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神僧"-《港片:靓坤马仔,小结巴别吹了》

  虽史料记载他日后起兵夺嫡,但此时太子李元昭尚在,他心中并无异念。

  "圣谕令我等速往封国就藩。

  "

  "子瑜,此事你意下如何?

  "

  李承烨缓步前行,眉心微蹙,侧身望向身侧的幕僚林子瑜。此人虽已脱去僧袍改换官服,但早年曾在佛门修行,法号子瑜。

  话音未落,书房传来稚子嬉笑,引得二人驻足回望。

  窗棂内,李弘毅与李昊宸正并肩而坐,谈笑甚欢。

  看着膝下二子,李承烨眼尾浮起几丝柔纹。

  "倒是兄弟和睦。

  "低语罢,扬声道,

  "昊宸、弘毅,何事这般欢喜?

  "

  "父王!

  "李昊宸抢先转身,雀跃着扑入父亲怀中,仰面道,

  "儿臣正与兄长听裴先生讲学!待儿臣就藩,定要攻下扶桑献与父王!

  "

  李承烨先是一愣,继而开怀,将幼子高高举起,揉乱其额发。

  "黄口小儿也敢妄谈扶桑?怕不是连方位都辨不清!子瑜你瞧,这小子说话愈发没边了。

  "

  林子瑜含笑颔首:

  "小公子赤子之心,其志可嘉。

  "

  相较温吞内敛的李弘毅,李承烨显然更钟爱神采飞扬的李昊宸。长子肖似伯父李元昭,幼子却如其翻版。

  被说

  "妄言

  "的李昊宸涨红脸挣脱,奔回书房取来绢制舆图,指尖点着东面:

  "父王请看!扶桑在此!

  "

  "此处乃是新罗!

  "他挺直腰板朗声道,

  "待儿臣承继爵位,必为父王取此疆土!

  "

  张谦与慧明对视,俱露惊色。原以为小主子道听途说,不想竟真识得新罗方位。

  "昭儿,这些舆地知识从何习得?

  "李承烨沉声问道,

  "此图又是何人所绘?

  "

  稚龄童子知晓边陲地理,令他暗自心惊——谁会与年幼世子议论这等边远邦国?

  王府西席多为迂腐儒生,终日只知教授圣贤文章。

  李昭骄傲地扬起下巴:

  "这是今日崔先生讲授的课业,舆图亦是儿臣依先生指点亲笔描摹。

  "

  张谦与慧明再度相顾,目露诧色。

  "崔先生?

  "李承烨眉心骤紧。

  他从未听说过此人。

  萧璟坐在檀木椅上,指尖轻叩扶手:“小侯爷说的可是那位新请的教书先生?听说此人颇得圣眷,今春科考的题目都是他拟的。”

  管家躬身禀报近日皇城动向——那些别具一格的试题不仅清除了考场积弊,更令满朝文武为之一肃。

  萧璟眸色渐深。

  能想出这等题目的人,倒要看看是何方神圣。

  “徐先生平日都教你们些什么?”他屈指敲了敲案几。

  萧烨答得流利:

  说海外列国风物;

  讲诸侯当拓土开疆;

  ……

  听着长子如数家珍,萧璟眉头渐渐拧紧。这些前所未闻的言论,像有人突然掀开了蒙在他眼前的帷帐。

  原来王畿之外,还有那么多未曾染指的疆域与财富。那些埋着矿脉的荒原,淌着蜜河的沃野,以及……可供驱使的异族。

  恍如蛰龙初闻惊雷,震得他脊背发麻。

  最令他心惊的是,楚墨竟公然主张效仿古制,在远洋之外裂土封王。

  这席话让靖江王陷入长考。

  作为当朝亲王,他比谁都清楚,那把龙椅永远属于备受父皇偏爱的太子萧珏。就算那位兄长捅破天,东宫之位也不会动摇分毫。

  而自已,纵使战功累累,终究不过是个王爷,是未来的藩屏。

  但若依楚墨之策,远渡重洋另立新朝,就给所有天家贵胄指明了另一条通天路。

  思及此,萧璟神色愈发凛然。

  他忽然意识到,这个楚墨不单是学问通达,更藏着经天纬地之才,绝非池中之物。

  萧璟正色叮嘱两个儿子:“阿昭,阿曜,能得这般名师指点是你们的造化。须得焚膏继晷,潜心向学,不可荒废。”

  “孩儿明白。”兄弟二人齐声应道,“定当悬梁刺股,不负父亲期望。”这般机缘千载难逢,他们岂敢轻慢。

  ……

  萧璟抚过萧昭束发的玉簪,语气转柔:“带你弟弟去温书吧,别让先生久等。”

  萧昭眼中闪着光:“父亲,儿子已摹完四海坤舆图,策论也拟好了腹稿!”

  “好孩子。”萧璟颔首。

  转眼看次子萧曜正攥着衣袖。少年察觉到父亲目光,耳尖微微发红。萧璟顿了顿,还是将手搭在他肩上。萧曜倏地睁大眼睛,像得了什么珍宝。

  “去温习功课吧。”

  “是。”他答得轻快,脚步都雀跃起来。

  待书房重归寂静,幕僚卢偃才缓声道:“王爷适才所思,或许正是天赐良机。那楚墨说远洋之外物产丰饶……”

  “本王自有计较。”萧璟截断话头,“既然中土疆域已定,何不效法始皇故事,在海外开创新朝?”

  "如今太子之位已归皇兄,我不过是边地藩王,纵使皇兄龙御归天,我也难逃桎梏。既与大位无缘,何不另辟天地!

  "

  当年周天子分封列国诸侯各踞一方,如今我大明亲王为何不能裂土封疆?

  萧煜生性聪颖且胸怀壮志,不甘终生俯首听命。

  云澜的话语在他心中激起波澜。

  遥想春秋诸侯拓土开疆,在其封地权势滔天,远比当今藩王束手束脚强过百倍。

  他转身望向寂空:

  "可愿与我 ** 大业?

  "

  目光如炬,野望毕现。

  四海尚有广袤疆域,若不奋力进取岂非虚度此生。

  寂空胸膛剧烈起伏,难掩激荡心绪。

  他追随萧煜,非图富贵荣华,只求建功立业施展抱负。

  这些年来夙夜谋划,深信

  "我命由我不由天

  ",纵使天下承平,亦需有所作为,空读诗书终是徒劳。

  他曾多次劝谏萧煜起兵,明知胜算渺茫却锲而不舍。

  青史为证,在寂空运筹之下,萧煜最终发动永昌之变。

  从起兵时瓦片示警,到固守燕京力抗张氏大军,再献奇谋直捣金陵,萧煜得以登临大位,全仗寂空谋算。

  此役令寂空名动九州,世人称其

  "神僧

  ",誉为

  "白衣军师

  ",其韬略之深远,改写了王朝气运。

  闻萧煜终于吐露真意,寂空难抑振奋,高声应答:

  "殿下,贫僧等候多时!

  "

  多年筹谋,终迎此刻。 ** 在位时大局已定,太子萧景地位稳固,难有作为,而今时移世易。

  他定要放手一搏,实现夙愿。非是鲁莽之辈,自有成算在胸。

  先前时机未至,自然不宜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