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教育是大事-《复辟大明,从南洋建国开始》

  “这里种的都是胡椒。”

  郑明带着李幼嫆来到了最近的种植园看看,是一个胡椒种植园。

  “胡椒,我知道。”

  李幼嫆虽然见过胡椒,但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多的胡椒,还有许多人这里忙碌:“这是在采摘,胡椒成熟了?”

  郑明点头:“这是我弄的最早的一批胡椒,也是第一个胡椒种植园,有一千多亩,现在开始成熟了,采摘下来后,晒干后就可以卖。

  等你们回去时,应该就把这个胡椒种植园中的胡椒收获完成,到时候给你们运回去卖。”

  李幼嫆已经在算了,“胡椒不便宜,而且大部分被西洋人控制着,我们想收,每次量都不会太大,但我们给的价,比西洋人高不少。

  你这一千多亩,一亩能有五十斤左右的干胡椒吧,一共能收获五六万的干胡椒,价值两三千两白银。”

  李家给的价格,的确比西洋人高不少。

  郑明笑了笑,说:“我们的胡椒亩产可不止五十斤左右,而是有两百斤左右。”

  “亩产两百斤左右,不会吧?胡椒一般亩产就五十斤左右,最高也不可能超过一百斤,从来没见过亩产两百斤的胡椒。”李幼嫆一脸惊讶,难以置信的看着郑明。

  郑明道:“我们的胡椒种子好,管理好,用了更多肥,所以亩产更高。”

  其实,主要是因为胡椒种子是空间内培育出来的,放到外面来种植,亩产就高很多。

  不过,跟胡椒在空间里的亩产一千斤比起来,又显得很少。

  “是这样吗?”李幼嫆半信半疑。

  郑明笑着道:“你去看看我们的胡椒就知道是不是真的。”

  李幼嫆好奇,走近不远处的胡椒查看,顿时惊讶:“这株结了好多胡椒,而且胡椒饱满,个头大,比我以前见过的要好数倍,居然真的可以结这么多!

  明哥,你们种胡椒也太厉害了!”

  郑明叮嘱道:“这种技术和经验我们不会轻易外传,你也不要说出去。”

  李幼嫆明白,这种胡椒种植技术和经验带来的产量会让西洋人眼红了:“我明白,你们也要注意保密,尤其是不要让西洋人知道,不然他们肯定要来抢夺的!

  我们李家只是做生意,没有弄这些种植园的想法。

  希望我们郑李两家以后一直做生意。”

  郑明点头,道:“李家对我们郑家的情谊我们郑家不会忘。至于西洋人,他们敢来陆地上,就让他们有来无回,大海上,将来我们也会超越他们。”

  水稻亩产五百斤左右,两石多,还在别人接受范围。

  胡椒亩产两百斤,就惊人了。之后的甘蔗,香蕉亩产也可能惊人,郑明让种植园里的人不要说出去,尽量保密。

  但即使别人知道了也没什么,他们偷不走秘密,因为主要是靠郑明随身的空间起到的作用,谁都想不到,也得不到。

  看完胡椒种植园,郑明带着李幼嫆去甘蔗种植园,香蕉种植园瞧瞧,坤甸这边的这两个种植园种得早,都有上千亩的规模,现在都是绿油油的一片。

  “无论是甘蔗,还是香蕉,长势都很好啊,以后肯定能丰收,你们种东西真是有独到之处,别人都比不了。”李幼嫆称赞道。

  同时也在想,以后他们李家也能从中得到不少的货物,获得可观的利润。

  航海,赚钱,李幼嫆都喜欢。

  回去的时候,路过书院。

  “万明书院?”

  李幼嫆好奇,“你们都建了书院了?”

  “才建成不久,而且目前规模不大。”郑明说道:“走,我们进去看看。”

  万明书院,是最近一个月内才建成的,十多间学舍,学生数十人,老师十多人。

  相当于后世的大学吧。

  这个书院名字是郑宽取的,想着大明不灭,千秋万代。

  坤甸东北方向的万明河,也是郑宽取的名字。

  万明书院是郑家现在最大级别的学校,行政级别也高。

  最高学府,也是管理所有教育的事情。

  郑宽是万明书院的名义祭酒,以后从万明书院出来的学生都是相当于郑宽的学生,占据读书人老师的名义。

  郑明也在万明书院有挂职。

  “公子,你今天怎么来了,可是有什么吩咐?”

  进入万明书院没多久,书院实际的负责人,祭酒杨益出现了。

  杨益是个五十多岁的男子,是郑家所有人中公认学识最好的,就连幕僚唐顺昌都自愧不如,所以让他来当万明书院的祭酒,大家都服。

  “老师,学生带李家的客人来看看。”杨益名义上还是郑明的老师,同时也是他妹妹郑敏,弟弟郑聪的老师。

  跟郑家关系匪浅,这也是他能当万明书院的一个重要原因。

  若是不跟郑家同心,哪能放手重用。

  教育可是很重要的事情,干系千秋大业。

  “学生李幼嫆,见过祭酒。”李幼嫆学着郑明,自称学生行礼。

  见李幼嫆知书达礼的,杨益觉得不错,同时在想,或许郑明以后会娶李幼嫆说不定。

  郑明他们没敢让杨益一直陪着,他们自己四处看看就行。

  路上,郑明还说道:“万明书院人虽然不多,但替郑家管着

  现在其他学塾的学生,加起来有一千人左右。”

  郑家原本有一千八百多人,之后几次增加了七千多人,现在接近一万人了。

  这其中,孩子有一千八百多人。

  到了八岁,就要读书,进入学塾,到了十五岁可以毕业,若是成绩好,天赋好,想继续读书,就进入万明书院。

  最早的学舍,后来改名坤甸学塾,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半年多时间。

  已经有原本十四岁,接近十五岁的孩子从坤甸学塾毕业。

  大概有近三百人,其中有数十人进入万明书院继续读书,其他的回家帮家人种地,或者安排去做其他事情。

  他们最少认识大多数的字,会简单的算术。

  就连水师,陆战队,以及郑府护卫队都从这些毕业的学生招了一些人。

  现在水师有六百人,陆战队三百人,护卫队百人。

  一千人的全职武装力量,就是郑家现在的武力。

  以后会根据情况增加。

  因为郑明的坚持,孩子中的女子也必须读书,哪怕只懂得基础的字和算术也可以。

  一千八百的孩子中,女子更多,近七成。

  所以,学塾中有专门的女子学舍。

  学塾,目前有坤甸学塾,松柏学塾,还有正在建的坤江学塾。

  学塾现在教的是基础的文学,算术。想学更高深的,就进入万明书院学。

  从万明书院出来的学生,可以做教书先生,也可以进入郑家的行政管理层。

  至于研究技术什么的,现在说,太早了,等以后基础打好了,自然而然的就会做,不急于一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