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4章 组织部和纪委联合举办廉政教育-《重生:权力巅峰之官场风云!》

  京城廉政教育基地的大门刚打开,身着正装的干部们已在广场上列队等候。

  深秋的寒风卷起地上的落叶,却吹不散队伍里的凝重气氛。

  周志高与刘晓雅并肩走来,两人身上的深色制服在晨光中格外挺拔,这是他们联合组织的第四场干部警示教育大会,覆盖了中央直属机关及京畿周边区县的两百余名处级以上干部。

  “周部长,刘副部长,所有学员都已到齐。”基地负责人快步上前汇报,递上一份签到表。

  周志高扫过表格上密密麻麻的名字,目光在几个熟悉的落款处停顿片刻,那是去年在南市调研时见过的几位区县干部,当时就听闻他们在项目审批中有些“小动作”。

  走进主展厅,昏暗的灯光下,一张张黑白照片无声地诉说着腐败分子的堕落轨迹。

  从手握重权的省部级干部到基层办事员,从初次伸手的忐忑到肆无忌惮的贪婪,每一段文字、每一份证据都像一把重锤,砸在参观者的心上。

  周志高停下脚步,指着墙上“三年贪腐两千万,只为给儿子买婚房”的案例,对身旁的干部们说:“你们看,他最初的借口是‘为家人’,可最终呢?家人跟着他一起身陷囹圄,所谓的‘关爱’变成了致命的毒药。”

  人群中响起低低的议论声,有人悄悄低下头,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公文包。

  周志高看得真切,继续说道:“权力是公器,不是为家人谋私利的工具。”

  “真正的孝顺,是让父母为你的品行骄傲,而不是为你的罪行蒙羞。”

  “真正的关爱,是给孩子树立正直的榜样,而不是留下满是污点的遗产。”

  转过展厅拐角,新布置的展区前围满了人。

  这里正是周志高亲自审定的孙友仁案例专区,玻璃展柜里摆放着涉案的银行流水单、招标造假文件,还有一张孙友仁当年在长福镇敬老院服务的旧照片。

  照片里的年轻人笑容青涩,与展柜另一侧审讯室的监控截图形成刺眼对比。

  “孙友仁是我一手带出来的干部,”周志高的声音在展厅里回荡,打破了沉默,“他曾跟着我走村串户,为了核实一笔两百元的扶贫款去向,跑遍三个山村。”

  “可就是这样一个起点清白的人,最终还是栽在了‘人情’二字上。”

  他拿起展柜里的忏悔录复印件,指着其中一段念道:“老婆说亲戚要吃饭,我不好意思拒绝,表哥说要做工程,我怕爸妈生气。”

  “他以为是在顾全家庭,实则是在亲手摧毁家庭。现在他的母亲卧病在床,老婆被立案调查,这就是他‘照顾家人’的下场。”

  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干部脸色发白,下意识地后退半步。

  周志高认得他,是某区财政局局长,上个月刚有人匿名举报他为妻弟的公司违规审批补贴。

  “这位同志,”周志高突然开口,目光直视着他,“你觉得孙友仁的悲剧,是偶然吗?”

  中年干部浑身一僵,结结巴巴地说:“不……不是,是他自己没有守住底线。”

  “说得对。”周志高语气平静却带着锋芒,“所有腐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第一次接受‘土特产’,到第一次收下红包,从‘不好意思拒绝’到主动索取,每一步都藏着侥幸心理。”

  “但你们要记住,纪委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今天没查到,不代表明天查不到。”

  “查不到你本人,也能查到你背后的利益链。”

  刘晓雅适时补充道:“我们近期查处的案件中,有三分之一是通过家属、亲戚的关联账户突破的。”

  “有些人以为把钱转到远房亲戚名下就安全了,殊不知大数据筛查能轻易穿透所有伪装。”

  “孙友仁的赃款藏在他老婆的表妹账户里,不还是一样被揪了出来?”

  干部们的议论声渐渐消失,展厅里只剩下周志高和刘晓雅的声音。

  走到展厅尽头的电子屏前,周志高按下播放键,孙友仁在看守所的忏悔视频出现在屏幕上。

  画面里的男人头发花白,对着镜头不停磕头:“我对不起组织,对不起周部长……要是当初能狠下心拒绝家人,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视频结束的瞬间,电子屏突然切换到全国反腐大数据地图,红色光点在地图上密集闪烁。

  “这是今年以来全国查处的腐败案件分布,”周志高的手指在屏幕上划过,“从京城到地方,从机关到国企,没有任何一个角落是法外之地。”

  “你们觉得自己能比孙友仁隐藏得更深?能比那些省部级干部的后台更硬?”

  人群里有人忍不住发抖,周志高看得清楚,却没有停下话头:“我知道有些人心里在想什么,觉得‘干一次没事’‘就帮这一回’。”

  “但腐败就像吸毒,一旦沾上就很难戒掉。”

  “今天你为亲戚开了一次绿灯,明天就会有人用更大的利益诱惑你。”

  “今天你收下一万块,明天就敢收下一百万。侥幸心理是腐败的温床,只要埋下种子,迟早会结出毁灭的果实。”

  上午十一点,警示教育大会在基地礼堂召开。

  周志高站在台上,身后的大屏幕循环播放着腐败分子的庭审画面。

  “有人说,‘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说这话的人,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他的目光扫过台下,每一个眼神都带着穿透力,“你们穿的这身衣服,是人民给的。”

  “你们坐的这个位置,是组织给的,衣服上绣着的是国徽,肩膀上扛着的是责任,不是用来谋取私利的工具,更不是用来欺压百姓的资本。”

  台下的干部们坐得笔直,没有人敢交头接耳。

  周志高继续说道:“孙友仁案曝光后,有人问我,后悔培养他吗?”

