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震怒-《景逸华年知梦瑶》

  文德殿内,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死寂一般,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厉元晟端坐在龙椅之上,他的脸色阴沉至极。

  他那双原本锐利的眼睛,此刻却好似燃烧着两簇熊熊的怒火,死死地盯着殿下的群臣,那目光令人不敢直视。

  “到底是怎么回事?”厉元晟的声音突然在殿内轰然响起,如同洪钟一般,带着难以抑制的愤怒和威严,在这寂静的大殿里回荡着。

  他的声音震得众人耳膜嗡嗡作响,一些胆小的官员甚至被吓得脸色苍白。

  “几位大臣竟然在一夜之间惨遭毒手,这京城之内,还有王法吗?还有朕的威严吗?”厉元晟怒不可遏地继续吼道,他的声音在殿内回荡,久久不散。

  “朕不过是去西行宫调养身体,却出了这么大的事情!若是朕有个三长两短,这大商是不是也该改朝换代了啊?啊?”厉元晟的质问直直地刺向殿下的大臣们,让他们如坐针毡。

  面对厉元晟的质问,殿下的大臣们却一个个吓得瑟瑟发抖,没有一个人敢率先开口。

  他们平日里的伶牙俐齿,此刻都仿佛被冻住了一般,全都哑口无言。

  “陛下,臣罪该万死,在寿宴中未能护好朝中大臣,实乃失职。”张丞相站了出来,昨晚的事他难辞其咎。

  “臣已命刑部全力追查此事,定要将凶手绳之以法,给陛下和诸位大臣一个交代。”

  然而,厉元晟的反应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只见厉元晟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怒极反笑,笑声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却让人感到一股森然的寒意。

  “交代?”厉元晟的声音冰冷至极,“现在说交代,是不是太晚了些?朕的股肱之臣,说没就没了,你们都干什么去了?”

  张丞相心中一紧,他知道这次事情闹大了。

  但他强作镇定,因为他知道,如果这件事不能解释清楚,恐怕张家就要遭受灭顶之灾了。

  “陛下息怒,此次事件乃突发变故,实难预料。

  那贼人利用安庆城中兵力减少的空档而作出此等安排,恐怕在这安庆城中知道此事的人少之又少,此事定是……”

  张丞相后面的话如鲠在喉,终究还是没有说出来。

  毕竟在安庆这个地方,如果有人知道皇上去了西行宫养病,那这个人必定是宫里的人,而且还是皇上身边的人。

  厉元晟静静地听着张丞相的话,他的眉头微微皱起,心中已然明白张丞相未说出口的意思。

  他的眼神在瞬间变得冰冷锐利,扫视着殿内的每一个人。

  “你的意思是,这背后之人,竟然藏在朕的身边?”厉元晟的声音缓缓响起,低沉而又充满了危险的气息。

  “陛下明鉴啊,臣绝对不敢妄言。

  只是此事太过蹊跷,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哼,朕身边的人,谁有如此大的胆子?”他的声音震得殿内的烛火都微微摇晃,“朕倒是要看看,这背后究竟是谁在兴风作浪!”

  他霍然转身,看向一旁的大太监,眼中的怒意丝毫不加掩饰,“传朕旨意,彻查宫中上下,但凡与此事有牵连者,严惩不贷!”

  “啊,陛下。”大太监被厉元晟的气势所慑,忙不迭地领命而去。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年轻的官员突然鼓起勇气,站了出来。

  “陛下,微臣认为这件事情肯定是有人蓄意为之,其目的恐怕是想要扰乱我朝的朝纲,从而动摇陛下您的统治地位啊!”

  厉元晟的目光缓缓扫过那名年轻官员,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冷漠。

  “继续说下去。”

  “陛下,您西行宫养病之事本就是极为机密的,知晓此事的人应该非常有限。

  然而,如今却有好几位大臣遇害,这显然是有人故意利用这个机会来铲除异己。

  而且,能够知晓陛下养病之事的人,必定在宫中拥有相当高的地位。”

  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年迈的老臣站了出来。

  “陛下,老臣认为,我们应当从这几位大臣生前的事情开始调查,看看他们是否与人结下过仇怨。”

  厉元晟的目光,直直地射向那位老臣,冷哼一声道:“哼,还用得着你说?朕要的是将凶手捉拿归案,揪出幕后的主谋,而不是听你在这里胡言乱语、妄加揣测!”

  整个大殿仿佛被一股沉重的恐惧所笼罩,大臣们一个个都低着头,不敢与厉元晟对视,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会成为他那熊熊怒火下的无辜牺牲品。

  厉元晟的目光扫视着殿内的每一个人,他的胸膛剧烈地起伏着,显示出他内心的愤怒。

  “限你们三日内破案!”

  “若是抓不到凶手,休怪朕拿你们是问!”

  说完,他猛地站起身来,宽大的衣袖一挥,然后头也不回地大步走出了文德殿。

  大臣们见状,纷纷跪地,膝盖与地面碰撞发出的沉闷声响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

  他们连大气都不敢出,生怕引起厉元晟的注意。

  直到厉元晟的身影消失在殿门外,众人才缓缓起身,面面相觑,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忧虑和无奈。

  张丞相重重地叹了口气,打破了沉默:“如今也只能尽力而为了。各位回去后,一定要仔细排查手下之人,看看有没有什么可疑之处。”

  众人纷纷点头应是,虽然心里都明白这任务的艰巨,但在皇上的威压下,谁也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而晋王则是在众人不注意的时候,若有所思地看了张丞相一眼。

  那一眼,看似不经意,却似乎蕴含着某种深意。

  随后他便若无其事地跟着众人一起离开了文德殿。

  而此时此刻,殿内的厉景逸正眉头紧锁,苦苦思索着昨晚厉凌晟说过的一句话。

  那句话就像一根刺一样,深深地扎在他的脑海里,让他怎么也无法释怀。

  厉凌晟说过,他之前来这里的时候,已经处理完府里的刺客了。

  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在厉景逸的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突然间,一个大胆的猜测涌上心头:此次刺杀行动并非只有一伙人,而是有三伙!

  其中一伙人的目标显然是厉凌晟,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想要取他性命;而另一伙人,则是冲着自己的夫人而来,企图对她不利;至于最后一伙人,他们很可能是被人利用的炮灰,被安排在这次寿宴上,充当吸引丞相府众人注意力的角色。

  厉景逸越想越觉得这个猜测合情合理。

  而且,这种利用炮灰来转移视线的手法,往往会让人更容易忽视其中的细节,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厉景逸的脑海中不断地闪现着各种线索和细节,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对这背后之人的计划有了大致的了解。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背后之人显然是个心思极其缜密的人。

  要想成功实施这样一个复杂的计划,必定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谋划。

  厉景逸不禁对这个人的智谋和耐心表示赞叹,因为这样的计划几乎可以说是天衣无缝。

  如果这次刺杀行动失败了,那么背后之人完全可以将责任推到北寒人身上,声称他们企图勾结朝中的某些势力来迫害朝廷。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转移众人的注意力,还能让北寒人成为众矢之的。

  毕竟,大商与北寒两国之间连年战事不断,彼此之间的仇恨已经根深蒂固。

  北寒人因为战争失去了许多亲人,他们为亲人复仇也是人之常情,所以这个借口很容易让人相信。

  如果刺杀行动成功了,那么所有的责任都会被归咎于北寒人。

  大商朝廷自然会将这笔账算到北寒人的头上,两国之间的矛盾将会进一步激化。

  而这背后之人则可以置身事外,坐收渔翁之利。

  厉景逸越想越觉得这个计划实在是太完美了,完美得让人找不到丝毫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