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几乎精疲力竭。
连他这般懒散之人也不得不上阵。
那时的郑鸿不禁自嘲,何必自讨苦吃,非要将试卷按部门分类。
所幸最终顺利完工,考官选拔圆满落幕,他终于解脱。
"总算能继续悠闲度日了。
"
只要把名单和答卷交给楚元璟,他就能重享清闲时光。
世间美食如此多,何必拼命劳累?
安逸生活岂不美哉?
难道是俸禄不够?还是太清闲了?
郑鸿家境殷实,从不缺钱财。
平日慵懒惬意,甘愿做一条快乐咸鱼。
马车停在宫门前,早有太监带着侍卫在此等候。
"郑大人。
"
"陛下在御书房等您。
"
"请随我来。
"
在太监引领下,郑鸿迈入宫门。
沿着幽深的砖石小径,两侧朱墙高耸,鎏金檐瓦在暮色中闪烁微光。
侍从轻叩雕花木门:
"陛下,沈大人求见。
"
"进。
"
低沉的声音从门后传来。
陈远踏入书房,靴底与梨花木地板相触,发出沉闷的声响。书案后的赵廷璋正在批阅奏折,深紫官袍映得额间皱纹愈发深刻。
"会试名录可曾整理妥当?
"
"禀王爷,名录与试卷俱已备齐。
"陈远递上文书。
赵廷璋翻至某页突然停住,手指按在两份笔迹迥异的答卷上:
"为何题目不同?
"
"回禀王爷,此次会试共备五套试题。
"陈远躬身答道。
赵廷璋面色骤冷:
"抡才大典,岂同儿戏?
"
陈远从容拱手:
"容属下详禀。
"
得到默许后,他继续道:
"若使各司互较,每月政绩张榜公示,僚属自当尽心。
"
摇曳的烛光在书案上投下交错光影,最后一截灯花在陈远低垂的眼睑上跳了跳。
他略作停顿,补充道:
"考绩优劣关乎官职升降,勤勉者擢升,怠惰者问责。
"
听完陈述,中年藩王眼中精光闪动,抚掌赞道:
"善!优胜劣败,贤能者上。确是良方!
"
突然击案而起,开怀笑道:
"妙哉!当真妙哉!若在封疆行此法,谁敢尸位素餐?
"
"功名富贵悬于眉睫,这些官吏安敢不尽心竭力?
"
赵廷璋面露悦色,望向阶下的蓝衫幕僚:
"此策既出卿手,便由卿总领其事,拟作《吏治考功令》如何?
"
"属下遵命。
"
幕僚俯首领命,暗忖这竞绩之制已成定局。
虽知同僚将负重担,然势在必行。
赵廷璋目光穿过雕花窗棂。
眼神如刃:
"本王定要让这些领俸者知晓——庸碌无为之人,在吾治下绝无立锥之地。
"
暖阁中,赵廷璋露出沉吟之色。
"考功新制?
"
"具体章程若何?详细讲来。
"
蓝衫幕僚娓娓道来:
"此制乃以文书为凭的职事核验之法。
"
"各司须将所领公务明定期限,登记造册。
"
"后由监察衙门依册查验进度。
"
"如期完成者褒奖,延误推诿者惩处。
"
赵廷璋徐徐点头。较之先前由总衙统考,此法确实条理分明。
"章程颇为周详,如此庸吏再难蒙混。
"
"不过话说回来,恪尽职守本是臣子本分,何以还需额外奖赏?
"
幕僚一时无言,暗自感慨。
终究是王侯心思,恩威莫测,能获准允已属难得。
赵廷璋复又追问:
"具体如何操持?
"
"文书如何记录?由何处衙门负责监察?
