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说的极重。
三娘原本就通红的眼中登时落下泪来,二娘有些不忍,但仍硬着言语,又试图教学。
三娘胡乱擦着眼泪,奋力去听,可鼻尖却越听越红......
显然是有些撑不住了。
余幼嘉心里叹了一口气,推门走了进去:
“学不会算盘就算了,确实也不是犯了天条,何必这样为难三娘。”
两姐妹没想到往常早已无人的时间竟还能见到余幼嘉,两人面上齐齐一喜,旋即才又赶忙换了神情。
三娘仍然一副憨笨可怜的模样,而二娘,则是十足十的恨铁不成钢:
“阿妹,你知道三娘今日做了什么错事,你若知道,肯定要同我一起教训她。”
余幼嘉顺势坐了下来,一边翻检桌上的那些簿子,一边问道:
“什么错事?”
二娘咬着牙:
“她做事倒是勤快,可勤快错了地方!”
“今日去回收春种,分明按照我给她的册子,按照人家一家家回收春种,清点物品,统上数目,便能比对出来城中百姓们种了多少东西,估算给百姓们的贴补......可她倒好!”
“先是出门说什么在外书写不便,不带纸笔,不打算盘,说什么自己能记住,又见有几户人家在学堂里面学技艺,竟自作主张,跳过了其中几家,径直去收了后头几家的春种......等后面几户分别回来,她那脑子哪里还能记得住人家与数量,连收了几户都忘记了......”
“这如何能行?!”
春耕一过,崇安能富余的功夫便多了不少。
此时不怕懒,只怕勤快还笨。
收不回来多余的春种事小,可记不住每家每户的劳作之数,便是万万不应该。
如今城中的钱财物资都由【新县衙】,或者说,余家掌管。
除却一日寻常三餐,春秋两季的新衣,以及患病后免费供给的草药,百姓们再想要多得到些旁的东西,如小衣棉花粮食糖盐等能让人过的稍稍滋润些的东西,便都得靠贴补。
愿意教学技艺有贴补,愿意加入娘子军巡逻操练者有贴补,愿意种田耕地,通通都有贴补。
因为每家每户有的人数不一样,根据劳力能干的多少也不一样,为防止城中百姓有‘反正无论干多少,得到的都一样多’等不该有的想法,就此惫懒,不去劳作,所以必须得先知道每家的劳作数有多少,而后再按劳分配。
如此,种一得一,种二得二,每个人都不会有异议。
而如今,三娘居然拨乱了数.......
余幼嘉面容平淡,没有作声。
如此,三娘早早已被二姐痛批过一回,被耳提面命一定要学会算盘,此时见此更是后悔的紧:
“阿姐,阿妹......”
少女带着哭腔的声音在屋内响起,余幼嘉没有回话,只问二娘道:
“如何补救的?”
三娘咬了咬牙,道:
“多亏连小娘子帮忙,她这几日不知从何处抱了一窝小狗崽回来,她让小狗崽将我给三娘的那本册子叼走,吸引了旁人的注意,我便借口说是册子被小狗崽撕毁,重新登了一遍各家数目。”
“现下各家对你都十分信服,又都看见了狗崽,只以为是意外,没想到统计出错的事,都如实又报了一遍数目。”
果然还是得二娘出手......
余幼嘉微微颔首,交代道:
“这种法子往后不能多用,还是得想办法从自身入手,不能让旁人知道咱们露怯。”
不然,哪怕是再忠心的百姓,见去登记的人都说不清楚三五六四,心中多少会起疑于自家的劳作到底有没有记错,届时便算是种下了疑心,再想立威便难上加难。
二娘点头,瞪了一眼偷偷抹眼泪的三娘,面上则是更加无奈。
余幼嘉看到了这个眼神,便道:
“算了,此事不常有,与其想着怎么让三娘学她根本学不会的事情,还不如找个她能用得上的办法......”
两姐妹齐齐看向余幼嘉,余幼嘉想了想,道:
“让三娘再细心些,在外若是书写不便,下次出门前,先记好要去几户人家,带几根秸秆,没有秸秆,也可用竹签等物,签上写上要去的人家,去一家,便偷偷掐一根签。”
“如此,若是遇见不在家的人家,只看余签便能知道到底还有几户人家没去。”
“至于数目......”
