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蜀地西南的深山里头,有处叫老鹰嘴的悬崖,陡得连猴子都爬不上去。那崖壁上凿着好些方洞,洞里摆着古老的悬棺,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留下来的。白天瞧着就够瘆人的,到了晚上,更怪的事发生了——有人看见那悬崖上时不时有微弱灯火闪烁,像星星落在了半山腰。
“莫不是鬼火哟?”山下村里的老人抽着旱烟嘀咕。
年轻人却不信这个邪,尤其是村里最有名的猎户张大胆。这张大胆人如其名,虎背熊腰,攀岩走壁如履平地,山里没有他不敢去的地方。
“我偏要上去看个明白!”这日晚饭后,张大胆灌了两口烧刀子,把绳索往肩上一甩,就要去老鹰嘴。
村里人忙劝他:“莫去莫去!那地方邪门得很!”
张大胆哈哈大笑:“我张大胆活了三十年,还没见过能吓住我的东西!”
月上枝头时,他已经爬到了半山腰。果然看见不远处一口巨大的悬棺旁,隐约有光亮闪烁。张大胆屏住呼吸,悄悄攀过去,扒着岩石探头一看——竟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坐在棺旁,默默擦拭一盏古老的青铜油灯。
那灯造型奇特,像一朵半开的莲花,灯芯上的火苗只有豆粒大小,却异常明亮。
“谁在那里?”老者头也不回,突然开口。
张大胆吓了一跳,脚下碎石哗啦啦往下掉。他稳住身形,攀到平台上,拱手道:“老人家,我是山下猎户,见这崖上有光,特来看个究竟。”
老者这才转过身来。他面容清瘦,皱纹如刀刻般深,少说也有八九十岁了,但一双眼睛却清澈有神,在黑暗中闪着微光。
“老丈为何在这悬崖之上?”张大胆好奇地问。
老者轻抚那口古棺,缓缓道:“老朽是这棺主人的守陵人,世代守护于此,等待棺中主人转世归来。”
张大胆更觉惊奇:“守了多久了?”
“到我这一代,已是第七代了。”老者道,手指轻轻摩挲着那盏青铜油灯:“这盏是‘归魂灯’,灯油尽时,便是主人魂归之日。我家祖上受主人大恩,立誓世世代代守护此灯,直至油尽人归。”
张大胆借着灯光细看那盏油灯,果然见灯油已将见底,不禁问道:“这灯油还能燃多久?”
“多则三年,少则数月。”老者叹道:“可惜老朽年事已高,下山采购灯油已力不从心。这些时日,只得省着用,每夜只点片刻。”
张大胆看那老者衣衫破旧,面容憔悴,想必在这悬崖上餐风饮露,日子极为清苦,却为了一个承诺坚守至此,心中顿生敬意。
“老丈放心!”张大胆一拍胸脯:“以后我每月送油上来!决不让这灯熄灭!”
老者眼中闪过感激之色,从怀中掏出块古玉递给张大胆:“小友若真愿相助,老朽感激不尽。这玉佩你收着,若遇危难,或可护你周全。”
从此,张大胆每月十五月圆之夜,必背着一罐上好的灯油,攀上老鹰嘴送给守陵老者。久而久之,村里人都知道了他定期往悬崖跑的事。
“张大胆中邪了!”有人传言:“每每月圆夜就往那鬼崖跑!”
张大胆从不解释,只笑笑说:“答应了人家的事,总要做到。”
如此过了两年多。这期间,张大胆与老者成了忘年之交。每次送油,老者都会讲些古往今来的奇闻异事,有时还教他认几个字,说说为人处世的道理。
最后一次送油时,张大胆发现老者愈发苍老虚弱,那盏归魂灯中的油也已降至最低。
“就这几天了。”老者抚着灯身,眼中既有期待又有不舍:“七百年的等待,终于要到头了。”
张大胆心中莫名酸楚:“老丈之后,有何打算?”
老者微笑:“夙愿得偿,自然随主人而去。”
月圆之后又过了十余天。这夜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张大胆在家中坐立不安,总觉得有什么事要发生。半夜时分,他冒雨冲出家门,朝老鹰嘴方向望去——悬崖上一片漆黑,那闪烁了两年的微弱灯火,不见了。
天刚蒙蒙亮,雨停了,山间起了罕见的浓雾。张大胆迫不及待地攀上老鹰嘴,来到那悬棺所在之处。
平台上空无一人。老者不见了,那盏青铜油灯却端放在古棺之上,灯油已尽。
张大胆四下寻找,忽然听到空中传来若有若无的铃声。他抬头望去,只见浓雾之中,隐约有两个身影——一是白发老者,一是身着古装的男子,正并肩向云端走去。老者回头,朝张大胆微微一笑,挥了挥手,随即身影渐渐淡去,与晨雾融为一体。
再回头看时,那口古老的悬棺已然封闭,严丝合缝,仿佛从未开启过。
只有那盏青铜归魂灯还留在原地,灯身突然裂开一道缝隙,从中滚出一颗明珠,正落在张大胆手中。明珠温润,其中似有流光转动。
后来张大胆将明珠拿到城里请人鉴定,方知是价值连城的古代宝物。他用换来的钱修桥铺路,赈济乡里,成了方圆百里有名的大善人。村里人都说,这是守陵老人报他送油之恩呢。
至于老鹰嘴上的悬棺,再无人见过灯火闪烁。有人说曾在月圆之夜听见崖上传来说话声笑语,像是老者在与故人叙旧。也有人说,那归魂灯油尽之时,便是守陵人七代忠义感天动地之日,终得圆满。
只有张大胆常在山中打猎时,望见老鹰嘴云雾缭绕处,总觉得那白发老守陵人还在那里,守着一段千古承诺,一盏长明心灯。
人心如灯,守诺如油。忠义二字,照得千年黑暗亮如白昼。这大概就是老猎户从此以后,经常对村里年轻人说起的话。
喜欢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
“莫不是鬼火哟?”山下村里的老人抽着旱烟嘀咕。
年轻人却不信这个邪,尤其是村里最有名的猎户张大胆。这张大胆人如其名,虎背熊腰,攀岩走壁如履平地,山里没有他不敢去的地方。
“我偏要上去看个明白!”这日晚饭后,张大胆灌了两口烧刀子,把绳索往肩上一甩,就要去老鹰嘴。
村里人忙劝他:“莫去莫去!那地方邪门得很!”
