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朱媺娖就抱着史书找到了张彦。
“夫君,为什么清朝的草原那么消停?你不是也说过,满清对蒙古草原并不好嘛。”
“很简单,衰落了,实际上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最大的问题就是没钱,以至于皇太极直接一口气拿下了整个漠南草原。”
“之后利用一系列手段让草原成了清朝的打手。”
“媺娖,你要明白,明朝建立后,草原最高光的时候就是土木堡,瓦剌太师也先的声望到达了顶点。”
朱媺娖有些无语:“哦,我知道。”
“但这个高光没有持续太长时间,直接被于谦打了回去,后来的几年,也先也没了,瓦剌部落开始西迁。”
“这也是准噶尔的由来。”
朱媺娖愣了一下:“啊?还有这个关系?”
“没错,瓦剌之所以分裂并且造成也先死亡的原因就是草原的经济水平不高。”
“蒙古草原本来降水就少,人口承载能力本来就不足,而且明朝时期还处在第四个寒冷时期。”
“中原都揭不开锅,更别提草原了。”
“所以当时的蒙古之所以南下,其根本原因就是抢夺适合居住的土地和生存资源。”
“可问题就是也先抓到明英宗后,明朝直接换了皇帝,要钱没有,要粮没有,要命更没有,不服就直接砍了明英宗。”
朱媺娖无语:“夫君啊,那是我亲祖宗,虽然被太祖打死了,但……算了,随便吧。”
“所以说瓦剌在北京被赶回去后,等于什么好处都没拿到,这直接导致了瓦剌内乱。”
“之后的明朝还一直对草原进行经济封锁,说白了就是以长城为封锁线,禁止所有官方和民间的贸易,把长城的使用发挥到了极致。”
“之后草原来明朝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贸易,但不管是明武宗朱厚照还是明世宗朱厚熜的态度就一个,不行。”
“他们知道,通商就是让蒙古有喘息之机,这件事也导致了庚戌之变,目的就是开启贸易。”
“所以封锁贸易对草原的打击非常大。”
“至于清朝,那就是在内地运送物资来供给草原的方式,一边养着他们,一边让他们守着北方。”
“所以清朝的蒙古骑兵自始至终还是有一些战斗力的。”
“至于准噶尔,在清朝时期还有战斗力,但清朝和准噶尔对峙时,漠南和漠北的蒙古骑兵都选择帮助清朝。”
“虽然清朝一直养着草原,但那些物资都是以成品的方式送过去的,这也意味着蒙古并没有完整的制造线。”
“如果蒙古敢反抗,清朝可以随时切断物资供给。”
“这也导致清末的蒙古草原日子又难过了。”
朱媺娖不解:“那清末的蒙古为啥不南下?”
“怎么南下?清末的蒙古可不是汉朝时期的匈奴或者唐朝时期的突厥。”
“以前的游牧民族都有自己的制造业,不管是抢来的工匠还是自己的手工业,那也是有的。”
“可是清末的蒙古那是没有完整的制造业,也没有钱,而且当时中原的汉人军阀可都装备了枪械的,随便出一支军队就能打垮他们。”
“当时沙俄一个跑路的男爵带了八百人就征服了外蒙,你就知道当时的蒙古有多弱了。”
朱媺娖有些感慨:“我估计成吉思汗也没想到八百人就可以占领漠北,还是曾经的藩属国占领的。”
“世事无常,所以说看一个国家强不强,就要看一个国家的制造能力,如果没有足够的制造能力,钱再多也没用,和平时期要消耗资金购买商品,一但关系不好了,直接加税甚至是断掉商品,如果打起来就更不用说了,有钱也不卖给你。”
“反观工业国,可以凭借强悍的制造能力源源不断制造武器,用制造出来的武器抢夺基础资源。”
朱媺娖明白了:“夫君,这也是你让历朝历代不要忽略工匠,甚至是提高工匠待遇,发展格物的原因吧。”
“对,事实证明,一个没有制造能力的国家,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后世的欧洲各国就是这样,而且要资源没资源,要工业能力没有工业能力,欧洲的神话早就破灭了。”
“剩下的不过是他们一直坚持的老欧洲荣光而已,一碰就碎,金融就算再发达又如何,宋朝经济就很发达,之后呢。”
朱媺娖呵呵一笑:“牵羊礼。”
朱媺娖画风一转:“夫君,满清时期的汉人是怎么看待清朝的?”