余幼嘉沉吟片刻,道:
“多一道流程,去收那户人家,收完便当场写一张纸条,让那户人家画押,他们一半,咱们留存一半,往后我们好记府库的帐,他们若是有疑虑,也好拿出真凭实据来。”
二娘一一记下,点头称是。
三娘自觉无颜面,还要本就繁忙的阿妹操心这事,一时间更加抬不起头来。
余幼嘉只得将人拉到身边坐下,她什么都没有说,只是拉着,三娘的泪便慢慢止住了。
余幼嘉思索一番,继续对着二娘交代道:
“如今贴补物品只是暂时的,往后等人一多,每家每户手里的东西一多,肯定对米面粮油这些东西没有那么渴求,还是只能用银钱雇佣之法,稳住百姓。”
“百姓手里有钱,就必得花出去,不然便没有任何用处。”
“晚些等晚些时候商队返回,咱们有了更多货物,你便将咱们门前几间铺面收拾收拾,弄出个商行来,届时那些手中有银钱的人,便能来逛逛所需,银钱再回返到咱们手里,咱们再买货品,又卖到她们手中......”
“没有钱的人,也能瞧个新鲜,往后更加有个奔头,一来一回,便有个长久之道。”
二娘提笔,又是仔仔细细记下。
余幼嘉看着二娘一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乖巧学生模样,看了看明显有些心虚的三娘,又想了想自己,一时间只觉得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不仅是她与二娘三娘,连淮南王家的两兄弟也是......
等等。
淮南王两兄弟?
余幼嘉刷拉站起身,吓了两姐妹一跳,二娘最后一笔的墨水险些勾到自己,便问道:
“又怎么了?”
余幼嘉面容有些古怪:
“只是想起来一件事,淮南王世子和二公子似乎还在前头铺面里等我。”
“今日他们有事,没赶上炊房的饭食,我便说带他们回来吃个便饭......”
二娘听到‘二公子’这三个字,微微吃了一惊,她忐忑于上次之事,正要开口追问一番,便听在一旁已经沉默许久的三娘好似终于找到将功赎罪的机会一般,高声道:
“我去!我去!”
“我能行,我现在做面条已经能从大拇指粗细做成小拇指粗细了呢!”
二娘:“......”
余幼嘉:“......”
下一瞬,两人几乎是同一时间齐齐开口:
“三娘......你还是好好歇着吧。”
三娘原本就通红的眼中登时落下泪来,二娘有些不忍,但仍硬着言语,又试图教学。
三娘胡乱擦着眼泪,奋力去听,可鼻尖却越听越红......
显然是有些撑不住了。
余幼嘉心里叹了一口气,推门走了进去:
“学不会算盘就算了,确实也不是犯了天条,何必这样为难三娘。”
两姐妹没想到往常早已无人的时间竟还能见到余幼嘉,两人面上齐齐一喜,旋即才又赶忙换了神情。
三娘仍然一副憨笨可怜的模样,而二娘,则是十足十的恨铁不成钢:
“阿妹,你知道三娘今日做了什么错事,你若知道,肯定要同我一起教训她。”
余幼嘉顺势坐了下来,一边翻检桌上的那些簿子,一边问道:
“什么错事?”
二娘咬着牙:
“她做事倒是勤快,可勤快错了地方!”
“今日去回收春种,分明按照我给她的册子,按照人家一家家回收春种,清点物品,统上数目,便能比对出来城中百姓们种了多少东西,估算给百姓们的贴补......可她倒好!”
“先是出门说什么在外书写不便,不带纸笔,不打算盘,说什么自己能记住,又见有几户人家在学堂里面学技艺,竟自作主张,跳过了其中几家,径直去收了后头几家的春种......等后面几户分别回来,她那脑子哪里还能记得住人家与数量,连收了几户都忘记了......”
“这如何能行?!”
春耕一过,崇安能富余的功夫便多了不少。
此时不怕懒,只怕勤快还笨。
收不回来多余的春种事小,可记不住每家每户的劳作之数,便是万万不应该。
如今城中的钱财物资都由【新县衙】,或者说,余家掌管。
除却一日寻常三餐,春秋两季的新衣,以及患病后免费供给的草药,百姓们再想要多得到些旁的东西,如小衣棉花粮食糖盐等能让人过的稍稍滋润些的东西,便都得靠贴补。
愿意教学技艺有贴补,愿意加入娘子军巡逻操练者有贴补,愿意种田耕地,通通都有贴补。
因为每家每户有的人数不一样,根据劳力能干的多少也不一样,为防止城中百姓有‘反正无论干多少,得到的都一样多’等不该有的想法,就此惫懒,不去劳作,所以必须得先知道每家的劳作数有多少,而后再按劳分配。
如此,种一得一,种二得二,每个人都不会有异议。
而如今,三娘居然拨乱了数.......
