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从曾子之语悟谦逊修身之道-《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言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短短二十三字,道尽了儒家 “谦德” 的核心要义。这并非简单的行为准则,而是曾子对 “谦逊” 修身境界的精准概括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是谦逊求学的姿态,“有若无、实若虚” 是谦逊处世的智慧,“犯而不校” 是谦逊待人的胸怀。而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的感叹,更让这份谦逊超越个人践行,成为对同道者的缅怀与对后世的精神传承。透过曾子的论述,我们得以窥见儒家 “谦德” 的深厚内涵,领悟谦逊对个人品德塑造、人际关系和谐乃至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春秋语境下的 “谦德”:从礼仪规范到道德内核

  要理解曾子 “谦逊” 论述的深层内涵,需先置身于春秋时期的文化语境,厘清 “谦德” 在当时的演变轨迹。春秋时期,“谦” 最初是 “礼” 的外在规范,体现为对等级秩序的尊重;随着人文思想兴起,“谦” 逐渐内化为道德内核,成为君子修身的重要准则,为曾子 “谦德” 论述奠定了时代基础。

  (一)西周 “礼” 治下的 “谦”:等级秩序的外在表达

  西周时期,“谦” 主要体现为对 “礼” 所规定的等级秩序的遵守,是贵族阶层的外在行为规范。在分封制与宗法制下,不同等级的人需通过 “谦” 的言行展现对上级的尊重,维护等级秩序的稳定。例如,诸侯见天子需行 “稽首礼”,言语需谦逊恭敬,体现对天子权威的臣服;大夫见诸侯需行 “顿首礼”,举止需谦和得体,彰显对诸侯的顺从。

  这种 “谦” 的本质是对等级差异的认可,而非内在道德自觉。《尚书?大禹谟》中 “满招损,谦受益” 的记载,虽已蕴含 “谦逊有益” 的认知,但此时的 “谦” 更多是对 “天命” 与 “等级” 的敬畏,尚未形成独立的道德品质。例如,西周贵族在祭祀时需保持 “谦谨” 姿态,并非源于对他人的尊重,而是为了取悦神灵、维护家族地位,“谦” 仍停留在 “礼” 的形式层面。

  (二)春秋 “仁” 学兴起后的 “谦”:道德内核的觉醒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传统基于等级的 “谦” 逐渐失去约束力。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将 “谦” 与 “仁” 结合,赋予其内在道德内涵 ——“谦” 不再是对等级的被动服从,而是源于 “爱人” 之心的主动修养,是君子 “仁” 德的外在体现。

  孔子提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将 “谦逊求学” 视为修身的重要途径;他强调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将 “不骄”(谦逊)作为君子与小人的重要区别。此时的 “谦”,已从外在礼仪转化为内在品德,成为君子 “仁”“礼”“义” 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孔子周游列国时,虽学识渊博,却仍向老子问礼、向苌弘问乐,其 “谦逊” 行为源于对知识的敬畏与对 “仁” 德的追求,而非等级约束。

  (三)曾子对 “谦德” 的发展:从 “行” 到 “心” 的深化

  曾子作为孔子的重要弟子,继承并深化了孔子的 “谦德” 思想,将 “谦” 从 “行为层面” 提升至 “心灵层面”,形成 “谦学”“谦行”“谦心” 三位一体的修身体系。他提出的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聚焦 “谦学”,强调谦逊的求学态度;“有若无,实若虚”,关注 “谦行”,倡导谦逊的处世方式;“犯而不校”,着眼 “谦心”,培育谦逊的待人胸怀。

  曾子的 “谦德” 论述,彻底摆脱了西周 “礼” 治下的等级束缚,将 “谦” 转化为纯粹的道德追求 —— 即使身处高位、学识渊博,也需保持谦逊,因为 “谦” 的本质是对他人价值的尊重、对自我局限的认知,是 “仁” 德的核心体现。这种 “谦德” 思想,为后世儒家 “谦谨修身” 理念奠定了核心框架,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 “谦德” 的经典阐释。

