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陈皓突然纵身一跃,跳上一张长凳,高举着血坛,慷慨激昂地说道:“各位父老乡亲,各位兄弟姐妹,南岭织娘的遭遇,就是我们所有人的遭遇!今天,他们可以为了几两银子,逼得织娘们卖儿卖女,明天,他们就可以为了更多的利益,把我们所有人踩在脚下!难道,我们就要这样忍气吞声,任人宰割吗?”
“不!”人群中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
“我们要反抗!我们要为自己争取一份尊严!我们要让那些黑心商人知道,我们不是麻线,不是任他们搓圆掐扁的玩物!”陈皓继续高声呼喊着。
“反抗!反抗!反抗!”百姓们的情绪被彻底点燃,他们挥舞着拳头,高声呐喊着,声震云霄。
吴慎斋看到这一幕,气得浑身发抖。
他知道,事情已经超出了他的控制。
“给我驱散他们!驱散他们!”吴慎斋疯狂地叫喊着。
衙役们挥舞着棍棒,冲向人群。
然而,面对愤怒的百姓,他们的力量显得那么渺小。
就在双方即将发生冲突的时刻,陈皓突然从长凳上跳了下来,将血坛紧紧抱在怀里,转身向衙门里面走去。
“各位乡亲,各位兄弟姐妹,请相信我,我一定会为南岭织娘讨回一个公道!”陈皓的声音远远传来,在空中久久回荡。
吴慎斋看着陈皓离去的背影
陈皓抱着血坛,一步一步地走向布政司衙门深处。
他的身影,显得那么孤独,却又那么坚定。
归途马车行至城北桥头,忽遭黑衣蒙面人围堵,箭矢破空而至……夜幕低垂,归途的马车辘辘驶过省城北门,沿着青石路向城外延伸。
车厢内,陈皓紧抱着朱七姑的血坛,李芊芊则小心地为柱子包扎着肩头的箭伤。
赵九渊坐在车辕上,紧握缰绳,目光如鹰隼般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突然,前方桥头窜出十余名黑衣蒙面人,手持弓箭,二话不说便是一轮齐射。
“有埋伏!”赵九渊嘶吼一声,猛地勒紧缰绳,试图调转马头。
柱子不顾伤势,一个箭步冲到车前,用身体挡住了射向车厢的箭矢。
“噗”的一声闷响,一支利箭正中他的肩头,血花飞溅。
“柱子!”李芊芊惊呼失声。
混乱中,赵九渊从怀中摸出一个锈迹斑驳的小铃铛,奋力吹响。
铃声尖锐刺耳,在空旷的夜空中远远传开。
紧接着,远处传来一阵阵嘈杂的呼喊声,仿佛无数人在同时呐喊。
那是省城更夫们的声音,他们听到了赵九渊的信号,正从四面八方赶来支援。
与此同时,城中各处也响起了沉闷的钟鼓声,那是官府差役闻讯赶来的信号。
黑衣刺客们见势不妙,纷纷丢下弓箭,四散逃窜,很快便消失在纵横交错的巷陌之中。
陈皓抱着血坛,目光冰冷地凝视着桥下的流水。
河水湍急,倒映着省城闪烁的灯火,宛如一张张扭曲的面孔。
他缓缓转过头,看向李芊芊,轻声问道:“你说……他们怕的究竟是这根手指,还是怕别人也敢剁下去?”
就在这时,桥墩的阴影处,一艘乌篷船悄无声息地浮出水面。
船舱的帘子微微掀开,露出了周文远半张略显焦急的脸——他手中紧握着一份加盖密印的公文,借着月光,陈皓看到他用口型无声地吐出两个字:“速走。”
车轮再次转动,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
身后,省城的城楼上,暮鼓沉沉敲响,一声,两声……当敲到第七声时,鼓声突然戛然而止,仿佛被什么生生掐断。
暮色四合,乌篷船如同一片幽灵,无声地滑过运河水面。
陈皓立于船头,任凭带着秋意的河风吹拂着他的衣衫,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
省城的事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让他无法喘息。
船舱内,李芊芊正小心翼翼地照料着柱子。
柱子脸色苍白,眉头紧锁,显然还在承受着箭伤带来的剧痛。
“陈掌柜,柱子烧得厉害,怕是箭上有毒。”李芊芊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陈皓闻言,立刻走进船舱,伸手探向柱子的额头,滚烫的温度让他倒吸一口凉气。
他迅速从药箱中取出金疮药和退烧的草药,亲自为柱子敷药、熬药。
然而,当他准备翻阅《记事册》时,却发现那本记录着“共济会”章程和成员名单的册子,已经被雨水浸湿,字迹模糊不清。
陈皓的心猛地一沉,这本册子关系着所有参与者的身家性命,绝不能落入官府手中!
