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个叫青竹村的地方,四周环绕着连绵的竹林。村子最高处有座竹王庙,里头供着一尊竹王神像,神像手中握着一支玉笛。这玉笛通体翠绿,据说能吹出天籁之音,保一方风调雨顺。
这年入夏以来,青竹村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田土龟裂,竹叶枯黄,连村口的溪流都见了底。村民们日日到竹王庙祈雨,香火烧了一茬又一茬,可天上连一丝云彩都不见。
七月初七这日,老祭司林公照常带领村民上香。刚点上香,忽然听见“咔嚓”一声脆响,众人抬头一看,竹王手中的玉笛竟凭空断成两截!
庙里顿时乱作一团。林公颤巍巍上前捧起断笛,老泪纵横:“玉笛断,乐音绝,这是大凶之兆啊!”
当夜,林公跪在神像前祈祷至深夜,朦胧中得了一梦。第二日一早,他召集村民,面色凝重地说:“昨夜竹王托梦,欲修复玉笛,需寻得‘竹之心’。”
村民们面面相觑:“什么是竹之心?上哪儿去找?”
林公摇头:“神谕仅此一句,其余要靠我们自己领悟了。”
人群中有个十五六岁的少女,名叫阿竹。她父母早亡,跟着爷爷长大,去年爷爷病逝后,就独自住在村东头的小竹屋里。阿竹自幼听得竹王传说最多,爷爷生前常说:“竹王慈悲,玉笛音清,保我青竹村百年安宁。”
见乡亲们愁容满面,阿竹暗下决心要找回竹之心。
她先去找村里最老的篾匠张爷。张爷做竹器七十余年,听过无数竹子的故事,却摇头道:“我只知竹有节、有竿、有叶,从未听说有什么竹之心。”
阿竹又去请教读书人陈先生。陈先生翻遍古籍,最后捋须道:“古书云‘竹有虚心’,或许这竹之心指的是竹子的空腔?”
阿竹试着取来最新鲜的竹节,小心地截出最完整的一段空腔,恭敬地送到庙里。可断笛毫无反应。
日子一天天过去,旱情越发严重。村里开始有人收拾家当准备逃荒。
阿竹心急如焚,这夜独自一人来到竹林深处。月下的竹林本该青翠欲滴,如今却一片枯黄。阿竹走到一棵特别粗壮的老竹前——这是爷爷生前最珍爱的竹子,据说已有千年之龄。爷爷曾说这竹有灵性,叫它“竹翁”。
阿竹抚摸着竹翁粗糙的表皮,忍不住落下泪来:“竹翁竹翁,您若真有灵,就告诉我什么是竹之心吧?再不下雨,村子就完了。”
忽然间,一阵微风拂过,竹翁的叶子沙沙作响,竟似人语。阿竹吃了一惊,仔细聆听,那声音苍老而深沉:“小阿竹,你为何事悲伤?”
阿竹又惊又喜,忙将事情原委道来。
竹翁长叹一声:“竹之心的确存在,但非竹之空腔。那是竹子最坚韧的纤维,深藏于竹壁之内,千年老竹方能凝聚一丝。取得竹之心,需以心血浇灌,老夫虽愿相助,但取心之痛,非常人所能承受。”
阿竹毫不犹豫:“我不怕痛!只要能救村子,什么苦我都愿意。”
竹翁沉默片刻:“你若决心已定,明夜子时再来。记住,需诚心正意,无怨无悔。”
第二天夜里,阿竹如期而至。她按照竹翁指示,将左手贴在竹身上。忽然,一根细小的竹刺从竹身伸出,刺入她的指尖。阿竹吃痛,却咬牙忍住。
鲜血顺着竹身流淌,奇怪的是,竹子竟然吸收了她的血,枯黄的表皮渐渐泛起翠绿光泽。随着血液流失,阿竹感到浑身无力,几乎站立不稳。
就在这时,竹翁开口:“可以了。”只见竹身微微发光,一段晶莹剔透的纤维缓缓从竹中浮现,宛若翡翠细丝,散发着柔和绿光。
阿竹小心地接过竹之心,虚弱地问:“竹翁,您没事吧?”
“无妨,休养百年便可恢复。快去修复玉笛吧。”竹翁的声音明显虚弱了许多。
阿竹叩谢后,急忙赶回竹王庙。林公和几位老人正在庙中守夜,见阿竹手持发光的竹之心归来,又惊又喜。
林公恭敬地将竹之心放在断笛处。奇迹发生了,竹之心化作一道绿光,缠绕在玉笛断裂处,片刻之后,玉笛恢复如初,甚至比之前更加翠绿透亮。
林公颤手捧起玉笛,试着一吹。清越的笛音顿时响彻夜空,比从前更加空灵动人。笛声传遍村庄,枯黄的竹林仿佛被注入生机,渐渐挺立起来。
更神奇的是,笛声响起不久,夜空中竟聚起乌云,不一会儿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久旱逢甘霖,村民们纷纷跑出屋子,在雨中欢呼雀跃。
雨下了整整一夜,旱情得以缓解。玉笛修复后,青竹村恢复了往日的生机。阿竹因取竹之心失血过多,病了好些天,村民们轮流照顾她,把她当作村庄的恩人。
然而好景不长,半月之后,雨水又停了。林公再次吹响玉笛,却发现笛声虽美,却再也唤不来雨水。
村民们又愁眉不展:“这是为何?玉笛不是修好了吗?”