  二、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谦逊求学的姿态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是曾子对 “谦学” 的核心诠释,指有能力的人向能力不足的人请教,学识渊博的人向学识浅薄的人请教。这种 “谦学” 姿态,并非否定自身能力与学识,而是源于对知识的敬畏、对他人价值的认可,是君子获取新知、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

  (一)“以能问于不能”:放下优越感,发现他人之长

  “以能问于不能” 的核心,是放下 “能力优越” 的傲慢,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人,发现能力不足者身上的独特价值。每个人的经历、视角不同,即使能力有限,也可能在特定领域、特定问题上拥有独到见解,有能力者若能放下身段请教,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1. 春秋时期的 “谦学” 案例:孔子问礼于老聃

  孔子被誉为 “万世师表”,学识渊博、能力出众,却始终保持 “以能问于不能” 的谦学姿态。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前往周都洛阳,向当时担任 “守藏室之史” 的老子请教 “礼” 的学问。老子虽不如孔子在 “仁学”“教育” 领域的成就突出,却在 “天道”“无为” 思想与 “礼” 的本源认知上有独到见解。

  交流中,老子对孔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这番话让孔子深受启发,意识到自己过于强调 “礼” 的形式,却忽视了 “礼” 的本源 ——“谦谨” 与 “无为”。离开洛阳后,孔子对弟子感叹:“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向老子问礼,正是 “以能问于不能” 的典范 —— 他虽在 “仁学” 领域远超老子,却承认自己在 “天道” 与 “礼之本源” 上的不足,放下优越感向老子请教,最终完善了自己的 “礼” 学思想。

  2. “以能问于不能” 的内在逻辑:认知自我局限

  “以能问于不能” 的本质,是对 “自我能力局限” 的清醒认知。即使是能力出众者,其知识与能力也存在边界 —— 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可能驾轻就熟,但在陌生领域则可能一无所知;在宏观问题上可能见解深刻,但在微观细节上则可能有所欠缺。向能力不足者请教,并非否定自身能力,而是突破认知边界、补充知识短板的有效方式。

  例如,一位资深企业家在企业战略制定上能力出众,却可能在基层员工的工作细节、客户的真实需求上认知不足。若他能放下 “企业家” 的优越感,向基层员工、普通客户请教,了解他们的工作困境与需求痛点,往往能让战略制定更贴合实际,避免 “纸上谈兵” 的失误。这种 “以能问于不能” 的谦学姿态,不仅能获取新知,更能让决策更科学、更接地气。

  3. 当代视角下的 “以能问于不能”:打破知识壁垒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以能问于不能” 的谦学姿态愈发重要。随着学科细分、领域拓展,每个人都只能在少数领域成为 “专家”,在其他领域则可能是 “新手”。若固守 “能力优越” 的傲慢,拒绝向能力不足者请教,必然会陷入 “知识壁垒” 的困境,限制个人与社会的发展。

  例如,在科技创新领域,资深科学家可能在理论研究上能力出众,却在技术应用、市场需求上认知不足;而年轻的技术工程师虽在理论研究上稍逊一筹,却对技术落地、市场趋势有更敏锐的把握。若科学家能放下 “资深” 的优越感,向年轻工程师请教技术应用细节,工程师能向科学家请教理论支撑,二者相互学习,往往能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这种 “以能问于不能” 的协作模式,已成为当今科技创新的重要趋势。

  (二)“以多问于寡”:摒弃学识傲慢,汲取点滴智慧

  “以多问于寡”,指学识渊博的人向学识浅薄的人请教。这种 “谦学” 姿态,比 “以能问于不能” 更难践行 —— 学识渊博者往往容易产生 “学识傲慢”,认为学识浅薄者无甚可学,却忽视了 “智慧不分深浅,点滴皆有价值” 的真理。

  1. 春秋时期的 “谦学” 案例:晏子向百姓问政

  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晏婴,学识渊博、政绩卓着,却始终保持 “以多问于寡” 的谦学姿态。他深知 “政在养民”,百姓虽学识浅薄,却最了解民生疾苦、政策利弊,因此常常深入民间,向百姓请教治国之道。