“怎么说呢,整个清朝两百年的时间里,满人和汉人之间的割裂还是很严重的。”
“朝鲜官员在《老稼斋燕行日记》中就有记载。”
“有一胡儿在其前。 眉目可爱。 书状言。 此乃主人之子。 而能解文字。 故招来。 而所戴不好看。 去之矣。 余遂脱耳掩。 加于其头。 使示其家人。 其儿笑而入。 俄而出来。”
知乎
有问题就会有答案
打开App
【燕行录】李朝官员与汉人青年的笔谈
6 个月前
晋国庄淑大长公主
关注
作者是金昌业,不知为什么网上传为金昌应。出自《老稼斋燕行日记》康熙五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有一胡儿在其前。 眉目可爱。 书状言。 此乃主人之子。 而能解文字。 故招来。 而所戴不好看。 去之矣。 余遂脱耳掩。 加于其头。 使示其家人。 其儿笑而入。 俄而出来。”
“余问, 你父母见之,以为如何。曰, 以为好矣, 遂携妇所寓。问, 你祖先衣冠, 其制如何。答曰,生在晩不知。问, 俺门衣冠, 你见如何, 好笑否。答,不敢笑。”
“实说无妨。答曰,衣冠乃是礼也,有何笑乎。问。,你先世有官爵否。答,乃是贫贱人。问, 你姓甚名谁,年纪多少。答。 贱姓张。 名奇谟。 年纪十五岁。”
…………………………
“这是康熙五十一年的对话,地点就是建州女真的老家,虽然这个人表达的很隐晦了,但还是表现出对清朝既害怕又憎恨的态度。”
朱媺娖愣了一下:“康熙五十一年,那已经好久了,竟然还这样,难怪太祖这么顺利。”
“没错,他也知道自己的衣服不是原本的风俗,他也说了关于剃发,他说不剃是礼,剃发是俗,至于通婚,他就更直接了,说鞑子不愿意,他也不愿意。”
“就在九年后,也就是康熙六十年,又一个朝鲜使者来了,在河北同一个汉人家庭对话。”
“直接问了知不知道明朝的衣冠。”
“那户人家也说知道,随后朝鲜使者问为什么接受。”
“那户人家是这样回答的,以其势之不得不然。”
“媺娖,你想一下,辽东和河北都是清朝的核心统治区,就算是这样,汉人对满人的态度依旧不好。”
“至于南方,更明显,鸦片战争之后,朝鲜使者去了南方,依旧问认不认识自己的衣服。”
“这次回答更直接。”
“朝鲜使者直接问,吾辈所着衣冠,于汝心以为何如?”
“被询问的人直接说此本中国衣冠,吾虽不得已胡服,岂无歆羡之心耶?”
