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章 讲究自重-《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可实际上他们干的,却是在那些“仁义道德”的字里行间,藏着两个字——吃人。

  深宅大院里,各种肮脏事不少,对于家主的一些行为,其他人本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没到大军压境、通敌叛国的地步,这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

  孔家是圣人的后代,孔庙的匾额上不是写着“孔府”,而是比皇宫还要气派的“圣府”。石亨没有强行攻城。

  曲阜是个至高无上的地方,不是孔家私有的地盘,就算再不争气,只要对方没明显背叛,也不能自己砸自己的招牌吧?

  但如果真是这样,就算是石亨也指挥不动里面的县令。

  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找上级领导不如找直接负责人。而曲阜的直接负责人——县令,一直以来都是由孔家人担任的。

  再说,别看孔家是个书香门第,但经过几代发展,旁支的人已经数不清了,再加上无数的佃户和仆人。

  士绅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暴力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不过,石亨远远地看着城墙上的那些强奴,眼神中满是不屑。

  一个个都是痞里痞气的模样,不过是欺负百姓的走狗罢了。

  真正的勇士愤怒时,会拔刀面对更强大的对手。

  在不断施压之下,很快孔家内部就分成了两派。

  一派主张把孔彦缙交出去,另一派则觉得,如果这么做,孔家的面子就丢尽了,可以交人,但必须有体面。

  说到底,孔彦缙已经被放弃了。

  虽然他还是家主,但就像个提线木偶一样。孔彦缙忍不住咧嘴笑了起来。

  皇帝都是有能力的人才能坐上去,更何况是一个家主的位置。

  于是他站起来说道:“既然要体面,那我亲自去和城外的石亨谈。”

  石亨的名字,京城一战已经名扬天下。

  孔家所有人都盯着孔彦缙,没想到平时那么卑劣的家主,现在竟有如此担当。

  如果现任家主真能担起责任,那确实挺体面的。

  衍圣公,说白了就是管孔庙的人。

  时间太久远了,后代早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些人了。

  孔克昫听了这话,忍不住挑了挑眉毛,他不太相信孔彦缙真敢这么做。

  孔克昫很清楚自己,要是孔家真的有胆量,也不会变成五十八代的家奴,二十四朝的叛徒。

  在孔家族人看来,正是因为这样,孔家才能一直延续到现在。

  血脉传的是家族,但孔子的传承并不靠这些血缘关系。

  “好,家主老爷有这个担当,我们自然陪着。”

  另一位孔家老者点头同意,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

  有了长辈拍板,其他人也高兴地准备跟着去看孔彦缙自首。

  三百多人从孔府走出来,他们的仆人们在外面等着,看到这情景,默默地跟了上去。

  他们走过的路上,街边不断有人出来,加入这支队伍。

  到了城门口时,人数已经有一千多,全是姓孔的。

  没上城墙,孔彦缙下令打开了城门。

  斥候发现异常,立刻报告说曲阜城门开了,孔彦缙从城里出来了。

  石亨一听,立刻穿上铠甲,翻身上马,带上亲兵,同时调集了大军。

  两人不需要通报,直接朝对方走去。石亨估计了一下,城头没有火炮,箭射不到,于是勒住缰绳,停在离孔彦缙不远的地方。

  “我乃衍圣公,孔彦缙,见过石总兵。”

  他站在马前,抬头看了石亨一眼,躬身行礼。

  “我不多说了,你是来认罪的吗?”

  石亨连马都没下,依旧高高在上地看着他。

  就连石亨自己也没想到,有一天竟然能以这种姿态俯视这位圣人的后代。

  孔彦缙抬起头,笑着说:“是也不是,是我做的,我认;不是我做的,我不认。”

  石亨眉头一皱,眯着眼盯着孔彦缙,这句话有好几种意思。

  但还没等他说话,孔彦缙双手握拳,举在胸前,说道:“我愿意戴罪立功,揭发孔家所有违法的事。”

  话音刚落,身后孔家族人怒吼道:“孔彦缙!你竟敢!”

  说话的是那位族老,他瞪着孔彦缙的背影,觉得这个举动会让整个孔家跟着他一起完蛋。

  “大胆!”

  石亨一声怒喝,目光立刻锁定了那个说话的人。

  他是经历过无数次战斗的老将,气势逼人,让人感到压抑。

  再加上身后的大军,石亨瞪了他一眼,那人动了动嘴唇,最后什么也没说出来。

  被孔彦缙带出城,失去了城墙的保护,面对大军,这些人根本无法再摆出威风。

  “本将和衍圣公说话,岂是你们这些闲人能插嘴的!”