  据《晏子春秋》记载,晏婴为了解齐国百姓的生活状况,经常穿着便服走访街巷,与农民、工匠、商贩交谈。有一次,他在临淄城外遇到一位农民,农民抱怨赋税过重、徭役频繁,导致农田荒芜、家人饥寒。晏婴认真倾听农民的诉求,详细询问赋税、徭役的具体情况,随后将这些信息整理成奏折,呈给齐景公,建议减轻赋税、减少徭役。齐景公采纳了晏婴的建议,齐国百姓的生活逐渐改善,社会更加稳定。

  晏婴向百姓问政,正是 “以多问于寡” 的典范 —— 他虽学识渊博、精通治国之道,却承认自己在 “民生细节” 上的不足,摒弃学识傲慢,向学识浅薄的百姓请教,最终制定出更贴合民生的政策,实现了 “政通人和”。

  2. “以多问于寡” 的内在逻辑:智慧的多元性

  “以多问于寡” 的本质,是对 “智慧多元性” 的认可。学识渊博者的知识往往体系化、理论化,却可能缺乏实践经验、生活智慧;而学识浅薄者虽未形成系统知识,却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用智慧、细节经验,这些智慧虽零散,却可能在特定场景下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一位研究社会学的学者,可能对社会结构、发展规律有深刻的理论认知,却对基层社会的人情往来、习俗传统缺乏了解;而长期生活在基层的普通百姓,虽不懂得社会学理论,却能清晰地说出当地的人际关系、习俗禁忌。若学者能放下 “理论权威” 的傲慢,向百姓请教基层社会的真实情况,往往能让理论研究更贴近现实,避免 “闭门造车” 的误区。这种 “以多问于寡” 的调研方式,已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 当代视角下的 “以多问于寡”:倾听基层声音

  在当今社会治理、企业管理中,“以多问于寡” 的谦学姿态尤为重要。社会治理者、企业管理者虽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却往往身处 “高位”,与基层群众、普通员工存在 “信息差”,若忽视基层声音,很容易制定出脱离实际的政策、决策。

  例如,在城市建设中,政府管理者虽精通城市规划理论,却可能不了解普通市民的出行需求、生活习惯;而普通市民虽不懂得城市规划,却能直观地感受到交通拥堵、设施不足等问题。若管理者能放下 “管理者” 的傲慢,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走访等方式,向市民请教城市建设的意见,往往能让规划更人性化、更贴合市民需求。近年来,许多城市推行的 “市民参与式规划”,正是 “以多问于寡” 的现代实践,有效提升了城市建设的满意度与实用性。

  (三)“谦学” 的核心价值:终身成长的基石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的 “谦学” 姿态,并非一时的行为选择,而是终身成长的基石。无论是能力出众者还是学识渊博者,只有始终保持谦逊求学的态度,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局限、汲取多元智慧,实现个人的持续成长。

  1. 破除 “知识天花板”

  每个人的知识与能力都存在 “天花板”,若固守傲慢,拒绝向他人学习,必然会被困在 “天花板” 之下;而保持 “谦学” 姿态,向能力不足者、学识浅薄者请教,能打破 “天花板” 的限制,拓展知识与能力的边界。例如,牛顿曾说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里的 “巨人” 不仅指学识渊博的前辈,也包括那些在特定领域有独到见解的 “普通人”—— 正是因为牛顿保持 “谦学”,汲取了多元智慧,才实现了物理学的重大突破。

  2. 培育 “空杯心态”

  “谦学” 的本质是 “空杯心态”—— 将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清空”,以开放、谦逊的态度接纳新的智慧。正如曾子所言 “有若无,实若虚”,即使拥有丰富的知识与能力,也要像没有一样谦逊,像空虚一样渴望新知。这种 “空杯心态”,能让人摆脱 “知识傲慢” 的束缚,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对他人的尊重,为终身成长提供不竭动力。

  3. 促进 “人际协作”

  “谦学” 姿态不仅能促进个人成长,还能推动人际协作。当能力出众者、学识渊博者放下傲慢,向他人请教时,能让对方感受到尊重与认可,拉近人际距离;而对方也会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智慧与经验,形成 “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的良性循环。这种协作模式,已成为当今团队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有若无,实若虚:谦逊处世的智慧

