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晋朝廷的中军将军殷浩,累蒙迁擢,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他本来大言不惭,至此因桓温屡次奏请北伐,便想自担重任,得能侥幸一胜,方好压过桓温一头,免得再受他奚落。
殷浩当下拟定草表,自请北出兵许洛,相机恢复。
尚书左丞孔严,向殷浩进见规劝道:“近来众情摇惑,很足寒心,不识使君当如何善后哩?愚意以为材分文武,职区内外,韩彭应专征伐,萧曹宜守管钥,各有所司,方免误事。且廉蔺屈身,始能全赵,平勃交欢,方得安刘,使君材识过人,亦当先弭内衅,穆然无间,然后好保大定功呢。”
殷浩听后,不能从,竟然将表文呈入朝廷。晋朝廷有诏依议,殷浩遂使安西将军谢尚,北中郎将荀羡为督统,进屯寿春。
右军将军王羲之,写书信劝谏殷浩,并不见报。谢尚既奉殷浩命令,即约姚襄一同攻打许昌,姚襄方寓居谯城,招集部众,便出兵会合殷浩,相偕北行。
许昌为前秦降将张遇居守,闻晋军将至,即向关中乞援。
秦主苻健,使弟苻雄领兵前往救援,与谢尚等人交战颍上,谢尚等大败,死亡至万五千人。
谢尚逃回淮南,姚襄送谢尚到芍陂。谢尚尽将后事附嘱姚襄,使屯历阳。
苻雄击退晋军,驰入许昌,索性将张遇家属,及民户五万余家,迁到关中,另用右卫将军杨群为豫州刺史,留守许昌。
张遇无法,只好随苻雄入关。张遇有后母韩氏,年过三十,姿色不减,丰美依旧,入关以后,为苻健所闻,特别召见。
韩氏应诏入谒,由苻健仔细端详,果然是绝世芳容,不同凡艳。苻健之妻强氏,曾册为皇后,姿貌不过中等水平,就是后宫妾媵,也没有能与韩氏相似,惹得苻健目迷心眩,不肯放还。
韩氏寡居有年,伤心别鹄,每每遇到春花秋月,未免增加忧愁。此时,得以身入秦宫,撩起一番情思心绪,也不由得感觉心神失主,如醉如痴。况且苻健正值春秋鼎盛之年,面貌魁梧,端的是个乱世枭雄,番廷霸主,彼此互相爱慕喜悦,当然是刚好凑成了一对佳偶,颠鸾倒凤,交欢数夜,居然由苻健下旨,册封韩氏为昭仪,授张遇为司空。
张遇不免心怀惭愧,但是寄人篱下,如何反抗?只好含垢忍耻,模糊过去。只恐对不住乃父。
嗣闻江东又要出兵,当即令人探听虚实,想乘此袭击诛杀苻健,报复私仇。究竟晋军再举,是由何人主张?说来说去,仍是那有名无实的殷深源。
殷浩,字深源。
殷浩自谢尚败还,未免扼腕,但是壮志雄心究竟还未死,仍然准备整兵再次举攻。
中军将军王羲之曾写信劝止他,但是殷浩就是不听。后来殷浩北伐没有成功,计划再一次举兵。王羲之这次又写信劝他说:
近闻安西败丧,公私惋怛,不能须臾去怀。以区区江左,所营如此,天下寒心,固已久矣,而加之败丧,益令气沮。往事岂复可追?愿思弘济将来,令天下寄命有所,自隆中兴之业;正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非所宜也。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
忠言嘉谟,弃而莫用,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任其事者,岂得辞四海之责哉?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所复及,莫若还保长江,令督将各复旧镇。
自长江以外,羁縻而已,秉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心,除其烦劳,省其贱役,与百姓更始,庶可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尚德之事,未能事事允称,当重统之任,而丧败至此,恐阖朝群贤,未自与人分其谤者。
今亟修德补阙,广延群贤,与之分任,尚未知获济所期。若犹以前事为未工,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明知言不必用,或反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惟使君谅之!