林公夜观天象,沉吟道:“玉笛虽复,但其神通未全。或许还需真正懂得竹之心的人来吹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阿竹。于是少女被请到竹王庙前,林公郑重地将玉笛交到她手中:“阿竹,你为救村舍得自身心血,与竹之心有缘,不妨试试吹奏此笛。”
阿竹迟疑地接过玉笛:“可我从未学过吹笛啊。”
“随心而奏即可。”林公鼓励道。
阿竹抿了抿唇,想起爷爷教她的那些山野小调,便将笛子凑到唇边。初时笛声生涩,但很快便流畅起来。她吹的不是什么高雅乐府,而是模仿竹林风声、溪水潺潺、鸟鸣啾啾的自然之音。
说也奇怪,随着阿竹的吹奏,玉笛散发出柔和绿光,笛声传遍四方。枯黄的竹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返青,干涸的溪流重新涌出清泉。更神奇的是,天空中乌云再次汇聚,甘霖倾盆而下。
雨停后,林公恍然大悟:“我明白了!竹之心不仅是竹子最坚韧的纤维,更是竹之精神——坚韧不屈,虚心向上,无私奉献。阿竹以自身心血浇灌竹翁,取其精华,实则与竹之心精神相通,故能奏响玉笛真正神力。”
此后,阿竹成了竹王庙的守笛人。她不仅学会了吹奏玉笛,还在竹翁旁建了一座小屋,与竹林为伴。每年干旱时节,她便吹响玉笛,唤来甘霖。
那棵千年竹翁因得阿竹心血滋养,不仅恢复如初,反而越发茂盛。阿竹常坐在竹翁下吹笛,笛声悠扬中,仿佛能听到竹翁苍老的应和。
青竹村再也没有遭遇过大旱,村民们也越发敬竹爱竹,懂得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而“竹之心”的故事,也一代代流传下来,成为青竹村最珍贵的传说。
每逢雨夜,老人们还会对孙辈说起那个勇敢的少女和她的竹之心,最后总会叹道:“这世上最坚韧的力量,往往源于最无私的奉献。竹如此,人亦如此。”
喜欢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
这年入夏以来,青竹村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田土龟裂,竹叶枯黄,连村口的溪流都见了底。村民们日日到竹王庙祈雨,香火烧了一茬又一茬,可天上连一丝云彩都不见。
七月初七这日,老祭司林公照常带领村民上香。刚点上香,忽然听见“咔嚓”一声脆响,众人抬头一看,竹王手中的玉笛竟凭空断成两截!
庙里顿时乱作一团。林公颤巍巍上前捧起断笛,老泪纵横:“玉笛断,乐音绝,这是大凶之兆啊!”
当夜,林公跪在神像前祈祷至深夜,朦胧中得了一梦。第二日一早,他召集村民,面色凝重地说:“昨夜竹王托梦,欲修复玉笛,需寻得‘竹之心’。”
村民们面面相觑:“什么是竹之心?上哪儿去找?”
林公摇头:“神谕仅此一句,其余要靠我们自己领悟了。”
人群中有个十五六岁的少女,名叫阿竹。她父母早亡,跟着爷爷长大,去年爷爷病逝后,就独自住在村东头的小竹屋里。阿竹自幼听得竹王传说最多,爷爷生前常说:“竹王慈悲,玉笛音清,保我青竹村百年安宁。”
见乡亲们愁容满面,阿竹暗下决心要找回竹之心。
她先去找村里最老的篾匠张爷。张爷做竹器七十余年,听过无数竹子的故事,却摇头道:“我只知竹有节、有竿、有叶,从未听说有什么竹之心。”
阿竹又去请教读书人陈先生。陈先生翻遍古籍,最后捋须道:“古书云‘竹有虚心’,或许这竹之心指的是竹子的空腔?”
阿竹试着取来最新鲜的竹节,小心地截出最完整的一段空腔,恭敬地送到庙里。可断笛毫无反应。
日子一天天过去,旱情越发严重。村里开始有人收拾家当准备逃荒。
阿竹心急如焚,这夜独自一人来到竹林深处。月下的竹林本该青翠欲滴,如今却一片枯黄。阿竹走到一棵特别粗壮的老竹前——这是爷爷生前最珍爱的竹子,据说已有千年之龄。爷爷曾说这竹有灵性,叫它“竹翁”。
阿竹抚摸着竹翁粗糙的表皮,忍不住落下泪来:“竹翁竹翁,您若真有灵,就告诉我什么是竹之心吧?再不下雨,村子就完了。”
忽然间,一阵微风拂过,竹翁的叶子沙沙作响,竟似人语。阿竹吃了一惊,仔细聆听,那声音苍老而深沉:“小阿竹,你为何事悲伤?”