“这期间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但这一百多年的时光里,汉人对清朝的态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虽然清朝是通过八旗制度进行统治的,但如果抛开这个制度,只看八旗本身,清朝就是通过阶级隔离的方式把旗人和汉人区分开。”
“在主要的城市中,汉人和旗人都是分开居住的。”
“虽然这样管理起来方便,但问题就是,这就是明明白白告诉数量最广的汉人,旗人就是来剥削的,就是不一样,连演都不演了。”
“清朝是典型的封建陆权农业社会,不可能像西方那样进行殖民,他们积累财富的方式就是剥削底层百姓。”
“实际上,历朝历代都是差不多的,但清朝的问题就在于他是外来者,而且还明明白白说出来做出来了。”
“其实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因为按理来说,少数入多数,最好的办法就是积极融入,减少差异。”
“但在乾隆时期,清朝就在满洲至上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核心位置必须是宗室,地方高官必须满人,虽然短时间内解决了问题,但随着时间,矛盾会持续激化,汉人从上到下都会把矛头指向满人群体。”
“其他王朝的末年,阶级矛盾是最严重的,但是在清朝,那是民族和阶级矛盾的结合体。”
“这也是清末一句驱除鞑虏的口号一出,全国各地都响应的原因。”
朱媺娖点了点头:“哦,太祖也是打的这个口号,我当时都懵了。”
“这有什么可懵的,你家太祖要是连这点东西都看不出来,那他也没资格建立王朝。”
“以前是平头百姓没错,但当你家太祖自立门户的那一刻,那就是君了。”
“媺娖,这句话很现实,在古代,百姓不可能成为皇帝,如果一个百姓想成为皇帝,那就必须先变成贵族,官员,地主。”
朱媺娖点头:“嗯,我明白,不过我还有个问题,后来的溥仪已经彻底背叛了,整个华夏也走向了共和,那为什么还要特赦他?甚至当时的领导人还亲自接见他?”
“很简单,当时距离清朝灭亡也不过短短四十七年。”
(惊不惊喜,割不割裂,一个印象中的古代,一个是现代,就是这么近。)
“在这一点,华夏就完爆苏维埃,苏维埃可以说干的非常差劲,直接处死了沙皇,苏维埃的内战更加没办法轻易解决了。”
“你再看看华夏,溥仪确实当了叛徒,但华夏就是超规格特赦,并给他公民身份。”
朱媺娖挠了挠头:“难道是安抚满清遗老?”
张彦呵呵一笑:“媺娖,你太天真了,你想想,溥仪是封建皇帝,封建皇帝在古代讲究天人感应,身上都带有人们赋予的神性。”
“现在华夏特赦他,给他公民身份,就是削弱皇帝的神性,那些满清遗老还拿什么做文章。”
“用天人感应忽悠百姓,想都别想,毕竟百姓身边就有一个皇帝,一样需要工作,一样买东西付钱,哪怕是进故宫,也要买票。”
朱媺娖愣了一下:“这办法真高。”
“以为这就完了?”
朱媺娖不解:“还有什么?”
“溥仪就是一面大旗,他就是清朝名正言顺的正统皇帝,满清遗老要是想搞事,就绝对绕不开溥仪。”
“可是溥仪都老老实实接受改造了,成为百姓了,你满清遗老还搞什么复辟?如果真那么忠心,怎么不见有人包了溥仪的花销?”
朱媺娖眨了眨眼:“如果那些满清遗老再立一个皇帝呢?”
张彦被朱媺娖的天真逗笑了:“媺娖啊,溥仪才是名正言顺的清朝皇帝,这是世界公认的。”
“如果满清遗老敢重新立一个皇帝,那就把溥仪这面大旗拉出来,正统的皇帝在这里待着呢,那些满清遗老立的就是伪帝,弄死他们名正言顺。”
朱媺娖挠了挠头:“哦,确实很好用,那溥仪也是人,也会死啊。”
“溥仪没有子嗣,而且中间还隔着一个朝代呢。”
“既然正统皇帝都没子嗣了,那清朝自然也就成为历史了,而且溥仪继位时才多大,等溥仪死的时候,那些满清遗老就算还有活着的,那都多大年纪了。”
“再加上世界上最顶尖的军队,那些满清遗老能掀起什么风浪?”