这书信上交去后,又上会稽王司马昱一笺,无非是谏阻北伐,大致说是:
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何可自沮?顾智力有所不及,岂得不权轻重而处之也?今虽有可欣之会,内求诸己,而所忧乃重于所欣。传曰:“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今外不宁,内忧以深。古之弘大业者,或不谋于众,倾国以济一时功者,亦往往而有之。
诚独运之明,足以迈众,暂劳之弊,终获永逸者可也。求之于今,可得拟议乎?夫庙算决胜,必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功就之日,便当因其众而即其实;今功未可期,而遗黎歼尽,劳役无已,征求日重,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而不度德,不量力,不敝不已,此封内所痛心叹悼,而莫敢吐诚者也。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愿殿下更垂三思,解而更张,令殷浩荀羡,还据合肥。广陵许昌谯郡梁彭城诸军,皆还保淮南,为不可胜之基,俟根立势举,谋之未晚,此实当今策之上者。若不行此,社稷之忧,可计日待也。殿下德冠宇内,以公室辅朝,最可直道行之,致隆当年,而未允物望,受殊遇者所以寤寐长叹,实为殿下借之。国家之虑深矣,常恐伍员之忧,不独在昔,麋鹿之游,将不止林薮而已。愿殿下暂废虚远之怀,以救倒悬之急,可谓以亡为存,转祸为福,则宗庙之庆,四海有赖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一书一笺,统是直言谠论,痛切不浮,无如说殷浩是情急贪功,不顾利害。会稽王司马昱,又是深信殷浩,总是以为他有作有为,一败不至再败,所以对王羲之的书笺,都付之高阁,并不见行。
殷浩复出屯泗口,派遣河南太守戴施据守石门,荥阳太守刘遯戍仓垣,甚至因为粮饷资源没有着落,于是停办太学,遣归学生门徒,把经费拨充军需。不至因噎废食。
谢尚留驻扎屯芍陂,亦派遣冠军将军王侠,攻克武昌,秦豫州刺史杨群,退守弘农。
那晋朝廷却征谢尚为给事中,谢尚于是还是防守石头(这里的石头不是县城就是地名)。
最可怪的殷深源,未出兵时,不能听信良言,但好刚愎自用;既已出兵,又不能推诚任人,但务疑猜。
殷浩听闻姚襄安次历阳,广兴屯田,训厉将士,却未曾上表请朝廷北伐,总是以为他别有用心。对此,殷浩意欲先把姚襄除掉,免得滋生后患,于是屡次派遣刺客去刺杀姚襄。
姚襄自幼就有很高的名望,雄武盖世,好学博能,颇得将士之心,刺客阳奉殷浩之命,等到了历阳,刺客都坦诚地把实情告诉姚襄,姚襄听后,特别款待他们,如同故友一般。
姚襄得知殷浩欲谋杀自己的事情,因此加以提防,令军营周围士兵日夜巡逻。殷浩又派遣心腹将魏憬,率众五千,潜往袭击姚襄,偏被姚襄预先探知情况,出城邀击,杀死魏憬,并除掉魏憬带来的一众士兵。
殷浩恨暗杀姚襄的计划不成,索性明下军书,迁姚襄至梁国蠡台,上表授为梁国内史。
姚襄对此益加疑惑担惧,因而使参军权翼,来到殷浩那里陈述实际情况,希望能借此缓和双方焦灼紧张的关系。
殷浩问权翼道:“我与姚平北共为王臣,休戚相关,为何平北尝举动自由,与我异趣呢?”晋朝廷封姚襄为平北将军,语句之中的平北指的是姚襄。
权翼答道:“姚平北英姿绝世,拥兵数万,乃不惮路远,来归晋室,无非因朝廷有道,宰辅明哲,想做一个盛世良臣。今将军轻信奸人谗言,自己多心猜疑,我认为出现猜疑的原因,不是在平北。”
殷浩闻言,忿然说道:“平北擅加生杀,又放纵小人,偷盗我的马匹,王臣之礼本来是这样的吗?”
权翼又说道:“平北归命圣朝,怎敢妄杀无辜?惟内奸外宄,有违王法,理宜为国行刑,怎得不杀?”
殷浩又问何故掠马?权翼正色道:“闻将军猜忌平北,屡欲加讨,平北为自卫计,或至使人取马,诚使将军坦怀相待,平北也有天良,何至出此?”
殷浩不禁笑语,说道:“我也何尝欲加害平北,尽请放怀!”试问你何故屡遣刺客?遂遣权翼归报,权翼拜辞而去。
殷浩又暗中使人招诱秦将雷弱儿等,令去刺杀秦主苻健,许以关中世爵。王师宜堂堂正正,却专为鬼祟,如何成事?