  “有若无,实若虚”,是曾子对 “谦行” 的核心诠释,指拥有知识与能力却像没有一样谦逊,内心充实却像空虚一样低调。这种 “谦行” 智慧,并非刻意隐藏自己的实力,而是源于对 “外在虚荣” 的超脱、对 “内在价值” 的专注,是君子处世的理想境界。

  (一)“有若无”:藏器于身,不事张扬

  “有若无”,指拥有知识、能力、地位等 “器”(外在资本),却不刻意张扬,像没有一样谦逊处世。这种 “谦行”,不是否定 “器” 的价值,而是拒绝将 “器” 作为炫耀的资本,始终保持低调、内敛的姿态。

  1. 春秋时期的 “谦行” 案例:颜回 “居陋巷而不改其乐”

  孔子的弟子颜回,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却始终保持 “有若无” 的谦行姿态。据《论语?雍也》记载,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虽拥有丰富的学识与高尚的品德,却从不张扬,即使生活贫困,也专注于内在品德的修养,不追求外在的虚荣。

  孔子对颜回的 “有若无” 极为赞赏,多次称赞他 “贤哉,回也”。有一次,孔子与弟子们讨论 “仁” 的践行,颜回说 “愿无伐善,无施劳”(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这番话正是 “有若无” 的生动写照 —— 颜回虽在 “仁” 的修养上远超其他弟子,却不愿夸耀自己的善举与功劳,始终保持谦逊。

  颜回的 “有若无”,并非故作低调,而是源于对 “内在价值” 的专注 —— 他认为,学识与品德的价值在于自身修养与对他人的帮助,而非外在的炫耀;若刻意张扬,反而会背离 “仁” 的本质。这种 “谦行” 智慧,让颜回成为儒家 “谦德” 的典范。

  2. “有若无” 的内在逻辑:超越外在虚荣

  “有若无” 的本质,是对 “外在虚荣” 的超越。许多人将知识、能力、地位作为炫耀的资本,试图通过 “张扬” 获得他人的认可,却忽视了 “内在价值” 的重要性 —— 外在的 “器” 终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失去,而内在的品德、学识才是永恒的价值。

  例如,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若将财富、地位作为炫耀的资本,追求奢华的生活、众人的追捧,必然会陷入 “虚荣陷阱”—— 一旦财富缩水、地位动摇,便会失去自我价值的认同;而若保持 “有若无” 的谦行,将财富用于公益、将能力用于企业发展与社会贡献,即使财富或地位发生变化,也能凭借内在的能力与品德保持自我价值的认同。这种对 “外在虚荣” 的超越,正是 “有若无” 的核心智慧,能让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不被虚荣所累。

  3. 当代视角下的 “有若无”:低调做事,专注价值

  在当今社会,“有若无” 的谦行智慧尤为珍贵。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许多人陷入 “炫耀式生活” 的误区 —— 通过晒财富、晒地位、晒成就获取他人关注,却忽视了内在价值的提升。践行 “有若无”,需要我们放下对 “外在认可” 的执念,专注于内在价值的创造。

  例如,在科研领域,许多科学家秉持 “有若无” 的态度,潜心研究、低调做事,不追求媒体曝光与外界赞誉,却在各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问题,却始终保持低调,穿着朴素、生活简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研中,从未刻意炫耀自己的成就。这种 “有若无” 的谦行,不仅让他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更彰显了科研工作者的纯粹与专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践行 “有若无”—— 拥有能力却不傲慢,取得成就却不张扬,始终保持谦逊低调,将精力放在提升自我、帮助他人上,而非追求外在虚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内在价值的提升,获得长久的尊重与认可。

  (二)“实若虚”:内心充实,保持空杯

  “实若虚”,指内心拥有丰富的知识、深厚的品德,却像空虚一样保持谦逊,始终渴望学习、不断进步。这种 “谦行”,不是否定内在的充实,而是拒绝 “知识饱和” 的傲慢,以 “空杯心态” 接纳新的智慧,是君子终身成长的重要保障。

