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了,宋氏是真的富有,加上在邹氏的所得,原本已经要支付不起战争费用的国库,很快又变得充盈了起来。
为了大夏,夏光帝也不可能在这种时候停手。面对这些求情的奏章,他通通视而不见,手上的动作更是没有丝毫要停下来的意思。相反,抄家抄上瘾的他还在想着是不是要继续的动手。
大夏之前是富有的,毕竟是多少代帝王的积累。
加上大夏所处之地以及国内这些年也算是稳定发展,让他们底蕴丰厚。可再多的钱,一旦用于战争之上,就会发现,多少都不够用。
而通过抄家,竟然所得这么多,夏光帝的心中不免会因此而发生变化。
如此简单就可以获得巨大,那为何还要辛辛苦苦的向那些贱民收税,不仅收不上来多少,还会弄得民怨哉道呢。
怪不得秦军可以在贾平安手中变得这般强大,原来人家早就看到了这一点,而且早就付诸了行动。
成功的例子就摆在面前,夏光帝做起这些事情来,就更没有什么顾虑了。
然,他只看其一,不闻其二。
贾平安的确是拿了一些大族和豪绅下手,那是因为这些人太过份了,压榨百姓太狠了,已经属于影响发展的最大毒瘤,不解决不行的地步。这他才动了手。
而就算是动了手,对于那些没有犯错的大族与豪绅,贾平安也不会轻易的就采取抄家之举,而只是将其多余的财富收归国有,跟着分给百姓而已。
换句话说,贾平安只取你多余的那些,行动时是会给你留下一些保障的,不会真的把人给逼死。
这般一来,豪绅们虽然恨,但还不至于拼命。外加百姓得了利,更加拥护贾平安,就算是这些豪绅与大族想要报复,都找不到那些人手,时间一长,习惯使然,便也就只有认命了。
贾平安所为,是基于想要更好的发展基础上。夏光帝所为,不过就是为了让国库短时间内的充盈而已,从不考虑以后的事情,那完全是两码事。
夏光帝这样做了,用抄来的银子还有粮草支持着前线将士,倒是让大夏军的士气因此而提升了一波,却也彻底吓到了不少的大族与豪绅。
孔家府邸。
祭酒孔传仁的府上,此时族中的族老们正秘密的汇集于此,商量的就是如何应对眼前问题之事。
孔氏同样是诗书传家的典范,论及影响力,比之已死的宋轶文,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孔氏的学生和故交当真是遍布天下,使得不少人是慕名而来。
既然想要来求学,总不好空着手吧,那就需要带些礼物前来。就是靠着这些,孔氏收了不知道多少的金银和土地,便是不想富贵都不行。
只是孔氏看似虽强,但也有自己的短板所在,那就是在军队中几乎就没有什么影响力。
这也是孔氏祖训之意,只谈诗书,不论其它。
或许他们老祖宗也知晓,一旦手伸入到军队之中,就会引来君主的忌惮,索性便不经营此道,这样才会让人放心,才可以更加长久。
没有军队,但本身就是一只大把羊。在发生了宋氏与邹氏的事情之后,孔氏之人就不得不变得警惕起来。
生怕自己会步入后尘,孔传仁这一次把族老们召集起来,就是商量对策的。
会议之中,众人是七嘴八舌,那是说什么的都有。
有保守派,认为夏光帝不会对他们动手,无它,影响太恶劣了。
有激进派,认为不能坐以待毙。既然夏光帝可以向宋氏与邹氏动手,那他们孔家也就处于危险之中,不得不防。
也有中间派,总是在心中犹豫,又认为孔氏无事,又担心孔氏有事,那是相当的矛盾。
会议一直持续了两个时辰,整整一下午的时间过去,还是没有商量出一个子丑寅卯。眼看外面天已经黑了,负责警戒和放风的两位年轻人这就突然冲进了主厅之中。
这里坐着的都是上了年纪,有一定威信的孔氏族老,突然就冲进来两个年轻人,让大家所不喜。
就算是看出这两个年轻人都是孔氏下一代的佼佼者,但还是把以规矩视为天的族老弄得是脸色不悦。
做为族长的孔传仁看出了这些,便轻轻一笑道:“大家不要多想,体亮与体攸是我让他们进来的,实在是有不得不入的理由呀。”
孔体亮,孔传仁之子,也是最为看好的嫡长子,是用来做接班人的。
孔体攸,孔传仁的亲侄子,很聪明的一个青年,被视为下一代的族老接替人。
