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六章 消费-《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嫁进军营,可以享受到优待,但也要承受孤独,甚至可能真的变成寡妇。

  普通百姓怕嫁军户会拖累自己,知道对方常年在外,女子不愿成为军妇;男子又怕女方跟着去边疆受苦,增加负担,也不愿娶。

  军户的婚姻一直很困难,以至于朝廷经常把罪犯的妻女配给士兵。

  毕竟,如果军户不能繁衍后代,迟早会断绝。

  如果没有退伍这条路,募兵制同样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谁愿意让自己的子孙成为军户的后代呢?

  “这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守活寡的现象并不只是军户才有的,像跑商的商人、穷书生,这些人出门的时间都很长,比如书生去赶考,可能就要两三年。

  公孙娘自然相信了梁大业的话,他讲了利弊,这种做法确实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当然,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领导手上。

  范广一直在旁边听着,等大家说完后,才说:“我们明天一早出发,你们还得在这儿协助办案,要是没问题的话,就早点跟我们说。”

  照顾士兵的日常生活,也是范广的责任。想到郑大海,以前他还觉得给他放个假就能娶老婆,现在才觉得自己考虑得不够全面。

  公孙娘点了点头,抿着嘴说:“小女子知道了。”

  “梁大业,你去跟裴巡抚说一声,那些女子要安排好,不能出一点差错。”

  既然已经决定,范广就开始行使他的权力了。

  “是,都督。”

  梁大业拱了拱手,然后转身走了。

  备倭城在登州城外的西北角,靠近海边。裴纶和石亨商量完事后,就回了登州衙门。

  他们同时带走了海寇,由缉事厂的人看管并审问。

  府衙的牢房里,对普通的水匪,一般只是做个笔录。

  当问到这些被拐骗来的女子是卖给了岸上的哪户人家时,地位低的水匪并不知道。

  用刑,那得是头目才行。

  这天晚上,牢里到处都是惨叫声,缉事厂的人忙得不可开交。

  他们连夜整理了一份奏报,在清晨阳光下,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范广等人也开始出发,天刚亮就陆续上了船。

  石亨和公孙娘在岸边送别。

  在京城,今天一早特别热闹。

  明朝的俸禄是按季度发的,从二月开始发,三个月内必须领完,过期就不补了。

  所以,最先拿到银子的不是京城的百姓,而是这些京官。

  这批银子是朱祁钰内库里的金花银,成色很好。

  俸禄由户部清吏司发放,现在排队的人非常多。

  自古以来,官员的俸禄没有比明朝的折钞制度更薄的。这次是京官们第一次拿到实物俸禄,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高兴。

  而且,从今以后,俸禄将按月发放,皇帝这次的恩赐,是历代以来最慷慨的。

  每个拿到银子的官员,都会拿出来,迫不及待地弹一弹、吹一吹,看看新货币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干了这么多年差事,还真没见过真钱。”

  一个官员笑着说:“听听这声音,看看这花纹,真漂亮啊!”

  “别的不说了,我这就去西城逛逛,估计我就是第一个花掉银子的人!”

  另一个官员看了他一眼,笑着说。

  “皇上英明。”

  大多数人都朝着皇宫方向拱了拱手,虽然皇上不住在皇宫里,但皇宫依然是个象征。

  这时京城

  现了许多拿着纸张的人,他们高举着纸张,大声叫卖:“卖报啦!卖报啦!今天开始发行银币,就算拿不到也没关系,报纸上有图解说明,家里有银块的可以去宝源局兑换!”

  一些商贩拦住卖报的小贩,问:“小哥,这报纸多少钱?”

  “客官,三文钱,就能知道京城发生的大事。”

  卖报的小贩咧着嘴,经过专门训练的他,熟练地向人介绍报纸。

  这是一套不容忽视的组合拳。

  就像有一只大手笼罩了整个京城。

  朝廷决定发行银币,圣人早就有所准备,配合报纸进行宣传,还放出税制改革的消息。

  虽然事情不少,但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西城从商户收到第一枚银币开始,这枚银币便逐渐在民间被赋予了价值。

  随着第一批京城官员领到俸禄,银币的消息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和报纸,像墨汁滴入清水一样,慢慢传遍了京城。

