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梧赐灯之后,仿佛启动了某种“全国熄灯大赏”。
十日之内,大胤各地,熄灯者竟逾百户。
那些曾经恨不得把“文心灯”供起来的百姓,如今却避之不及,争先恐后地让它熄灭。
“孝察使”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些“叛徒”,挨家挨户地登门盘问,那阵仗,比查户口还严格。
林清梧高坐文相府,听着谢昭容的汇报,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意。
“把这些熄灯之家,编入《待察录》,”她轻描淡写地下令,“子女不得应试,三代不得入仕。”
一句话,断送了这些家庭的未来。
但,这还不够。
为了保住自家前程,有士子当众焚毁了祖传的《先帝手札》。
那可是先帝亲笔啊!
曾经被他们视为至宝,如今却成了烫手山芋,恨不得一把火烧个干净。
消息传开,如同瘟疫一般,昔日那些“守灯人”的后裔们,纷纷效仿,自毁遗物。
什么先祖手书,什么家传秘籍,统统付之一炬。
林清梧翻阅着各地呈上来的报告,指尖轻轻摩挲着那张“心纸”阵图,眼中闪烁着莫名的光芒。
“他们不是忘了火,”她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是怕火照出自己。”
南宫井底,沈砚之正对着那些斑驳的石壁发呆。
他动用了雪蚕卫的特殊手段,将井底“回音录”中那些残缺的声音片段,一点一点地拼凑起来。
终于,一句完整的句子浮出水面:“莫续灯,让字归天下。”
沈砚之如遭雷击,瞬间明白了先帝的真正遗志。
先帝并非想要延续什么忠烈精神,而是要终结这种被神化的权力——将权力从“圣言”还原为“公器”,让天下人都能参与其中。
他连夜拜访文相府,见到了依旧灯火通明的林清梧。
“你灭影蛇,是为了安天下,还是为了——只有你能写史?”他开门见山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质问。
林清梧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南宫井的方向,仿佛穿透了重重阻碍,看到了井底的秘密。
良久,她才缓缓开口,声音轻柔而坚定:“谁让字活,字就吃谁。”
沈砚之眉头紧锁,他隐隐感觉到,林清梧对于“记忆掌控”的执念,已经超越了清除政敌的范畴,近乎于一种重塑天道的野心。
林清梧知道沈砚之已经开始怀疑自己,但她并没有辩解。
她很清楚,有些事情,解释是苍白的,只有行动才能证明一切。
她反而命令谢昭容,在《蒙学正字篇》的终章,加印了一句话:“史无旧人,唯有正心。”
一句话,直接否定了过去的一切历史,强调了“正心”的重要性。
紧接着,她又下令太学史官,重编《大胤通鉴》。
在这部新的史书中,“癸未之变”被定义为“旧制崩坏之痛”,而“影蛇”则被列为“逆时之癣”。
书成之日,林清梧大宴群臣,在文相府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观礼仪式。
她特意将陈九召来,命他当众焚烧自己私下记录的残稿。
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陈九跪在地上,朝着林清梧的方向,重重地磕了一个头,声音嘶哑得如同枯井:“臣……终于……不负新朝。”
沈砚之亲自监视着焚稿的过程,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那些燃烧的纸张。
突然,他发现,在灰烬之中,有一半页纸没有完全燃烧殆尽,上面赫然写着一个大大的“灯”字。
他捡起那半页纸,用随身携带的“磷显法”一照,纸张背面立刻显现出了一行极细小的字迹:“守灯者,终成灰。”
沈砚之凝视着那行字,心中百感交集。
他沉默了许久,才缓缓开口,命令雪蚕卫将这半页纸送还给陈九,并附上一句话:“你不是字,是写过字的人。”
陈九展开信纸,看到那行字,先是愣了一下,随即,他忽地放声大笑起来,笑声中充满了悲凉和无奈。
笑着笑着,他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一口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手中的信纸。
他将信纸扔进火盆,看着它一点一点地化为灰烬,口中喃喃自语:“笑……也是他们准的。”
他笑自己,也笑这个时代。
而沈砚之不知道的是,七日后,林清梧将立于文华殿顶阁,观全国“文心灯”……
七日后,林清梧一袭素衣,负手立于文华殿顶阁。
极目远眺,入眼乃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全国文心灯分布图”——千灯如星,闪烁于大胤王朝的每一寸土地之上,竟无一熄灭。
谢昭容紧随其后,语气恭敬地禀报道:“娘娘,‘影蛇’残党,已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想必是吓破了胆,再也不敢兴风作浪了!”
林清梧微微颔首,眼底却平静如深潭。
她朱唇轻启,吐出几个字:“既如此,传令下去,焚去所有‘回音录’母片,永绝后患。”
当夜,文相府内,那尊象征着文脉传承的“文心炉”忽地无火自燃,火焰升腾间,竟在炉壁之上显现出一行猩红大字:“字成天下,天下成字。”
林清梧缓缓走上前,伸出纤细的手指,轻轻抚摸着那滚烫的炉壁,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低声说道:“现在,这天下……没人敢抬头看我了。”
与此同时,幽深的南宫井底,一场无声的剧变正在发生。
最后一丝绿意,那片顽强生长的苔藓,终于被淅淅沥沥的夜雨冲刷殆尽,露出了石壁深处一道极细的刻痕。
那痕迹,既不像“灯”字,也不像“影”字,倒像是“梧”字起笔时,那欲扬先抑的一撇。
然而,转瞬间,新的苔藓便迅速蔓延而上,将其重新覆没,仿佛它从未存在过一般。
这王朝,真是换了人间呐。
十日之内,大胤各地,熄灯者竟逾百户。
那些曾经恨不得把“文心灯”供起来的百姓,如今却避之不及,争先恐后地让它熄灭。
“孝察使”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些“叛徒”,挨家挨户地登门盘问,那阵仗,比查户口还严格。
林清梧高坐文相府,听着谢昭容的汇报,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意。
“把这些熄灯之家,编入《待察录》,”她轻描淡写地下令,“子女不得应试,三代不得入仕。”
一句话,断送了这些家庭的未来。
但,这还不够。
为了保住自家前程,有士子当众焚毁了祖传的《先帝手札》。
那可是先帝亲笔啊!
