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三针几乎是跑回南岭村的。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木屑味,那是新木被暴力摧毁后散发出的气息,像是某种悲鸣。
她看到了,她真的看到了。
平日里安安静静的村口空地上,此刻燃着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
火光映照下,是数十张扭曲而愤怒的脸庞。
女人们挥舞着手中的木槌,一下又一下地砸向眼前的庞然大物——那是她们赖以生存的织布机!
“砰!”
一架织布机在粗暴的敲击下,终于不堪重负地倒塌,梭子断裂,轴承粉碎,木屑四溅,仿佛在控诉着命运的不公。
柳三针的脚步越来越快,她看到朱七姑站在人群的最前方,那张原本就棱角分明的脸上,此刻更是写满了决绝。
朱七姑举起一把菜刀,毫不犹豫地斩向自己的左手小指。
“嘶——”
倒吸凉气的声音此起彼伏。
一截带着血丝的断指,掉落在地。
朱七姑却像感觉不到疼痛一般,面无表情地用剩余的手指,蘸着鲜血,在一方白布上写下四个大字:不织奴布!
随后,她将这块血淋淋的白布,狠狠地钉在了村口的牌坊之上,红与白的撞色,触目惊心。
柳三针再也忍不住了,她冲上前去,一把抓住朱七姑的手臂,声音颤抖地问道:“七姑,你这是何苦呢?值得吗?!”
朱七姑甩开柳三针的手,脸上露出一个冰冷的笑容,那笑容里充满了决绝和悲凉:“以前我们织的是布,现在织的是命!我不让我的女儿,长大后也去给人当梭子!”
柳三针的眼泪夺眶而出在这个吃人的世道,女人,尤其是底层的女人,就像织布机上的梭子,被命运摆布,身不由己。
“值得,太值得了!”人群中有人高喊道,声音嘶哑却充满了力量。
“对!宁可饿死,也不织奴布!”
“我们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一声声呐喊,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冲击着柳三针的心房。
她抹去眼角的泪水,知道自己不能再犹豫了。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
陈皓来了。
他并没有派人上前劝阻,而是静静地站在人群外围,看着眼前这震撼的一幕。
他看到了女人们眼中的怒火,看到了她们对命运的抗争,也看到了隐藏在绝望之下的希望。
他深吸一口气,转头对身后的李芊芊吩咐道:“芊芊,按计划行事。”
李芊芊点了点头,立刻带着几个伙计,推着几辆大车走了过来。
车上堆满了用麻布包裹着的东西,散发着淡淡的桐油味。
李芊芊走到人群中央,清了清嗓子,用洪亮的声音说道:“各位婶娘,各位姐妹,皓爷说了,这织布机拆了就拆了,咱们不能让大家伙儿饿着肚子。这是皓爷特意赶制的简易纺车,一人一套,免费赠送!”
说着,她示意伙计们打开麻布包裹。
众人这才看清,原来车上装的,是一台台小巧精致的纺车。
纺车的结构简单,易于操作,而且还附带了一份详细的说明书,图文并茂,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很快上手。
“有了这纺车,咱们就能自己纺线织布了!”
“是啊!而且皓爷还说了,纺出来的布,咱们自己留着用,剩下的还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
“这可真是太好了!皓爷真是个大好人啊!”
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原本低落的情绪,瞬间被一扫而空。
陈皓看着眼前这一幕,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南岭村溪畔,夜风习习。
十二村的父老们围坐在篝火旁,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忧虑。
“这毁织机是痛快了,可妇人们以后靠什么活下去啊?”一个老汉拄着拐杖,忧心忡忡地说道,“没了织布的收入,这个冬天可怎么熬啊?”
