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伙吃得满嘴流油,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含糊不清地说:“好吃!猪蹄好好吃!姐姐,你真厉害!”
“慢点吃,没人跟你抢。”谭清竹笑着给他递了张帕子,又给他盛了碗冬瓜排骨汤,“喝点汤,别噎着。”
“嗯!”谭清溪用力点头,捧着碗,小口小口地喝着汤,鲜美的汤汁滑入喉咙,暖到了心底。
一时间,饭桌上只剩下碗筷碰撞的声音和满足的喟叹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谭清竹不停地给母亲和弟弟夹菜,石柏川则默默地给谭清竹夹她喜欢吃的菜。他话不多,但行动却充满了爱意。每当谭清竹夹不起盘子里的菜时,他总能恰到好处地用自己的筷子帮她稳住;每当谭清竹的碗快空了,他总能及时地给她添上饭菜。
王氏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踏实。女儿找到了一个好归宿,女婿虽然话不多,但人老实可靠,对清竹也是真心实意的好,这比什么都重要。
“柏川啊,”王氏放下筷子,看着石柏川,语重心长地说,“这次生意能做成,多亏了你和清竹。以后家里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但你们也不能骄傲,要继续踏踏实实做事,诚信待人,知道吗?”
“娘,我知道的。”石柏川连忙放下筷子,认真地回答,“我和清竹会好好做的,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谭清竹也点头:“娘,您放心吧。我们心里有数。”
“那就好,那就好。”王氏满意地点点头,又给石柏川夹了块排骨,“多吃点,这段时间你也辛苦了。”
“谢谢娘。”石柏川感激地说。
谭清溪啃完一个猪蹄,又开始进攻那盘油炸河虾。他小手抓起一只炸得金黄酥脆的河虾,连壳带肉一起放进嘴里,咔嚓咔嚓地嚼着,吃得不亦乐乎:“姐姐,这个虾也好好吃!香香脆脆的!”
“喜欢就多吃点。”谭清竹笑着给他剥了几只虾,放进他的小碗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谭清竹有一手好厨艺。
或许是天赋,或许是从小看着母亲做饭耳濡目染,又或许是她心思细腻,肯琢磨。同样的食材,到了谭清竹手里,总能变出不一样的滋味。简单的糙米饭,她能煮得颗粒分明,喷香扑鼻;地里寻常的青菜,她也能炒得清爽可口;逢年过节,她还会变着花样做些点心,比如红薯饼、南瓜糕,软糯香甜,连嘴刁的清溪都能吃下一大块。
这天傍晚,夕阳的余晖给小院子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谭清竹正在灶台忙活,准备晚饭。
灶膛里的火烧得正旺,映得她脸颊红扑扑的。她利落地切着土豆,刀工均匀,“咚咚咚”的声音在安静的傍晚显得格外清晰。旁边的锅里,小米粥正“咕嘟咕嘟”冒着泡,散发出诱人的米香。
晚饭时,气氛有些沉闷。六岁的谭清溪年纪小,不懂大人的愁绪,只是觉得姐姐和娘今天都不太高兴。他捧着碗,小口小口地喝着粥,忽然抬起头,眨巴着大眼睛对谭清竹说:“姐姐,今天的粥真好喝!比昨天的还香!”
谭清竹紧绷的嘴角终于微微上扬了一下,摸了摸弟弟的头:“好喝就多喝点,锅里还有。”
清溪用力点头,又夹了一筷子清竹炒的土豆丝,咯吱咯吱吃得香甜:“姐姐炒的菜也好吃!比村里二丫她娘炒的好吃一百倍!”
孩子童言无忌,却像一缕阳光,照进了有些压抑的屋子。赵氏看着一双儿女,眼神渐渐变得坚定起来。
对,不能放弃!她得想办法!总有办法的!