朱媺娖点头:“也对,天竺很清楚。”
“呃。”
张彦无奈:“割裂的感觉又出现了,那场反击战开打时,清朝皇帝还活着呢。”
“也不知道他当时是什么感想。”
朱媺娖笑了:“真想问问他,毕竟战斗力相差太大了。”
“唉,你这一说,我那个时代距离清朝也就一百多年,清末一团乱麻,谁来都能踩两脚,短短一百年,又是世界巅峰。”
朱媺娖点头:“谁也想不到短短百年时光,差距竟然那么大。”
“夫君,为什么清朝的草原那么消停?你不是也说过,满清对蒙古草原并不好嘛。”
“很简单,衰落了,实际上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最大的问题就是没钱,以至于皇太极直接一口气拿下了整个漠南草原。”
“之后利用一系列手段让草原成了清朝的打手。”
“媺娖,你要明白,明朝建立后,草原最高光的时候就是土木堡,瓦剌太师也先的声望到达了顶点。”
朱媺娖有些无语:“哦,我知道。”
“但这个高光没有持续太长时间,直接被于谦打了回去,后来的几年,也先也没了,瓦剌部落开始西迁。”
“这也是准噶尔的由来。”
朱媺娖愣了一下:“啊?还有这个关系?”
“没错,瓦剌之所以分裂并且造成也先死亡的原因就是草原的经济水平不高。”
“蒙古草原本来降水就少,人口承载能力本来就不足,而且明朝时期还处在第四个寒冷时期。”
“中原都揭不开锅,更别提草原了。”
“所以当时的蒙古之所以南下,其根本原因就是抢夺适合居住的土地和生存资源。”
“可问题就是也先抓到明英宗后,明朝直接换了皇帝,要钱没有,要粮没有,要命更没有,不服就直接砍了明英宗。”
朱媺娖无语:“夫君啊,那是我亲祖宗,虽然被太祖打死了,但……算了,随便吧。”
“所以说瓦剌在北京被赶回去后,等于什么好处都没拿到,这直接导致了瓦剌内乱。”
“之后的明朝还一直对草原进行经济封锁,说白了就是以长城为封锁线,禁止所有官方和民间的贸易,把长城的使用发挥到了极致。”
“之后草原来明朝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贸易,但不管是明武宗朱厚照还是明世宗朱厚熜的态度就一个,不行。”
“他们知道,通商就是让蒙古有喘息之机,这件事也导致了庚戌之变,目的就是开启贸易。”
“所以封锁贸易对草原的打击非常大。”
“至于清朝,那就是在内地运送物资来供给草原的方式,一边养着他们,一边让他们守着北方。”
“所以清朝的蒙古骑兵自始至终还是有一些战斗力的。”
“至于准噶尔,在清朝时期还有战斗力,但清朝和准噶尔对峙时,漠南和漠北的蒙古骑兵都选择帮助清朝。”
“虽然清朝一直养着草原,但那些物资都是以成品的方式送过去的,这也意味着蒙古并没有完整的制造线。”
“如果蒙古敢反抗,清朝可以随时切断物资供给。”
“这也导致清末的蒙古草原日子又难过了。”
朱媺娖不解:“那清末的蒙古为啥不南下?”
“怎么南下?清末的蒙古可不是汉朝时期的匈奴或者唐朝时期的突厥。”
“以前的游牧民族都有自己的制造业,不管是抢来的工匠还是自己的手工业,那也是有的。”
“可是清末的蒙古那是没有完整的制造业,也没有钱,而且当时中原的汉人军阀可都装备了枪械的,随便出一支军队就能打垮他们。”
“当时沙俄一个跑路的男爵带了八百人就征服了外蒙,你就知道当时的蒙古有多弱了。”
朱媺娖有些感慨:“我估计成吉思汗也没想到八百人就可以占领漠北,还是曾经的藩属国占领的。”
“世事无常,所以说看一个国家强不强,就要看一个国家的制造能力,如果没有足够的制造能力,钱再多也没用,和平时期要消耗资金购买商品,一但关系不好了,直接加税甚至是断掉商品,如果打起来就更不用说了,有钱也不卖给你。”
“反观工业国,可以凭借强悍的制造能力源源不断制造武器,用制造出来的武器抢夺基础资源。”
朱媺娖明白了:“夫君,这也是你让历朝历代不要忽略工匠,甚至是提高工匠待遇,发展格物的原因吧。”
“对,事实证明,一个没有制造能力的国家,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后世的欧洲各国就是这样,而且要资源没资源,要工业能力没有工业能力,欧洲的神话早就破灭了。”
“剩下的不过是他们一直坚持的老欧洲荣光而已,一碰就碎,金融就算再发达又如何,宋朝经济就很发达,之后呢。”
朱媺娖呵呵一笑:“牵羊礼。”
朱媺娖画风一转:“夫君,满清时期的汉人是怎么看待清朝的?”