“是啊,张大户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说不定还会变本加厉地报复我们。”另一个老汉叹了口气,说道,“到时候,咱们这些老骨头,恐怕也要跟着遭殃。”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一阵脚步声传来。
他没有说话,只是示意伙计们抬上来三个大箱子。
箱子打开,里面装满了整齐叠放的布券,每一张布券上都印着“江南共济”四个字。
陈皓走到众人面前,缓缓说道:“各位父老乡亲,我知道大家伙儿心里都在担心。但是请相信我,我陈皓绝对不会让大家伙儿饿着肚子。”
他指着箱子里的布券,继续说道:“这是‘共济布券’,大家可以拿着这些布券,到指定的商铺里兑换盐、油、药材等生活必需品。”
“皓爷,这……这是什么意思?”一个老汉疑惑地问道。
“这不是救济,是她们用十年劳力挣来的分红。”陈皓的语气铿锵有力,“从今往后,谁织布,谁拿钱,不再经中间人盘剥!”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已经登记了所有织娘的姓名和工龄,按照工龄的长短,分配布券的数量。”
说着,他拿出了一张名单,开始当众宣读首批兑现名单。
名单很长,足足有几十页。
每念到一个名字,人群中就会爆发出一阵欢呼。
念到最后,陈皓的声音顿了一下。
“朱七姑……幼女,五岁,代母领薪。”
听到这个名字,所有人都沉默了。
一个五岁的孩子,竟然也能领到布券?
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陈皓看着众人疑惑的表情,解释道:“朱七姑为了抗议张大户的盘剥,不惜断指明志,她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她的女儿虽然年幼,但是也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众老人默然良久,终有一人拄拐起身,声音颤抖地说道:“这世道……总算有点人味了。”
与此同时,张大户的府邸内,一片狼藉。
“废物!都是废物!”张大户气急败坏地将书房里的东西砸了个稀巴烂,“一群贱民,竟然敢造反!真是反了天了!”
管家战战兢兢地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
“立刻给我封锁南岭通往外界的所有山路!”张大户怒吼道,“一只苍蝇也不许飞出去!还有,给我悬赏捉拿那个煽动毁机的妖妇!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是是是,小的这就去办。”管家连滚带爬地跑了出去。
夜幕降临,南岭村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气氛之中。
赵九渊佝偻着身子,行走在山脊之上。
他已经退隐多年,但是为了南岭村的父老乡亲,他不得不再次出山。
他在老松林中设立了一个简易的了望哨,用一面铜镜反射日光,向村里传递信号。
一晃为安,两晃为险,三晃为围。
到了晚上,他则点燃三堆野艾火,用烟雾的变化来传递信息。
烟直为顺,烟斜为追,烟断为人伏。
一次传信中,他不幸被巡夜司的弓手发现,一支利箭破空而来,直奔他的面门。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支弩箭从密林中射出,准确地击中了那支利箭。
赵九渊死里逃生,抬头望去,只见柳三针手持药弩,站在不远处的树梢上,冷冷地看着他。
柳三针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冷峻。
陈皓站在寒江边,江风吹拂着他的衣衫,发出猎猎的声响。
他看着渔户们将一盏盏纸灯笼放入江中,灯笼内,是写满了织娘们诉求的竹简。
每一盏灯笼的底部,都刻着一行小字:此光不灭,此声不息。
灯笼漂浮在江面上,如同点点星光,缓缓向下游飘去。
一夜之间,下游七镇,皆见江面浮火如星。
拾灯者读其文,闻其冤,自发组织“观灯会”,声援南岭织娘。
最远一处,竟达府城郊外,惊动了致仕返乡的前监察御史。
深夜,皓记酒馆二楼,灯火摇曳。
陈皓独自一人坐在窗边,整理着各地传回的响应文书……陈皓的指尖摩挲着来自各地的声援信,纸张粗糙,字迹潦草,却滚烫得像刚出炉的铁。
他仿佛能听到那些素不相识的声音,在黑暗里汇聚成一股洪流,推动着这摇摇欲坠的世道。
忽的,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这静谧。
赵九渊湿漉漉地站在门口,头发黏在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
他顾不上喘息,递给陈皓半块烧焦的布片,上面依稀可见“利济商号”的印记。
背面,残留着几个被火焰吞噬的炭字:“京线已动,速断源头。”
陈皓的眼神瞬间凝如寒冰。
京城来的线?
看来,这潭水比他想象的还要深。
他将布片在手中捏成一团,缓缓舒展开,又缓缓地放平,仿佛在掂量着背后的分量。
他走到窗边,从书架深处取出一坛尘封已久的“清浊辨”,那是他酿酒生涯中最得意,也是最特殊的一坛。
它从未开封,只静静地躺在那里,见证着他的野心与挣扎。
他小心翼翼地将酒坛置于窗台,月光穿透坛身,映出清澈的光影,仿佛一面明镜,照亮了这污浊的世界。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木屑味,那是新木被暴力摧毁后散发出的气息,像是某种悲鸣。
她看到了,她真的看到了。
平日里安安静静的村口空地上,此刻燃着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
火光映照下,是数十张扭曲而愤怒的脸庞。
女人们挥舞着手中的木槌,一下又一下地砸向眼前的庞然大物——那是她们赖以生存的织布机!
