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我们从偏桥出发,前往兴隆卫,约60里路,计划一天内走完。
中午为省时间,也不支炉生火煮食,只吃了干粮。
吃完简单的午饭,又开始出发。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我们在来时路,有时晚上宿在半途或村寨晒谷坪,现在却是尽量赶到有客栈的小镇里住?
这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因为前段时间,还是秋天,天气还未开始冷。露天住宿,做好防露水和保暖工作,年轻人还可以挨得住,不易生病。
第二个原因,是行至今天到了贵州境内,已入冬。
贵州在秋冬季,有两种很特殊的特殊气候现象,一种叫秋风,一种叫凌冻。
秋风通常发生在秋季,遇气温骤降,山区和丘陵地带会出现强烈的冷气流,产生霜冻现象。
凌冻通常发生在冬季,气温骤降,容易出现凌冻现象,造成地表水结冰,影响交通和农业活动。
说句实话,行走在山里,第一怕还是山洪!
虽然贵州山高水深,但汛期还是相对固定的。
贵州的汛期,一般是从5月开始到9月结束。
汛期内降水量较为集中,这段时间也是贵州一年中的雨季。
我们在秋天才出发,也是为了尽量避开山洪暴发。
我们百多人,有老有少,如果生病,可大可小,不容轻率、鲁莽。
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不敢贸然在露天住宿,宁愿暂停,也不冒险。
在山里行走,最怕是发生人体失温。
举个例子:
一个人耗尽体力,爬至山顶,满身大汗,此时又累又饿,还来不及补充体力,或爬山前为轻便,没带足够的热能食物补充;当一阵寒冷山风吹来,人体急剧降温,会晕倒,甚至死亡,这种情况就是失温了。
失温的定义是指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导致核心体温,通常指内脏温度,低于35c的生理状态。当人体长时间暴露在寒冷、潮湿或大风环境中,热量流失速度超过自身产热能力时,就可能引发失温,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失温未必是发生在秋冬季,在春夏也会发生。
当发生低温、强风、雨水或汗水浸湿衣物,人体就会加速热量流失,这就是风寒效应,即风力增强体感寒冷。
此时身体恰好饥饿、疲劳、脱水或疾病导致代谢率下降,产热能力减弱;又未穿戴防风防水衣物,或未及时更换潮湿衣物,无法有效保暖,就很可能导致人体失温。
言归正传。
我们一路前行,行至一处地方,我们从驿道眺望,看见一个建筑群仿佛一幅挂在对面山壁的画一样,又似是云端的海市蜃楼。
只见这建筑群,依山而建,屋前屋后均有树有竹,外围有一道围墙围护,围墙向东一直延伸到一处悬崖,从悬崖顶,一道巨大的飞瀑从上而降;围墙的南面,前临一条溪水,白花花的水在向前奔流;围墙的西边,是一个很大的牧场;建筑群的后边不见围墙,是高大的树林,再往上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崖。
我们见了都禁不住“啧”、“啧”称赞,如此世外桃源,还易守难攻!
东边是悬崖瀑布、南边是溪河、西边有一大片视野无障碍的牧场,东南西都有围墙;而北边,估计是山崖的陡峭面,不利于攀爬。
船夫看见我们称羡的样子,就告诉我们说:这里叫飞云崖,又叫飞云岩,初名东坡山,亦名月潭,又以崖间有洞,而称飞云洞。内有岩溶奇特景观,有牌楼、皇经楼、滴翠亭、碑亭、接引阁、观音殿等等;山上有许多古树,崖间巨型穹窿壁立十数仞,檐垂百尺,垂珠滴乳若覆华盖,状若飞云。
我们听了发出赞叹之声!