张大胆哈哈大笑:“我张大胆活了三十年,还没见过能吓住我的东西!”
月上枝头时,他已经爬到了半山腰。果然看见不远处一口巨大的悬棺旁,隐约有光亮闪烁。张大胆屏住呼吸,悄悄攀过去,扒着岩石探头一看——竟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坐在棺旁,默默擦拭一盏古老的青铜油灯。
那灯造型奇特,像一朵半开的莲花,灯芯上的火苗只有豆粒大小,却异常明亮。
“谁在那里?”老者头也不回,突然开口。
张大胆吓了一跳,脚下碎石哗啦啦往下掉。他稳住身形,攀到平台上,拱手道:“老人家,我是山下猎户,见这崖上有光,特来看个究竟。”
老者这才转过身来。他面容清瘦,皱纹如刀刻般深,少说也有八九十岁了,但一双眼睛却清澈有神,在黑暗中闪着微光。
“老丈为何在这悬崖之上?”张大胆好奇地问。
老者轻抚那口古棺,缓缓道:“老朽是这棺主人的守陵人,世代守护于此,等待棺中主人转世归来。”
张大胆更觉惊奇:“守了多久了?”
“到我这一代,已是第七代了。”老者道,手指轻轻摩挲着那盏青铜油灯:“这盏是‘归魂灯’,灯油尽时,便是主人魂归之日。我家祖上受主人大恩,立誓世世代代守护此灯,直至油尽人归。”
张大胆借着灯光细看那盏油灯,果然见灯油已将见底,不禁问道:“这灯油还能燃多久?”
“多则三年,少则数月。”老者叹道:“可惜老朽年事已高,下山采购灯油已力不从心。这些时日,只得省着用,每夜只点片刻。”
张大胆看那老者衣衫破旧,面容憔悴,想必在这悬崖上餐风饮露,日子极为清苦,却为了一个承诺坚守至此,心中顿生敬意。
“老丈放心!”张大胆一拍胸脯:“以后我每月送油上来!决不让这灯熄灭!”
老者眼中闪过感激之色,从怀中掏出块古玉递给张大胆:“小友若真愿相助,老朽感激不尽。这玉佩你收着,若遇危难,或可护你周全。”
从此,张大胆每月十五月圆之夜,必背着一罐上好的灯油,攀上老鹰嘴送给守陵老者。久而久之,村里人都知道了他定期往悬崖跑的事。
“张大胆中邪了!”有人传言:“每每月圆夜就往那鬼崖跑!”
张大胆从不解释,只笑笑说:“答应了人家的事,总要做到。”
如此过了两年多。这期间,张大胆与老者成了忘年之交。每次送油,老者都会讲些古往今来的奇闻异事,有时还教他认几个字,说说为人处世的道理。
最后一次送油时,张大胆发现老者愈发苍老虚弱,那盏归魂灯中的油也已降至最低。
“就这几天了。”老者抚着灯身,眼中既有期待又有不舍:“七百年的等待,终于要到头了。”
张大胆心中莫名酸楚:“老丈之后,有何打算?”
老者微笑:“夙愿得偿,自然随主人而去。”
月圆之后又过了十余天。这夜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张大胆在家中坐立不安,总觉得有什么事要发生。半夜时分,他冒雨冲出家门,朝老鹰嘴方向望去——悬崖上一片漆黑,那闪烁了两年的微弱灯火,不见了。
天刚蒙蒙亮,雨停了,山间起了罕见的浓雾。张大胆迫不及待地攀上老鹰嘴,来到那悬棺所在之处。
平台上空无一人。老者不见了,那盏青铜油灯却端放在古棺之上,灯油已尽。
张大胆四下寻找,忽然听到空中传来若有若无的铃声。他抬头望去,只见浓雾之中,隐约有两个身影——一是白发老者,一是身着古装的男子,正并肩向云端走去。老者回头,朝张大胆微微一笑,挥了挥手,随即身影渐渐淡去,与晨雾融为一体。
再回头看时,那口古老的悬棺已然封闭,严丝合缝,仿佛从未开启过。
只有那盏青铜归魂灯还留在原地,灯身突然裂开一道缝隙,从中滚出一颗明珠,正落在张大胆手中。明珠温润,其中似有流光转动。
后来张大胆将明珠拿到城里请人鉴定,方知是价值连城的古代宝物。他用换来的钱修桥铺路,赈济乡里,成了方圆百里有名的大善人。村里人都说,这是守陵老人报他送油之恩呢。
至于老鹰嘴上的悬棺,再无人见过灯火闪烁。有人说曾在月圆之夜听见崖上传来说话声笑语,像是老者在与故人叙旧。也有人说,那归魂灯油尽之时,便是守陵人七代忠义感天动地之日,终得圆满。
只有张大胆常在山中打猎时,望见老鹰嘴云雾缭绕处,总觉得那白发老守陵人还在那里,守着一段千古承诺,一盏长明心灯。
人心如灯,守诺如油。忠义二字,照得千年黑暗亮如白昼。这大概就是老猎户从此以后,经常对村里年轻人说起的话。
喜欢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