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之力,悬壶济世。
两者本就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
陈寻不再犹豫,当即便拨通了一个电话。
电话那头很快传来一道苍劲爽朗的声音。
“喂?是陈寻小友吗?今天怎么有空给老头子我打电话了?”
正是江城中医协会的会长,方天河。
“方会长,有件事想向您请教。”
陈寻开门见山。
“哦?但说无妨。”
“我想开一家自己的医馆。”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
“你这个想法很好!年轻人有担当,是中医之幸!不过……开医馆的手续相当繁琐,审批流程很长。”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用词。
“尤其是对于个人医馆,审核标准非常严苛。除非……”
“除非什么?”
陈寻追问。
“除非你能拿到高级中医资格证。有了这个,很多流程都可以走绿色通道,最快一周就能办下来。”
方天河的言下之意很明白,凭他会长的面子。
加上陈寻的硬实力,只要有证,一切都好说。
没有证,就算他想帮忙,也绕不开那些条条框框。
陈寻几乎没有思索:
“那我现在就考。”
他之前已经顺手拿下了中级证书。
“哈哈哈,好!有魄力!我欣赏你这样的年轻人!这样吧,你明天下午来协会一趟,我亲自给你安排,特事特办!”
“多谢方会长。”
“谢什么!我巴不得咱们江城多出几个你这样的神医呢!”
……
次日下午,江城中医协会。
一间考核室内,三位须发皆白的老中医襟危正坐,神情严肃。
他们都是协会里泰山北斗级的人物,平日里请都请不来。
今天却齐聚一堂,只为给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做资格认证。
方天河陪坐在一旁,笑呵呵地看着,却没插话。
他心里清楚,这几个老伙计嘴上不说,心里其实都憋着一股劲。
想亲自掂量掂量陈寻的斤两。
第一关,药材鉴别。
长条桌上,一百个编号的药盘一字排开。
干枯的根茎,颜色各异的花叶,形态奇特的矿石。
甚至还有一些散发着古怪气味的动物残骸。
其中不乏经过特殊炮制、故意混淆视听的药材。
主考官,钱老。
一个面容清癯、眼神锐利的老者,沉声道
“规则很简单,一个小时内,写出全部药材的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并评估其品级优劣。开始吧。”
陈寻点点头,拿起纸笔,从一号药盘开始。
目光扫过,鼻尖轻嗅,笔尖便在纸上沙沙作响。
“一号,白术。土炒,色泽焦黄,断面平整,气味焦香。品相,上上。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二号,制附子。胆巴炮制,火候略过,存性七分,存毒一分。品相,中下。可用,但剂量需万分谨慎。”
“三号,……”
三位主考官起初还只是平静地看着,渐渐地,他们的表情开始变化。
从审视,到惊讶,再到一丝不可思议。
陈寻不仅全部辨认正确,连炮制的手法、火候的瑕疵。
药材的年份都说得一清二楚,分毫不差。
方天河端着茶杯,嘴角噙着笑,眼中满是得意。
看吧,老伙计们,被吓到了吧?
不到半小时,陈寻已经走到了最后一个药盘前。
第九十九号。
他写完评估,目光落在了第一百个药盘上。
那里面,只静静躺着一截好似枯柴的黑色根茎,通体焦黑,毫无光泽。
也闻不到任何特殊的气味,看上去就像路边随便捡来的烂树根。
看到陈寻停下,钱老旁边的另一位主考官孙老,嘴角微微上翘。
他低声对钱老说:“来了,‘乌龙根’。这东西咱们三个研究了半个月。
也才从一本孤本残卷里找到点蛛丝马迹,他总不可能……”
话音未落,陈寻动了。
他没有下笔,而是伸出两根手指,轻轻捏起了那截“烂树根”。
三位主考官的目光死死锁定在他脸上,连方天河也屏住了呼吸。
这东西,是钱老特意加进来的,就是为了试试陈寻的深浅。
陈寻的手指,在那截黑色根茎上缓缓摩挲。
足足半分钟后,他睁开眼。
他放下药材,提笔在第一百号后面写下一行字。
“乌龙根。生于极阴火山地脉深处。此物药性至阳至烈,本是疗治寒毒顽疾的圣药。可惜……”
写到这,他笔锋一转。
“此根茎在采摘或保存时,曾直接暴露于空气中,灵性已失九成九,与朽木无异。品相,劣下,不可入药。”
写完,陈寻放下笔,将答卷递了过去。
“各位前辈,我答完了。”
整个考核室,落针可闻。
钱老、孙老,还有另一位李老,三人的表情凝固在脸上。
他们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里面全是惊涛骇浪。
“乌龙根”这个名字,他们也是从那本残卷上看到的!