“糟了!”陈皓低呼一声,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陈掌柜,怎么了?”李芊芊担忧地问道。
陈皓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目光扫过一旁的小李子和正在划船的沈大艄,当机立断道:“文字可毁,人心不能哑。小李子,你把册子里的内容,一字不漏地背给沈大艄听!”
小李子虽然有些紧张,但还是强忍着心中的不安,开始背诵《记事册》的内容。
沈大艄则一边划船,一边聚精会神地听着,将每一个字都牢牢地记在心里。
深夜,乌篷船停靠在一片荒滩旁。
陈皓吩咐沈大艄将船上的漕工全部召集过来。
十二名汉子围坐在篝火旁,火光映照着他们粗犷的面庞,也映照着他们眼中坚定的光芒。
“各位兄弟,今天让你们来,是要你们帮个忙。”陈皓的声音低沉而有力,“《记事册》被毁,里面的内容必须有人记住。我希望你们能分段背诵,互相印证,确保万无一失。”
漕工们面面相觑,他们大多不识字,背诵文字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他们看着陈皓坚定的眼神,没有一个人退缩。
“陈掌柜,你说吧,我们听你的!”沈大艄瓮声瓮气地说道。
于是,在摇曳的火光下,十二名漕工开始逐字复诵“民议票规”、“粮布互审法”。
他们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却如雷贯耳,响彻在空旷的荒滩上。
就在陈皓一行人为了保住“共济会”的火种而努力时,周文远也悄然尾随而至。
他换乘一艘不起眼的渔舟,在中途与陈皓完成了秘密交接。
“陈兄,情况不妙。”周文远将一封密信递给陈皓,神情凝重,“吴慎斋已经向巡抚奏报,称你‘勾结流民,图谋不轨’,并申请签发海捕文书。更糟的是,张大户在京城的关系已经开始运作,刑部很可能将‘共济模式’定性为‘私结社党,妨害官治’。”
陈皓接过密信,快速浏览了一遍,脸上却没有丝毫的慌乱。
他将信纸丢入火堆,看着火焰将它吞噬殆尽。
“我知道了。”陈皓淡淡地说道,语气平静得让人难以置信。
他从朱七姑的血坛底部取出一个夹层,里面竟然藏着一卷极薄的桑皮纸。
桑皮纸上用药水密写着南岭织娘的名录和各地联络点,密密麻麻,触目惊心。
“三娘,”陈皓将桑皮纸递给柳三针,“你回南岭,重建‘暗纺线’——白天织布,夜里传信。记住,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能让任何人发现。”
柳三针接过桑皮纸,默默地点了点头,
抵县界前夜,陈皓下令众人分散登陆。
他独自留在船上,召来沈大艄。
“沈舵首,我要你帮我做件事。”陈皓看着沈大艄,语气严肃地说道。
“陈掌柜请说,只要我沈大艄能做到,绝不推辞!”沈大艄拍着胸脯保证道。
“我要你把漕帮的‘暗号鼓’改一改。”陈皓缓缓说道,“今后凡见黄旗无印、押粮无人者,击三通闷鼓,不卸货,只报时。”
“这……”沈大艄有些犹豫,漕帮的暗号鼓事关重大,轻易不能更改。
“我知道这有些为难,但这关系到我们所有人的安危。”陈皓拍了拍沈大艄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官府已经开始注意我们了,我们必须更加小心谨慎。”
“好吧,我答应你!”沈大艄咬了咬牙,最终还是答应了陈皓的请求。
陈皓从怀中取出一枚刻着“民”字的铜牌,递给沈大艄:“若有难,亮此牌,江南十八埠皆为你开道。”
次日凌晨,一艘空货船顺流而下,船头立着一个草人,身上穿着巡夜司的衣服,头上悬挂着一条写着“欺民者死”的白布条。
货船沿着江面缓缓漂向下游,沿江各镇码头的百姓看到这一幕,都心照不宣地选择了沉默。
他们只是默默地敲响了码头上的锣,三声,沉闷而悠长。
陈皓乔装成游方郎中,头戴斗笠,身穿粗布衣衫,腰间挂着一个药箱,走进了县城。
他没有去别的地方,而是直接来到了义庄,找到了孙铁嘴。
孙铁嘴将陈皓带到义庄的地窖里,这里阴暗潮湿,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但对于陈皓来说,这里却是最安全的地方。
深夜,大雨倾盆。
李芊芊冒着大雨,匆匆赶到义庄,将最新的消息告诉了陈皓。