"
谋士详尽阐释:“应命监察院协同各部编制名册,分抄备三套账册。”
“首册留存各署本司,”
“次册转呈六部核查,”
“末册交付正副 ** 执掌,形成多重制约。”
施行细则规定,“按月稽核、随事登录”为基本准则;
呈报务必据实填写,倘有虚报隐漏,定予重处。
“各部每岁分两度向中枢衙门述职新政成效。”
革新施行后,庙堂必将气象一新。
“正副宰辅可覆验六部监察文书。”
由此形成宰辅总领监察体系,督察机构制衡六部,六部统管百官的完备考课法度。
此制构思绝妙:
各部专责督查分管衙门。
许卑职监督尊长。
更可直陈弊案。
有力遏制显贵专权而众口噤声之弊。
前代鲜见者,诸多权戚皆遭末品言官劾奏去位。
诸如奸佞太师严世蕃,实为八品检校张承煦参奏褫职。
新规更显著革除官吏疲玩延宕之痼疾。
诸般公务皆限时完结并载入档册。
逾期未竣者必受重责。
督察官勘验出疏漏,涉事者概莫能逭。
此法既增施政之效,亦促官员兢业履职。
官吏须事先呈报待办政务及期限,
再难虚报成绩。
若查验与所陈不符,立予追责。
拟定承办周期亦不可过延,
否则督察将质疑其能,损及考绩。
倘达天听,或致削籍。
新规尤擅防杜奸弊——
下属可举发上官非法,使其速获惩戒。
萧景琰颁行此制,旨在激励众僚奋勉争先。
惟有力行公务,考功簿上方得列优等。
考 ** 度鼎新之效
昔无完备考成之制,百官政绩亦无从稽考。今新法既行,众人治事勤惰皆历历可稽,对照昭然。
尝有尚书励精图治,旬月间了结积案数桩。同侪观之岂敢懈怠,唯恐因循显其庸碌,竞相提振效率。
绩效卑劣者更不敢耽延。盖因考录昭昭,怠政必碍迁转,迫不得已而改弦更张。
此制更令各司其责。前代名相高拱曾以类法激增岁入。彼以清丈田亩、追缴欠税为考成要务,逼使官吏亲临乡野督办。
天启三年,朝廷重勘天下土田并造鱼鳞图册。核验较之弘治朝,课税田亩竟增五成。累世宿弊在严密考成下终得廓清。
最初由中书省负责官员考核,并分级监督各级官吏。然而太宗在位时并未设立中书省,谋士刘基提议由左右两位丞相共同管理此事,既能履行职责,又可互相牵制。
太宗沉思片刻,低声道:“绩效考评……”仔细斟酌其中利弊。
其实刘基献策并非全然为公——他自已整日忙碌,自然不愿看到同僚清闲。毕竟太宗对他格外倚重,事无巨细皆要过问。
当时刘基兼任礼部职务,恰逢祭祀淡季事务较少,正好抽空完善这套制度。
多方协作监管的模式避免了权力集中。他只需下达指令,官员们便会按时完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套体系,他对百官的勤惰一目了然。
好一套考核妙计!
连他这般懒散之人也不得不上阵。
那时的郑鸿不禁自嘲,何必自讨苦吃,非要将试卷按部门分类。
所幸最终顺利完工,考官选拔圆满落幕,他终于解脱。
"总算能继续悠闲度日了。
"
只要把名单和答卷交给楚元璟,他就能重享清闲时光。
世间美食如此多,何必拼命劳累?
安逸生活岂不美哉?
难道是俸禄不够?还是太清闲了?
郑鸿家境殷实,从不缺钱财。
平日慵懒惬意,甘愿做一条快乐咸鱼。
马车停在宫门前,早有太监带着侍卫在此等候。
"郑大人。
"
"陛下在御书房等您。
"
"请随我来。
"
在太监引领下,郑鸿迈入宫门。
沿着幽深的砖石小径,两侧朱墙高耸,鎏金檐瓦在暮色中闪烁微光。
侍从轻叩雕花木门:
"陛下,沈大人求见。
"
"进。
"
低沉的声音从门后传来。
陈远踏入书房,靴底与梨花木地板相触,发出沉闷的声响。书案后的赵廷璋正在批阅奏折,深紫官袍映得额间皱纹愈发深刻。
"会试名录可曾整理妥当?
"
"禀王爷,名录与试卷俱已备齐。
"陈远递上文书。
赵廷璋翻至某页突然停住,手指按在两份笔迹迥异的答卷上:
"为何题目不同?
"
"回禀王爷,此次会试共备五套试题。
"陈远躬身答道。
赵廷璋面色骤冷:
"抡才大典,岂同儿戏?
"
陈远从容拱手:
"容属下详禀。
"
得到默许后,他继续道:
"若使各司互较,每月政绩张榜公示,僚属自当尽心。
"
摇曳的烛光在书案上投下交错光影,最后一截灯花在陈远低垂的眼睑上跳了跳。
他略作停顿,补充道:
"考绩优劣关乎官职升降,勤勉者擢升,怠惰者问责。
"
听完陈述,中年藩王眼中精光闪动,抚掌赞道:
"善!优胜劣败,贤能者上。确是良方!
"
突然击案而起,开怀笑道:
"妙哉!当真妙哉!若在封疆行此法,谁敢尸位素餐?