  1. 春秋时期的 “谦行” 案例:孔子 “学而不厌”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内心极为充实,却始终保持 “实若虚” 的谦行姿态,践行 “学而不厌” 的求学精神。据《论语?述而》记载,孔子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即使到了晚年,也依然坚持学习《周易》,“韦编三绝”,反复研读,从未因学识深厚而停止学习。

  孔子曾说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坦诚自己的知识并非天生,而是通过勤奋学习获得;他还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使面对学识不如自己的人,也能发现对方的优点并虚心学习。这种 “实若虚” 的态度,让孔子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成为后世敬仰的 “至圣先师”。

  2. “实若虚” 的内在逻辑:警惕知识饱和

  “实若虚” 的本质,是警惕 “知识饱和” 带来的思维固化与傲慢。内心充实的人,若陷入 “自我满足”,认为自己已掌握所有知识与真理,便会停止学习,思维逐渐固化,最终被时代淘汰;而保持 “实若虚” 的态度,以 “空杯心态” 看待自己的知识与品德,才能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吸收新的智慧,实现自我超越。

  例如,在医学领域,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若认为自己的临床经验已足够应对所有病症,不再学习新的医学理论与技术,便会逐渐落后于医学发展的步伐,无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而若保持 “实若虚” 的态度,不断学习新的医学研究成果、掌握新的治疗技术,即使经验再丰富,也始终以 “初学者” 的心态对待医学,才能不断提升诊疗水平,更好地服务患者。这种对 “知识饱和” 的警惕,正是 “实若虚” 的核心智慧。

  3. 当代视角下的 “实若虚”:终身学习,持续成长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实若虚” 的谦行智慧是终身学习、持续成长的关键。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若固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拒绝学习新事物,必然会被时代抛弃;而保持 “实若虚” 的态度,以 “空杯心态” 接纳新的知识与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个人价值的持续提升。

  例如,在互联网行业,许多从业者秉持 “实若虚” 的态度,即使已成为行业精英,也依然坚持学习新的编程语言、了解新的商业模式、研究新的用户需求。他们深知,互联网行业变化迅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避免被淘汰。这种 “实若虚” 的终身学习态度,不仅让他们在行业中保持竞争力,更推动了互联网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践行 “实若虚”—— 即使拥有一定的知识与能力,也不骄傲自满,而是保持谦逊,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培养新的技能、拓展新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立足,实现个人的持续成长。

  (三)“有若无,实若虚” 的共同价值:平衡内外,和谐处世

  “有若无” 与 “实若虚” 虽各有侧重,却共同构成了 “谦行” 的完整智慧 ——“有若无” 侧重对外在资本的谦逊,“实若虚” 侧重对内在充实的谦逊,二者相互补充,帮助君子平衡内外,实现和谐处世。

  这种平衡,首先体现在个人心态的平和上。对外不炫耀、对内不满足,既能避免因外在虚荣产生的焦虑,又能避免因内在自满导致的停滞,保持平和、积极的心态;其次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和谐上。“有若无” 的低调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实若虚” 的好学能拉近与他人的距离,减少人际冲突,促进和谐相处;最后体现在个人与社会的融合上。以谦逊的态度融入社会,既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能力与智慧,又能从社会中汲取新的成长力量,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四、犯而不校:谦逊待人的胸怀

  “犯而不校”,是曾子对 “谦心” 的核心诠释,指受到他人的冒犯或伤害,却不与之计较、不进行报复。这种 “谦心”,并非软弱妥协,而是源于对他人的包容、对矛盾的理性看待,是君子待人处世的高尚胸怀,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一)“犯而不校” 的内涵:包容而非妥协

  “犯而不校” 的核心,是 “包容” 而非 “妥协”。“包容” 意味着理解他人的不足、原谅他人的无心之过,以理性的方式化解矛盾;“妥协” 则意味着放弃原则、纵容错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曾子主张的 “犯而不校”,是在坚守道德原则的前提下,对他人的冒犯给予包容,而非无底线的妥协。

