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不拜祖宗,拜节妇!-《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

  他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百姓们苦难的面容,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

  良久,他才缓缓睁开眼睛,

  “去,取三十副旧算盘来。”陈皓吩咐道。

  李芊芊虽然有些疑惑,但还是按照陈皓的吩咐,取来了三十副旧算盘。

  陈皓将算盘拆开,取出里面的珠链,用细线将珠子串成一串串的密码条,每串九颗珠子,对应《记事册》的九章要义。

  他将这些密码条交给孙铁嘴,耐心细致地教他识码之法。

  “孙大哥,以后每有异动,你就在义庄门口挂上不同颜色的灯笼——红为拘捕,绿为安全,黄为集会改期。”陈皓看着孙铁嘴,语重心长地说道,“记住,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能让任何人发现。”

  第三日黄昏,雨后的空气带着泥土的腥气,孙铁嘴佝偻着背,拎着药篓,小心翼翼地踏进义庄。

  他粗糙的手掌摩挲着腰间的酒葫芦,却罕见地没有打开。

  “陈掌柜,”孙铁嘴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惊恐,“县衙后院,挖了口井!里面…里面有铁笼子,关着两个人,是南岭逃出来的织娘!”

  陈皓接过药篓,指尖狠狠地抠着手中的算盘珠链,咯咯作响。

  他的眼神瞬间冰冷,仿佛寒冬腊月的冰碴子,能冻死个人。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压制住胸腔中翻涌的怒火。

  他转身从地窖深处,捧出一个被层层油纸包裹的酒坛——“清浊辨”,这是他留着另有他用的空坛。

  陈皓用小刀小心地在坛底刻下三个字——“烧粮仓”,每一个字都带着凛冽的杀意。

  不多时,周阿贵之子蹑手蹑脚地溜了进来,这是一个面黄肌瘦的少年,眼神却异常的坚定。

  陈皓将酒坛递给他,声音低沉而有力:“明日午时三刻,把它扔进张大户的晒谷场。”

  少年接过酒坛,疑惑地问道:“陈掌柜,这是为何?咱们不是要救人吗?”

  陈皓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拍了拍少年的肩膀,嘴角勾起一丝冷酷的笑意:“不是真烧,是要他们……自己吓自己。”

  窗外骤雨倾盆,电闪雷鸣。

  一道闪电划破夜空,刹那间照亮了义庄墙角堆满的竹片。

  每一片边缘,都被削成整齐的锯齿,锋利如刀,在黑暗中闪烁着幽冷的光芒,仿佛一只只蛰伏的野兽,静待出鞘。

  “陈掌柜,这…这些是?”李芊芊看着那些竹片,陈皓却没有回答,只是抬起头,看着窗外越来越大的雨势,嘴角勾起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时候到了……”他喃喃自语道。

  午时三刻,南塘村的少年,瘦弱的身躯却蕴藏着一股决绝,他死死抱着怀中的酒坛,坛身冰冷,像一块捂不热的寒冰。

  少年猫着腰,躲过几个游手好闲的泼皮,瞅准了张大户家晒谷场的空当,奋力一掷!

  “砰!”

  酒坛落地,摔得粉碎。

  几个正在打盹的仆役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响吓了一跳,睡意全无。

  他们揉着惺忪的睡眼,骂骂咧咧地走上前,想要看看是谁这么大胆,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其中一个眼尖的仆役,捡起一块碎裂的坛片,只见上面赫然刻着三个血红的大字——“烧粮仓”!

  “不好了!烧粮仓!”

  那仆役瞬间魂飞魄散,扯着嗓子嚎叫起来,声音尖利得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

  其他几个仆役也吓得面如土色,手脚发软。

  “快,快去禀报老爷!”

  消息像一阵风般传到了张大户的耳朵里。

  张大户正躺在摇椅上,悠闲地品着茶,听到“烧粮仓”三个字,一口茶水差点没喷出来。

  他猛地从摇椅上跳起来,肥胖的身躯颤抖不已。

  “什么?烧粮仓?谁要烧粮仓?!”

  “小的们也不知道啊!那坛子上就写着这三个字!”

  张大户脸色阴晴不定。

  最近风声鹤唳,关于皓记酒坊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他心里也有些发毛。

  难道,这是陈皓的报复?

  “不行,不能大意!”张大户狠狠地一咬牙,心想,小心驶得万年船,何况这粮仓关系着自己一家老小的生计,绝对不能出任何差错。

  “立刻通知所有家丁,持械守仓!再派人去巡夜司,让他们加派人手协防!”

  命令一道道地传下去,张家大院顿时鸡飞狗跳,乱成一团。

  入夜,粮仓四周灯火通明,将周围照得亮如白昼。

  张家家丁手持刀枪棍棒,在粮仓周围来回巡逻,一个个如临大敌,草木皆兵。

  巡夜司的人也来了,他们身穿黑色制服,手持长刀,面色冷峻,沿着粮仓外围巡逻,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四周。

  义庄地窖里,陈皓看着墙壁上摇曳的烛火,嘴角勾起一丝冷笑。

  “人最怕的不是火,是看不见的火……”他喃喃自语道,眼神深邃而莫测。

  亥时刚过,夜幕沉沉,仿佛一块巨大的幕布,笼罩着整个南塘村。

  胡一刀带着一队巡夜司的人,奉命在粮仓巡逻。

  他心里有些烦躁,总觉得今晚的气氛有些不对劲,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都给我打起精神来!仔细搜查每一个角落,绝不能放过任何可疑之人!”胡一刀沉声喝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

  “是!”

