到这个消息,陈瑞不禁沉默了下来。没有发生战斗意味着杭州城是主动投降的,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展。
如此一来,整个江南地区就只剩下一个扬州城还在苦苦支撑、负隅顽抗了。
毫不夸张地讲,如今江南地区的七大世家之中,唯有他们陈家还像只乌龟一样,畏缩在扬州城内,不敢出来。
这一现状,无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就在一个月前,他们五人突然接到了夏王的召见。
在面见夏王之后,他们五人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安排各项事务。待一切都安排妥当后,他们便各自奔赴两个剩余的大城。
其中,有四个人一同前往了杭州城,而他,则独自一人来到了扬州。
如今,既然杭州城已经投降,那就充分说明那四人的任务已然圆满完成。
深秋的凉风卷过扬州城外的旷野,旌旗猎猎作响。
秦刚勒住马缰,遥指着前方那座笼罩在薄暮中的雄城,声音低沉而清晰地介绍道:“陈大人请看,这扬州城内,如今除了陈家这棵参天大树,还盘踞着十余家大小世家,势力盘根错节”。
“城中聚集的百姓,估摸着有二十万之众,至于披甲执锐的守城士兵,大约在五万上下”。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身旁的陈瑞,“不知陈大人心中作何打算?若您执意要入城,本将军可拨出五十护卫,护您周全”。
陈瑞骑在马上,身形微微前倾,目光复杂地凝视着城头隐约可见的大明龙旗。
半晌,他重重地叹了口气,那叹息里仿佛承载着千斤重担,他缓缓摆了摆手,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秦将军好意,瑞心领了,不必如此兴师动众,我只带几名贴身侍从入城即可”。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异常郑重,甚至带着几分决绝,“请将军予我一日之期。若一日之后,日落之时,我仍未出城……将军便不必再等,挥军攻城便是”。
他心中如同明镜——陈家,这江南首屈一指的巨族,骨子里流淌着百年积淀的骄傲与固执。
一旁的林冠策马靠近,眉头紧锁,忍不住再次开口劝道:“陈大人,恕我直言,您其实大可不必亲身犯险”。
“城既已围,何不令陈家遣一有分量之人出城来谈?前些日子杭州城便是这般解决的,岂不更稳妥?”。
陈瑞闻言,对着林冠和秦刚拱了拱手,脸上露出一抹苦涩却又坚定的笑容:“多谢林将军、秦将军体恤,然则,我陈家……终究与别家不同”。
他目光再次投向那沉默而威严的城池,“他们不会出来的,这份傲骨,既是陈家的脊梁,有时也是……枷锁” 。
他深知,让陈家低头出城,无异于承认屈服,这是族中那些老派人物宁死也不肯做的。
秦刚与林冠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无奈,有些话,点到即止即可。
在他们这些戎马倥偬的军人看来,道理再简单不过:大军压境,顺者生,逆者亡。若城不降,按军令规矩荡平便是,何必让陈瑞去冒这性命之尤?
然而,陈瑞的坚持,关乎家族血脉与恩义,他们终究不便强劝。
又一番简短的商议过后,陈瑞不再多言,只点了三名最为忠勇干练的随从,四人轻装简从,策马缓缓行至距离扬州城巍峨城门约百步之遥的地方停下。
马蹄踏在坚硬的土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在寂静的旷野中格外清晰。
其中一名侍从策马上前,深吸一口气,双手拢在嘴边,朝着那高耸的、布满箭孔和岁月痕迹的青石城墙上放声高喊:“城上守军听真!我等乃大夏王朝钦派使者!奉夏王旨意,与城中主事者商谈要务!速开城门——!” 。
洪亮的声音穿透薄暮的空气,清晰地送上了城头。
城楼之上,守夜的士兵早已被城下这突兀出现的几骑人马惊动。
他们紧握着弓弩,身体绷紧,目光警惕地扫视着下方,手指下意识地扣在冰冷的箭羽上。
这几日风声鹤唳,城外大军压境,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足以让人心惊肉跳。
若非看到来人稀少且未持兵刃做出攻击姿态,城头的利箭恐怕早已如雨点般倾泻而下。
此刻听到对方自报“大夏使者”,要求入城谈判,士兵们更是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惊疑不定。
一名小头目模样的军官探出身,厉声喝问:“来者何人?报上名来!休得靠近!”。
他手按刀柄,眼神锐利如鹰,死死盯着城下那几道身影,城垛之后,无数闪着寒光的箭镞悄然调整了方向,对准了陈瑞一行。
陈瑞也策马上前,朝上面喊道,“陈家陈瑞前来,你去禀报吧!”。
小头目心里一惊,“可是陈家二爷?”。
“正是,你去禀报吧”,陈瑞回了一句,然后就默默的退到了一旁。
半个小时后,城上放下一个吊篮,一个将领在城上喊道,“陈二爷,你上来吧!”。
这里是围城夏军的驻地,营帐林立,军旗飘扬,一片紧张而有序的氛围。
在大营中,陈瑞与夏军的主将以及情报局的一名主管不期而遇。
夏军主将是禁卫军第二师师长秦刚,他不仅是秦氏族人,而且还是秦家难得的人才之一。
虽然与秦思源的关系稍远,但他的能力和战功都备受认可。
而那位情报局的主管名叫林冠,他是林云的族弟,长期在情报局工作,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和积累的功绩,成为了情报局里的第九号人物。
陈瑞见到秦刚后,拱手施礼,然后直截了当地问道:“秦将军,不知现在城里的情况如何?”。