  “我不后悔,他曾经是个好干部,只是后来自己迷了路。”

  “但我后悔的是,没有更早地提醒他,没有让他真正明白‘清正廉洁’四个字的重量。”

  “今天我把这些话告诉你们,就是希望你们不要重蹈他的覆辙。”

  他顿了顿,语气陡然加重:“在这里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组织部和纪委已经建立了‘干部廉洁档案动态监测系统’,你们的收入、资产、亲属从业情况,每一项都在监测范围内。”

  “只要有异常变动,系统会自动预警。别以为能靠小聪明蒙混过关,只要我们盯上你,就算是祖宗十八代的关联人员,我们都能一查到底。”

  这话像一颗炸雷,在礼堂里炸开。

  刚才那位区财政局局长的额头渗出冷汗,手不自觉地摸向手机,他昨晚刚收到妻弟发来的信息,说补贴款已经到账。

  周志高恰好看到他的动作,眼神一冷:“有些同志现在可能在想怎么跟家里通风报信,我劝你们省省力气。”

  “从你们踏进这个基地开始,所有对外通讯都在监控范围内,与其想着掩盖,不如主动交代。”

  局长的手机“啪嗒”一声掉在地上,引得周围人纷纷侧目。

  周志高没有再看他,继续说道:“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公正廉明也不是一块招牌。”

  “它藏在你审批的每一份文件里,藏在你接待的每一位群众身上,藏在你拒绝的每一次诱惑中。”

  “如果你做不到,现在就可以站起来,主动辞职,不要占着位置不干事,还败坏干部队伍的名声。”

  礼堂里鸦雀无声,只有周志高的声音在回荡。

  刘晓雅坐在侧台,看着台下干部们各异的神情,心里清楚,这场警示教育已经击中了很多人的要害。

  她之前就收到线索,这位区财政局局长的妻弟公司根本不具备资质,能拿到补贴全靠他打招呼。

  现在周志高的话,无疑是在逼他主动暴露。

  散会后,干部们分批参观廉政互动展区。

  在“廉政承诺墙”前,有人犹豫着签下名字,有人则站在原地迟迟不动。

  周志高走到那位财政局局长身边,语气平静:“怎么?不敢签?”

  局长脸色惨白,嘴唇哆嗦着:“周部长,我……我知道错了,我不该帮妻弟违规审批补贴,我现在就去纪委交代情况。”

  “很好。”周志高点点头,“主动交代是好事,但记住,交代不是终点,改正才是。”

  “以后要把心思放在正经工作上,别再想着走歪门邪道。”

  局长连连点头,匆匆朝着纪委工作人员的方向走去。刘晓雅走过来,笑着说:“还是你有办法,几句话就让他主动坦白了。”

  “不是我有办法,是事实和证据有力量。”周志高望着墙上密密麻麻的签名,“这些人心里都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只是需要一个台阶,也需要一次警醒。”

  “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台阶摆出来,把警钟敲响亮。”

  下午,周志高留在基地与干部们座谈。

  有年轻干部问:“周部长,我们在基层,有时候亲戚朋友求帮忙,拒绝了会被说‘忘本’,不拒绝又怕犯错,该怎么办?”

  周志高笑了笑,说起孙友仁的例子:“孙友仁就是因为怕被说‘忘本’,才一步步陷进去。”

  “但真正的‘不忘本’,是守住原则,是用正当的方式帮助家人。”

  “亲戚找工作,你可以帮他看招聘信息,但不能给他走后门。”

  “朋友办业务,你可以教他按流程申请,但不能给他开绿灯,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不是无情,而是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

  座谈会持续到傍晚,干部们的提问越来越深入,从“如何界定正常人情往来和利益输送”到“基层廉政监督如何落地”,周志高都一一耐心解答。

  离开基地时,夕阳将天空染成橘红色,不少干部主动留下来,围着周志高继续请教问题。

  “周部长,您今天说的话,我回去一定好好反省,把家里的亲属关系理一理,绝不再犯糊涂。”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诚恳地说。

  “这就对了。”周志高拍了拍他的肩膀,“廉政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个人时刻警醒,时刻自律。”

  “只要大家都能守住底线,干部队伍就会越来越干净,老百姓就会越来越信任我们。”

  车子驶离基地时,老郑递过一份文件:“周部长,这是各地上报的‘廉洁档案’建立情况,目前已有十八个省市完成初稿,剩下的也会在月底前完成。”

  周志高翻开文件,看到孙友仁的案例被列为“干部警示教育典型教材”,嘴角露出一丝欣慰。

  “把这个案例再细化一下,加上家属助廉的内容,发给全国各省市组织部和纪委,让更多人引以为戒。”

  车子在夜色中疾驰,窗外的京城灯火璀璨。

  周志高靠在椅背上,脑海里浮现出白天干部们的神情,从最初的紧张忐忑到后来的幡然醒悟,他知道,这场警示教育没有白开。

  但他更清楚,一次教育改变不了所有,廉政建设需要常抓不懈,需要制度的约束,需要群众的监督,更需要每一位干部的自我警醒。

  “老郑,明天安排我去基层调研,看看‘廉洁档案’在区县的落实情况。”周志高突然说道。

  “您刚从基地回来,不休息一天吗?”老郑有些担心。

  “休息不重要,落实才重要。”周志高的眼神里满是坚定,“我们把警钟敲得再响,要是制度落不到实处,也是白费力气。”

  “必须去基层看看,有没有人阳奉阴违,有没有人搞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