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座瘴气谷,常年被五彩毒雾笼罩,三丈之外不见人影。附近村民都说那谷中有山鬼作祟,进去的人不是被毒雾蚀骨销魂,就是被恶灵拖走再无音讯。谷口处处可见白骨,更添了几分阴森。
谷边小村里住着个叫阿蛮的年轻采药人,与老母亲相依为命。阿蛮爹早年进谷采珍稀药材,一去不返,留下母子二人艰难度日。
这年入秋,母亲忽然染上怪病,浑身发烫,皮肤泛起青黑色斑点,不出三日已水米不进,只剩一口气吊着。村中郎中来瞧了,摇头叹道:“这是瘴疠之症,寻常草药救不得,除非能找到净水露珠。”
阿蛮急问:“何处有净水露珠?”
郎中捋须望向外头云雾缭绕的山谷:“老辈人说过,瘴气谷深处有种特殊矿物,能在夜里凝结净水,日出即散。但那地方有进无出啊!”
当夜,母亲气若游丝,抓住阿蛮的手:“儿啊,莫学你爹进那鬼谷...”
阿蛮跪在床前,泪如雨下。他想起父亲进谷前那晚,摸着他的头说:“谷里虽有危险,却也有世人不知的宝贝。若能取得一味‘石中露’,可活人救命。”
眼看母亲气息越来越弱,阿蛮一抹眼泪,起身收拾药篓,将父亲留下的驱毒药膏涂满全身,又带了几捆特制草药绳。
鸡鸣三遍,阿蛮背起药篓,深深望了母亲一眼,头也不回地向瘴气谷走去。
谷口瘴气弥漫,五彩雾气像有生命般流动。阿蛮点燃草药绳,散发出的青烟暂时逼退身前瘴气,但越往里走,雾气越浓,草药绳的效力越弱。
正艰难前行,忽觉谷中气流涌动,百年不散的瘴气竟开始流动消散。不过一炷香时间,眼前豁然开朗——山谷真容显露出来!
但见谷中深处隐约现出一座废弃村寨,竹楼歪斜,石墙倾颓。最奇的是,寨中央高台上,有一条银腰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阿蛮又惊又喜,想起父亲曾说过古寨传说:百年前这里有支山民部落,祭司能驱瘴辟邪。后来地震山崩,寨子淹没在瘴气中,再无踪迹。
阿蛮顾不得多想,急忙向寨子奔去。越近银腰带,周围瘴气越是淡薄。眼看只剩百步距离,忽听空中传来阵阵嗡鸣,如擂战鼓。
只见银腰带所在的高台周围,飞舞着数十只拳头大小的毒蜂,通体漆黑,尾针闪着幽蓝光芒,眼睛赤红如血——分明是经年累月受瘴气侵蚀产生的变异巨蜂。
阿蛮忙躲到断墙后观察。但见那些毒蜂守护银腰带,每当有飞鸟或小兽靠近,便群起攻之,顷刻间就能让一只野兔化为白骨。
年轻人犯了难:硬闯必死无疑,空手而归母亲又性命不保。正焦急时,手指触到药篓中几味草药,忽然计上心来。
阿蛮记得父亲说过,毒蜂虽凶,却怕烟怕呛。他仔细查看四周,发现高台下长着几丛醉鱼草和迷迭香——正是制作迷烟的好材料。
阿蛮悄悄采集这些草药,又掺上自带的艾叶和雄黄,用火折子点燃。顿时,一股刺鼻却带清香的浓烟升起。山风正好吹向高台,烟雾缓缓笼罩了蜂群。
毒蜂起初躁动不安,但不久便飞行迟缓,如同醉汉般东倒西歪。约半柱香后,大多数毒蜂已趴伏在石台上不动弹,只剩几只还在顽强盘旋。
阿蛮看准时机,蒙上湿布,冲向高台。
银腰带放在石祭坛上,做工精美,镶嵌着罕见的蓝色宝石。腰带凹陷处盛着十余滴晶莹露珠,在阳光下折射七彩光芒。越是靠近,周身越是清爽,连呼吸都顺畅许多。
阿蛮急忙取出竹筒,小心收集露珠。正要得手,忽听一声刺耳蜂鸣——最大的一只蜂王竟冲破烟雾,直扑面门!