孔仁传即是族长,还有着大夏祭酒的身份,那是天下闻名的大儒,他既然开口了,别人纵有不悦,也不好马上就说些什么。便将目光放在了两位年轻人身上,想要看看他们接下来要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孔体亮两人先是向一众族老见礼,跟着身体站直后,在父亲孔传仁鼓励的目光之中,便开了口。
“诸位族中族老,小子不才,受父亲所托,前一阵子去了涞水关一趟。”
一句开场白而已,瞬间就将大家的注意力都给吸引了过来。
涞水关开放的事情,在坐之人都是知晓的,同时心中也是十分的好奇。毕竟秦王能够公然的开放自己的领地,让人去参观,不得不说,这原本就是一种非常自信的表现。
之前北地三州那是完全封闭的形式,就算是商队也只是在涞水关里进行货物移交,至于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大家是不清楚的。
而越是神秘,越是可以让人生出好奇之心。
但考虑到秦军的强悍,虽好奇,但敢于行动,深入其中的却是无人。
现在好了,人家主动开放,可以正大光明去了,便有不少人带着各种心情而往。孔体亮就是其中之一。
“这都是你的长辈,不要卖关子,直接把你所看所闻的说出来就是。”族长孔传仁开了口,鼓励口吻甚浓。
向着父亲弯身行礼,孔体亮身体立直之后就开了口,把大家所好奇的,同时自己亲见的就都给讲了出来。
而随着孔体亮的开口,不时也有一旁孔体攸的补充,一众族老的面色很快就开始发生了变化。
就算是做为族长的孔传仁早已经从儿子口中听过一遍了,但此时,还是有着不小的触动。
身为大夏国的祭酒,孔传仁听到有关秦地的消息,都是说那里的人过得如何的不好,那里的人有多么憎恨秦王贾平安。
贾平安所施的就是暴政,让大族、权贵和豪绅们深恶痛绝。
就是因为秦王,他们的财产被抄没,土地被强制抢走。
有钱人都是如此,可想而知,普通百姓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怕那里一定是民不聊生吧。
可是现在,孔体亮和孔体攸亲自去了一趟秦地,亲眼所见的与自己所闻所想却是完全不同,这便等于颠覆了他的三观。
不止是孔传仁,便是其它的孔氏族老一个个也是面色严肃,默默消化着所听的这一切。
当然,也有人并不相信,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就算是百姓日子过得好了,怕想来也是暂时的吧。没有地方豪绅的管理,时间一长,这些百姓岂不是无人管制,他们不是要无法无天了。”
“没有地方豪绅但有秦王派下的地方官员呀。”孔体亮出声解释。
“地方官员?呵呵,秦王才崛起多长时间,他手中有那么多人可用吗?”又是一位族老跳了出来,一脸的不屑。
“还别说,真有。就我们所了解,秦王很看重读书人的,这些年光是他所教授的学生就有近千之众。”孔体亮继续解释。
说到这个问题,孔体攸也忍不住开了口,“这些人不仅是秦王的学生,他们还有曾在衙门助理从政的经验,还都是从小吏做起,做的是实事。有这些人管理地方,他们更为务实,远胜那些只会把道德仁义挂在嘴边的只动嘴的文士还要强。”
“哦,秦王竟然早有准备?”孔传仁听到这里,也来了兴趣。
身为祭酒,原本就是天下读书的人老师,对这方面显然了解的更多。
眼见族长问起,孔体亮兴趣更浓的解释道:“是呀,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秦王的确是早有准备的。不仅如此,现在的秦地,学校林立,读书的人数量比达到了三成呢。”
“多少?”孔传仁再一次发出了惊呼之声。
大夏可称是上国之首了,可即便是他们这里,读书的比例也只是在千分之一而已。
就是说,一千人中只有一个读书识字之人罢了。这就使得读书人的地位很高,做官的机率自然也就更大。
但孔体亮再说什么?
少年人的读书比例达到了三成,那岂不是说,十个孩子就有三个读书认字的,这...
太匪夷所思了。
这样一来,以后读书人就不再会那般地高高在上。
“秦王就不怕百姓变得聪明了,不好管理了吗?”孔传仁再一次发出了疑问。
古时帝王中也有眼光长远者,他们当然知道读书识理的重要性。但为何还是没有全民推广?