秦刚年纪大约三十岁左右,身材高大,面容坚毅,他看了陈瑞一眼,沉稳地回答道:“陈大人,我军已经将扬州城严密地包围起来了,只要一声令下,随时都可以发动攻城战”。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又补充道:“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杭州城已经被我军顺利攻克,而且过程中并未发生激烈战斗”。
听到这个消息,陈瑞不禁沉默了下来。没有发生战斗意味着杭州城是主动投降的,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展。
如此一来,整个江南地区就只剩下一个扬州城还在苦苦支撑、负隅顽抗了。
毫不夸张地讲,如今江南地区的七大世家之中,唯有他们陈家还像只乌龟一样,畏缩在扬州城内,不敢出来。
这一现状,无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就在一个月前,他们五人突然接到了夏王的召见。
在面见夏王之后,他们五人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安排各项事务。待一切都安排妥当后,他们便各自奔赴两个剩余的大城。
其中,有四个人一同前往了杭州城,而他,则独自一人来到了扬州。
如今,既然杭州城已经投降,那就充分说明那四人的任务已然圆满完成。
深秋的凉风卷过扬州城外的旷野,旌旗猎猎作响。
秦刚勒住马缰,遥指着前方那座笼罩在薄暮中的雄城,声音低沉而清晰地介绍道:“陈大人请看,这扬州城内,如今除了陈家这棵参天大树,还盘踞着十余家大小世家,势力盘根错节”。
“城中聚集的百姓,估摸着有二十万之众,至于披甲执锐的守城士兵,大约在五万上下”。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身旁的陈瑞,“不知陈大人心中作何打算?若您执意要入城,本将军可拨出五十护卫,护您周全”。
陈瑞骑在马上,身形微微前倾,目光复杂地凝视着城头隐约可见的大明龙旗。
半晌,他重重地叹了口气,那叹息里仿佛承载着千斤重担,他缓缓摆了摆手,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秦将军好意,瑞心领了,不必如此兴师动众,我只带几名贴身侍从入城即可”。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异常郑重,甚至带着几分决绝,“请将军予我一日之期。若一日之后,日落之时,我仍未出城……将军便不必再等,挥军攻城便是”。
他心中如同明镜——陈家,这江南首屈一指的巨族,骨子里流淌着百年积淀的骄傲与固执。
一旁的林冠策马靠近,眉头紧锁,忍不住再次开口劝道:“陈大人,恕我直言,您其实大可不必亲身犯险”。
“城既已围,何不令陈家遣一有分量之人出城来谈?前些日子杭州城便是这般解决的,岂不更稳妥?”。
陈瑞闻言,对着林冠和秦刚拱了拱手,脸上露出一抹苦涩却又坚定的笑容:“多谢林将军、秦将军体恤,然则,我陈家……终究与别家不同”。
他目光再次投向那沉默而威严的城池,“他们不会出来的,这份傲骨,既是陈家的脊梁,有时也是……枷锁” 。
他深知,让陈家低头出城,无异于承认屈服,这是族中那些老派人物宁死也不肯做的。
秦刚与林冠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无奈,有些话,点到即止即可。
在他们这些戎马倥偬的军人看来,道理再简单不过:大军压境,顺者生,逆者亡。若城不降,按军令规矩荡平便是,何必让陈瑞去冒这性命之尤?
然而,陈瑞的坚持,关乎家族血脉与恩义,他们终究不便强劝。
又一番简短的商议过后,陈瑞不再多言,只点了三名最为忠勇干练的随从,四人轻装简从,策马缓缓行至距离扬州城巍峨城门约百步之遥的地方停下。
马蹄踏在坚硬的土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在寂静的旷野中格外清晰。
其中一名侍从策马上前,深吸一口气,双手拢在嘴边,朝着那高耸的、布满箭孔和岁月痕迹的青石城墙上放声高喊:“城上守军听真!我等乃大夏王朝钦派使者!奉夏王旨意,与城中主事者商谈要务!速开城门——!” 。
洪亮的声音穿透薄暮的空气,清晰地送上了城头。
城楼之上,守夜的士兵早已被城下这突兀出现的几骑人马惊动。
他们紧握着弓弩,身体绷紧,目光警惕地扫视着下方,手指下意识地扣在冰冷的箭羽上。
这几日风声鹤唳,城外大军压境,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足以让人心惊肉跳。
若非看到来人稀少且未持兵刃做出攻击姿态,城头的利箭恐怕早已如雨点般倾泻而下。
此刻听到对方自报“大夏使者”,要求入城谈判,士兵们更是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惊疑不定。
一名小头目模样的军官探出身,厉声喝问:“来者何人?报上名来!休得靠近!”。
他手按刀柄,眼神锐利如鹰,死死盯着城下那几道身影,城垛之后,无数闪着寒光的箭镞悄然调整了方向,对准了陈瑞一行。
陈瑞也策马上前,朝上面喊道,“陈家陈瑞前来,你去禀报吧!”。
小头目心里一惊,“可是陈家二爷?”。
“正是,你去禀报吧”,陈瑞回了一句,然后就默默的退到了一旁。
半个小时后,城上放下一个吊篮,一个将领在城上喊道,“陈二爷,你上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