阿竹又惊又喜,忙将事情原委道来。
竹翁长叹一声:“竹之心的确存在,但非竹之空腔。那是竹子最坚韧的纤维,深藏于竹壁之内,千年老竹方能凝聚一丝。取得竹之心,需以心血浇灌,老夫虽愿相助,但取心之痛,非常人所能承受。”
阿竹毫不犹豫:“我不怕痛!只要能救村子,什么苦我都愿意。”
竹翁沉默片刻:“你若决心已定,明夜子时再来。记住,需诚心正意,无怨无悔。”
第二天夜里,阿竹如期而至。她按照竹翁指示,将左手贴在竹身上。忽然,一根细小的竹刺从竹身伸出,刺入她的指尖。阿竹吃痛,却咬牙忍住。
鲜血顺着竹身流淌,奇怪的是,竹子竟然吸收了她的血,枯黄的表皮渐渐泛起翠绿光泽。随着血液流失,阿竹感到浑身无力,几乎站立不稳。
就在这时,竹翁开口:“可以了。”只见竹身微微发光,一段晶莹剔透的纤维缓缓从竹中浮现,宛若翡翠细丝,散发着柔和绿光。
阿竹小心地接过竹之心,虚弱地问:“竹翁,您没事吧?”
“无妨,休养百年便可恢复。快去修复玉笛吧。”竹翁的声音明显虚弱了许多。
阿竹叩谢后,急忙赶回竹王庙。林公和几位老人正在庙中守夜,见阿竹手持发光的竹之心归来,又惊又喜。
林公恭敬地将竹之心放在断笛处。奇迹发生了,竹之心化作一道绿光,缠绕在玉笛断裂处,片刻之后,玉笛恢复如初,甚至比之前更加翠绿透亮。
林公颤手捧起玉笛,试着一吹。清越的笛音顿时响彻夜空,比从前更加空灵动人。笛声传遍村庄,枯黄的竹林仿佛被注入生机,渐渐挺立起来。
更神奇的是,笛声响起不久,夜空中竟聚起乌云,不一会儿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久旱逢甘霖,村民们纷纷跑出屋子,在雨中欢呼雀跃。
雨下了整整一夜,旱情得以缓解。玉笛修复后,青竹村恢复了往日的生机。阿竹因取竹之心失血过多,病了好些天,村民们轮流照顾她,把她当作村庄的恩人。
然而好景不长,半月之后,雨水又停了。林公再次吹响玉笛,却发现笛声虽美,却再也唤不来雨水。
村民们又愁眉不展:“这是为何?玉笛不是修好了吗?”
林公夜观天象,沉吟道:“玉笛虽复,但其神通未全。或许还需真正懂得竹之心的人来吹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阿竹。于是少女被请到竹王庙前,林公郑重地将玉笛交到她手中:“阿竹,你为救村舍得自身心血,与竹之心有缘,不妨试试吹奏此笛。”
阿竹迟疑地接过玉笛:“可我从未学过吹笛啊。”
“随心而奏即可。”林公鼓励道。
阿竹抿了抿唇,想起爷爷教她的那些山野小调,便将笛子凑到唇边。初时笛声生涩,但很快便流畅起来。她吹的不是什么高雅乐府,而是模仿竹林风声、溪水潺潺、鸟鸣啾啾的自然之音。
说也奇怪,随着阿竹的吹奏,玉笛散发出柔和绿光,笛声传遍四方。枯黄的竹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返青,干涸的溪流重新涌出清泉。更神奇的是,天空中乌云再次汇聚,甘霖倾盆而下。
雨停后,林公恍然大悟:“我明白了!竹之心不仅是竹子最坚韧的纤维,更是竹之精神——坚韧不屈,虚心向上,无私奉献。阿竹以自身心血浇灌竹翁,取其精华,实则与竹之心精神相通,故能奏响玉笛真正神力。”
此后,阿竹成了竹王庙的守笛人。她不仅学会了吹奏玉笛,还在竹翁旁建了一座小屋,与竹林为伴。每年干旱时节,她便吹响玉笛,唤来甘霖。
那棵千年竹翁因得阿竹心血滋养,不仅恢复如初,反而越发茂盛。阿竹常坐在竹翁下吹笛,笛声悠扬中,仿佛能听到竹翁苍老的应和。
青竹村再也没有遭遇过大旱,村民们也越发敬竹爱竹,懂得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而“竹之心”的故事,也一代代流传下来,成为青竹村最珍贵的传说。
每逢雨夜,老人们还会对孙辈说起那个勇敢的少女和她的竹之心,最后总会叹道:“这世上最坚韧的力量,往往源于最无私的奉献。竹如此,人亦如此。”
喜欢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