雷弱儿等复称如约,且请师接应。殷浩遂调兵七万,自寿春出发,进向洛阳。哪知雷弱儿等人将计就计,伪称内应,并非真心依从殷浩。惟一个降将张遇,为了苻健奸占后母,并且居然呼他为子,心有不甘,因而贿赂买通中黄门刘晃,准备趁着夜晚入宫袭杀苻健,偏偏事机不密,为苻健所闻,立刻将张遇逮捕入内处死。惟察得韩昭仪未曾与谋,不使连坐,仍然宠爱如常。
想来这个韩氏正交桃花运,所以有此侥幸。
殷浩接得苻秦宫内事变的消息,未悉确定状况,还以为是雷弱儿等人已经发难,即而调任姚襄为先锋,自督大军急进。
吏部尚书王彪之,奉书笺与司马昱,谓秦人多诈,殷浩不应率军轻行。
司马昱似信非信,延宕多日,始拟着人前往询问军情,偏偏败报已经到来,姚襄叛命,返回袭击殷浩军队,山桑一战,殷浩军队大溃,辎重尽失,殷浩已经逃走回谯城了。
司马昱于是王彪之说道:“果然如君所言,张良陈平,亦不过如是哩。”有了张、陈,可惜无有刘季。
原来姚襄已经因为之前殷浩派人暗杀自己的事情而仇恨殷浩很久,于是佯作前驱,诱导殷浩来到山桑,返兵袭败殷浩军队,俘虏斩杀万余人,尽得殷浩大军的资用兵仗,乃使兄长姚益守据山桑,自己仍然前往淮南。
殷浩遭姚襄暗算,且惭且愤,复遣刘启、王彬之,前往攻打山桑。如今这个地步,还不是因为自己之前暗杀姚襄不成,结成怨恨?就许你殷浩暗算别人,不许别人为了保护自己暗算你?正所谓有因必有果。
姚襄从淮南返回援救,内外夹攻,刘启、王彬之以下,并皆败亡。之前已经死伤万余人,尚嫌不足,乃复以二将部曲加之,可见殷浩之不仁极矣!
姚襄遂进屯盱眙,招收当地流民,集合有众七万人,分别安置守宰,劝课农桑。复派遣使者来到建康,向晋朝廷陈述殷浩的罪状,并自请陈谢。
晋朝廷于是下诏命谢尚都督导江西淮南诸军事,前往镇守历阳。自是殷浩大名,在朝廷当中,一落千丈,“投井下石”的疏文,陆续向朝廷进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其中就有一份奏疏最为利害,署名不是别人,就是那殷浩的仇家桓温。
桓温上奏的疏文里是这样说的:
按中军将军殷浩深受朝廷恩典,身居要职,朝廷对他宠信不疑,两次让他参与朝政,而他却不能恪守职分,擅自离任或超越他人职守,随心所欲。前司徒蔡谟,为人纯朴,坚持正义,位居台辅,为先帝之师、朝廷之元老,年至七十高龄,以礼请求隐退,即使天子临轩征召仍执意辞官,虽然不合朝廷旨意,但正足以显明谦让之风,弘扬优贤之礼。而殷浩无中生有,狡说诡辩,扰乱朝廷视听,致使蔡公险遭杀害。自羯胡衰亡以来,中原大地,群凶残杀不休,百姓涂炭,人人企盼官军去拯救他们。殷浩受命北伐,却无报仇雪耻之志,树立朋党,制造事端,终使仇敌大肆杀戮,奸逆蜂涌而起,华夏大地纷扰动乱,百姓困苦不堪。殷浩惧怕朝廷怪罪,为求恕罪,声张进讨敌寇。
驻兵寿阳,却长期按兵不动,竭尽国库的资财、五州的人力,纠合无赖之徒,以求自强,封赏无定规,猜疑陷害无所顾忌。所以范丰之流反叛于芍陂,奇德、龙会作乱于身旁。羌帅姚襄率部归顺朝廷,将母弟送入京城做人质,殷浩不但不予以安抚,使之为朝廷效忠,反而设计陷害,两次派刺客行刺姚襄,被姚襄发觉。
姚襄迫于无奈背叛朝廷。祸乱丛生,自殷浩开始。又不能乘势扫荡敌寇,放纵无能小人,施行残害奸计,致使朝廷大军惨败于梁国,自身狼狈于山桑,舟车焚烧,辎重丢弃一空,三军粮草,反而资助了敌寇,精甲利器,更是武装了盗贼。天怒人怨,成为大众所唾弃的对象,所带来的灾祸,将危及国家社稷,这正是臣之所以起居失措、惶恐不安的缘故。只有主持正义,才能训导人民,只有赏罚分明,才能众心同一。
臣恭请陛下上追唐尧时代放逐的法典,下鉴春秋时代目中无君的事例。倘若陛下宽宏大量,不忍心诛杀殷浩,也应将他放逐到边远荒芜之地。这样做虽抵消不了殷浩弥天的罪责,但可以使后人引以为戒。
晋朝廷接到桓温的奏疏,因为忌惮桓温的威望与势力,不得已废殷浩为庶人,徙殷浩至信安郡东阳县,殷浩抵徙所,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 是年,为永和十年(354年)。
殷浩被废为平民而迁徒,惟有时忧从中来,辄用笔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殷浩之甥韩伯,素来受到殷浩的赏识和喜欢,他随殷浩同到流放之地。
殷浩送至渚侧,口吟古诗云:“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本曹颜远诗。
吟毕,殷浩泣下。未免有情。后来桓温权倾内外,对掾属郗超说道:“殷浩有德有言,使作令仆,亦足仪型百揆,前时朝廷用为外藩,原非所长,今拟起用殷浩为尚书令,卿可为我致他一书,看他如何回复我?”