  很多人在观望,毕竟银币不是普通百姓能随便用的,能用得起银子的,大多是生活比较宽裕的家庭。

  朱祁钰手中的皇店和其他店铺,一直在留意今天回收到的银币。

  而宝源局门口的胡同外、临街的铺面已经开始排队。

  这些人手里拿着竹牌,等里面叫号才能进去。

  苏大宝坐在柜台后面,把收来的银子拿在手里掂了掂,看看成色,再放到天平上称重,记下数字后,再换成银币递给对方。

  来兑换的,大多是官员的仆人,即使圣人没说,他们也会以身作则,希望自己的行为能被圣人看到。

  收回来的银两登记入库,然后统一熔炼再制成新银币,宝源局除了外面的门面,其他地方都被划为

  普通人进不去。

  朱祁钰没有像朱元璋那样一下子禁止银两流通,这个过程是逐步进行的,设定了最多三个月的时间。

  至于报纸,其实最难的并不是纸张,而是印刷。

  自从宋朝出现活字印刷,到了明末才被用于邸报,后来德国人古登堡集大成,发明了铅活字,这才让印刷变得经济实用。

  朱祁钰之所以知道这些,是因为这是他初中时学过的历史知识。

  所谓高地,你不占,别人就会去占。

  在通政司衙门旁边设了一处印刷坊,铅活字的应用让高谷大开眼界。

  看着王恭厂出来的机器在人力操作下,一张张白纸变成各种报纸,高谷怎么也看不够。

  不过,他现在不能一直待在衙门里,因为他还是通政使,需要去京城四处走动。

  今天是新货币发行的日子,有很多东西可写,但能写实情的只有高谷一个人。

  就像刚起步的小公司一样,高谷既要当主编,又要当记者,还得自己排版、印刷。

  他在清吏司领俸禄的时候,听到有人想第一个花银币,就悄悄跟了上去。

  在西城,他看到很多官吏直接冲进杂货店,说是买东西,其实就是来消费的。

  高谷从口袋里拿出小本子和笔,把店铺的名字记下来,然后走进店里,跟着顾客转悠,看店员介绍各种新玩意儿。

  他自己也忍不住有点想买东西。

  “这位小哥,我有几个问题想问问你,方便吗?”

  高谷走近一个官吏,客气地问。

  对方看了他一眼,突然瞪大了眼睛:“原来是高侍郎,卑职刘永全,是工部的,大人问什么,我一定如实回答。”

  高谷点点头,但他对这个人没什么印象,于是问:“你觉得这新银币怎么样?”

  他指着刘永全手里的银币又问。

  “回大人,这银币做得挺精细,也方便,不用再拿秤称了。我听说不用秤,所以特地来买点东西。皇上仁德英明,但一两还是太大了,买些小东西的话,用铜钱又太多。”

  刘永全认真地回答,一边说一边看着高谷在记录,自然也没忘了夸赞皇上。

  “嗯,那你为什么现在就想花掉它呢?”

  这也是朝会上讨论的问题,就是怕老百姓把钱都藏起来。

  不过刘永全还没到那个层次,他想了想,说:“之前三月领俸禄的时候,身上没钱,不管是第一个花钱,还是趁现在买点家用,都是很正常的事。”

  刘永全不敢说折钞的坏话,那等于是在说

  所以他说话就委婉多了。

  以前发的是纸钞、布匹、香料这些没用的东西,还得先换成自己需要的,而且不是每次都能换到。

  现在发的是实实在在的银子,自然想先买点有用的东西,至于是不是第一个花钱的,谁说得准呢?

  高谷听出了刘永全话里的意思,点了点头,说:“我也这么想。那你今天要买点什么呢?”

  其实高谷并不是真正的记者,他问什么都是想到就问,两人更像是在闲聊。

  “给儿子买点纸笔,再给老婆买点胭脂什么的。”

  刘永全笑着回答,他只是千万官吏中一个普通的。

  随着西城越来越热闹,高谷听到外面卖报郎的叫卖声。

  那些卖报郎是圣人安排的。

  通政司印刷坊印好报纸后,由圣人出钱买下,再交给卖报郎去卖,赚的钱归圣人所有。

  这种方式是试行的,看看通政司能不能赚钱。

  要知道,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赚银子,连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能卖,可如今的圣人不一样,到处都办起了新产业,而且每样都是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方式。

  高谷不知道赚钱有多快,也想不明白,但看到杂货店这么热闹,想必收入肯定不少。

  “买什么胭脂?要不要看看我们新出的香水?只要十两银子,就能带一瓶回去!”

  店里有个小娘子听到刘永全说胭脂,立刻热情地推荐起来。

  高谷也挑了挑眉,问:“香水?让我看看行不行?”

  刘永全却有点为难,十两对他来说可不算小数目。

  小娘子听了,笑着从柜台后的玻璃柜里拿出一个小瓷瓶。

  不管顾客买不买,先让她们知道店里有这个东西才是关键。

  她打开瓶盖,高谷立刻闻到一股花香,忍不住深吸了几口,问道:“为什么香味这么浓?”

  “没错,要是送夫人,或者……”小娘子没说完,自己先笑了,“这香水最合适不过了,只要抹一点点,香味就能留很久。”

  说着,她往手腕上点了一点,温度一热,香味更香了。

  “小娘子,我可买不起十两啊!”

  刘永全脸红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