  巡夜司的人齐声应道,脚步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突然,有人惊呼一声:“头儿,仓顶上有动静!”

  胡一刀心头一凛,抬头望去,只见粮仓顶上的瓦片微微晃动,似乎有什么东西在上面。

  “上去看看!”胡一刀一挥手,带着几个人小心翼翼地攀上梯子。

  登上仓顶,胡一刀四处搜寻,却什么也没发现,正当他感到疑惑时,眼角的余光突然瞥见檐角似乎挂着什么东西。

  他走上前去,定睛一看,顿时倒吸一口凉气。

  只见檐角悬挂着一只破旧的灯笼,灯笼里燃烧着半截白蜡,散发着微弱的光芒。

  而灯罩上,赫然用血红的颜料写着四个字——“南岭冤魂”!

  胡一刀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窜脑门,浑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

  “这……这是什么鬼东西?!”他颤抖着声音说道,手里的长刀也有些握不住了。

  就在这时,四野突然响起一阵呜咽之声,声音凄厉而哀怨,像是无数冤魂在哭诉。

  那声音时远时近,忽高忽低,让人毛骨悚然。

  “还我指头……还我孩子……”

  那声音断断续续,语不成句,却又清晰可辨,仿佛就在耳边低语。

  胡一刀吓得脸色惨白,手脚冰凉。

  他四处张望,只见远处坟地里,竟然飘来数十盏一模一样的灯笼,灯笼上都写着“南岭冤魂”四个字,在夜空中摇曳不定,像是鬼火一般。

  那些灯笼是由细线牵引的,细线的另一端,藏在沟壑里,隐约可见一些孩童的身影,他们正小心翼翼地拉动着细线。

  “鬼……鬼啊!”

  巡夜司的人吓得魂飞魄散,一个个抱头鼠窜,连滚带爬地跑下粮仓。

  吴师爷闻讯赶来,也被这诡异的景象吓得脸色煞白。

  他强压住内心的恐惧,厉声喝道:“慌什么!都是些装神弄鬼的伎俩!给我射灯灭鬼!”

  巡夜司的人战战兢兢地举起弓箭,朝着那些飘来的灯笼射去。

  “嗖嗖嗖……”

  箭矢划破夜空,准确地击中那些灯笼。

  然而,灯笼却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熄灭,而是化作一团灰烬,在空中飘散。

  而那呜咽之声,却愈发凄厉,仿佛冤魂的怒吼,震慑人心。

  与此同时,南塘村里,周阿贵也开始了他的计划。

  他挨家挨户地敲门,低声说道:“乡亲们,都关好门窗,熄灭灯火,今晚我们要进行‘闭门祭’,祭奠那些死去的织娘!”

  村民们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都对周阿贵非常信任,纷纷按照他的吩咐,关好门窗,熄灭灯火,整个村子顿时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村民们在门缝里塞入写有织娘名字的黄纸条,焚香默祷,祈求她们的在天之灵能够安息。

  巡夜司的人发现了村民们的举动,想要强行入户阻止,却被村民们齐声喝退。

  “我们要祭奠死者,你们无权干涉!”

  “滚出去!我们不欢迎你们!”

  村民们群情激奋,纷纷拿起扁担、锄头等农具,与巡夜司的人对峙起来。

  刘婆子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到祠堂门前,她手里拿着一块血迹斑斑的布,那是朱七姑临死时留下的血布。

  “你们抓得了活人,封得住死人口吗?!”刘婆子声嘶力竭地喊道,声音充满了悲愤。

  “今日我们不拜祖宗,拜节妇!”

  刘婆子说完,率先跪倒在地,朝着那块血布叩首。

  其他老妇也纷纷跪倒在地,额头重重地磕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像是战鼓一般,敲击着人们的心房。

  整个南塘村,都笼罩在一片悲愤而压抑的气氛之中。

  而就在这混乱之际,陈皓悄无声息地潜入了县衙档案房。

  他凭借着记忆,找到了存放各种案卷的架子,然后从怀里掏出一把精致的小刀,撬开了锁。

  档案房里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但他却对这里的地形了如指掌。

  他借着微弱的月光,迅速地找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陈皓首先找到了“共济粮行亏空”的案卷,他将这份伪造的案卷拿出来,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份真实的账目副本,替换了上去。

  接着,他又找到了巡夜司的月报,在其中插入了一份密报,举报张氏私囤官粮。

  最后,他将吴师爷与李少爷往来银票的记录,悄悄塞入了知县每日必阅的早茶匣中。

  做完这一切,陈皓悄然离开了档案房,没有留下任何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