郗超当即缮就一书,寄与殷浩。殷浩览书大喜,便即裁答,写了许多客套话,无非是感激愿意效力的意思。当下折就方胜,用函封固,又恐语中尚有错误,开闭至十数次,弄得精神恍惚,反而将信笺遗落案下,竟然把那一个空函,回复传达给桓温。
桓温展开书函检阅,并无一字,怀疑殷浩故意使刁,大为忿恨,遂不复起召。越二年,殷浩竟而病死。
强作镇定,实是热中,患得患失,不死何为。
且说桓温既弹劾除去殷浩,料知晋朝廷不敢反对,遂于永和十年二月,抗表伐秦。统率步骑四万,出发江陵,且命水师并进,自襄阳进入均口,直达南乡,步兵由淅川趋武关,命梁州刺史司马勋出子午谷,直捣长安,别军攻打上洛,擒住秦荆州刺史郭敬,进击青泥,连破秦兵。
秦王苻健,派遣太子苻苌,丞相苻雄,淮南王苻生,平昌王苻菁,北平王苻硕等,率兵五万,出发屯守蓝田。
苻雄与苻菁,苻生、苻硕皆是苻健之子。
苻生,字长生,是前秦景明帝苻健的第三个儿子。苻生从小就很无赖,他的祖父苻洪很讨厌他。
苻生天生少一只眼,苻生幼时,苻洪开玩笑问侍者说:“我听说瞎子一只眼流泪,是真的吗?”侍者回答说是。
苻生发怒,用佩刀刺自己脸上,直到流出血来,说:“这难道不是眼泪么?”苻洪大吃一惊,用鞭子抽打苻生。苻生说:“苻生既然不怕刀刺,岂能受不了鞭打!”苻洪说:“你再这样,我就把你贬作奴隶。”苻生说:“难道要像石勒那样吗?”苻洪听后害怕,光着脚跑过去捂着他的嘴,对苻生的父亲苻健说:“这孩子很残暴,还不如早日除掉他。不然的话,长大了必然会变成祸害。”苻健要杀他,苻雄阻止说:“小孩子长大后自然会学好,你何必这样呢!”苻健这才作罢。
苻生得于不死。既而长大以后,力气大的能举起千钧,他雄健勇猛,喜好杀戮,能徒手与猛兽格斗,跑得比马还快,不论是击刺、骑射,都是当时的第一。
到了桓温入关,与太子慕等相偕出发抗拒,苻生单骑前驱,一遇桓温军队,便恃勇突入。
桓温之将应诞,上前拦阻,才经交手,便被苻生大喝一声,劈落马下。他将刘泓,又挺枪接战,才经数合,复被杀死。桓温军中的前锋部队大乱,由苻生执刀旋舞,出入自如,再加太子苻苌等人,跟随苻生攻打杀入,几乎把晋军前队,枭斩略尽。
忽然听得晋军阵后,发出一声鼓号,声尚未绝,那箭杆似飞蝗一般,攒射过来。苻生用刀拨箭,毫不慌忙,偏偏背后有人狂叫,音带悲酸,急忙回首顾视,已经看见一人落马,那时不能不救,下马扶起,并非别人,乃是行军统帅太子苻苌。
苻苌身上被射中了两支箭,因此坠下,气息仅属,苻生只好掖他上马,保护回营。
不防晋军纷纷杀来,势似暴风疾雨,不可遮拦,秦兵顿时披靡。苻生虽然勇猛,只好保住太子苻苌,奔回要紧,不能再逞威风,眼见得全军溃散,一败涂地。
应益知晋帅桓温,确实是有些能耐的。桓温之弟桓冲,进军白鹿原,再与秦丞相苻雄交锋,又得胜仗。
桓温亦转战直前,进至灞上。秦太子苻苌等退兵屯守城南,秦主苻健领老弱兵六千,保守长安小城,尽发精兵三万,使雷弱儿为大司马,统率出城,会同苻苌军队,并力抵御桓温。
桓温抚谕居民,概令复业,禁兵侵犯。秦民多牵牛担酒,迎接劳犒军前,男女多夹道聚观,耆老相顾泪下道:“不图今日复睹官军。”于是三辅郡县,亦多遣使请降。
忽然有一介儒生,从容前来,身上穿着一件褐衣,不衫不履,进谒桓温。
桓温志在延揽人才,不拒贫士,当下传入相见。他但对桓温长揖,昂然就坐,扪虱而谈,旁若无人。顿时让这一队军士皆感震惊,看为怪物。有诗咏道:
何来狂客谒军门?绝肖当年辩士髠。
岂是读书遵孟训,巍巍勿视大人尊。
究竟来人为谁,待下章节表明姓名。
喜欢济公传奇
殷浩当下拟定草表,自请北出兵许洛,相机恢复。