时值暮春,日头不那么毒了,暖洋洋地洒在前沟村这片土地上。田埂边的草绿得能掐出水来,几只老母鸡领着一串毛茸茸的小鸡仔,在村头那棵歪脖子老槐树下刨食,咯咯咯地叫得正欢。
谭家的小院,就坐落在村子靠东头的位置,一个普普通通的篱笆院,几间土坯房,烟囱里正冒出袅袅的炊烟,带着一股勾人的饭菜香,在这宁静的午后,悄无声息地弥漫开来。
院子里,一个约莫二十出头的姑娘,正系着围裙,在灶台边忙碌。这姑娘便是谭家的大闺女,谭清竹。
只见她,身形高挑,不似村里其他姑娘那般娇小玲珑。皮肤是健康的麦色,透着常年帮衬家里干活的结实劲儿。眉眼长得尤其……嗯,怎么说呢,不是那种温柔婉转的杏眼,而是眼尾微微上挑,瞳仁黑亮,看人时,那目光像是带着点钩子,又像是淬了点冰碴子,不笑的时候,总显得有些严肃,甚至……锐利。鼻梁挺直,唇线分明,若是生在男子脸上,定是英气勃勃,可长在一个姑娘家脸上,就少了几分传统审美里的柔和温婉。
此刻,谭清竹正专注地颠着一口黑漆漆的大铁锅,锅里是刚从自家地里摘来的新鲜豆角,配着几块过年时省下的腊肉,被她炒得“滋啦”作响,香气四溢。她神情专注,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划过那线条略显硬朗的下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姐!姐!好香啊!今天吃腊肉炖豆角吗?”一个清脆的童音从院门口传来,伴随着一阵“蹬蹬蹬”的脚步声,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冲了进来,约莫六岁光景,梳着两个总也扎不整齐的小揪揪,正是谭清竹的幼弟,谭清溪。
谭清竹闻言,嘴角几不可察地弯了一下,那锐利的眉眼似乎也柔和了些许,只是转瞬即逝,快得让人以为是错觉。她用锅铲将锅里的菜拨了拨,头也不回地应道:“洗手去,小馋猫。等娘回来就开饭。”她的声音清亮,带着点不容置疑的爽利劲儿。
谭清溪嘻嘻一笑,也不怕他姐姐,颠颠地跑到水缸边,用葫芦瓢舀水洗了手,然后就凑到灶台边,眼巴巴地望着锅里的菜,小鼻子使劲嗅着:“姐,你做的菜是全村最好吃的!比王二婶做的还好吃!”
这话倒是不假。谭清竹的厨艺,在前沟村那是公认的好。寻常的野菜粗粮,到了她手里,总能变着花样做出不同的味道。就说这腊肉炖豆角,别家做出来可能就是个咸香,她却能把腊肉的醇厚和豆角的清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汤汁浓郁,下饭得很。
可惜啊……
谭清竹心里轻轻了口气。
赵氏今年不到四十岁,但常年的操劳和为女儿婚事操心,让她看起来比同龄人憔悴了不少。此刻,她正坐在里屋靠窗的炕上,手里拿着针线,绣着一方鸳鸯戏水的帕子。可她的心思,却完全不在这活计上,眼神有些涣散地望着窗外,眉头紧锁,满脸愁容。
窗外,隐约传来邻居们的说笑声,夹杂着几句似乎是议论她家清竹的话,虽然听不真切,但那语气里的揶揄和同情,却像针一样扎在赵氏的心上。
她放下针线,长长地叹了口气。
清竹这孩子,命苦。她爹走得早,留下她们孤儿寡母三人相依为命。清竹从小就懂事,帮她分担了太多。干活麻利,性子坚韧,厨艺又好,哪里都好,就是这张脸……
赵氏越想越心焦,胸口像是堵了一块大石头,喘不过气来。她看着窗外,院子里,清竹正把炒好的腊肉炖豆角盛进一个粗瓷大碗里,动作娴熟利落。清溪围着她,叽叽喳喳地说着什么。阳光洒在她们身上,画面温馨,可赵氏的心,却像被泡在黄连水里一样,苦得厉害。