为了大夏,夏光帝也不可能在这种时候停手。面对这些求情的奏章,他通通视而不见,手上的动作更是没有丝毫要停下来的意思。相反,抄家抄上瘾的他还在想着是不是要继续的动手。
大夏之前是富有的,毕竟是多少代帝王的积累。
加上大夏所处之地以及国内这些年也算是稳定发展,让他们底蕴丰厚。可再多的钱,一旦用于战争之上,就会发现,多少都不够用。
而通过抄家,竟然所得这么多,夏光帝的心中不免会因此而发生变化。
如此简单就可以获得巨大,那为何还要辛辛苦苦的向那些贱民收税,不仅收不上来多少,还会弄得民怨哉道呢。
怪不得秦军可以在贾平安手中变得这般强大,原来人家早就看到了这一点,而且早就付诸了行动。
成功的例子就摆在面前,夏光帝做起这些事情来,就更没有什么顾虑了。
然,他只看其一,不闻其二。
贾平安的确是拿了一些大族和豪绅下手,那是因为这些人太过份了,压榨百姓太狠了,已经属于影响发展的最大毒瘤,不解决不行的地步。这他才动了手。
而就算是动了手,对于那些没有犯错的大族与豪绅,贾平安也不会轻易的就采取抄家之举,而只是将其多余的财富收归国有,跟着分给百姓而已。
换句话说,贾平安只取你多余的那些,行动时是会给你留下一些保障的,不会真的把人给逼死。
这般一来,豪绅们虽然恨,但还不至于拼命。外加百姓得了利,更加拥护贾平安,就算是这些豪绅与大族想要报复,都找不到那些人手,时间一长,习惯使然,便也就只有认命了。
贾平安所为,是基于想要更好的发展基础上。夏光帝所为,不过就是为了让国库短时间内的充盈而已,从不考虑以后的事情,那完全是两码事。
夏光帝这样做了,用抄来的银子还有粮草支持着前线将士,倒是让大夏军的士气因此而提升了一波,却也彻底吓到了不少的大族与豪绅。
孔家府邸。
祭酒孔传仁的府上,此时族中的族老们正秘密的汇集于此,商量的就是如何应对眼前问题之事。
孔氏同样是诗书传家的典范,论及影响力,比之已死的宋轶文,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孔氏的学生和故交当真是遍布天下,使得不少人是慕名而来。
既然想要来求学,总不好空着手吧,那就需要带些礼物前来。就是靠着这些,孔氏收了不知道多少的金银和土地,便是不想富贵都不行。
只是孔氏看似虽强,但也有自己的短板所在,那就是在军队中几乎就没有什么影响力。
这也是孔氏祖训之意,只谈诗书,不论其它。
或许他们老祖宗也知晓,一旦手伸入到军队之中,就会引来君主的忌惮,索性便不经营此道,这样才会让人放心,才可以更加长久。
没有军队,但本身就是一只大把羊。在发生了宋氏与邹氏的事情之后,孔氏之人就不得不变得警惕起来。
生怕自己会步入后尘,孔传仁这一次把族老们召集起来,就是商量对策的。
会议之中,众人是七嘴八舌,那是说什么的都有。
有保守派,认为夏光帝不会对他们动手,无它,影响太恶劣了。
有激进派,认为不能坐以待毙。既然夏光帝可以向宋氏与邹氏动手,那他们孔家也就处于危险之中,不得不防。
也有中间派,总是在心中犹豫,又认为孔氏无事,又担心孔氏有事,那是相当的矛盾。
会议一直持续了两个时辰,整整一下午的时间过去,还是没有商量出一个子丑寅卯。眼看外面天已经黑了,负责警戒和放风的两位年轻人这就突然冲进了主厅之中。
这里坐着的都是上了年纪,有一定威信的孔氏族老,突然就冲进来两个年轻人,让大家所不喜。
就算是看出这两个年轻人都是孔氏下一代的佼佼者,但还是把以规矩视为天的族老弄得是脸色不悦。
做为族长的孔传仁看出了这些,便轻轻一笑道:“大家不要多想,体亮与体攸是我让他们进来的,实在是有不得不入的理由呀。”
孔体亮,孔传仁之子,也是最为看好的嫡长子,是用来做接班人的。
孔体攸,孔传仁的亲侄子,很聪明的一个青年,被视为下一代的族老接替人。
孔仁传即是族长,还有着大夏祭酒的身份,那是天下闻名的大儒,他既然开口了,别人纵有不悦,也不好马上就说些什么。便将目光放在了两位年轻人身上,想要看看他们接下来要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孔体亮两人先是向一众族老见礼,跟着身体站直后,在父亲孔传仁鼓励的目光之中,便开了口。