尚书左丞孔严,向殷浩进见规劝道:“近来众情摇惑,很足寒心,不识使君当如何善后哩?愚意以为材分文武,职区内外,韩彭应专征伐,萧曹宜守管钥,各有所司,方免误事。且廉蔺屈身,始能全赵,平勃交欢,方得安刘,使君材识过人,亦当先弭内衅,穆然无间,然后好保大定功呢。”
殷浩听后,不能从,竟然将表文呈入朝廷。晋朝廷有诏依议,殷浩遂使安西将军谢尚,北中郎将荀羡为督统,进屯寿春。
右军将军王羲之,写书信劝谏殷浩,并不见报。谢尚既奉殷浩命令,即约姚襄一同攻打许昌,姚襄方寓居谯城,招集部众,便出兵会合殷浩,相偕北行。
许昌为前秦降将张遇居守,闻晋军将至,即向关中乞援。
秦主苻健,使弟苻雄领兵前往救援,与谢尚等人交战颍上,谢尚等大败,死亡至万五千人。
谢尚逃回淮南,姚襄送谢尚到芍陂。谢尚尽将后事附嘱姚襄,使屯历阳。
苻雄击退晋军,驰入许昌,索性将张遇家属,及民户五万余家,迁到关中,另用右卫将军杨群为豫州刺史,留守许昌。
张遇无法,只好随苻雄入关。张遇有后母韩氏,年过三十,姿色不减,丰美依旧,入关以后,为苻健所闻,特别召见。
韩氏应诏入谒,由苻健仔细端详,果然是绝世芳容,不同凡艳。苻健之妻强氏,曾册为皇后,姿貌不过中等水平,就是后宫妾媵,也没有能与韩氏相似,惹得苻健目迷心眩,不肯放还。
韩氏寡居有年,伤心别鹄,每每遇到春花秋月,未免增加忧愁。此时,得以身入秦宫,撩起一番情思心绪,也不由得感觉心神失主,如醉如痴。况且苻健正值春秋鼎盛之年,面貌魁梧,端的是个乱世枭雄,番廷霸主,彼此互相爱慕喜悦,当然是刚好凑成了一对佳偶,颠鸾倒凤,交欢数夜,居然由苻健下旨,册封韩氏为昭仪,授张遇为司空。
张遇不免心怀惭愧,但是寄人篱下,如何反抗?只好含垢忍耻,模糊过去。只恐对不住乃父。
嗣闻江东又要出兵,当即令人探听虚实,想乘此袭击诛杀苻健,报复私仇。究竟晋军再举,是由何人主张?说来说去,仍是那有名无实的殷深源。
殷浩,字深源。
殷浩自谢尚败还,未免扼腕,但是壮志雄心究竟还未死,仍然准备整兵再次举攻。
中军将军王羲之曾写信劝止他,但是殷浩就是不听。后来殷浩北伐没有成功,计划再一次举兵。王羲之这次又写信劝他说:
近闻安西败丧,公私惋怛,不能须臾去怀。以区区江左,所营如此,天下寒心,固已久矣,而加之败丧,益令气沮。往事岂复可追?愿思弘济将来,令天下寄命有所,自隆中兴之业;正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非所宜也。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
忠言嘉谟,弃而莫用,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任其事者,岂得辞四海之责哉?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所复及,莫若还保长江,令督将各复旧镇。
自长江以外,羁縻而已,秉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心,除其烦劳,省其贱役,与百姓更始,庶可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尚德之事,未能事事允称,当重统之任,而丧败至此,恐阖朝群贤,未自与人分其谤者。
今亟修德补阙,广延群贤,与之分任,尚未知获济所期。若犹以前事为未工,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明知言不必用,或反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惟使君谅之!