喜欢买来的夫君夜夜磨刀
“慢点吃,没人跟你抢。”谭清竹笑着给他递了张帕子,又给他盛了碗冬瓜排骨汤,“喝点汤,别噎着。”
“嗯!”谭清溪用力点头,捧着碗,小口小口地喝着汤,鲜美的汤汁滑入喉咙,暖到了心底。
一时间,饭桌上只剩下碗筷碰撞的声音和满足的喟叹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谭清竹不停地给母亲和弟弟夹菜,石柏川则默默地给谭清竹夹她喜欢吃的菜。他话不多,但行动却充满了爱意。每当谭清竹夹不起盘子里的菜时,他总能恰到好处地用自己的筷子帮她稳住;每当谭清竹的碗快空了,他总能及时地给她添上饭菜。
王氏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踏实。女儿找到了一个好归宿,女婿虽然话不多,但人老实可靠,对清竹也是真心实意的好,这比什么都重要。
“柏川啊,”王氏放下筷子,看着石柏川,语重心长地说,“这次生意能做成,多亏了你和清竹。以后家里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但你们也不能骄傲,要继续踏踏实实做事,诚信待人,知道吗?”
“娘,我知道的。”石柏川连忙放下筷子,认真地回答,“我和清竹会好好做的,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谭清竹也点头:“娘,您放心吧。我们心里有数。”
“那就好,那就好。”王氏满意地点点头,又给石柏川夹了块排骨,“多吃点,这段时间你也辛苦了。”
“谢谢娘。”石柏川感激地说。
谭清溪啃完一个猪蹄,又开始进攻那盘油炸河虾。他小手抓起一只炸得金黄酥脆的河虾,连壳带肉一起放进嘴里,咔嚓咔嚓地嚼着,吃得不亦乐乎:“姐姐,这个虾也好好吃!香香脆脆的!”
“喜欢就多吃点。”谭清竹笑着给他剥了几只虾,放进他的小碗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谭清竹有一手好厨艺。
或许是天赋,或许是从小看着母亲做饭耳濡目染,又或许是她心思细腻,肯琢磨。同样的食材,到了谭清竹手里,总能变出不一样的滋味。简单的糙米饭,她能煮得颗粒分明,喷香扑鼻;地里寻常的青菜,她也能炒得清爽可口;逢年过节,她还会变着花样做些点心,比如红薯饼、南瓜糕,软糯香甜,连嘴刁的清溪都能吃下一大块。
这天傍晚,夕阳的余晖给小院子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谭清竹正在灶台忙活,准备晚饭。
灶膛里的火烧得正旺,映得她脸颊红扑扑的。她利落地切着土豆,刀工均匀,“咚咚咚”的声音在安静的傍晚显得格外清晰。旁边的锅里,小米粥正“咕嘟咕嘟”冒着泡,散发出诱人的米香。
晚饭时,气氛有些沉闷。六岁的谭清溪年纪小,不懂大人的愁绪,只是觉得姐姐和娘今天都不太高兴。他捧着碗,小口小口地喝着粥,忽然抬起头,眨巴着大眼睛对谭清竹说:“姐姐,今天的粥真好喝!比昨天的还香!”
谭清竹紧绷的嘴角终于微微上扬了一下,摸了摸弟弟的头:“好喝就多喝点,锅里还有。”
清溪用力点头,又夹了一筷子清竹炒的土豆丝,咯吱咯吱吃得香甜:“姐姐炒的菜也好吃!比村里二丫她娘炒的好吃一百倍!”
孩子童言无忌,却像一缕阳光,照进了有些压抑的屋子。赵氏看着一双儿女,眼神渐渐变得坚定起来。
对,不能放弃!她得想办法!总有办法的!