"
"功名富贵悬于眉睫,这些官吏安敢不尽心竭力?
"
赵廷璋面露悦色,望向阶下的蓝衫幕僚:
"此策既出卿手,便由卿总领其事,拟作《吏治考功令》如何?
"
"属下遵命。
"
幕僚俯首领命,暗忖这竞绩之制已成定局。
虽知同僚将负重担,然势在必行。
赵廷璋目光穿过雕花窗棂。
眼神如刃:
"本王定要让这些领俸者知晓——庸碌无为之人,在吾治下绝无立锥之地。
"
暖阁中,赵廷璋露出沉吟之色。
"考功新制?
"
"具体章程若何?详细讲来。
"
蓝衫幕僚娓娓道来:
"此制乃以文书为凭的职事核验之法。
"
"各司须将所领公务明定期限,登记造册。
"
"后由监察衙门依册查验进度。
"
"如期完成者褒奖,延误推诿者惩处。
"
赵廷璋徐徐点头。较之先前由总衙统考,此法确实条理分明。
"章程颇为周详,如此庸吏再难蒙混。
"
"不过话说回来,恪尽职守本是臣子本分,何以还需额外奖赏?
"
幕僚一时无言,暗自感慨。
终究是王侯心思,恩威莫测,能获准允已属难得。
赵廷璋复又追问:
"具体如何操持?
"
"文书如何记录?由何处衙门负责监察?
"
谋士详尽阐释:“应命监察院协同各部编制名册,分抄备三套账册。”
“首册留存各署本司,”
“次册转呈六部核查,”
“末册交付正副 ** 执掌,形成多重制约。”
施行细则规定,“按月稽核、随事登录”为基本准则;
呈报务必据实填写,倘有虚报隐漏,定予重处。
“各部每岁分两度向中枢衙门述职新政成效。”
革新施行后,庙堂必将气象一新。
“正副宰辅可覆验六部监察文书。”
由此形成宰辅总领监察体系,督察机构制衡六部,六部统管百官的完备考课法度。
此制构思绝妙:
各部专责督查分管衙门。
许卑职监督尊长。
更可直陈弊案。
有力遏制显贵专权而众口噤声之弊。
前代鲜见者,诸多权戚皆遭末品言官劾奏去位。
诸如奸佞太师严世蕃,实为八品检校张承煦参奏褫职。
新规更显著革除官吏疲玩延宕之痼疾。
诸般公务皆限时完结并载入档册。
逾期未竣者必受重责。
督察官勘验出疏漏,涉事者概莫能逭。
此法既增施政之效,亦促官员兢业履职。
官吏须事先呈报待办政务及期限,
再难虚报成绩。
若查验与所陈不符,立予追责。
拟定承办周期亦不可过延,
否则督察将质疑其能,损及考绩。
倘达天听,或致削籍。
新规尤擅防杜奸弊——
下属可举发上官非法,使其速获惩戒。
萧景琰颁行此制,旨在激励众僚奋勉争先。
惟有力行公务,考功簿上方得列优等。
考 ** 度鼎新之效
昔无完备考成之制,百官政绩亦无从稽考。今新法既行,众人治事勤惰皆历历可稽,对照昭然。
尝有尚书励精图治,旬月间了结积案数桩。同侪观之岂敢懈怠,唯恐因循显其庸碌,竞相提振效率。
绩效卑劣者更不敢耽延。盖因考录昭昭,怠政必碍迁转,迫不得已而改弦更张。
此制更令各司其责。前代名相高拱曾以类法激增岁入。彼以清丈田亩、追缴欠税为考成要务,逼使官吏亲临乡野督办。
天启三年,朝廷重勘天下土田并造鱼鳞图册。核验较之弘治朝,课税田亩竟增五成。累世宿弊在严密考成下终得廓清。
最初由中书省负责官员考核,并分级监督各级官吏。然而太宗在位时并未设立中书省,谋士刘基提议由左右两位丞相共同管理此事,既能履行职责,又可互相牵制。
太宗沉思片刻,低声道:“绩效考评……”仔细斟酌其中利弊。
其实刘基献策并非全然为公——他自已整日忙碌,自然不愿看到同僚清闲。毕竟太宗对他格外倚重,事无巨细皆要过问。
当时刘基兼任礼部职务,恰逢祭祀淡季事务较少,正好抽空完善这套制度。
多方协作监管的模式避免了权力集中。他只需下达指令,官员们便会按时完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套体系,他对百官的勤惰一目了然。
好一套考核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