这小子……怎么可能知道得这么详细?
钱老颤抖着手接过答卷,从头看到尾,每一个字都工整清晰,每一项评估都精准狠辣。
他抬起头,嘴唇翕动了几下,才吐出两个字。
“满分。”
第二关,理论测试。
一张卷子,密密麻麻全是问题。
从《黄帝内经》的义理辨析,到《伤寒杂病论》的经方化裁。
再到近代名家的疑难杂症案例分析。
任何一题,都足以让寻常中医博士苦思冥想数个小时。
陈寻拿到卷子,只扫了一眼,便提笔作答。
那些复杂无比的病例,他三言两语便直指病灶核心。
开出的药方更是精妙绝伦,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殆。
一旁的孙老忍不住凑过去看。
看着看着,他的眼睛就直了。
“妙……实在是妙啊!”
他忍不住低呼出声。
“这个‘厥阴坏证’的案例,他用的居然是乌梅丸的加减方,但又加入了白通汤的思路,以阳引阴,破而后立……天呐,我怎么就没想到!”
钱老和李老也围了过来,三颗脑袋凑在一起,对着陈寻的卷子啧啧称奇。
方天河在一旁抚着胡须,脸上的笑容都快溢出来了。
不到一个小时,陈寻再次停笔。
“方会长,各位前辈,我写完了。”
三人如梦初醒,钱老接过卷子,甚至没再细看,直接宣布:
“第二关,通过!依然……满分!”
连过两关。
方天河清了清嗓子,站起身。
“好!那么,接下来是最后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
他看着陈寻,语气前所未有的严肃。
“望、闻、问、切,临证诊断!”
背得出书,看得出药,不代表能看得好病。
中医的诊断,尤其是“切脉”,号称“心中易了。
指下难明”,靠的是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
一个医生,没摸过成千上万条不同的脉象,根本不敢说自己会看病。
陈寻太年轻了。
二十出头的年纪,就算从娘胎里开始学,又能有多少临床经验?
理论和鉴别可以靠天赋,但这“望闻问切”的功夫,却必须靠时间去磨。
钱老缓缓开口:
“陈寻,前两关,你证明了你的学识。但医者仁心,临证诊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关乎的是人命。你……有信心吗?”
陈寻迎着三位老前辈审视的目光,神色依旧平静。
他没有说“有信心”之类的话,只是淡淡一笑。
“请出题吧。”
两者本就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
陈寻不再犹豫,当即便拨通了一个电话。
电话那头很快传来一道苍劲爽朗的声音。
“喂?是陈寻小友吗?今天怎么有空给老头子我打电话了?”
正是江城中医协会的会长,方天河。
“方会长,有件事想向您请教。”
陈寻开门见山。
“哦?但说无妨。”
“我想开一家自己的医馆。”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
“你这个想法很好!年轻人有担当,是中医之幸!不过……开医馆的手续相当繁琐,审批流程很长。”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用词。
“尤其是对于个人医馆,审核标准非常严苛。除非……”
“除非什么?”
陈寻追问。
“除非你能拿到高级中医资格证。有了这个,很多流程都可以走绿色通道,最快一周就能办下来。”
方天河的言下之意很明白,凭他会长的面子。
加上陈寻的硬实力,只要有证,一切都好说。
没有证,就算他想帮忙,也绕不开那些条条框框。
陈寻几乎没有思索:
“那我现在就考。”
他之前已经顺手拿下了中级证书。
“哈哈哈,好!有魄力!我欣赏你这样的年轻人!这样吧,你明天下午来协会一趟,我亲自给你安排,特事特办!”
“多谢方会长。”
“谢什么!我巴不得咱们江城多出几个你这样的神医呢!”
……
次日下午,江城中医协会。
一间考核室内,三位须发皆白的老中医襟危正坐,神情严肃。
他们都是协会里泰山北斗级的人物,平日里请都请不来。
今天却齐聚一堂,只为给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做资格认证。
方天河陪坐在一旁,笑呵呵地看着,却没插话。
他心里清楚,这几个老伙计嘴上不说,心里其实都憋着一股劲。
想亲自掂量掂量陈寻的斤两。
第一关,药材鉴别。
长条桌上,一百个编号的药盘一字排开。
干枯的根茎,颜色各异的花叶,形态奇特的矿石。
甚至还有一些散发着古怪气味的动物残骸。
其中不乏经过特殊炮制、故意混淆视听的药材。
主考官,钱老。
一个面容清癯、眼神锐利的老者,沉声道
“规则很简单,一个小时内,写出全部药材的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并评估其品级优劣。开始吧。”
陈寻点点头,拿起纸笔,从一号药盘开始。
目光扫过,鼻尖轻嗅,笔尖便在纸上沙沙作响。
“一号,白术。土炒,色泽焦黄,断面平整,气味焦香。品相,上上。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二号,制附子。胆巴炮制,火候略过,存性七分,存毒一分。品相,中下。可用,但剂量需万分谨慎。”
“三号,……”
三位主考官起初还只是平静地看着,渐渐地,他们的表情开始变化。
从审视,到惊讶,再到一丝不可思议。
陈寻不仅全部辨认正确,连炮制的手法、火候的瑕疵。
药材的年份都说得一清二楚,分毫不差。
方天河端着茶杯,嘴角噙着笑,眼中满是得意。
看吧,老伙计们,被吓到了吧?