“砰!”
一架织布机在粗暴的敲击下,终于不堪重负地倒塌,梭子断裂,轴承粉碎,木屑四溅,仿佛在控诉着命运的不公。
柳三针的脚步越来越快,她看到朱七姑站在人群的最前方,那张原本就棱角分明的脸上,此刻更是写满了决绝。
朱七姑举起一把菜刀,毫不犹豫地斩向自己的左手小指。
“嘶——”
倒吸凉气的声音此起彼伏。
一截带着血丝的断指,掉落在地。
朱七姑却像感觉不到疼痛一般,面无表情地用剩余的手指,蘸着鲜血,在一方白布上写下四个大字:不织奴布!
随后,她将这块血淋淋的白布,狠狠地钉在了村口的牌坊之上,红与白的撞色,触目惊心。
柳三针再也忍不住了,她冲上前去,一把抓住朱七姑的手臂,声音颤抖地问道:“七姑,你这是何苦呢?值得吗?!”
朱七姑甩开柳三针的手,脸上露出一个冰冷的笑容,那笑容里充满了决绝和悲凉:“以前我们织的是布,现在织的是命!我不让我的女儿,长大后也去给人当梭子!”
柳三针的眼泪夺眶而出在这个吃人的世道,女人,尤其是底层的女人,就像织布机上的梭子,被命运摆布,身不由己。
“值得,太值得了!”人群中有人高喊道,声音嘶哑却充满了力量。
“对!宁可饿死,也不织奴布!”
“我们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一声声呐喊,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冲击着柳三针的心房。
她抹去眼角的泪水,知道自己不能再犹豫了。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
陈皓来了。
他并没有派人上前劝阻,而是静静地站在人群外围,看着眼前这震撼的一幕。
他看到了女人们眼中的怒火,看到了她们对命运的抗争,也看到了隐藏在绝望之下的希望。
他深吸一口气,转头对身后的李芊芊吩咐道:“芊芊,按计划行事。”
李芊芊点了点头,立刻带着几个伙计,推着几辆大车走了过来。
车上堆满了用麻布包裹着的东西,散发着淡淡的桐油味。
李芊芊走到人群中央,清了清嗓子,用洪亮的声音说道:“各位婶娘,各位姐妹,皓爷说了,这织布机拆了就拆了,咱们不能让大家伙儿饿着肚子。这是皓爷特意赶制的简易纺车,一人一套,免费赠送!”
说着,她示意伙计们打开麻布包裹。
众人这才看清,原来车上装的,是一台台小巧精致的纺车。
纺车的结构简单,易于操作,而且还附带了一份详细的说明书,图文并茂,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很快上手。
“有了这纺车,咱们就能自己纺线织布了!”
“是啊!而且皓爷还说了,纺出来的布,咱们自己留着用,剩下的还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
“这可真是太好了!皓爷真是个大好人啊!”
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原本低落的情绪,瞬间被一扫而空。
陈皓看着眼前这一幕,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南岭村溪畔,夜风习习。
十二村的父老们围坐在篝火旁,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忧虑。
“这毁织机是痛快了,可妇人们以后靠什么活下去啊?”一个老汉拄着拐杖,忧心忡忡地说道,“没了织布的收入,这个冬天可怎么熬啊?”