“怎么说呢,整个清朝两百年的时间里,满人和汉人之间的割裂还是很严重的。”
“朝鲜官员在《老稼斋燕行日记》中就有记载。”
“有一胡儿在其前。 眉目可爱。 书状言。 此乃主人之子。 而能解文字。 故招来。 而所戴不好看。 去之矣。 余遂脱耳掩。 加于其头。 使示其家人。 其儿笑而入。 俄而出来。”
知乎
有问题就会有答案
打开App
【燕行录】李朝官员与汉人青年的笔谈
6 个月前
晋国庄淑大长公主
关注
作者是金昌业,不知为什么网上传为金昌应。出自《老稼斋燕行日记》康熙五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有一胡儿在其前。 眉目可爱。 书状言。 此乃主人之子。 而能解文字。 故招来。 而所戴不好看。 去之矣。 余遂脱耳掩。 加于其头。 使示其家人。 其儿笑而入。 俄而出来。”
“余问, 你父母见之,以为如何。曰, 以为好矣, 遂携妇所寓。问, 你祖先衣冠, 其制如何。答曰,生在晩不知。问, 俺门衣冠, 你见如何, 好笑否。答,不敢笑。”
“实说无妨。答曰,衣冠乃是礼也,有何笑乎。问。,你先世有官爵否。答,乃是贫贱人。问, 你姓甚名谁,年纪多少。答。 贱姓张。 名奇谟。 年纪十五岁。”
…………………………
“这是康熙五十一年的对话,地点就是建州女真的老家,虽然这个人表达的很隐晦了,但还是表现出对清朝既害怕又憎恨的态度。”
朱媺娖愣了一下:“康熙五十一年,那已经好久了,竟然还这样,难怪太祖这么顺利。”
“没错,他也知道自己的衣服不是原本的风俗,他也说了关于剃发,他说不剃是礼,剃发是俗,至于通婚,他就更直接了,说鞑子不愿意,他也不愿意。”
“就在九年后,也就是康熙六十年,又一个朝鲜使者来了,在河北同一个汉人家庭对话。”
“直接问了知不知道明朝的衣冠。”
“那户人家也说知道,随后朝鲜使者问为什么接受。”
“那户人家是这样回答的,以其势之不得不然。”
“媺娖,你想一下,辽东和河北都是清朝的核心统治区,就算是这样,汉人对满人的态度依旧不好。”
“至于南方,更明显,鸦片战争之后,朝鲜使者去了南方,依旧问认不认识自己的衣服。”
“这次回答更直接。”
“朝鲜使者直接问,吾辈所着衣冠,于汝心以为何如?”
“被询问的人直接说此本中国衣冠,吾虽不得已胡服,岂无歆羡之心耶?”