时值暮春,日头不那么毒了,暖洋洋地洒在前沟村这片土地上。田埂边的草绿得能掐出水来,几只老母鸡领着一串毛茸茸的小鸡仔,在村头那棵歪脖子老槐树下刨食,咯咯咯地叫得正欢。
谭家的小院,就坐落在村子靠东头的位置,一个普普通通的篱笆院,几间土坯房,烟囱里正冒出袅袅的炊烟,带着一股勾人的饭菜香,在这宁静的午后,悄无声息地弥漫开来。
院子里,一个约莫二十出头的姑娘,正系着围裙,在灶台边忙碌。这姑娘便是谭家的大闺女,谭清竹。
只见她,身形高挑,不似村里其他姑娘那般娇小玲珑。皮肤是健康的麦色,透着常年帮衬家里干活的结实劲儿。眉眼长得尤其……嗯,怎么说呢,不是那种温柔婉转的杏眼,而是眼尾微微上挑,瞳仁黑亮,看人时,那目光像是带着点钩子,又像是淬了点冰碴子,不笑的时候,总显得有些严肃,甚至……锐利。鼻梁挺直,唇线分明,若是生在男子脸上,定是英气勃勃,可长在一个姑娘家脸上,就少了几分传统审美里的柔和温婉。
此刻,谭清竹正专注地颠着一口黑漆漆的大铁锅,锅里是刚从自家地里摘来的新鲜豆角,配着几块过年时省下的腊肉,被她炒得“滋啦”作响,香气四溢。她神情专注,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划过那线条略显硬朗的下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姐!姐!好香啊!今天吃腊肉炖豆角吗?”一个清脆的童音从院门口传来,伴随着一阵“蹬蹬蹬”的脚步声,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冲了进来,约莫六岁光景,梳着两个总也扎不整齐的小揪揪,正是谭清竹的幼弟,谭清溪。
谭清竹闻言,嘴角几不可察地弯了一下,那锐利的眉眼似乎也柔和了些许,只是转瞬即逝,快得让人以为是错觉。她用锅铲将锅里的菜拨了拨,头也不回地应道:“洗手去,小馋猫。等娘回来就开饭。”她的声音清亮,带着点不容置疑的爽利劲儿。
谭清溪嘻嘻一笑,也不怕他姐姐,颠颠地跑到水缸边,用葫芦瓢舀水洗了手,然后就凑到灶台边,眼巴巴地望着锅里的菜,小鼻子使劲嗅着:“姐,你做的菜是全村最好吃的!比王二婶做的还好吃!”
这话倒是不假。谭清竹的厨艺,在前沟村那是公认的好。寻常的野菜粗粮,到了她手里,总能变着花样做出不同的味道。就说这腊肉炖豆角,别家做出来可能就是个咸香,她却能把腊肉的醇厚和豆角的清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汤汁浓郁,下饭得很。
可惜啊……
谭清竹心里轻轻了口气。
赵氏今年不到四十岁,但常年的操劳和为女儿婚事操心,让她看起来比同龄人憔悴了不少。此刻,她正坐在里屋靠窗的炕上,手里拿着针线,绣着一方鸳鸯戏水的帕子。可她的心思,却完全不在这活计上,眼神有些涣散地望着窗外,眉头紧锁,满脸愁容。
窗外,隐约传来邻居们的说笑声,夹杂着几句似乎是议论她家清竹的话,虽然听不真切,但那语气里的揶揄和同情,却像针一样扎在赵氏的心上。
她放下针线,长长地叹了口气。
清竹这孩子,命苦。她爹走得早,留下她们孤儿寡母三人相依为命。清竹从小就懂事,帮她分担了太多。干活麻利,性子坚韧,厨艺又好,哪里都好,就是这张脸……
赵氏越想越心焦,胸口像是堵了一块大石头,喘不过气来。她看着窗外,院子里,清竹正把炒好的腊肉炖豆角盛进一个粗瓷大碗里,动作娴熟利落。清溪围着她,叽叽喳喳地说着什么。阳光洒在她们身上,画面温馨,可赵氏的心,却像被泡在黄连水里一样,苦得厉害。
喜欢买来的夫君夜夜磨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