飞云崖据传是苗族人建的,在明代以前是人迹罕至的地方。
洪武二十二年,即1389年,朝廷平定了狼洞,设置兴隆卫后,此处名声远播,成为文人雅客争相前来观光之地。
在明朝正统八年,即公元1443年,游僧德彬始建月潭寺,正德年间增建月潭寺公馆,清代扩建清风亭等。
到了现代,飞云崖分为东西二院,东院由牌楼、皇经楼、长廊、滴翠亭、碑亭、接引阁、小官厅、观音殿、童子亭、圣果亭组成;西院由月潭寺牌坊、云在堂、养云阁、大雄宝殿、南厢房、北厢房、萃秀园等组成。
直到现代,飞云崖内古树成林,在建筑群里,种有十几株古银杏树,秋季叶片泛黄形成金色景观;完整保留了古建筑触目苍苔、古意盎然的特色风貌。
由于不敢多耽误,我们多看了几眼,也就继续赶路了。
我们在傍晚时分,终于赶到狼洞,即兴隆,也是现代的新州镇。
现代的新州镇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地处黄平县中部,东邻施秉的关镇,南抵重安镇,西接野洞河乡,北接旧州镇。
前边我们提起过,明朝洪武一十九年,即公元1386年5月,傅友德平定狼洞的苗族,于狼洞地设卫,改狼洞名兴隆,属贵州都司。
在兴隆,我们入住了客栈。
明朝的时候,兴隆卫的治府在旧州。
旧州距离我们住的兴隆,有40多里路。
船夫告诉我们说:旧州水运兴盛,商贾云集,来自大江南北的各路商人到这里来做生意,特别以四川、湖北和湖南人居多,日久年长,他们操着祖传的口音,成了当地人,继续做着小生意,所以旧州镇上,经常能听到南腔北调的声音。
船夫一边回忆一边说:旧州街道有两条,主街和西大带。主街两边都是典雅别致的砖木结构房子,房屋构造外窄内深,建有造型美观独特的封火隔离墙,屋内天井旁,砌有假山怪石、种着奇花异草,每一家都很讲究。而西大街是临街铺房,结构非常巧妙,留出宽窄适度的人行街道。
船夫还告诉我们:旧州曾是且兰古国的都城。
我们恍然大悟。
后来在清朝时,州府迁到40里外的兴隆,并改名“新州”。
今天一路走来,贵州山水美不胜收!
最深印象还是飞云崖!
清朝林则徐赴任过飞云崖时,曾留下《飞云岩》一诗,其中开头四句:
老云出山蹑山魄,飞入九天化为石。 天惊石破云倒垂,歘起悬岩一千尺。
此是后话。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我们从偏桥出发,前往兴隆卫,约60里路,计划一天内走完。
中午为省时间,也不支炉生火煮食,只吃了干粮。
吃完简单的午饭,又开始出发。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我们在来时路,有时晚上宿在半途或村寨晒谷坪,现在却是尽量赶到有客栈的小镇里住?
这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因为前段时间,还是秋天,天气还未开始冷。露天住宿,做好防露水和保暖工作,年轻人还可以挨得住,不易生病。
第二个原因,是行至今天到了贵州境内,已入冬。
贵州在秋冬季,有两种很特殊的特殊气候现象,一种叫秋风,一种叫凌冻。
秋风通常发生在秋季,遇气温骤降,山区和丘陵地带会出现强烈的冷气流,产生霜冻现象。
凌冻通常发生在冬季,气温骤降,容易出现凌冻现象,造成地表水结冰,影响交通和农业活动。
说句实话,行走在山里,第一怕还是山洪!
虽然贵州山高水深,但汛期还是相对固定的。
贵州的汛期,一般是从5月开始到9月结束。
汛期内降水量较为集中,这段时间也是贵州一年中的雨季。
我们在秋天才出发,也是为了尽量避开山洪暴发。
我们百多人,有老有少,如果生病,可大可小,不容轻率、鲁莽。
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不敢贸然在露天住宿,宁愿暂停,也不冒险。
在山里行走,最怕是发生人体失温。
举个例子:
一个人耗尽体力,爬至山顶,满身大汗,此时又累又饿,还来不及补充体力,或爬山前为轻便,没带足够的热能食物补充;当一阵寒冷山风吹来,人体急剧降温,会晕倒,甚至死亡,这种情况就是失温了。
失温的定义是指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导致核心体温,通常指内脏温度,低于35c的生理状态。当人体长时间暴露在寒冷、潮湿或大风环境中,热量流失速度超过自身产热能力时,就可能引发失温,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失温未必是发生在秋冬季,在春夏也会发生。
当发生低温、强风、雨水或汗水浸湿衣物,人体就会加速热量流失,这就是风寒效应,即风力增强体感寒冷。
此时身体恰好饥饿、疲劳、脱水或疾病导致代谢率下降,产热能力减弱;又未穿戴防风防水衣物,或未及时更换潮湿衣物,无法有效保暖,就很可能导致人体失温。
言归正传。
我们一路前行,行至一处地方,我们从驿道眺望,看见一个建筑群仿佛一幅挂在对面山壁的画一样,又似是云端的海市蜃楼。
只见这建筑群,依山而建,屋前屋后均有树有竹,外围有一道围墙围护,围墙向东一直延伸到一处悬崖,从悬崖顶,一道巨大的飞瀑从上而降;围墙的南面,前临一条溪水,白花花的水在向前奔流;围墙的西边,是一个很大的牧场;建筑群的后边不见围墙,是高大的树林,再往上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崖。
我们见了都禁不住“啧”、“啧”称赞,如此世外桃源,还易守难攻!