“陈掌柜,不好了!吴师爷借‘整顿治安’之名,强征民宅的竹器,凡是带有锯齿痕迹的竹器都被尽数毁坏。更过分的是,有孩童因为唱了‘竹叶谣’,竟然遭到了训诫!”李芊芊的声音带着一丝愤怒和担忧。
陈皓听后,久久不语。
“不!”人群中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
“我们要反抗!我们要为自己争取一份尊严!我们要让那些黑心商人知道,我们不是麻线,不是任他们搓圆掐扁的玩物!”陈皓继续高声呼喊着。
“反抗!反抗!反抗!”百姓们的情绪被彻底点燃,他们挥舞着拳头,高声呐喊着,声震云霄。
吴慎斋看到这一幕,气得浑身发抖。
他知道,事情已经超出了他的控制。
“给我驱散他们!驱散他们!”吴慎斋疯狂地叫喊着。
衙役们挥舞着棍棒,冲向人群。
然而,面对愤怒的百姓,他们的力量显得那么渺小。
就在双方即将发生冲突的时刻,陈皓突然从长凳上跳了下来,将血坛紧紧抱在怀里,转身向衙门里面走去。
“各位乡亲,各位兄弟姐妹,请相信我,我一定会为南岭织娘讨回一个公道!”陈皓的声音远远传来,在空中久久回荡。
吴慎斋看着陈皓离去的背影
陈皓抱着血坛,一步一步地走向布政司衙门深处。
他的身影,显得那么孤独,却又那么坚定。
归途马车行至城北桥头,忽遭黑衣蒙面人围堵,箭矢破空而至……夜幕低垂,归途的马车辘辘驶过省城北门,沿着青石路向城外延伸。
车厢内,陈皓紧抱着朱七姑的血坛,李芊芊则小心地为柱子包扎着肩头的箭伤。
赵九渊坐在车辕上,紧握缰绳,目光如鹰隼般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突然,前方桥头窜出十余名黑衣蒙面人,手持弓箭,二话不说便是一轮齐射。
“有埋伏!”赵九渊嘶吼一声,猛地勒紧缰绳,试图调转马头。
柱子不顾伤势,一个箭步冲到车前,用身体挡住了射向车厢的箭矢。
“噗”的一声闷响,一支利箭正中他的肩头,血花飞溅。
“柱子!”李芊芊惊呼失声。
混乱中,赵九渊从怀中摸出一个锈迹斑驳的小铃铛,奋力吹响。
铃声尖锐刺耳,在空旷的夜空中远远传开。
紧接着,远处传来一阵阵嘈杂的呼喊声,仿佛无数人在同时呐喊。
那是省城更夫们的声音,他们听到了赵九渊的信号,正从四面八方赶来支援。
与此同时,城中各处也响起了沉闷的钟鼓声,那是官府差役闻讯赶来的信号。
黑衣刺客们见势不妙,纷纷丢下弓箭,四散逃窜,很快便消失在纵横交错的巷陌之中。
陈皓抱着血坛,目光冰冷地凝视着桥下的流水。
河水湍急,倒映着省城闪烁的灯火,宛如一张张扭曲的面孔。
他缓缓转过头,看向李芊芊,轻声问道:“你说……他们怕的究竟是这根手指,还是怕别人也敢剁下去?”
就在这时,桥墩的阴影处,一艘乌篷船悄无声息地浮出水面。
船舱的帘子微微掀开,露出了周文远半张略显焦急的脸——他手中紧握着一份加盖密印的公文,借着月光,陈皓看到他用口型无声地吐出两个字:“速走。”
车轮再次转动,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
身后,省城的城楼上,暮鼓沉沉敲响,一声,两声……当敲到第七声时,鼓声突然戛然而止,仿佛被什么生生掐断。
暮色四合,乌篷船如同一片幽灵,无声地滑过运河水面。
陈皓立于船头,任凭带着秋意的河风吹拂着他的衣衫,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
省城的事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让他无法喘息。
船舱内,李芊芊正小心翼翼地照料着柱子。
柱子脸色苍白,眉头紧锁,显然还在承受着箭伤带来的剧痛。
“陈掌柜,柱子烧得厉害,怕是箭上有毒。”李芊芊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陈皓闻言,立刻走进船舱,伸手探向柱子的额头,滚烫的温度让他倒吸一口凉气。
他迅速从药箱中取出金疮药和退烧的草药,亲自为柱子敷药、熬药。
然而,当他准备翻阅《记事册》时,却发现那本记录着“共济会”章程和成员名单的册子,已经被雨水浸湿,字迹模糊不清。
陈皓的心猛地一沉,这本册子关系着所有参与者的身家性命,绝不能落入官府手中!