阿蛮侧身闪躲,蜂针擦肩而过,衣衫顿时腐蚀出一个大洞。蜂王再次扑来,阿蛮情急之下抓起祭坛上一块石牌抵挡。
“铛”的一声,蜂针刺入石牌,竟一时拔不出来。阿蛮趁机将剩余露珠收进竹筒,转身便跑。
蜂王猛力挣脱,发出尖锐鸣叫,唤醒部分昏睡的毒蜂,齐齐追来。阿蛮边跑边撒出剩余药粉,勉强延缓追兵。
冲出寨子时,瘴气已开始重新聚集。阿蛮不顾一切向谷外奔去,身后蜂鸣越来越近。正当一股毒瘴扑面而来时,手中银腰带突然发出柔和光芒,驱散前方雾气。
阿蛮得以冲出重围,回头望去,见蜂群在瘴气边缘徘徊不前,似乎无法离开银腰带太远。
回到村中,夕阳西斜。阿蛮急忙将露珠喂母亲服下。不过片刻,母亲脸上青黑渐退,呼吸平稳,沉沉睡去。
次日清晨,母亲竟然能坐起身来喝粥,病症去了七八成。
阿蛮欣喜之余,取出银腰带准备送回谷中。却见昨日还光彩照人的银器已然暗淡无光,宝石浑浊,再无神奇之处。
村里老者来看后叹道:“宝物认主,离了原地便失了灵性。这腰带本是古寨祭司信物,靠吸收谷中特殊矿物精华才具神力。如今离了根本,已成凡物。”
阿蛮心中不安,待母亲痊愈后,带着银腰带再访瘴气谷。
此时谷中瘴气复原如初,比以往更浓。阿蛮尝试数次,再也无法进入。他在谷口掘了个坑,将银腰带埋藏其中,拜了三拜:“物归原地,望安息。”
说也奇怪,自那以后,瘴气谷的毒雾虽然依旧,却不再向外蔓延。偶尔天朗气清时,谷中还会隐约现出古寨轮廓,仿佛在诉说往事。
阿蛮母亲活到九十高龄,无病而终。阿蛮将父亲和母亲合葬在能望见山谷的山坡上。
后来阿蛮成了有名郎中,尤擅治瘴疠之症。他一生未曾再入瘴气谷,但常对弟子说:“天地间物物相克,毒物旁必有解药。最险恶处往往藏大慈悲,就看你敢不敢寻找。”
至今,当地还有歌谣传唱:“瘴气谷,雾重重,银腰带,放光芒,孝子寻药救亲娘,美名千古扬...”
喜欢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
谷边小村里住着个叫阿蛮的年轻采药人,与老母亲相依为命。阿蛮爹早年进谷采珍稀药材,一去不返,留下母子二人艰难度日。
这年入秋,母亲忽然染上怪病,浑身发烫,皮肤泛起青黑色斑点,不出三日已水米不进,只剩一口气吊着。村中郎中来瞧了,摇头叹道:“这是瘴疠之症,寻常草药救不得,除非能找到净水露珠。”
阿蛮急问:“何处有净水露珠?”
郎中捋须望向外头云雾缭绕的山谷:“老辈人说过,瘴气谷深处有种特殊矿物,能在夜里凝结净水,日出即散。但那地方有进无出啊!”
当夜,母亲气若游丝,抓住阿蛮的手:“儿啊,莫学你爹进那鬼谷...”
阿蛮跪在床前,泪如雨下。他想起父亲进谷前那晚,摸着他的头说:“谷里虽有危险,却也有世人不知的宝贝。若能取得一味‘石中露’,可活人救命。”
眼看母亲气息越来越弱,阿蛮一抹眼泪,起身收拾药篓,将父亲留下的驱毒药膏涂满全身,又带了几捆特制草药绳。
鸡鸣三遍,阿蛮背起药篓,深深望了母亲一眼,头也不回地向瘴气谷走去。
谷口瘴气弥漫,五彩雾气像有生命般流动。阿蛮点燃草药绳,散发出的青烟暂时逼退身前瘴气,但越往里走,雾气越浓,草药绳的效力越弱。
正艰难前行,忽觉谷中气流涌动,百年不散的瘴气竟开始流动消散。不过一炷香时间,眼前豁然开朗——山谷真容显露出来!