  石亨看了那人一眼,回头对孔彦缙说:“可以,但朝廷办事要讲证据,你光说可没用。”

  “我不过是个被抛弃的人,还有什么好留恋的?我只是想活命罢了。”

  孔彦缙微微偏头,望了望身后的人,叹了口气说道。

  看到这情况,石亨想了想,明白了,点点头,挥手让军队顺利进城,接管了整个曲阜。

  孔家人被围得水泄不通,一个个气得直咬牙,却被押进军营。

  “石总兵,石总兵,是我举报孔彦缙的,我有功劳!”

  这时,孔克昫急了,双手被绑在背后,赶紧大声喊着,身体不断往石亨那边扭动。

  “坦白从宽,看好他,不用带走。”

  圣人从不逼人到绝境,那样只会让人拼命反抗。围三缺一,不只是打仗时用的策略,政治和生意上也是一样,给对方留条后路,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

  孔克昫被松了绑,活动了一下手,庆幸自己早有准备。

  但其他人看到孔克昫只是被看管,没被抓走,也开始纷纷大喊着要举报。

  这正是石亨想要的结果,不过孔家这些人不归他管,得交给裴纶处理。

  曲阜没了主心骨,军队接管过程很顺利。

  毕竟那些佃户没必要为吸他们血的孔家卖命,再忠心的奴才也只是奴才罢了。

  至于衙役,本来就是朝廷发薪水的,要是敢对军队动手,那就彻底完蛋了。

  军队进驻曲阜后,开始实行军管,城门关闭,只进不出。

  孔府、孔庙和孔林都被士兵包围,算是现场监控,等以后在孔家人互相揭发中找出证据。

  没人能逃得了,曲阜所在的兖州府,孔家一脉近千人都被抓去审问。

  随着大家互相揭发,案件越查越大,不断有案卷送到京城,又从京城传出各种命令。

  罢免衍圣公的消息开始悄悄流传。

  关于孔家的各种新闻,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报纸上。

  整个京城都轰动了。

  什么良家女子、打杀佃户,都是小事情。

  作为圣人的后代,竟然还涉及走私和人口贩卖,就算是读书人再会粉饰太平,王振玉珠在前,现在的读书人还是有点脸面的,根本洗不干净。

  读书人虽然爱抱团,但也讲究自重。

  表面上,他们自然表现得很痛恨。

  而在国子监,祭酒收到了缉事厂要抓学生的文书。

  名单里不是本地人,而是来自倭国的学生。

  大明与周边小国交往,自然有不少人来大明求学,其中倭国的留学生历史也算悠久。

  有些人是在大明出生长大的,从小受大明文化熏陶,单看举止,很难分辨出来。

  这事从唐朝就开始了,当倭国的使节来进贡的时候,他们就用认亲的办法,把这些人带回去,从而学习中原帝国的文化知识。

  只要是不涉及机密技术的事情,朝廷一直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孝道在华夏历史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

  华夏对于那些愿意接受自己文化的外族,虽然心里瞧不起,但并不会歧视他们。如果他们在文化上有成就,反而会有人支持他们。

  这也是为什么华夏在打仗的时候,除了屠城之外,很少对某个特定民族进行灭绝的原因。

  在“民族”这个概念出现之前,文化才是身份的象征。

  犯法的人,不管是什么种族,都会受到惩罚。

  但是说到底,一个倭国人,在大明境内参与人口贩卖,还牵扯到秀才这样的身份,作为皇帝,自然要怪罪倭国治理无方了。

  朝堂上。

  因为皇帝心里憋着火,脸色也明显表现出来了。

  “老师,是人们的榜样;老师之所以成为榜样,就是为了让学生有所成就,根据他们的才能,加以培养。”

  朱祁钰闷声说道:“至圣先师的发源地,竟然有如此恶劣的行为,罪大恶极,贪婪放纵,败坏伦理,扰乱纲纪。贫穷的人不能欺负,富贵的人也不能仗势欺人,曲阜一带,孔府的算盘一响,佃户的眼泪就流下来。”

  “你们都自称是圣人,是圣人教你们这样做的吗?”

  奉天殿里,只有朱祁钰的声音在回荡。

  以前弹劾的是孔彦缙,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高门大户里哪个能干净得过?

  整个孔家都经不起查,再加上互相揭发、咬出来的事实,还有佃户、奴仆、婢女的哭诉,一件件都摆在台面上,连擦屁股都觉得臭。

  京城的报纸全都报道了,圣人已经先斩后奏了,现在这一切不过是演戏前的铺垫罢了。

  “陛下,勾结倭寇是谋反的大罪,孔家做尽坏事,不守国法,无视法律,臣请求,剥夺爵位,废除衍圣公之位。圣人是天下人的圣人,不是孔家的圣人。”

  面对皇帝的怒火,金濂是躲不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