  例如,面对他人的无意冒犯(如言语冲撞、行为失礼),“犯而不校” 意味着不斤斤计较、不睚眦必报,而是以平和的态度提醒对方,或选择原谅,避免矛盾升级;但面对他人违背道德、损害他人利益的恶意冒犯,“犯而不校” 并非纵容,而是在保持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通过理性的方式(如沟通、劝导)解决问题,而非以暴力或报复的方式回应。

  (二)春秋时期的 “谦心” 案例:蔺相如 “完璧归赵” 后的包容

  战国时期的赵国上卿蔺相如,便是 “犯而不校” 的典范。蔺相如因 “完璧归赵”“渑池会” 的功绩,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高于老将廉颇。廉颇对此不满,多次公开羞辱蔺相如,如 “我见相如,必辱之”,甚至在蔺相如出行时故意挡路。

  面对廉颇的冒犯,蔺相如并未与之计较,反而多次回避、退让,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他的门客对此不解,认为蔺相如 “畏廉将军”,纷纷请求离开。蔺相如解释道:“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这番话让门客深受感动,也让廉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廉颇 “负荆请罪”,两人成为 “刎颈之交”,共同辅佐赵国,抵御秦国的进攻。

  蔺相如的 “犯而不校”,并非软弱,而是源于对国家利益的重视与对廉颇的包容。他深知,个人之间的矛盾若激化,会损害赵国的整体利益,因此选择以包容的胸怀化解冲突,最终实现了个人关系与国家利益的双赢。这种 “谦心”,正是 “犯而不校” 的最高境界。

  (三)“犯而不校” 的内在逻辑:理性化解矛盾

  “犯而不校” 的本质,是理性化解矛盾,而非激化冲突。在人际交往中,冲突与冒犯难以避免,若以 “计较”“报复” 的方式回应,只会让矛盾升级,导致两败俱伤;而以 “包容”“理性” 的方式回应,既能化解矛盾,又能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甚至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犯而不校” 体现了高度的情绪控制能力与同理心。能够包容他人的冒犯,意味着能够控制自己的愤怒、不满等负面情绪,以理性的眼光看待矛盾;同时,也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冒犯背后的原因(如情绪冲动、认知偏差),从而选择更合适的解决方式。

  从社会层面来看,“犯而不校”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若每个人都能以包容的胸怀对待他人的冒犯,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与对抗,社会将更加和谐稳定;反之,若人人睚眦必报,社会将充满矛盾与暴力,影响整体的发展。

  (四)当代视角下的 “犯而不校”:包容他人,理性处世

  在当今社会,“犯而不校” 的谦心尤为重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增多,若缺乏包容的胸怀,很容易因小事引发激烈冲突。践行 “犯而不校”,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两点:

  一方面,培养包容的胸怀,理解他人的不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与局限,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出现言语或行为上的冒犯。面对这些冒犯,我们应尝试理解他人的处境与动机,若为无心之过,不妨选择原谅,避免因小事斤斤计较;若为恶意冒犯,也应保持冷静,通过理性沟通而非暴力或报复的方式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坚守道德原则,避免无底线妥协。“犯而不校” 并非无原则的包容,对于违背道德、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行为,我们应明确反对,通过合理的方式(如法律、规则)维护正义,而非纵容错误。例如,面对他人的欺诈、霸凌等行为,我们应勇敢站出来,通过法律途径或寻求帮助的方式解决问题,而非选择沉默或妥协。

  五、“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曾子对 “谦德” 的传承期许

  曾子在阐述完 “谦学”“谦行”“谦心” 后,感叹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这里的 “吾友”,普遍认为指孔子的弟子颜回(也有观点认为指子路或其他弟子)。曾子的这句感叹,并非简单的缅怀,而是对 “谦德” 传承的殷切期许 —— 他希望以 “吾友” 践行 “谦德” 的典范,激励后世学者传承 “谦德”,将其作为修身处世的核心准则。

  (一)“吾友” 的 “谦德” 实践:颜回的典范意义

  若 “吾友” 指颜回,那么颜回的一生,便是 “谦德” 的完美实践。颜回在 “谦学” 上,始终保持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的姿态,即使学识渊博,也从不骄傲,虚心向孔子与其他弟子请教;在 “谦行” 上,他 “居陋巷而不改其乐”,拥有学识与品德却不事张扬,践行 “有若无,实若虚”;在 “谦心” 上,他待人温和包容,面对他人的冒犯或误解,从不计较,始终以 “仁” 之心对待他人。