但见谷中深处隐约现出一座废弃村寨,竹楼歪斜,石墙倾颓。最奇的是,寨中央高台上,有一条银腰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阿蛮又惊又喜,想起父亲曾说过古寨传说:百年前这里有支山民部落,祭司能驱瘴辟邪。后来地震山崩,寨子淹没在瘴气中,再无踪迹。
阿蛮顾不得多想,急忙向寨子奔去。越近银腰带,周围瘴气越是淡薄。眼看只剩百步距离,忽听空中传来阵阵嗡鸣,如擂战鼓。
只见银腰带所在的高台周围,飞舞着数十只拳头大小的毒蜂,通体漆黑,尾针闪着幽蓝光芒,眼睛赤红如血——分明是经年累月受瘴气侵蚀产生的变异巨蜂。
阿蛮忙躲到断墙后观察。但见那些毒蜂守护银腰带,每当有飞鸟或小兽靠近,便群起攻之,顷刻间就能让一只野兔化为白骨。
年轻人犯了难:硬闯必死无疑,空手而归母亲又性命不保。正焦急时,手指触到药篓中几味草药,忽然计上心来。
阿蛮记得父亲说过,毒蜂虽凶,却怕烟怕呛。他仔细查看四周,发现高台下长着几丛醉鱼草和迷迭香——正是制作迷烟的好材料。
阿蛮悄悄采集这些草药,又掺上自带的艾叶和雄黄,用火折子点燃。顿时,一股刺鼻却带清香的浓烟升起。山风正好吹向高台,烟雾缓缓笼罩了蜂群。
毒蜂起初躁动不安,但不久便飞行迟缓,如同醉汉般东倒西歪。约半柱香后,大多数毒蜂已趴伏在石台上不动弹,只剩几只还在顽强盘旋。
阿蛮看准时机,蒙上湿布,冲向高台。
银腰带放在石祭坛上,做工精美,镶嵌着罕见的蓝色宝石。腰带凹陷处盛着十余滴晶莹露珠,在阳光下折射七彩光芒。越是靠近,周身越是清爽,连呼吸都顺畅许多。
阿蛮急忙取出竹筒,小心收集露珠。正要得手,忽听一声刺耳蜂鸣——最大的一只蜂王竟冲破烟雾,直扑面门!
阿蛮侧身闪躲,蜂针擦肩而过,衣衫顿时腐蚀出一个大洞。蜂王再次扑来,阿蛮情急之下抓起祭坛上一块石牌抵挡。
“铛”的一声,蜂针刺入石牌,竟一时拔不出来。阿蛮趁机将剩余露珠收进竹筒,转身便跑。
蜂王猛力挣脱,发出尖锐鸣叫,唤醒部分昏睡的毒蜂,齐齐追来。阿蛮边跑边撒出剩余药粉,勉强延缓追兵。
冲出寨子时,瘴气已开始重新聚集。阿蛮不顾一切向谷外奔去,身后蜂鸣越来越近。正当一股毒瘴扑面而来时,手中银腰带突然发出柔和光芒,驱散前方雾气。
阿蛮得以冲出重围,回头望去,见蜂群在瘴气边缘徘徊不前,似乎无法离开银腰带太远。
回到村中,夕阳西斜。阿蛮急忙将露珠喂母亲服下。不过片刻,母亲脸上青黑渐退,呼吸平稳,沉沉睡去。
次日清晨,母亲竟然能坐起身来喝粥,病症去了七八成。
阿蛮欣喜之余,取出银腰带准备送回谷中。却见昨日还光彩照人的银器已然暗淡无光,宝石浑浊,再无神奇之处。
村里老者来看后叹道:“宝物认主,离了原地便失了灵性。这腰带本是古寨祭司信物,靠吸收谷中特殊矿物精华才具神力。如今离了根本,已成凡物。”
阿蛮心中不安,待母亲痊愈后,带着银腰带再访瘴气谷。
此时谷中瘴气复原如初,比以往更浓。阿蛮尝试数次,再也无法进入。他在谷口掘了个坑,将银腰带埋藏其中,拜了三拜:“物归原地,望安息。”
说也奇怪,自那以后,瘴气谷的毒雾虽然依旧,却不再向外蔓延。偶尔天朗气清时,谷中还会隐约现出古寨轮廓,仿佛在诉说往事。
阿蛮母亲活到九十高龄,无病而终。阿蛮将父亲和母亲合葬在能望见山谷的山坡上。
后来阿蛮成了有名郎中,尤擅治瘴疠之症。他一生未曾再入瘴气谷,但常对弟子说:“天地间物物相克,毒物旁必有解药。最险恶处往往藏大慈悲,就看你敢不敢寻找。”
至今,当地还有歌谣传唱:“瘴气谷,雾重重,银腰带,放光芒,孝子寻药救亲娘,美名千古扬...”
喜欢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