“诸位族中族老,小子不才,受父亲所托,前一阵子去了涞水关一趟。”
一句开场白而已,瞬间就将大家的注意力都给吸引了过来。
涞水关开放的事情,在坐之人都是知晓的,同时心中也是十分的好奇。毕竟秦王能够公然的开放自己的领地,让人去参观,不得不说,这原本就是一种非常自信的表现。
之前北地三州那是完全封闭的形式,就算是商队也只是在涞水关里进行货物移交,至于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大家是不清楚的。
而越是神秘,越是可以让人生出好奇之心。
但考虑到秦军的强悍,虽好奇,但敢于行动,深入其中的却是无人。
现在好了,人家主动开放,可以正大光明去了,便有不少人带着各种心情而往。孔体亮就是其中之一。
“这都是你的长辈,不要卖关子,直接把你所看所闻的说出来就是。”族长孔传仁开了口,鼓励口吻甚浓。
向着父亲弯身行礼,孔体亮身体立直之后就开了口,把大家所好奇的,同时自己亲见的就都给讲了出来。
而随着孔体亮的开口,不时也有一旁孔体攸的补充,一众族老的面色很快就开始发生了变化。
就算是做为族长的孔传仁早已经从儿子口中听过一遍了,但此时,还是有着不小的触动。
身为大夏国的祭酒,孔传仁听到有关秦地的消息,都是说那里的人过得如何的不好,那里的人有多么憎恨秦王贾平安。
贾平安所施的就是暴政,让大族、权贵和豪绅们深恶痛绝。
就是因为秦王,他们的财产被抄没,土地被强制抢走。
有钱人都是如此,可想而知,普通百姓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怕那里一定是民不聊生吧。
可是现在,孔体亮和孔体攸亲自去了一趟秦地,亲眼所见的与自己所闻所想却是完全不同,这便等于颠覆了他的三观。
不止是孔传仁,便是其它的孔氏族老一个个也是面色严肃,默默消化着所听的这一切。
当然,也有人并不相信,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就算是百姓日子过得好了,怕想来也是暂时的吧。没有地方豪绅的管理,时间一长,这些百姓岂不是无人管制,他们不是要无法无天了。”
“没有地方豪绅但有秦王派下的地方官员呀。”孔体亮出声解释。
“地方官员?呵呵,秦王才崛起多长时间,他手中有那么多人可用吗?”又是一位族老跳了出来,一脸的不屑。
“还别说,真有。就我们所了解,秦王很看重读书人的,这些年光是他所教授的学生就有近千之众。”孔体亮继续解释。
说到这个问题,孔体攸也忍不住开了口,“这些人不仅是秦王的学生,他们还有曾在衙门助理从政的经验,还都是从小吏做起,做的是实事。有这些人管理地方,他们更为务实,远胜那些只会把道德仁义挂在嘴边的只动嘴的文士还要强。”
“哦,秦王竟然早有准备?”孔传仁听到这里,也来了兴趣。
身为祭酒,原本就是天下读书的人老师,对这方面显然了解的更多。
眼见族长问起,孔体亮兴趣更浓的解释道:“是呀,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秦王的确是早有准备的。不仅如此,现在的秦地,学校林立,读书的人数量比达到了三成呢。”
“多少?”孔传仁再一次发出了惊呼之声。
大夏可称是上国之首了,可即便是他们这里,读书的比例也只是在千分之一而已。
就是说,一千人中只有一个读书识字之人罢了。这就使得读书人的地位很高,做官的机率自然也就更大。
但孔体亮再说什么?
少年人的读书比例达到了三成,那岂不是说,十个孩子就有三个读书认字的,这...
太匪夷所思了。
这样一来,以后读书人就不再会那般地高高在上。
“秦王就不怕百姓变得聪明了,不好管理了吗?”孔传仁再一次发出了疑问。
古时帝王中也有眼光长远者,他们当然知道读书识理的重要性。但为何还是没有全民推广?