  曾子提及颜回的 “谦德” 实践,既是对颜回的缅怀与肯定,也是为后世学者提供了 “谦德” 践行的具体典范。他希望后世学者能以颜回为榜样,将 “谦德” 融入修身处世的每一个方面,实现个人品德的完善与社会的和谐。

  (二)曾子的 “谦德” 传承:从个人践行到精神传递

  曾子的感叹,更体现了他作为儒家思想传承者的责任与担当。他深知,“谦德” 作为儒家修身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若仅靠个人践行,难以发挥长远影响;只有通过传承,让更多人理解并践行 “谦德”,才能让 “谦德” 成为社会的普遍道德准则。

  因此,曾子在临终前(或晚年)阐述 “谦德”,并提及 “吾友” 的实践,本质上是在进行 “谦德” 的精神传递 —— 他将自己一生对 “谦德” 的理解与实践,结合 “吾友” 的典范案例,传递给弟子与后世,确保 “谦德” 思想不被遗忘,能够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持续传承与发展。

  这种传承,在后世得到了充分体现。孟子继承了曾子的 “谦德” 思想,提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强调谦逊与尊重的重要性;朱熹在注解《论语》时,对曾子的 “谦德” 论述进行了深入阐释,进一步丰富了 “谦德” 的内涵;直至今日,“谦德” 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中国人的修身处世方式。

  六、当代启示:以 “谦德” 构建美好人生与和谐社会

  曾子的 “谦德” 论述,虽历经两千多年,却依然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今浮躁、功利的社会环境中,践行 “谦德”,不仅能帮助个人实现品德完善与终身成长,更能推动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文明发展。

  (一)对个人成长的启示:以 “谦德” 破除傲慢,实现终身学习

  在个人成长中,“谦德” 是破除傲慢、实现终身学习的关键。许多人在取得一定成就后,容易陷入 “知识傲慢”“能力傲慢”,停止学习,最终被时代淘汰。践行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的 “谦学” 姿态,能让我们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不断突破自我局限;践行 “有若无,实若虚” 的 “谦行” 智慧,能让我们超越外在虚荣,专注内在价值提升;践行 “犯而不校” 的 “谦心” 胸怀,能让我们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减少人际冲突,保持平和的成长心态。

  (二)对人际关系的启示:以 “谦德” 促进包容,构建和谐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谦德” 是促进包容、构建和谐关系的基础。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很多源于缺乏谦逊与包容 —— 因傲慢轻视他人,因计较引发冲突。践行 “谦德”,能让我们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人,尊重他人的价值与差异;以包容的胸怀对待他人的冒犯,理性化解矛盾;以低调的姿态与人相处,避免因虚荣引发嫉妒与不满。这种 “谦德”,能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充满尊重与理解。

  (三)对社会发展的启示:以 “谦德” 引领文明,推动社会进步

  在社会发展中,“谦德” 是引领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充满 “谦德” 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文明、和谐、进步的社会 —— 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减少矛盾与冲突;社会充满包容与创新,鼓励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价值。践行 “谦德”,能让我们以更理性、更包容的态度对待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共同推动社会向更文明、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七、结语:传承 “谦德” 智慧,做谦逊修身的当代人

  曾子的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谦德” 思想的经典阐释,蕴含着深刻的修身智慧与处世哲学。这一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君子品格,也为当代人提供了修身成长的重要指南。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传承曾子的 “谦德” 智慧,从 “谦学”“谦行”“谦心” 三个维度践行 “谦德”—— 以谦逊的姿态求学,不断突破自我;以谦逊的方式处世,专注内在价值;以谦逊的胸怀待人,促进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个人成长中实现终身进步,在人际关系中构建和谐氛围,在社会发展中贡献积极力量。

  让我们以曾子的 “谦德” 思想为指引,做一个谦逊修身的当代人,让 “谦德” 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也为构建和谐美好的当代社会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