这书信上交去后,又上会稽王司马昱一笺,无非是谏阻北伐,大致说是:
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何可自沮?顾智力有所不及,岂得不权轻重而处之也?今虽有可欣之会,内求诸己,而所忧乃重于所欣。传曰:“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今外不宁,内忧以深。古之弘大业者,或不谋于众,倾国以济一时功者,亦往往而有之。
诚独运之明,足以迈众,暂劳之弊,终获永逸者可也。求之于今,可得拟议乎?夫庙算决胜,必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功就之日,便当因其众而即其实;今功未可期,而遗黎歼尽,劳役无已,征求日重,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而不度德,不量力,不敝不已,此封内所痛心叹悼,而莫敢吐诚者也。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愿殿下更垂三思,解而更张,令殷浩荀羡,还据合肥。广陵许昌谯郡梁彭城诸军,皆还保淮南,为不可胜之基,俟根立势举,谋之未晚,此实当今策之上者。若不行此,社稷之忧,可计日待也。殿下德冠宇内,以公室辅朝,最可直道行之,致隆当年,而未允物望,受殊遇者所以寤寐长叹,实为殿下借之。国家之虑深矣,常恐伍员之忧,不独在昔,麋鹿之游,将不止林薮而已。愿殿下暂废虚远之怀,以救倒悬之急,可谓以亡为存,转祸为福,则宗庙之庆,四海有赖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一书一笺,统是直言谠论,痛切不浮,无如说殷浩是情急贪功,不顾利害。会稽王司马昱,又是深信殷浩,总是以为他有作有为,一败不至再败,所以对王羲之的书笺,都付之高阁,并不见行。
殷浩复出屯泗口,派遣河南太守戴施据守石门,荥阳太守刘遯戍仓垣,甚至因为粮饷资源没有着落,于是停办太学,遣归学生门徒,把经费拨充军需。不至因噎废食。
谢尚留驻扎屯芍陂,亦派遣冠军将军王侠,攻克武昌,秦豫州刺史杨群,退守弘农。
那晋朝廷却征谢尚为给事中,谢尚于是还是防守石头(这里的石头不是县城就是地名)。
最可怪的殷深源,未出兵时,不能听信良言,但好刚愎自用;既已出兵,又不能推诚任人,但务疑猜。
殷浩听闻姚襄安次历阳,广兴屯田,训厉将士,却未曾上表请朝廷北伐,总是以为他别有用心。对此,殷浩意欲先把姚襄除掉,免得滋生后患,于是屡次派遣刺客去刺杀姚襄。
姚襄自幼就有很高的名望,雄武盖世,好学博能,颇得将士之心,刺客阳奉殷浩之命,等到了历阳,刺客都坦诚地把实情告诉姚襄,姚襄听后,特别款待他们,如同故友一般。
姚襄得知殷浩欲谋杀自己的事情,因此加以提防,令军营周围士兵日夜巡逻。殷浩又派遣心腹将魏憬,率众五千,潜往袭击姚襄,偏被姚襄预先探知情况,出城邀击,杀死魏憬,并除掉魏憬带来的一众士兵。
殷浩恨暗杀姚襄的计划不成,索性明下军书,迁姚襄至梁国蠡台,上表授为梁国内史。
姚襄对此益加疑惑担惧,因而使参军权翼,来到殷浩那里陈述实际情况,希望能借此缓和双方焦灼紧张的关系。
殷浩问权翼道:“我与姚平北共为王臣,休戚相关,为何平北尝举动自由,与我异趣呢?”晋朝廷封姚襄为平北将军,语句之中的平北指的是姚襄。
权翼答道:“姚平北英姿绝世,拥兵数万,乃不惮路远,来归晋室,无非因朝廷有道,宰辅明哲,想做一个盛世良臣。今将军轻信奸人谗言,自己多心猜疑,我认为出现猜疑的原因,不是在平北。”
殷浩闻言,忿然说道:“平北擅加生杀,又放纵小人,偷盗我的马匹,王臣之礼本来是这样的吗?”
权翼又说道:“平北归命圣朝,怎敢妄杀无辜?惟内奸外宄,有违王法,理宜为国行刑,怎得不杀?”
殷浩又问何故掠马?权翼正色道:“闻将军猜忌平北,屡欲加讨,平北为自卫计,或至使人取马,诚使将军坦怀相待,平北也有天良,何至出此?”
殷浩不禁笑语,说道:“我也何尝欲加害平北,尽请放怀!”试问你何故屡遣刺客?遂遣权翼归报,权翼拜辞而去。
殷浩又暗中使人招诱秦将雷弱儿等,令去刺杀秦主苻健,许以关中世爵。王师宜堂堂正正,却专为鬼祟,如何成事?