不到半小时,陈寻已经走到了最后一个药盘前。
第九十九号。
他写完评估,目光落在了第一百个药盘上。
那里面,只静静躺着一截好似枯柴的黑色根茎,通体焦黑,毫无光泽。
也闻不到任何特殊的气味,看上去就像路边随便捡来的烂树根。
看到陈寻停下,钱老旁边的另一位主考官孙老,嘴角微微上翘。
他低声对钱老说:“来了,‘乌龙根’。这东西咱们三个研究了半个月。
也才从一本孤本残卷里找到点蛛丝马迹,他总不可能……”
话音未落,陈寻动了。
他没有下笔,而是伸出两根手指,轻轻捏起了那截“烂树根”。
三位主考官的目光死死锁定在他脸上,连方天河也屏住了呼吸。
这东西,是钱老特意加进来的,就是为了试试陈寻的深浅。
陈寻的手指,在那截黑色根茎上缓缓摩挲。
足足半分钟后,他睁开眼。
他放下药材,提笔在第一百号后面写下一行字。
“乌龙根。生于极阴火山地脉深处。此物药性至阳至烈,本是疗治寒毒顽疾的圣药。可惜……”
写到这,他笔锋一转。
“此根茎在采摘或保存时,曾直接暴露于空气中,灵性已失九成九,与朽木无异。品相,劣下,不可入药。”
写完,陈寻放下笔,将答卷递了过去。
“各位前辈,我答完了。”
整个考核室,落针可闻。
钱老、孙老,还有另一位李老,三人的表情凝固在脸上。
他们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里面全是惊涛骇浪。
“乌龙根”这个名字,他们也是从那本残卷上看到的!
这小子……怎么可能知道得这么详细?
钱老颤抖着手接过答卷,从头看到尾,每一个字都工整清晰,每一项评估都精准狠辣。
他抬起头,嘴唇翕动了几下,才吐出两个字。
“满分。”
第二关,理论测试。
一张卷子,密密麻麻全是问题。
从《黄帝内经》的义理辨析,到《伤寒杂病论》的经方化裁。
再到近代名家的疑难杂症案例分析。
任何一题,都足以让寻常中医博士苦思冥想数个小时。
陈寻拿到卷子,只扫了一眼,便提笔作答。
那些复杂无比的病例,他三言两语便直指病灶核心。
开出的药方更是精妙绝伦,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殆。
一旁的孙老忍不住凑过去看。
看着看着,他的眼睛就直了。
“妙……实在是妙啊!”
他忍不住低呼出声。
“这个‘厥阴坏证’的案例,他用的居然是乌梅丸的加减方,但又加入了白通汤的思路,以阳引阴,破而后立……天呐,我怎么就没想到!”
钱老和李老也围了过来,三颗脑袋凑在一起,对着陈寻的卷子啧啧称奇。
方天河在一旁抚着胡须,脸上的笑容都快溢出来了。
不到一个小时,陈寻再次停笔。
“方会长,各位前辈,我写完了。”
三人如梦初醒,钱老接过卷子,甚至没再细看,直接宣布:
“第二关,通过!依然……满分!”
连过两关。
方天河清了清嗓子,站起身。
“好!那么,接下来是最后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
他看着陈寻,语气前所未有的严肃。
“望、闻、问、切,临证诊断!”
背得出书,看得出药,不代表能看得好病。
中医的诊断,尤其是“切脉”,号称“心中易了。
指下难明”,靠的是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
一个医生,没摸过成千上万条不同的脉象,根本不敢说自己会看病。
陈寻太年轻了。
二十出头的年纪,就算从娘胎里开始学,又能有多少临床经验?
理论和鉴别可以靠天赋,但这“望闻问切”的功夫,却必须靠时间去磨。
钱老缓缓开口:
“陈寻,前两关,你证明了你的学识。但医者仁心,临证诊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关乎的是人命。你……有信心吗?”
陈寻迎着三位老前辈审视的目光,神色依旧平静。
他没有说“有信心”之类的话,只是淡淡一笑。
“请出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