“这期间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但这一百多年的时光里,汉人对清朝的态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虽然清朝是通过八旗制度进行统治的,但如果抛开这个制度,只看八旗本身,清朝就是通过阶级隔离的方式把旗人和汉人区分开。”
“在主要的城市中,汉人和旗人都是分开居住的。”
“虽然这样管理起来方便,但问题就是,这就是明明白白告诉数量最广的汉人,旗人就是来剥削的,就是不一样,连演都不演了。”
“清朝是典型的封建陆权农业社会,不可能像西方那样进行殖民,他们积累财富的方式就是剥削底层百姓。”
“实际上,历朝历代都是差不多的,但清朝的问题就在于他是外来者,而且还明明白白说出来做出来了。”
“其实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因为按理来说,少数入多数,最好的办法就是积极融入,减少差异。”
“但在乾隆时期,清朝就在满洲至上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核心位置必须是宗室,地方高官必须满人,虽然短时间内解决了问题,但随着时间,矛盾会持续激化,汉人从上到下都会把矛头指向满人群体。”
“其他王朝的末年,阶级矛盾是最严重的,但是在清朝,那是民族和阶级矛盾的结合体。”
“这也是清末一句驱除鞑虏的口号一出,全国各地都响应的原因。”
朱媺娖点了点头:“哦,太祖也是打的这个口号,我当时都懵了。”
“这有什么可懵的,你家太祖要是连这点东西都看不出来,那他也没资格建立王朝。”
“以前是平头百姓没错,但当你家太祖自立门户的那一刻,那就是君了。”
“媺娖,这句话很现实,在古代,百姓不可能成为皇帝,如果一个百姓想成为皇帝,那就必须先变成贵族,官员,地主。”
朱媺娖点头:“嗯,我明白,不过我还有个问题,后来的溥仪已经彻底背叛了,整个华夏也走向了共和,那为什么还要特赦他?甚至当时的领导人还亲自接见他?”
“很简单,当时距离清朝灭亡也不过短短四十七年。”
(惊不惊喜,割不割裂,一个印象中的古代,一个是现代,就是这么近。)
“在这一点,华夏就完爆苏维埃,苏维埃可以说干的非常差劲,直接处死了沙皇,苏维埃的内战更加没办法轻易解决了。”
“你再看看华夏,溥仪确实当了叛徒,但华夏就是超规格特赦,并给他公民身份。”
朱媺娖挠了挠头:“难道是安抚满清遗老?”
张彦呵呵一笑:“媺娖,你太天真了,你想想,溥仪是封建皇帝,封建皇帝在古代讲究天人感应,身上都带有人们赋予的神性。”
“现在华夏特赦他,给他公民身份,就是削弱皇帝的神性,那些满清遗老还拿什么做文章。”
“用天人感应忽悠百姓,想都别想,毕竟百姓身边就有一个皇帝,一样需要工作,一样买东西付钱,哪怕是进故宫,也要买票。”
朱媺娖愣了一下:“这办法真高。”
“以为这就完了?”
朱媺娖不解:“还有什么?”
“溥仪就是一面大旗,他就是清朝名正言顺的正统皇帝,满清遗老要是想搞事,就绝对绕不开溥仪。”
“可是溥仪都老老实实接受改造了,成为百姓了,你满清遗老还搞什么复辟?如果真那么忠心,怎么不见有人包了溥仪的花销?”
朱媺娖眨了眨眼:“如果那些满清遗老再立一个皇帝呢?”
张彦被朱媺娖的天真逗笑了:“媺娖啊,溥仪才是名正言顺的清朝皇帝,这是世界公认的。”
“如果满清遗老敢重新立一个皇帝,那就把溥仪这面大旗拉出来,正统的皇帝在这里待着呢,那些满清遗老立的就是伪帝,弄死他们名正言顺。”
朱媺娖挠了挠头:“哦,确实很好用,那溥仪也是人,也会死啊。”
“溥仪没有子嗣,而且中间还隔着一个朝代呢。”
“既然正统皇帝都没子嗣了,那清朝自然也就成为历史了,而且溥仪继位时才多大,等溥仪死的时候,那些满清遗老就算还有活着的,那都多大年纪了。”
“再加上世界上最顶尖的军队,那些满清遗老能掀起什么风浪?”
朱媺娖点头:“也对,天竺很清楚。”
“呃。”
张彦无奈:“割裂的感觉又出现了,那场反击战开打时,清朝皇帝还活着呢。”
“也不知道他当时是什么感想。”
朱媺娖笑了:“真想问问他,毕竟战斗力相差太大了。”
“唉,你这一说,我那个时代距离清朝也就一百多年,清末一团乱麻,谁来都能踩两脚,短短一百年,又是世界巅峰。”
朱媺娖点头:“谁也想不到短短百年时光,差距竟然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