“是啊,张大户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说不定还会变本加厉地报复我们。”另一个老汉叹了口气,说道,“到时候,咱们这些老骨头,恐怕也要跟着遭殃。”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一阵脚步声传来。
他没有说话,只是示意伙计们抬上来三个大箱子。
箱子打开,里面装满了整齐叠放的布券,每一张布券上都印着“江南共济”四个字。
陈皓走到众人面前,缓缓说道:“各位父老乡亲,我知道大家伙儿心里都在担心。但是请相信我,我陈皓绝对不会让大家伙儿饿着肚子。”
他指着箱子里的布券,继续说道:“这是‘共济布券’,大家可以拿着这些布券,到指定的商铺里兑换盐、油、药材等生活必需品。”
“皓爷,这……这是什么意思?”一个老汉疑惑地问道。
“这不是救济,是她们用十年劳力挣来的分红。”陈皓的语气铿锵有力,“从今往后,谁织布,谁拿钱,不再经中间人盘剥!”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已经登记了所有织娘的姓名和工龄,按照工龄的长短,分配布券的数量。”
说着,他拿出了一张名单,开始当众宣读首批兑现名单。
名单很长,足足有几十页。
每念到一个名字,人群中就会爆发出一阵欢呼。
念到最后,陈皓的声音顿了一下。
“朱七姑……幼女,五岁,代母领薪。”
听到这个名字,所有人都沉默了。
一个五岁的孩子,竟然也能领到布券?
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陈皓看着众人疑惑的表情,解释道:“朱七姑为了抗议张大户的盘剥,不惜断指明志,她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她的女儿虽然年幼,但是也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众老人默然良久,终有一人拄拐起身,声音颤抖地说道:“这世道……总算有点人味了。”
与此同时,张大户的府邸内,一片狼藉。
“废物!都是废物!”张大户气急败坏地将书房里的东西砸了个稀巴烂,“一群贱民,竟然敢造反!真是反了天了!”
管家战战兢兢地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
“立刻给我封锁南岭通往外界的所有山路!”张大户怒吼道,“一只苍蝇也不许飞出去!还有,给我悬赏捉拿那个煽动毁机的妖妇!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是是是,小的这就去办。”管家连滚带爬地跑了出去。
夜幕降临,南岭村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气氛之中。
赵九渊佝偻着身子,行走在山脊之上。
他已经退隐多年,但是为了南岭村的父老乡亲,他不得不再次出山。
他在老松林中设立了一个简易的了望哨,用一面铜镜反射日光,向村里传递信号。
一晃为安,两晃为险,三晃为围。
到了晚上,他则点燃三堆野艾火,用烟雾的变化来传递信息。
烟直为顺,烟斜为追,烟断为人伏。
一次传信中,他不幸被巡夜司的弓手发现,一支利箭破空而来,直奔他的面门。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支弩箭从密林中射出,准确地击中了那支利箭。
赵九渊死里逃生,抬头望去,只见柳三针手持药弩,站在不远处的树梢上,冷冷地看着他。
柳三针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冷峻。
陈皓站在寒江边,江风吹拂着他的衣衫,发出猎猎的声响。
他看着渔户们将一盏盏纸灯笼放入江中,灯笼内,是写满了织娘们诉求的竹简。
每一盏灯笼的底部,都刻着一行小字:此光不灭,此声不息。
灯笼漂浮在江面上,如同点点星光,缓缓向下游飘去。
一夜之间,下游七镇,皆见江面浮火如星。
拾灯者读其文,闻其冤,自发组织“观灯会”,声援南岭织娘。
最远一处,竟达府城郊外,惊动了致仕返乡的前监察御史。
深夜,皓记酒馆二楼,灯火摇曳。
陈皓独自一人坐在窗边,整理着各地传回的响应文书……陈皓的指尖摩挲着来自各地的声援信,纸张粗糙,字迹潦草,却滚烫得像刚出炉的铁。
他仿佛能听到那些素不相识的声音,在黑暗里汇聚成一股洪流,推动着这摇摇欲坠的世道。
忽的,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这静谧。
赵九渊湿漉漉地站在门口,头发黏在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
他顾不上喘息,递给陈皓半块烧焦的布片,上面依稀可见“利济商号”的印记。
背面,残留着几个被火焰吞噬的炭字:“京线已动,速断源头。”
陈皓的眼神瞬间凝如寒冰。
京城来的线?
看来,这潭水比他想象的还要深。
他将布片在手中捏成一团,缓缓舒展开,又缓缓地放平,仿佛在掂量着背后的分量。
他走到窗边,从书架深处取出一坛尘封已久的“清浊辨”,那是他酿酒生涯中最得意,也是最特殊的一坛。
它从未开封,只静静地躺在那里,见证着他的野心与挣扎。
他小心翼翼地将酒坛置于窗台,月光穿透坛身,映出清澈的光影,仿佛一面明镜,照亮了这污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