东边是悬崖瀑布、南边是溪河、西边有一大片视野无障碍的牧场,东南西都有围墙;而北边,估计是山崖的陡峭面,不利于攀爬。
船夫看见我们称羡的样子,就告诉我们说:这里叫飞云崖,又叫飞云岩,初名东坡山,亦名月潭,又以崖间有洞,而称飞云洞。内有岩溶奇特景观,有牌楼、皇经楼、滴翠亭、碑亭、接引阁、观音殿等等;山上有许多古树,崖间巨型穹窿壁立十数仞,檐垂百尺,垂珠滴乳若覆华盖,状若飞云。
我们听了发出赞叹之声!
飞云崖据传是苗族人建的,在明代以前是人迹罕至的地方。
洪武二十二年,即1389年,朝廷平定了狼洞,设置兴隆卫后,此处名声远播,成为文人雅客争相前来观光之地。
在明朝正统八年,即公元1443年,游僧德彬始建月潭寺,正德年间增建月潭寺公馆,清代扩建清风亭等。
到了现代,飞云崖分为东西二院,东院由牌楼、皇经楼、长廊、滴翠亭、碑亭、接引阁、小官厅、观音殿、童子亭、圣果亭组成;西院由月潭寺牌坊、云在堂、养云阁、大雄宝殿、南厢房、北厢房、萃秀园等组成。
直到现代,飞云崖内古树成林,在建筑群里,种有十几株古银杏树,秋季叶片泛黄形成金色景观;完整保留了古建筑触目苍苔、古意盎然的特色风貌。
由于不敢多耽误,我们多看了几眼,也就继续赶路了。
我们在傍晚时分,终于赶到狼洞,即兴隆,也是现代的新州镇。
现代的新州镇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地处黄平县中部,东邻施秉的关镇,南抵重安镇,西接野洞河乡,北接旧州镇。
前边我们提起过,明朝洪武一十九年,即公元1386年5月,傅友德平定狼洞的苗族,于狼洞地设卫,改狼洞名兴隆,属贵州都司。
在兴隆,我们入住了客栈。
明朝的时候,兴隆卫的治府在旧州。
旧州距离我们住的兴隆,有40多里路。
船夫告诉我们说:旧州水运兴盛,商贾云集,来自大江南北的各路商人到这里来做生意,特别以四川、湖北和湖南人居多,日久年长,他们操着祖传的口音,成了当地人,继续做着小生意,所以旧州镇上,经常能听到南腔北调的声音。
船夫一边回忆一边说:旧州街道有两条,主街和西大带。主街两边都是典雅别致的砖木结构房子,房屋构造外窄内深,建有造型美观独特的封火隔离墙,屋内天井旁,砌有假山怪石、种着奇花异草,每一家都很讲究。而西大街是临街铺房,结构非常巧妙,留出宽窄适度的人行街道。
船夫还告诉我们:旧州曾是且兰古国的都城。
我们恍然大悟。
后来在清朝时,州府迁到40里外的兴隆,并改名“新州”。
今天一路走来,贵州山水美不胜收!
最深印象还是飞云崖!
清朝林则徐赴任过飞云崖时,曾留下《飞云岩》一诗,其中开头四句:
老云出山蹑山魄,飞入九天化为石。 天惊石破云倒垂,歘起悬岩一千尺。
此是后话。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