曾经被他们视为至宝,如今却成了烫手山芋,恨不得一把火烧个干净。
消息传开,如同瘟疫一般,昔日那些“守灯人”的后裔们,纷纷效仿,自毁遗物。
什么先祖手书,什么家传秘籍,统统付之一炬。
林清梧翻阅着各地呈上来的报告,指尖轻轻摩挲着那张“心纸”阵图,眼中闪烁着莫名的光芒。
“他们不是忘了火,”她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是怕火照出自己。”
南宫井底,沈砚之正对着那些斑驳的石壁发呆。
他动用了雪蚕卫的特殊手段,将井底“回音录”中那些残缺的声音片段,一点一点地拼凑起来。
终于,一句完整的句子浮出水面:“莫续灯,让字归天下。”
沈砚之如遭雷击,瞬间明白了先帝的真正遗志。
先帝并非想要延续什么忠烈精神,而是要终结这种被神化的权力——将权力从“圣言”还原为“公器”,让天下人都能参与其中。
他连夜拜访文相府,见到了依旧灯火通明的林清梧。
“你灭影蛇,是为了安天下,还是为了——只有你能写史?”他开门见山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质问。
林清梧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南宫井的方向,仿佛穿透了重重阻碍,看到了井底的秘密。
良久,她才缓缓开口,声音轻柔而坚定:“谁让字活,字就吃谁。”
沈砚之眉头紧锁,他隐隐感觉到,林清梧对于“记忆掌控”的执念,已经超越了清除政敌的范畴,近乎于一种重塑天道的野心。
林清梧知道沈砚之已经开始怀疑自己,但她并没有辩解。
她很清楚,有些事情,解释是苍白的,只有行动才能证明一切。
她反而命令谢昭容,在《蒙学正字篇》的终章,加印了一句话:“史无旧人,唯有正心。”
一句话,直接否定了过去的一切历史,强调了“正心”的重要性。
紧接着,她又下令太学史官,重编《大胤通鉴》。
在这部新的史书中,“癸未之变”被定义为“旧制崩坏之痛”,而“影蛇”则被列为“逆时之癣”。
书成之日,林清梧大宴群臣,在文相府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观礼仪式。
她特意将陈九召来,命他当众焚烧自己私下记录的残稿。
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陈九跪在地上,朝着林清梧的方向,重重地磕了一个头,声音嘶哑得如同枯井:“臣……终于……不负新朝。”
沈砚之亲自监视着焚稿的过程,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那些燃烧的纸张。
突然,他发现,在灰烬之中,有一半页纸没有完全燃烧殆尽,上面赫然写着一个大大的“灯”字。
他捡起那半页纸,用随身携带的“磷显法”一照,纸张背面立刻显现出了一行极细小的字迹:“守灯者,终成灰。”
沈砚之凝视着那行字,心中百感交集。
他沉默了许久,才缓缓开口,命令雪蚕卫将这半页纸送还给陈九,并附上一句话:“你不是字,是写过字的人。”
陈九展开信纸,看到那行字,先是愣了一下,随即,他忽地放声大笑起来,笑声中充满了悲凉和无奈。
笑着笑着,他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一口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手中的信纸。
他将信纸扔进火盆,看着它一点一点地化为灰烬,口中喃喃自语:“笑……也是他们准的。”
他笑自己,也笑这个时代。
而沈砚之不知道的是,七日后,林清梧将立于文华殿顶阁,观全国“文心灯”……
七日后,林清梧一袭素衣,负手立于文华殿顶阁。
极目远眺,入眼乃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全国文心灯分布图”——千灯如星,闪烁于大胤王朝的每一寸土地之上,竟无一熄灭。
谢昭容紧随其后,语气恭敬地禀报道:“娘娘,‘影蛇’残党,已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想必是吓破了胆,再也不敢兴风作浪了!”
林清梧微微颔首,眼底却平静如深潭。
她朱唇轻启,吐出几个字:“既如此,传令下去,焚去所有‘回音录’母片,永绝后患。”
当夜,文相府内,那尊象征着文脉传承的“文心炉”忽地无火自燃,火焰升腾间,竟在炉壁之上显现出一行猩红大字:“字成天下,天下成字。”
林清梧缓缓走上前,伸出纤细的手指,轻轻抚摸着那滚烫的炉壁,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低声说道:“现在,这天下……没人敢抬头看我了。”
与此同时,幽深的南宫井底,一场无声的剧变正在发生。
最后一丝绿意,那片顽强生长的苔藓,终于被淅淅沥沥的夜雨冲刷殆尽,露出了石壁深处一道极细的刻痕。
那痕迹,既不像“灯”字,也不像“影”字,倒像是“梧”字起笔时,那欲扬先抑的一撇。
然而,转瞬间,新的苔藓便迅速蔓延而上,将其重新覆没,仿佛它从未存在过一般。
这王朝,真是换了人间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