“糟了!”陈皓低呼一声,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陈掌柜,怎么了?”李芊芊担忧地问道。
陈皓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目光扫过一旁的小李子和正在划船的沈大艄,当机立断道:“文字可毁,人心不能哑。小李子,你把册子里的内容,一字不漏地背给沈大艄听!”
小李子虽然有些紧张,但还是强忍着心中的不安,开始背诵《记事册》的内容。
沈大艄则一边划船,一边聚精会神地听着,将每一个字都牢牢地记在心里。
深夜,乌篷船停靠在一片荒滩旁。
陈皓吩咐沈大艄将船上的漕工全部召集过来。
十二名汉子围坐在篝火旁,火光映照着他们粗犷的面庞,也映照着他们眼中坚定的光芒。
“各位兄弟,今天让你们来,是要你们帮个忙。”陈皓的声音低沉而有力,“《记事册》被毁,里面的内容必须有人记住。我希望你们能分段背诵,互相印证,确保万无一失。”
漕工们面面相觑,他们大多不识字,背诵文字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他们看着陈皓坚定的眼神,没有一个人退缩。
“陈掌柜,你说吧,我们听你的!”沈大艄瓮声瓮气地说道。
于是,在摇曳的火光下,十二名漕工开始逐字复诵“民议票规”、“粮布互审法”。
他们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却如雷贯耳,响彻在空旷的荒滩上。
就在陈皓一行人为了保住“共济会”的火种而努力时,周文远也悄然尾随而至。
他换乘一艘不起眼的渔舟,在中途与陈皓完成了秘密交接。
“陈兄,情况不妙。”周文远将一封密信递给陈皓,神情凝重,“吴慎斋已经向巡抚奏报,称你‘勾结流民,图谋不轨’,并申请签发海捕文书。更糟的是,张大户在京城的关系已经开始运作,刑部很可能将‘共济模式’定性为‘私结社党,妨害官治’。”
陈皓接过密信,快速浏览了一遍,脸上却没有丝毫的慌乱。
他将信纸丢入火堆,看着火焰将它吞噬殆尽。
“我知道了。”陈皓淡淡地说道,语气平静得让人难以置信。
他从朱七姑的血坛底部取出一个夹层,里面竟然藏着一卷极薄的桑皮纸。
桑皮纸上用药水密写着南岭织娘的名录和各地联络点,密密麻麻,触目惊心。
“三娘,”陈皓将桑皮纸递给柳三针,“你回南岭,重建‘暗纺线’——白天织布,夜里传信。记住,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能让任何人发现。”
柳三针接过桑皮纸,默默地点了点头,
抵县界前夜,陈皓下令众人分散登陆。
他独自留在船上,召来沈大艄。
“沈舵首,我要你帮我做件事。”陈皓看着沈大艄,语气严肃地说道。
“陈掌柜请说,只要我沈大艄能做到,绝不推辞!”沈大艄拍着胸脯保证道。
“我要你把漕帮的‘暗号鼓’改一改。”陈皓缓缓说道,“今后凡见黄旗无印、押粮无人者,击三通闷鼓,不卸货,只报时。”
“这……”沈大艄有些犹豫,漕帮的暗号鼓事关重大,轻易不能更改。
“我知道这有些为难,但这关系到我们所有人的安危。”陈皓拍了拍沈大艄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官府已经开始注意我们了,我们必须更加小心谨慎。”
“好吧,我答应你!”沈大艄咬了咬牙,最终还是答应了陈皓的请求。
陈皓从怀中取出一枚刻着“民”字的铜牌,递给沈大艄:“若有难,亮此牌,江南十八埠皆为你开道。”
次日凌晨,一艘空货船顺流而下,船头立着一个草人,身上穿着巡夜司的衣服,头上悬挂着一条写着“欺民者死”的白布条。
货船沿着江面缓缓漂向下游,沿江各镇码头的百姓看到这一幕,都心照不宣地选择了沉默。
他们只是默默地敲响了码头上的锣,三声,沉闷而悠长。
陈皓乔装成游方郎中,头戴斗笠,身穿粗布衣衫,腰间挂着一个药箱,走进了县城。
他没有去别的地方,而是直接来到了义庄,找到了孙铁嘴。
孙铁嘴将陈皓带到义庄的地窖里,这里阴暗潮湿,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但对于陈皓来说,这里却是最安全的地方。
深夜,大雨倾盆。
李芊芊冒着大雨,匆匆赶到义庄,将最新的消息告诉了陈皓。
“陈掌柜,不好了!吴师爷借‘整顿治安’之名,强征民宅的竹器,凡是带有锯齿痕迹的竹器都被尽数毁坏。更过分的是,有孩童因为唱了‘竹叶谣’,竟然遭到了训诫!”李芊芊的声音带着一丝愤怒和担忧。
陈皓听后,久久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