雷弱儿等复称如约,且请师接应。殷浩遂调兵七万,自寿春出发,进向洛阳。哪知雷弱儿等人将计就计,伪称内应,并非真心依从殷浩。惟一个降将张遇,为了苻健奸占后母,并且居然呼他为子,心有不甘,因而贿赂买通中黄门刘晃,准备趁着夜晚入宫袭杀苻健,偏偏事机不密,为苻健所闻,立刻将张遇逮捕入内处死。惟察得韩昭仪未曾与谋,不使连坐,仍然宠爱如常。
想来这个韩氏正交桃花运,所以有此侥幸。
殷浩接得苻秦宫内事变的消息,未悉确定状况,还以为是雷弱儿等人已经发难,即而调任姚襄为先锋,自督大军急进。
吏部尚书王彪之,奉书笺与司马昱,谓秦人多诈,殷浩不应率军轻行。
司马昱似信非信,延宕多日,始拟着人前往询问军情,偏偏败报已经到来,姚襄叛命,返回袭击殷浩军队,山桑一战,殷浩军队大溃,辎重尽失,殷浩已经逃走回谯城了。
司马昱于是王彪之说道:“果然如君所言,张良陈平,亦不过如是哩。”有了张、陈,可惜无有刘季。
原来姚襄已经因为之前殷浩派人暗杀自己的事情而仇恨殷浩很久,于是佯作前驱,诱导殷浩来到山桑,返兵袭败殷浩军队,俘虏斩杀万余人,尽得殷浩大军的资用兵仗,乃使兄长姚益守据山桑,自己仍然前往淮南。
殷浩遭姚襄暗算,且惭且愤,复遣刘启、王彬之,前往攻打山桑。如今这个地步,还不是因为自己之前暗杀姚襄不成,结成怨恨?就许你殷浩暗算别人,不许别人为了保护自己暗算你?正所谓有因必有果。
姚襄从淮南返回援救,内外夹攻,刘启、王彬之以下,并皆败亡。之前已经死伤万余人,尚嫌不足,乃复以二将部曲加之,可见殷浩之不仁极矣!
姚襄遂进屯盱眙,招收当地流民,集合有众七万人,分别安置守宰,劝课农桑。复派遣使者来到建康,向晋朝廷陈述殷浩的罪状,并自请陈谢。
晋朝廷于是下诏命谢尚都督导江西淮南诸军事,前往镇守历阳。自是殷浩大名,在朝廷当中,一落千丈,“投井下石”的疏文,陆续向朝廷进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其中就有一份奏疏最为利害,署名不是别人,就是那殷浩的仇家桓温。
桓温上奏的疏文里是这样说的:
按中军将军殷浩深受朝廷恩典,身居要职,朝廷对他宠信不疑,两次让他参与朝政,而他却不能恪守职分,擅自离任或超越他人职守,随心所欲。前司徒蔡谟,为人纯朴,坚持正义,位居台辅,为先帝之师、朝廷之元老,年至七十高龄,以礼请求隐退,即使天子临轩征召仍执意辞官,虽然不合朝廷旨意,但正足以显明谦让之风,弘扬优贤之礼。而殷浩无中生有,狡说诡辩,扰乱朝廷视听,致使蔡公险遭杀害。自羯胡衰亡以来,中原大地,群凶残杀不休,百姓涂炭,人人企盼官军去拯救他们。殷浩受命北伐,却无报仇雪耻之志,树立朋党,制造事端,终使仇敌大肆杀戮,奸逆蜂涌而起,华夏大地纷扰动乱,百姓困苦不堪。殷浩惧怕朝廷怪罪,为求恕罪,声张进讨敌寇。
驻兵寿阳,却长期按兵不动,竭尽国库的资财、五州的人力,纠合无赖之徒,以求自强,封赏无定规,猜疑陷害无所顾忌。所以范丰之流反叛于芍陂,奇德、龙会作乱于身旁。羌帅姚襄率部归顺朝廷,将母弟送入京城做人质,殷浩不但不予以安抚,使之为朝廷效忠,反而设计陷害,两次派刺客行刺姚襄,被姚襄发觉。
姚襄迫于无奈背叛朝廷。祸乱丛生,自殷浩开始。又不能乘势扫荡敌寇,放纵无能小人,施行残害奸计,致使朝廷大军惨败于梁国,自身狼狈于山桑,舟车焚烧,辎重丢弃一空,三军粮草,反而资助了敌寇,精甲利器,更是武装了盗贼。天怒人怨,成为大众所唾弃的对象,所带来的灾祸,将危及国家社稷,这正是臣之所以起居失措、惶恐不安的缘故。只有主持正义,才能训导人民,只有赏罚分明,才能众心同一。
臣恭请陛下上追唐尧时代放逐的法典,下鉴春秋时代目中无君的事例。倘若陛下宽宏大量,不忍心诛杀殷浩,也应将他放逐到边远荒芜之地。这样做虽抵消不了殷浩弥天的罪责,但可以使后人引以为戒。
晋朝廷接到桓温的奏疏,因为忌惮桓温的威望与势力,不得已废殷浩为庶人,徙殷浩至信安郡东阳县,殷浩抵徙所,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 是年,为永和十年(354年)。
殷浩被废为平民而迁徒,惟有时忧从中来,辄用笔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殷浩之甥韩伯,素来受到殷浩的赏识和喜欢,他随殷浩同到流放之地。
殷浩送至渚侧,口吟古诗云:“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本曹颜远诗。
吟毕,殷浩泣下。未免有情。后来桓温权倾内外,对掾属郗超说道:“殷浩有德有言,使作令仆,亦足仪型百揆,前时朝廷用为外藩,原非所长,今拟起用殷浩为尚书令,卿可为我致他一书,看他如何回复我?”