余幼嘉面容平淡,没有作声。
如此,三娘早早已被二姐痛批过一回,被耳提面命一定要学会算盘,此时见此更是后悔的紧:
“阿姐,阿妹......”
少女带着哭腔的声音在屋内响起,余幼嘉没有回话,只问二娘道:
“如何补救的?”
三娘咬了咬牙,道:
“多亏连小娘子帮忙,她这几日不知从何处抱了一窝小狗崽回来,她让小狗崽将我给三娘的那本册子叼走,吸引了旁人的注意,我便借口说是册子被小狗崽撕毁,重新登了一遍各家数目。”
“现下各家对你都十分信服,又都看见了狗崽,只以为是意外,没想到统计出错的事,都如实又报了一遍数目。”
果然还是得二娘出手......
余幼嘉微微颔首,交代道:
“这种法子往后不能多用,还是得想办法从自身入手,不能让旁人知道咱们露怯。”
不然,哪怕是再忠心的百姓,见去登记的人都说不清楚三五六四,心中多少会起疑于自家的劳作到底有没有记错,届时便算是种下了疑心,再想立威便难上加难。
二娘点头,瞪了一眼偷偷抹眼泪的三娘,面上则是更加无奈。
余幼嘉看到了这个眼神,便道:
“算了,此事不常有,与其想着怎么让三娘学她根本学不会的事情,还不如找个她能用得上的办法......”
两姐妹齐齐看向余幼嘉,余幼嘉想了想,道:
“让三娘再细心些,在外若是书写不便,下次出门前,先记好要去几户人家,带几根秸秆,没有秸秆,也可用竹签等物,签上写上要去的人家,去一家,便偷偷掐一根签。”
“如此,若是遇见不在家的人家,只看余签便能知道到底还有几户人家没去。”
“至于数目......”
余幼嘉沉吟片刻,道:
“多一道流程,去收那户人家,收完便当场写一张纸条,让那户人家画押,他们一半,咱们留存一半,往后我们好记府库的帐,他们若是有疑虑,也好拿出真凭实据来。”
二娘一一记下,点头称是。
三娘自觉无颜面,还要本就繁忙的阿妹操心这事,一时间更加抬不起头来。
余幼嘉只得将人拉到身边坐下,她什么都没有说,只是拉着,三娘的泪便慢慢止住了。
余幼嘉思索一番,继续对着二娘交代道:
“如今贴补物品只是暂时的,往后等人一多,每家每户手里的东西一多,肯定对米面粮油这些东西没有那么渴求,还是只能用银钱雇佣之法,稳住百姓。”
“百姓手里有钱,就必得花出去,不然便没有任何用处。”
“晚些等晚些时候商队返回,咱们有了更多货物,你便将咱们门前几间铺面收拾收拾,弄出个商行来,届时那些手中有银钱的人,便能来逛逛所需,银钱再回返到咱们手里,咱们再买货品,又卖到她们手中......”
“没有钱的人,也能瞧个新鲜,往后更加有个奔头,一来一回,便有个长久之道。”
二娘提笔,又是仔仔细细记下。
余幼嘉看着二娘一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乖巧学生模样,看了看明显有些心虚的三娘,又想了想自己,一时间只觉得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不仅是她与二娘三娘,连淮南王家的两兄弟也是......
等等。
淮南王两兄弟?
余幼嘉刷拉站起身,吓了两姐妹一跳,二娘最后一笔的墨水险些勾到自己,便问道:
“又怎么了?”
余幼嘉面容有些古怪:
“只是想起来一件事,淮南王世子和二公子似乎还在前头铺面里等我。”
“今日他们有事,没赶上炊房的饭食,我便说带他们回来吃个便饭......”
二娘听到‘二公子’这三个字,微微吃了一惊,她忐忑于上次之事,正要开口追问一番,便听在一旁已经沉默许久的三娘好似终于找到将功赎罪的机会一般,高声道:
“我去!我去!”
“我能行,我现在做面条已经能从大拇指粗细做成小拇指粗细了呢!”
二娘:“......”
余幼嘉:“......”
下一瞬,两人几乎是同一时间齐齐开口:
“三娘......你还是好好歇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