郗超当即缮就一书,寄与殷浩。殷浩览书大喜,便即裁答,写了许多客套话,无非是感激愿意效力的意思。当下折就方胜,用函封固,又恐语中尚有错误,开闭至十数次,弄得精神恍惚,反而将信笺遗落案下,竟然把那一个空函,回复传达给桓温。
桓温展开书函检阅,并无一字,怀疑殷浩故意使刁,大为忿恨,遂不复起召。越二年,殷浩竟而病死。
强作镇定,实是热中,患得患失,不死何为。
且说桓温既弹劾除去殷浩,料知晋朝廷不敢反对,遂于永和十年二月,抗表伐秦。统率步骑四万,出发江陵,且命水师并进,自襄阳进入均口,直达南乡,步兵由淅川趋武关,命梁州刺史司马勋出子午谷,直捣长安,别军攻打上洛,擒住秦荆州刺史郭敬,进击青泥,连破秦兵。
秦王苻健,派遣太子苻苌,丞相苻雄,淮南王苻生,平昌王苻菁,北平王苻硕等,率兵五万,出发屯守蓝田。
苻雄与苻菁,苻生、苻硕皆是苻健之子。
苻生,字长生,是前秦景明帝苻健的第三个儿子。苻生从小就很无赖,他的祖父苻洪很讨厌他。
苻生天生少一只眼,苻生幼时,苻洪开玩笑问侍者说:“我听说瞎子一只眼流泪,是真的吗?”侍者回答说是。
苻生发怒,用佩刀刺自己脸上,直到流出血来,说:“这难道不是眼泪么?”苻洪大吃一惊,用鞭子抽打苻生。苻生说:“苻生既然不怕刀刺,岂能受不了鞭打!”苻洪说:“你再这样,我就把你贬作奴隶。”苻生说:“难道要像石勒那样吗?”苻洪听后害怕,光着脚跑过去捂着他的嘴,对苻生的父亲苻健说:“这孩子很残暴,还不如早日除掉他。不然的话,长大了必然会变成祸害。”苻健要杀他,苻雄阻止说:“小孩子长大后自然会学好,你何必这样呢!”苻健这才作罢。
苻生得于不死。既而长大以后,力气大的能举起千钧,他雄健勇猛,喜好杀戮,能徒手与猛兽格斗,跑得比马还快,不论是击刺、骑射,都是当时的第一。
到了桓温入关,与太子慕等相偕出发抗拒,苻生单骑前驱,一遇桓温军队,便恃勇突入。
桓温之将应诞,上前拦阻,才经交手,便被苻生大喝一声,劈落马下。他将刘泓,又挺枪接战,才经数合,复被杀死。桓温军中的前锋部队大乱,由苻生执刀旋舞,出入自如,再加太子苻苌等人,跟随苻生攻打杀入,几乎把晋军前队,枭斩略尽。
忽然听得晋军阵后,发出一声鼓号,声尚未绝,那箭杆似飞蝗一般,攒射过来。苻生用刀拨箭,毫不慌忙,偏偏背后有人狂叫,音带悲酸,急忙回首顾视,已经看见一人落马,那时不能不救,下马扶起,并非别人,乃是行军统帅太子苻苌。
苻苌身上被射中了两支箭,因此坠下,气息仅属,苻生只好掖他上马,保护回营。
不防晋军纷纷杀来,势似暴风疾雨,不可遮拦,秦兵顿时披靡。苻生虽然勇猛,只好保住太子苻苌,奔回要紧,不能再逞威风,眼见得全军溃散,一败涂地。
应益知晋帅桓温,确实是有些能耐的。桓温之弟桓冲,进军白鹿原,再与秦丞相苻雄交锋,又得胜仗。
桓温亦转战直前,进至灞上。秦太子苻苌等退兵屯守城南,秦主苻健领老弱兵六千,保守长安小城,尽发精兵三万,使雷弱儿为大司马,统率出城,会同苻苌军队,并力抵御桓温。
桓温抚谕居民,概令复业,禁兵侵犯。秦民多牵牛担酒,迎接劳犒军前,男女多夹道聚观,耆老相顾泪下道:“不图今日复睹官军。”于是三辅郡县,亦多遣使请降。
忽然有一介儒生,从容前来,身上穿着一件褐衣,不衫不履,进谒桓温。
桓温志在延揽人才,不拒贫士,当下传入相见。他但对桓温长揖,昂然就坐,扪虱而谈,旁若无人。顿时让这一队军士皆感震惊,看为怪物。有诗咏道:
何来狂客谒军门?绝肖当年辩士髠。
岂是读书遵孟训,巍巍勿视大人尊。
究竟来人为谁,待下章节表明姓名。
喜欢济公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